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晚年创作了《随想录》,赴港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积极倡导创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对青年人的挚爱与鼓励,坚持独立思考……陈丹晨著的《明我长相忆(走近巴金四十年)》中桩桩件件、点点滴滴的真实记录,呈现了巴金晚年四十载的经历与状态,被予以完整记录和保存的对话和书信材料则还原了巴金当年的所思、所言、所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我长相忆(走近巴金四十年) |
分类 | |
作者 | 陈丹晨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巴金晚年创作了《随想录》,赴港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积极倡导创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对青年人的挚爱与鼓励,坚持独立思考……陈丹晨著的《明我长相忆(走近巴金四十年)》中桩桩件件、点点滴滴的真实记录,呈现了巴金晚年四十载的经历与状态,被予以完整记录和保存的对话和书信材料则还原了巴金当年的所思、所言、所感。 内容推荐 《明我长相忆(走近巴金四十年)》悉心记录了作者陈丹晨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直至二〇〇三年这四十年间,与巴金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作者以自己的亲历亲见,向世人再现了巴金的真性情、真心灵。 目录 一 “巴金迷” 过去的记载 我的记忆 二 初访 一个采访选题 见到了他 他的家 他的信 三 夜访 访越文章 思念 寻觅 夜访 暗夜 四 《巴金评传》 巴金作品还有生命力吗? 情义 写传 《评传》出版 五 荆棘丛生 渴望多写 独立思考 为文学成绩高兴 创建文学馆 荆棘丛生 六 爱国者 笑谈西湖 关于《苦恋》 反思“文革” 爱国者 宽容 七 香港十八日(一) 随访香港 初读 香港中文大学(一) 香港中文大学(二) 八 香港十八日(二) 颁授典礼 挚爱年轻人 会议活动 旧雨新知 九 三瓶酒 三瓶酒 关怀 病痛 十 “紧箍咒” 《紧箍咒》 《随想录》完成后 不能容他 十一 浪花四溅 小浪花 青浦会议 成都会议 北京会议 十二 灵隐长谈 《巴金的梦》 可以出个批判集 特立独行 告别 畅谈人生 十三 后来 后来 送巴老远行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记忆 在我的童年时代,有一件小事曾经深印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却:有一个时期,我常常看到大姊倚门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埋头看书。有时,整整一个下午,动也不动地在那里读啊读啊,天色渐渐昏暗了,母亲已经好几次呼唤我们吃晚饭,但是大姊仍然端坐不动,却还发出了唏嘘的悲泣声。原来她在读巴金的《家》。她为书中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流下了同情的热泪。我当时很诧异,这是一本什么书,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但这个谜,是在我长大以后才渐渐解开的。 我最早读课外书,是在小学三年级。第一本启蒙读物是《三国演义》。有一次,我在外祖母家度假。那个地方没有别的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外祖母看见我一副落寞的样子,忽然想起,说:“你到阁楼上去看看,那里有你舅舅的书,看看有没有你爱看的书!”外祖母没有进过学校,不知道那是一些什么书,但她晓得那是可以让我消磨时光,相当于玩耍一样的。我在那里很容易就找到一套《三国演义》,崭新的,装订成四册,刚拿上手,就被吸引住了。虽然是半文半白,我半懂不懂、囫囵吞枣,却也兴趣盎然地把它读完了。后来几乎每年暑假,只要没有别的书可看,没有别的玩耍,我就会把它重读一遍。可以说是它领我走进了文学殿堂,看到了另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从此我看演义小说,看武侠小说。稍长大后,不满足了,开始读新文学作品:巴金、老舍、曹禺、茅盾…然后是鲁迅,外国文学名著。范围渐渐广了,书也渐渐读的多了。 那时,在我家附近,有一所图书馆,是黄炎培先生主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属下的,设在浦东大楼最高层。图书馆规模虽然不大,但比较健全,藏书较丰,够我这个中学生看的了。一个月交两角钱租金,每次可借两本书,随时可换。几年以后,这个图书馆的文学书,我大致上都借阅过一遍。 我从这些图书中,接触到了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和道理:历史.地理、社会、人生……我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广阔、陌生、新奇的世界。我开始懂得了人生的忧患和苦难,人间的是非、善恶和悲欢。比起我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经历的清贫困苦的生活要更丰富,更可歌可泣。它使我欢乐,振奋,也使我流泪,感伤,也因此开始编织各种色彩斑驳的梦幻。在那样熏陶感染中,铸造我自己的性格和灵魂,升华我自己的情感和襟怀。这些书中所蕴涵的向往自由、民主,崇尚爱和人道精神,张扬个性解放,反抗专制黑暗压迫…的思想力量实在太大了,长久地深深烙刻渗透在我的思想、情感、血脉之中,决定了我后来一生的命运。 对于我来说,巴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启蒙老师。我是从他那里最早懂得了爱,懂得了爱人类,懂得了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使人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是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也许,巴金的作品对中学生更有吸引力些。因为热情洋溢,宣泄苦闷,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自由翱翔,正符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怀。巴金就像站在人生人口处的诗人,在呼唤引导着我们。也正如但丁说的那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让我们勇敢地迎接人生的风暴吧! 那时,我不仅狂热地读巴金的书,还买巴金的书。虽然家境清寒,并无余钱可供我买书。我就把每天买早点的钱节省下来,日长天久,铢积寸累,陆续买得一些自已喜爱的书。《灭亡》《激流三部曲》《爱情的三部曲》《火三部曲》《巴金短篇集》……等等,我都曾拥有;巴金翻译的屠格涅夫的书我也都有,散失了一些就又设法补买,有的旧版本至今仍还保存着。 当然,随着自己心智的成熟,我的读书范围更广了。但是,巴金的书,的确是我读新文学书的起点,也一直是我喜爱的。 P8-10 后记 这是一本回忆录,关于巴金的回忆录,是我与巴金老人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有关记录。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开始看新文学书。那时把有别于“五四”前的文学和一般通俗文学的文艺创作,笼统地唤作“新文学”。我最早读到的就有巴金的《灭亡》等作品,成为我最早的思想和文学的启蒙老师。 六十年代初,我刚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不久,就有幸采访并由此认识了巴老,迄今四十年了。 七十年代末,我开始写《巴金评传*。现在回顾旧作,实在惶愧得很。虽然这是一本较早梳理巴老生平和创作、比较系统地探讨其思想和作品的专著,但无论论述或事迹材料都嫌粗陋肤浅。九十年代初,有机会重写巴老的传记,先完成出版了他的前半生部分,书名为《巴金的梦》,过了六年才续完并出版了后半生部分,书名为《天堂·炼狱·人间》。上个世纪末,我将两书合成并作了修订,名为《巴金全传》,近几年又作了一次较大修订,补充了许多新的资料和认识,二〇一四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修订本,成为一部比较完备的且有自己独特认识和感悟的传记作品,了却了我长期来的一个夙愿。倏忽间,前后竟长达二十多年。 但是,全传写完后,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还有不少的事应该告诉读者,让读者了解。于是,我就有了这样一个念头:想把我与巴老接触过程中的亲见亲闻,当然也有所感所想,却又是全传中未便写进去的,另外再把它写下来,使读者能像我一样,近距离地更直接更亲切地认识巴老,有与巴老交流、共享他的亲切慈蔼的关爱的机会。 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之一。好几代人都曾痴迷喜爱他的作品,汲取他的思想文化艺术的乳汁长大。因此,人们也特别热望更多地了解他。 巴金也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人物之一。如有人说的那样: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在惊涛骇浪、诡谲风云的社会变迁中,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智慧,诉说他的追求和呼唤、抗议和忏悔。人们当然就想更多地理解他。 因此,我写这本书,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原生态的,真实的,准确的,希望是一份完整的记录。我宁可写得笨拙些、质朴些,也绝不损害原貌。只有这样才是对巴老的尊重,也是对巴老和对读者的负责的态度。如果里面有什么缺失和错误,当然是我的水平所限造成的,一旦发现当尽快改正。 事实上,我在写作之前也曾有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和顾虑。但是,想到这样一些有关巴老的资料是很宝贵的,是不应该任由其淹没或遗忘的。后来在出版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可笑的麻烦,倒也说明我原先的顾虑并不完全是杞忧。 全书篇幅并不大,但也反复核对、查阅资料,断断续续工作了两年之久。期间得到济生叔、小林、绍弥的大力帮助,谨在此致以最深切的衷心的感谢。 因为本书初次出版时编辑出版工作极为粗糙混乱到不合常理,连书名都被妄改为“走进巴金四十年”,我怎么可能走“进”呢?这样大量的妄加删改事先不商量,事后不告知的编辑工作作风令人惊讶罕见。现在有幸得到支持重新出版,我作了认真的检视和修订,补写了数万字,几乎成了一本新书,这次出版新版全编时,也就将书名作了改动,想到古人诗云:“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与本书情思,颇为吻合,因取新的书名为《明我长相忆》,正好以示与旧版之别。借此机会谨向读者致歉,并希望继续得到读者和方家的关心、批评和指正。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六日晚修订完毕于北京三元桥畔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回忆录,关于巴金的回忆录,是我与巴金老人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有关记录。 我写这本书,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希望是一份完整的汜录。我宁可写得笨拙些、质朴些,也绝不损害原貌。只有这样才是对巴老的尊重。 ——陈丹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