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风圣人张文仲
张文仲,约生于唐武德三年(620年),卒于唐圣历三年(700年)。唐代著名医家,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年轻时与洛阳人李虔纵、京兆(今西安)人韦慈藏一起因医术高明而闻名于世,曾任侍御医、尚药奉御之职。他善疗风疾,成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宫廷内著名的御医。《旧唐书·方伎传》载,“自则天、中宗以后,诸医咸推张文仲、李虔纵、韦慈藏等三人为首”。
据《新唐书·后纪》记载,仪凤三年(678年),高宗突然病重,头昏目眩不能视物,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张文仲奉命前来应诊,很短时间内即查出病因,建议立即针刺头部穴位,使之出血,乃能痊愈。但当时权倾朝野的武则天听到此言后,非常生气,认为张文仲的话实属无稽之谈,此举意在戏弄高宗,下令要处死文仲。高宗见状忙道:“侍医讨论疾病,何罪之有呢?更何况我确实病得很厉害,还是让他试试吧!”张文仲赶紧实施针刺治疗,高宗的病症果然消失,头眩治好了,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武则天非常高兴,连连致谢,说道:“天赐我师!”并赐予他珍奇珠宝以示奖赏。
《旧唐书·本传》也曾记载有关张文仲的一则故事。一天,武则天在神都洛阳宫中召集诸大臣议事,宰相苏良嗣刚刚跪拜便突然栽倒在地,不省人事。武则天令张文仲、韦慈藏立即赶到苏宅为其实施救治。张文仲诊病后,认为是由于忧愤之情长期聚积于胸中,导致邪气向上冲击而引起疾病,病情危重。并且说,如果疼痛再不断扩散,就很难医治了。张、韦二人从清晨即守候在苏氏身边,未及进餐,不一会儿。苏氏胸肋处阵阵痛楚。张文仲见状摇头叹道:若疼痛扰心,就无可救药了。过了一会儿,苏良嗣果然心痛起来,连药也无法吞服下去了。傍晚时分,苏良嗣不治而亡,时年85岁。朝廷上下对上了年纪的老臣苏良嗣的病故并未感到奇怪,但对张文仲的料病如神却无不赞赏。
有关张文仲,还有一些传说故事。据说洛阳有位读书人患了一种怪病,每次说完话,喉咙中就跟着应答一声,恰像是对自己的回答。这位读书人听说张文仲路过此地,便去请求医治。张文仲考虑了整整一夜,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拿本草书让患者读。开始所读到的药名,读到一处,喉咙中便有一声应答。等到读至此病所害怕的药名时就没有应声了。于是文仲就把那昧药抄录下来,配制成丸剂,让患者服用,应答之声当时就止住了。也有人说,此病是苏澄云医生看的。
另传,在唐光宗年间,张文仲听说巴马不老传说和裸浴习俗后,经过多次前往勘察,终于用巴马泉水秘制出了一种“不老”秘方,最后呈献给武则天。并说,此泉水可“滋”润皮肤,美容养颜;可“滋”补身体,长生不老;可“滋”养味觉,延寿生津。武则天听后大悦,追问其名,张文仲急中生智脱口而出:“可滋泉。”从此,为求得长生不老,青春永驻,武则天一直命人远赴巴马秘密采运可滋泉。由于御颜有术、保养有方,武则天晚年时皮肤依然保持光滑细嫩,享年82岁,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
张文仲擅长治疗风疾,做侍医、尚药奉御期间,武则天命他集合当时名医共同编撰风气诸方。不久,张文仲即总结出引起疾病之“风”的种类共有120多种,引起疾病之“气”的种类有80种。如果不能区分这些种类,会延误病机甚至导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不断,其余则随病情发动,临时治之。患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时节,必得通泄,才能不至于患重症。他从患病的季节和病情程度不同出发,撰写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18首,呈给武则天,得到武则天的称赞。除了《疗风气诸方》和《四时常服及轻重大方诸方》,张文仲还撰有《随身备急方》3卷、《法象论》1卷等。以上书籍均佚,《外台秘要》中保留了其中部分内容。《随身备急方》中以民间经验来用药的方法也很有可取之处,如记载有用铜屑治牛马骨折的经验来治疗人体骨折。
P58-60
“中天下而立”的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培育出一大批彪炳青史的名医大家,使河南成为中医药文化的滥觞和渊薮。从中医思想的创立、中医名家的诞生,到中医巨著的创作、医学制度的创建、针灸铜人的创铸,无不发生在中原大地这片沃土之上。正所谓“中医药文化起始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
中原文明在整个华夏文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表现为其根源性和原创性。所谓根源性,是指华夏文明寻根溯源归结于河南;所谓原创性,是指中华文明中的文明成果最早是在中原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就河南中医药文化来看,这一特点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明显。中医药学的思想渊源于河南,中医药理论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形成于中原的岐黄问对。从伏羲时期、神农时期到轩辕黄帝时期,中原文化对岐黄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阳“医圣”张仲景在总结前人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编著的《伤寒杂病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后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伤寒杂病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成为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中原文化因河南“中天下而立”的地域特点而铸就的中和思想作为文化基因成就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和的理念成为中医药学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这一切都说明了河南中医药文化是整个中医药文化的根源与根本所在。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长河掠影”,以史为序,叙述中原大地如诗如歌的历史,介绍中医药学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基础;第二部分“历史人物”,按照中医发展的历史顺序,叙述历代中原医家,介绍其多彩的人生,发掘其卓绝的成就;第三部分“往事如碑”,叙述中原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上可圈可点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医药学独特而突出的影响和贡献;第四部分“百年沉浮”,叙述自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原中医药文化蜿蜒前行的曲折历程。
追忆中原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品味中原中医药文化的突出成就,综观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概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河南在中医药文化中的根源性和主体性地位。此录旧作《中医源·序》以记之。
九曲黄河,蜿蜒苍龙之象;河图洛书,点画神秘之数。
一画开天,开元人文曦光;八卦成列,融合天地人道。 阏伯神火,挥别茹毛饮血;伊尹汤液,甘尝五味酸成。
易道阴阳,曲尽万物之情;医易同源,同此阳变阴合。
岐黄问对,发国医理路之端绪;素问灵枢,阐生命科学之秘奥。
南阳仲景,悯天下生灵于涂炭;伤寒金匮,合医论临证于一体。
至此以往,医道盛于华夷;踵事增华,有赖后世贤良。
天地之中,中道由之以成;中和之理,万物由之而生。
生命本真,实阴阳之和化;医理根菱,诚中和之滋养。
岐黄甚精,深得生灵三昧;杏林至妙,洞悉天人一体。
轩辕台、荧里城,胜迹依稀可睹古圣风范;
神农山、橘井泉,风物隐约能见先贤形影。
论理道、察胜迹,杏林辉光全是中原薪火;
追医家、绍医籍,轩岐万派尽得中州一源。
编者
2016年4月
《话说国医》丛书,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每省(直辖市、自治区)自成一卷,分批、分期,陆续推出。丛书分则可审视多区域内的中医步履,合则能鸟瞰全国中医学之概观。按照几经论证、修改、完善过的统一范式组织编写。丛书的每卷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长河掠影,讲述中医从数千年的历史中走来,如何顺利穿越历史的隧道,贯通历史与现实连接的链条,是每卷的开山之篇;第二部分——历史人物,是对各地有代表性的中医药历史人物的褒奖之篇;第三部分——往事如碑,表现的主题是在中国医学史上值得记上一笔的重大事件;第四部分——百年沉浮,是对1840年以来中医药发展概况的回顾和陈述。
本书是其中的河南卷,由贾成祥、徐江雁主编。
贾成祥、徐江雁主编的这本《话说国医(河南卷)》包括长河掠影、历史人物、往事如碑、百年沉浮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河南地区与中医药发展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医学史上值得一提的事件等内容。在写作风格上,坚持以中医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为导向,同时注重在文化性、趣味性、可读性上下功夫,以深入浅出的解读、趣味横生的故事、清晰流畅的阐释,图文并举,文表相间,全方位勾画出一幅河南省中医学伟大、宏观、细腻、实用的全景式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