郭继承著的《直面人生的困惑》介绍: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一个经历都有她不可替代的意义,都在以某种方式给我们启迪,帮助我们成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智慧的眼睛看潮起潮落。古语云:内圣方可外王,厚德才能载物,当一个人用智慧和德性为人生奠基的时候,才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高远,才有“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才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才有“天高云淡”的从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直面人生的困惑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郭继承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继承著的《直面人生的困惑》介绍: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一个经历都有她不可替代的意义,都在以某种方式给我们启迪,帮助我们成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智慧的眼睛看潮起潮落。古语云:内圣方可外王,厚德才能载物,当一个人用智慧和德性为人生奠基的时候,才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高远,才有“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才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才有“天高云淡”的从容。 内容推荐 郭继承著的《直面人生的困惑》是对“何以“安心”——对信仰问题的沉思”、“直面人生的困惑”等问题的回应和思考,具体包括“大师”现象与盲目崇拜、“正信”和“迷信”、如何认识我们的局限、确定人生的坐标的种种问题。 目录 前言 一、何以“安心”——对信仰问题的沉思 (一)究竟是谁在救赎人类?——对宗教的一种反思 (二)“大师”现象与盲目崇拜 (三)“正信”和“迷信” (四)中国文化的信仰世界 (五)现代社会的困境与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直面人生的困惑 (一)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三)如何拥有智慧——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如何认识我们的局限 (五)确定人生的坐标 (六)做一个“成功者” (七)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 (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九)选择没有完美,切莫患得患失 (十)如何知道“我是谁”——做一个有使命的人 (十一)正确看待权力 (十二)“雄心壮志”和“道法自然” (十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十四)闲话“爱情” (十五)思想家的深度与政治家的智慧 (十六)“无所待”与心灵自由 (十七)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十八)君子务本 (十九)无欲则刚 (二十)“内圣外王”——从“小我”到“大我” (二十一)“随遇而安” (二十二)人生是一场修行 (二十三)“青春叛逆”与“代沟” (二十四)知道自己的无知 (二十五)每一个年龄做好最该做的事情 (二十六)善用其心 (二十七)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 后记 智慧是照亮人生前程的一盏灯 试读章节 一、何以“安心" ——对信仰问题的沉思 何以“安心”,是中国禅宗的一个“公案”。据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佛法智慧,并希望成为达摩祖师的入室弟子。达摩面壁静坐,并不理睬。于是,神光在门外伫候,甘愿做祖师的侍者。某一天,风雪漫天,慧可又来问法,达摩祖师依然默然。过了很久,站在山洞外的慧可已经大雪没膝。达摩看他求法虔诚,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道:“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又说:古来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神光听此,即以自身佩戴的戒刀断臂在达摩座前。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神光愕然地说:“我无从觅心!”达摩微笑说道:“我已为汝安心。” 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二祖求法悟道的故事。我们在这里不准备对达摩祖师“安心”背后的禅机做一个阐释。而且,禅宗讲求的是解行相应,也就是说,禅宗不是语言游戏,而是一个人只有行到那个状态上,才能明白达摩祖师的教诲,而我们一般人根本就是禅宗的门外汉,即便是谈禅,也无非是语言游戏而已。在这里,我们要思考的是,一个修行良久的大德高僧——慧可禅师,尚且还不能“安心”,那我们每一个在万丈红尘中游走的普通人又如何安心呢?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所在。 大家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其身、口、意都有戒律要求,都必须严格遵循,在这种情况下,慧可大师还觉得自己心意扰扰,纷繁杂乱,不得安宁,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灯红酒绿之中,面对的是名缰利锁,干般诱惑,更难做到心灵宁静。于是,一个问题紧接而来:我们今天都在讨论幸福,都在追求幸福,可是一个真正有幸福感的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也需要精神层面的那种宁静和安详。如果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了各种挣扎、困惑、迷茫、纠结和痛苦,那么,这个人无论有多好的物质生活,都不可能真正拥有幸福。相反,哪怕是一个物质上并不十分富裕的人,但他的心灵拥有宁静和知足,那他也会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那么,我们的心怎么样才能拥有那份祥和和宁静?面对人生的纷纷扰扰,面对世间的诱惑和考验,我们怎样才能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这种心灵的归属和精神家园的安顿问题,实质就是一个人的信仰。如何解释信仰是什么,似乎很复杂。简单的说,信仰是一个人心灵的归属,是一个人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事的出发点,是一个人遇到所有困难和考验时仍能安心的家园。 一个拥有信仰的人,即便是人生遭遇苦难之后,他知道如何化解;他的人生拥有富贵之后,他懂得如何使用财富;他的人生经历坎坷的时候,他能够自我反省;一个有信仰的人,他能够懂得带着慈悲的心、感恩的心、正直的心、广大的心、平等的心来生活,来看待生命的每一个缘分。可是,在经历了近代以来几次大的动荡和文化错乱之后,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和精神家园,都已经面临诸多的挑战。中华民族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飞速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真正解决精神家园的重建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是时代交付给我们的任务,而这个任务的完成,关系着千千万万国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信仰不仅影响着我们心灵的安放,而且也关系着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信仰问题之重要,并不单纯是源于理论的分析,更是源于现实的需要。我曾经遇到很多人问我有关信仰的问题,诸如中国当前的信仰世界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等等不一而足。看得出,那些在寻求如何“安心”的心灵,多么需要知道自己精神家园的归属在哪里。近些年,我们国家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当然,从大的原则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如果追问如何在吸纳各种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真正建构共有精神家园,并不是一个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我把关于信仰和精神家园重建问题的一点思考,放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希望能够给那些正在求寻精神家园的朋友们一点启发。P1-3 序言 某一天,我读到一篇前些年关于习近平的专访,在谈到自己成长的经历时,他说:我在开始做公务员的时候,就想明白一件事:做官不要想着去发财,如果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这是很多人都看到的一段话,却让我心头一震:习近平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领导人,原因多多,但其中一条就是对于“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当一个人对我“追求的是什么”,我“必须舍弃什么”,我“什么能做”,我“什么不能做”等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时,就会目标明确,做事规矩,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路。由此,不免想到我见到的很多人,要么是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么是不知道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家园,要么是不知道自己的定位,要么是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修为,要么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要么是不知道如何直面人生的各种考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困扰很多人。如何回应这些活生生的问题,不仅关系每一个人的生命感受,更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未来和成长。可以说,不同的人生,之所以存在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人生的觉悟和落实程度。 正是有了这样的体悟,几年以来一直想写一本书,希望能够对人生面临的很多困惑和纠结有一个回应。而且,这种回应不单单是心灵鸡汤的那种,而是希望能够给读者切实的教益和帮助,从而让我们生活得有智慧、有理想、有格局、有担当、有远见、有意义。也就是说,面对人生的迷雾和种种困惑,我希望给大家提供的思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可以休憩心灵的花园,而且更希望是给大家一盏智慧的烛光,从而能够在烛光的照耀下找到走出迷雾的道路。尽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样的人生,但在同样的时空环境下,不同的人往往面临着同样的困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很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对读者朋友大都遇到的迷茫和困惑有一个力所能及的回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的信仰世界、精神家园、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拷问。具体说来,面对急剧的社会转型与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安抚自己的心灵?除了精神家园缺失、迷失带给人们的焦灼和不安之外,当我们的命运由计划经济的“被安排”,到现在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忽然发现:我们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很多人都羡慕有智慧的人,可什么是智慧?我们如何拥有智慧?在浮躁与功利盛行的氛围中,我们怎么样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人都希望获得成功,可我们怎么样才能拥有更加成功的人生?当今很多人信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于是各种冲突随之而来,我们应该怎么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就是这个“情”字,让多少人苦不堪言,我们又怎么样用另一种角度看待爱情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出回应。 正是秉持这样的认识,我把这些年对精神家园的安顿问题、对人生面对的各种困惑等问题的思考辑录成册,以供读者参考和指教。古语云“自利利他”,意思是一个东西只有自己真正受益了,才能告诉别人如何也从其中受益。否则,对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受益的东西,如何指导别人同样受益?这些年的成长,我自觉是中国文化的受益者,正是中国文化的智慧,让我对生命的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并愿意把这种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由于我们都是行在“知”的路上,都是一个带着困惑前行的行者,我对问题的看法,并不是给大家提供什么答案,而是希望这些不成熟的思考,能给读者朋友一些参考和启迪,并通过这种启发而对读者朋友的人生有切实的帮助。 有的时候,人生会因为一句话豁然开朗;也可能会因为一个指点而峰回路转。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一个人真正的帮助,不是简单地给他提供一个机会,而是提升他的内在修养,培养一个人自己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再好的人生机会,当自己没有智慧和能力的时候,也不能把握;而一双智慧的眼睛,却可以在迷雾中看清前行的路程。所谓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归根结底落实在个人的自我教育上。就是说,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圆融的智慧,使其知道如何判断和取舍来自方方面面的人生资讯,知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如何做成一番事业。教育的目的,绝不单单是灌输一些谋生的技能和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培养出一个真正有理性、有智慧、会思考、有健全人格、有正确的价值立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人。只有这样,一个受教育者也才真正成为一个自主的人,一个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人,一个能够圆融处理各种关系的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一个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需要指出,本书所提及的很多看法,缘于中华文化对于我的启迪。我这几年在读书和思考的过程中,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智慧。正是在中华文化智慧的启迪下,才让我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新的理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的问题上,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任务和使命,这应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努力的方向。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不在于高卧在博物馆里供人们参观,也不只是在研讨会上作为学者谈论的对象,而是应该渗透在民族发展的血脉里,能够解决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智慧。惟有让中华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人民离不开自己的文化,生活在中华文化的海洋里,中华文化才是日新又日新,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当然,我作为这些困惑的亲历者,书中的思考和看法也只是我的一点浅见。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尽管带着美好的愿望来写这本书,但由于种种限制,解惑的愿望很难完全实现,一定会有很多不足和遗憾,欢迎读者朋友多提批评意见。 郭继承 2016年2月8日 后记 智慧是照亮人生前程的一盏灯 前几天,我收到一个学生的邮件,他告诉我假期回家后所看到的家乡现状:很多人喜欢攀比,沉溺于虚荣,膜拜权力和金钱,缺少是非的标准,只看对自己是否有益,对那些贫穷的家庭不仅不抱以同情和帮助,甚至还会冷嘲热讽、冷眼旁观,甚至落石下井。他觉得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判断标准和思维方式,不仅扭曲人性,尤其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他希望我能否到基层中学做一些讲座,多给孩子们一些好的启发。其实这个同学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个人有什么的觉悟和认识高度,才能拥有多大的成就!社会上之所以存在畸形扭曲的价值观,原因多多,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一个缺少智慧和觉悟的人,根本不知道如何看待使命和责任、如何看待“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更不会深入思考“人应该怎么样活着”这样的问题。苟子曾经有一个说法:“化性起伪”,意思是面对人性的一些弱点,只有通过教育和启蒙,才能把人心中的良知给启发出来,才能知道判断是非,才能知道如何做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人!这恰恰是写这本书的初衷。当前,社会上有一种危险且值得我们警醒的现象:那就是“金钱”与“权力”成了很多人唯一的追求,甚至成为一些人评价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了得到“权力”和“金钱”,无所不用其极。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高远追求,永远不会有希望。 中国文化讲一个“缘”字。大家能够阅读这本书,应该是我们有缘。我珍惜这样的缘分,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成长和思考经历,并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够给诸位读者朋友一点启发。 我老家在山东西部的一个县——莘县。相比较而言,这是一个贫困县,这些年发展有些起色,但在我读书的时候,经济还是处在农耕文明的状态。而我的家庭,又是我们村相对贫穷的一家,在整个读研究生之前,我都明显地感觉到生活压力。现在的很多学生不太能理解那样的生活状态,很多时候,连饭都不能吃饱,为的就是给自己的家庭省一点钱。可是就是这苦难的求学经历,给了我很多精神的营养与对生命的感悟: 越是苦难的家庭,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奉献了常人无法理解的艰辛和节省。有的时候,家里仅有的几个水果都是留给老人和孩子,父母都不舍得吃,我始终记得父母的艰辛。每每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觉得对于父母的恩,一个人无论是怎么样回报,都无法偿还。那其中包含的无私和爱,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并以此作为自己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应该有雄心壮志,应该为国为民,但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更应‘永志不忘!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子所言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非常符合中国人文常理。但现实中确有一些人,对朋友、合作伙伴都能客客气气,唯独对自己最应该尊重的人,却缺少敬重和温和,这是万万不应该的事。一个人如果连最应该尽的责任都未曾担负,如何得到别人的信任? 正是在成长的艰辛中,我懂得什么是感同身受,懂得真正用心去同情和体谅别人的苦衷。有的时候,经历了困难,才更容易理解困难。在历史上,有一个皇帝叫晋惠帝,有一年国家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当前有一些学生,家庭生活优越,根本不知道社会上的艰辛,从学校考入机关上班,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遇到老百姓反映问题的时候,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官僚气十足,根本做不到对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一个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很难真正理解苦难的人怎么生活,以及世态炎凉背后的人情冷暖。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带着理解看世界,带着同情看人生。能及,水到才能渠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智慧的人,知道人生是一场修行,风生水起的时候,戒骄戒躁,山穷水尽的时候,绝不自暴自弃;有智慧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懂得反求诸己,绝不怨天尤人;有智慧的人,懂得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潇潇洒洒,不辜负一生;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使命所在,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淡定从容,气定神闲;有智慧的人,知道人生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给社会创造多少价值,自己才有多大价值……总之,人生的智慧影响我们如何做人,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态度和我们的心态。 人不要贪天之功。我今天如果能够对人生有一点感悟,并非我多么聪明,都是因为读圣贤书的过程中给予我的启迪。当然,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我不过是在理论上有了一点小感悟,在“行”的问题上,可以说相差很远。因此,我时常提醒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有太多的缺点和不足,需要时时自我反省和警惕。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千古的圣人况且如此谦卑和自省,更不要说我这样的芸芸众生了。任何一个普通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但至少,有一个时时反省的心,忏悔的心,接受批评的心,会少犯一些错。即便是犯了错,也不会执迷不悟,而应该力所能及向更完善的方向走。 至于中国文化给予我的启迪,在我写的书中都有所体现,希望读者朋友们自己品味。读书如同吃饭,别人吃饭后的温饱,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饥饿,因此请大家多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并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让中国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启迪更多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清楚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如果把智慧比喻成一盏灯,希望这盏灯能够照亮每一个人的前程。我想这也是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此之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最后,这部书的出版得到了学院重点学科的资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读者朋友能够阅读这本书,祝福大家福慧双增,活出精彩人生! 郭继承 2016年2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