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特朗普胜出,意味着美国将奉行新孤立主义,重振国家实体经济,这对中国未来经济有何影响?
萨德反导:其实保护不了首尔,反倒对中国、俄罗斯构成实质威胁,损人不利己的韩国为什么这样做?
英国脱欧:叙利亚难民只是英国脱欧的导火索,维持欧洲大陆各国均势、保证自己传统地位才是其目的。
只有看透大国博弈的真相,才能准确判断世界格局的走势,从而让我们掌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行政、金融经济、民生领域的政策调整。
王伟著的《用地图看懂世界格局》资料翔实、数据准确、论述严谨,难得的是语言通俗流畅,摈弃枯燥的学术语言,用生动的案例把专业的内容讲得深入浅出。
美国大选会使世界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英国脱欧对欧盟未来有什么影响?俄罗斯出兵叙利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韩国建立萨德反导对中国有什么威胁……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只通过新闻报道或媒体评论来寻找答案,显然太过肤浅片面,只有结合地理、历史等知识,从地缘、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多纬度、多平台、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看清问题的本质。比如,英国为什么既不想欧盟各国太团结、又不想他们太分裂?俄罗斯和土耳其纷争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利益纠葛?美韩每次军演为什么要选在朝鲜农忙季节……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伟著的《用地图看懂世界格局》从地理学的视角,结合历史的发展脉络,讲述了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五 俄印军购——“男神”普京的另一面
毫无疑问,普京如今是俄罗斯的“男神”,即便在中国,他也拥有不少粉丝:政治硬汉,拥有传奇般的克格勃背景,其实他自己反倒并不愿意提及这段往事,上天可以开战斗机、在地上用麻醉枪撂翻过老虎,骑马、游泳、打猎,甚至可以骑着哈雷摩托在大街上狂奔,还是柔道黑带,外加不少姑娘们眼中的“暖男”,这些都是普京公众形象的符号。不过这里的故事,反应的则是普京或者说俄罗斯人的另一面。
这个话题还要回到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在苏联解体之前,印度曾欠苏联政府100多亿美元,我们要注意的是那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一辆原产的雅阁轿车在北美市场不过4000美元,可想而知那100亿美元意味着什么。
苏联解体后,卢布对美元汇率从最初的1:1.1狂跌至3000:1。印度瞅准这个时机,坚持用卢布还清了当时欠苏联的所有债务——这样一来,实际支付给俄罗斯的不过是300多万美元。而这件事正好发生在俄罗斯人最困难的时候。当时莫斯科冬天连供暖都保证不了,不少居民由于食物缺乏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现象。而在不久之后,印度人就将意识到,他们要为自己的“精明”而后悔。
1994年,由于保养不善,隶属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的锅炉发生了爆炸,爆炸使得这艘航母彻底无法动弹。由于苏联解体,唯一可以建造航空母舰的黑海造船厂位于乌克兰境内,因此俄罗斯根本没有能力修复“戈尔什科夫”号,在勉强修理后仅仅维持了一年不到,这艘航母于1996年正式宣告退役。
到1998年,此时印度海军装备了两艘购自英国的二手航母,已经老旧到再也凑合不下去的地步——这两艘航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因此印度急于购买一艘合适的航母来填补海军的空缺,于是此时正缺钱的俄罗斯与缺航母的印度很快就“一拍即合”。
为了确定“戈尔什科夫”号的状态,印度专门派了一个代表团到俄罗斯进行实地考察。在代表团到达俄罗斯之后,印度人惊喜地发现俄国人对他们的接待规格异乎寻常的高,除了好吃好喝好玩之外,竟然还为他们专门安排了一场阅舰式,在各国的外交史上这都是绝无仅有的。
俄罗斯人为了欢迎印度的贵宾,把当时海军仅存的家底统统搬了出来——“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现代”级驱逐舰,甚至还有“台风”级战略核潜艇,这些舰艇众星捧月般簇拥着45000吨级的“戈尔什科夫号”号航母,缓慢而威严地从印度代表团眼前驶过,印度人在一瞬间就被这股气势震撼了。
而印度人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当时“戈尔什科夫”号的锅炉已经彻底毁了,自己根本无法动弹,受阅时船上一共只有75个人。之所以要用一堆大舰围着它,是为了遮挡住牵引这条破船的拖船——依靠几条拖船连拉带拽,“戈尔什科夫”号才勉勉强强移动了四海里,驶出了印度人的视线之外。当然,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这种艨艟巨舰缓缓而来的感觉,肯定是充满了气势和威仪。
经过这场阅舰式,印度人彻底被唬住了,很快他们确定要购买这艘航母。在确定了购买意向之后,1998年底时任俄总理的普里马科夫访问印度,俄方提出来的方案是:航空母舰可以无偿送给印度,需要改装费用7到8亿美元。印度人再一次表现出了他们的“精明”,印方表示最多只能支付给俄罗斯5到6亿美元,另外可以用15亿美元购买舰载机,这个价格远低于俄方的预期,于是谈判就此僵持下来——印度人盘算着当时俄罗斯正在遭受金融危机,而且车臣反叛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俄罗斯迟早要让步。
事情拖到2000年,这个故事的主角终于要上场了,普京此时已经正式就任俄罗斯新一届总统,如印度人所料想的那样,当时俄罗斯确实非常需要钱:俄罗斯刚刚遭遇了对冲基金的洗劫,虽然普京通过“拔插头”的方式,强行遏制住了金融危机的蔓延,但俄恢复元气尚需时日;另一方面,第二次车臣战争俄军虽然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但打仗终归也是要花钱。
普京上任后不就便访问了印度,这次访问的核心任务很简单——弄钱。“戈尔什科夫”号的交易,也在这次访问的日程之中,普京给出的价码连印度人都吓了一跳:航母本身依然免费赠送,连改装带配套舰载机的采购、训练等,所有的费用加一起只要15亿美元,这个价格比印度人两年前提出的价格还要低5亿美元,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当时印度人乐疯了,经过一系列技术性流程之后,2004年双方正式签署了合同。合同签字之后,印度当即向俄方支付了1.75亿美元,并承诺五年之内付清全部款项,而俄罗斯则需要在2008年把航母交付给印度人。签了合同以后,印度人满心欢喜地等待航母,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后面的故事差一点把这帮印度人逼疯……
P177-181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阅读率低”这个话题常常被各种媒体在各种场合提及,似乎这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又一大“罪状”。
事实上,阅读率逐年降低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生活的快节奏化、个人时间的碎片化以及网络和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这些是我们无法阻挡的大趋势。以前欧美国家在地铁里人手一本书,那是因为他们的地铁修建得太早,移动网络信号太差,市政设施升级改造后,他们同样是人手一部手机。
在这种大环境下,要想静下心来用几天甚至几个月来通读几十万字的“大部头”,对多数人而言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这不等于说人们对知识和智慧并没有需求,真正应该改变的其实是写书的——书籍首先应该是信息的传输工具,既然手机厂商可以在设计中强调用户体验,作为写书的同样也完全有必要重视“读者体验”。也正是基于这个想法,才有了现在您手里的这本书。
在我看来,阅读并非是“朝圣”,如何以最轻松、最便捷的路径,给予读者最有价值的信息,才是一个作者最该去思考的问题。我姑且将这种模式下写出来的书,称作“轻阅读”。
刚刚过去不久的2016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悬念”频出的一年——欧洲难民危机、特朗普当选、萨德入韩、朴槿惠遭弹劾、土耳其政变、俄大使遇刺身亡……
很显然,我们现在已经处于一个不那么太平的历史变局之中。那些原来看似远在天边的“大事”,如今已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面对各种媒体的密集“轰炸”,对于多数人来说,“知其所以然”的背景知识以及逻辑的普及,或许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观其大略”,也正是我想在这本“轻阅读”中所呈现给读者的。
总而言之:尊重≠膜拜;轻松≠浅薄。
“世界格局”“天下大势”“地缘战略”……这些词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总是让人感觉过于“高大上”了。除了打发时间、增广见闻、增加谈资之外,我们看这类时政类书籍,还有其他更实在的用处吗?
答案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历史变革时期,对此看看每天“悬念频出”的新闻就能确定无疑。面对这样的变局,你可以说它伟大,也可以说它混乱,每一个身在其中的普通人,心中对未来肯定都充满了不确定的感觉。这并不奇怪,对于未来最终的形态,那些“大人物”们其实也未必就百分百的清楚,这是历史的常态——即便是不世出的大英雄,他们所能确定的,也只是奋斗的方向,而不会提前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
面对难以知晓的变局,最可靠的策略其实不过六个字——守正、积势、待时。于一国如此,于一介草民,同样如此。所谓守正,即恪守底线;所谓积势,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这不仅是指你的存款数字,更多的是指你的知识、见识、人脉等;而所谓待时,就是说要在静心苦练内功的同时,不放弃身边可能出现的机会。
而这三点,无论做到哪一点,其前提是你首先要对外界的一些事情了解个大概,虽然未必能做到事事了然于胸,但最起码不至于被任何一家媒体随随便便就“牵着鼻子走”。
而这,或许也是你手上这本书所能帮得上忙的地方。当然,只是这么一本书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但至少能给你多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