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功能与特性
1、心的功能
心脏承担着人体十分繁重的任务和重要使命。
其一,推动血液流动。心脏在血液运行方面起到了类似于水泵一样的作用,只不过泵的不是水而是血。在生命的每一天,人体通过心脏的跳动,使5000~6000毫升的血液在总长约12万公里的血管中川流不息地运行。流动在血管中的血液,不断地从肺脏摄取氧气、从消化道摄取养分,并以此滋养着全身300余万个细胞,同时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生的其他废物。心脏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血管、血液片刻也不能“休息”,如果这一系统(医学上称其为“循环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的“工作”稍有“不周”,人体就会出现多种疾病。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使氧气的供给停止片刻,则体内任何一个细胞都将无法忍受。对于大脑来说,对氧的要求就更高了,如果头部在数分钟内不能供应血液,人就将失去知觉。因此,人们至今仍然习惯地将人的死亡委婉地称为“心脏停止了跳动”。
其二,参与精神活动。除了泵血功能之外,心还与人的脾气、性格、记忆、思考等有关。人们常说的要将某事“记在心上”、放在“心里想想”,家长教育孩子要“用心学习”,如此等等,指的都是心除了泵血外的特殊功能,中医则将这些功能概括为“心主神明”(心的泵血功能概括为“心主血脉”)。科学家在近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由心脏分泌的、被称为“心钠素”的物质,就是与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的物质。
2、人体的“最高统帅”
“心为君主之官”是中医学对心脏功能的概括。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中医说的心脏与西医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西医从解剖形态结构的角度来认识心脏,中医则是从整体功能状态的角度概括心的功能,所以中医把高级神经系统的一些功能也归纳到心功能里面,形象化地把它比喻为一个国家的统领。
中医认为,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宰作用,所以称为“君主之官”。心脏的行血、肺的呼吸、脾胃的消化吸收、大肠的传导、膀胱的贮尿和排尿、胆的贮存和排泄胆汁、四肢的屈伸、眼睛的视物功能、耳朵的听音功能、舌的感味功能等人体所有的生理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正如中医的经典名著《黄帝内经》中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如果心主神明功能正常,人体的各部分的功能相互协调,彼此合作,互助互用,则全身泰然;若心神不明,人体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和控制,因而产生功能紊乱,则表现为疾病,甚至危及性命。可见,心神之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全身脏腑之治与乱,决定着生命的存与亡。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就是说心统率着人的心理活动。《黄帝内经》认为能担任反映客观事物各种功能活动的是心脏。这一认识,几千年来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故有“心情”“心意”“心思”“心愿”等词语,并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心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思维活动外,心还是人们情志发生之处和主宰者。人的忧、思、怒、恐、喜等情感都与心密切相关,可以说心既主宰思维意识活动,又控制着七情等情感、情绪。
3、人体的“生命之泵”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指的是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并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在心和脉中流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只有心气推动心血运行,才能使血液流行,脉管搏动,全身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才能得到血液的濡养,以维持生命活动。如果心气衰竭,则血液运行将停止,心与脉的搏动亦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
从现代科学来看,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泵”,也是人体的“生命之泵”。心脏的泵血时刻关系着人的生命和健康。由于心脏的“泵”的作用,血液循环才得以维持,血液从心脏射入动脉而分布于身体各部位和器官,再由静脉还流于心脏。血液的流动直接取决于心脏的泵血能力。如果心脏不能实现泵血功能,动脉血压即迅速下降,全身各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功能障碍以至于危及生命。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