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与感恩
——《党建絮语》自序
甲午马年春日,北京已百日无雨无雪,恰《党建絮语》编就,交付出版。
余致力于党的建设工作和党建理论研究,不觉30多年了,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参与和见证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光辉历程,也留下一行浅浅的足迹。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光荣。
198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即供职中共中央组织部,在研究室部刊处当干事,这一做就20年,在那里学习实践组织工作、干部工作、干部制度改革,以及党的组织工作的宣传。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说,参加实际工作、从事政策研究多于理论研究,如邓小平同志回忆长征时所说“跟着走”,因而署名文章嫌少,够得上理论形态的著述,就更谈不上了。然而,往日的同事、朋友看到我年事已高,前些年有诗歌结集出版,散文结集出版,不免希望我的政论也能结集出版,于是翻箱倒柜,寻章择句,辑录了这样一堆文字,正不知于党的事业有益否,于世人有益否。
记得,初到中央组织部,敬爱的郑科扬同志(我的第一个上级),同我谈话时说:“我们这里是培养党内秀才、无名英雄,你们从事的工作、所写的文字,是面对全党讲话,一定要专心致志,认真负责。多少年后,你们成长起来了,自然会有体会。”于今,他老人家年逾八旬,依然精神矍铄,勤于调研,长于思考,笔耕不辍,不断为党建研究作贡献。对科扬同志,我辈则“高山仰止”,还要继续向他学习。
组织部的历练,不论时间长短,总是让人终身难忘,何况我经历了整整20年。一是党内生活。宋任穷部长参加研究室一个党小组组织生活,那拄杖前来,逢人就打招呼的身影,至今仿佛仍在左右。二是调查研究。杨丁副主任领我们出差江苏,题目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问题。从南京到东台,一路不让接送,与百姓一起乘普通长途汽车,着实领略了什么叫革命传统、风范在前。三是起草文稿。任务来了,当晚加班,第二天交稿,黎明前在办公桌上躺几个小时,是大享受。四是编写刊物。《组工通讯》,耀邦同志开办,曹志、郑科扬等统率,殚精竭虑,精心选题、精心写作、精心修改,从地(实际)到天(理论),小题目做大文章,实施组织工作政策思想指导,总结推广党的建设经验,曾经一纸风行,至今光荣永续。五是干部制度改革。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任免干部公示制,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等,种种规划、规定、意见,催人奋进,轨迹分明。六是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河南刘庄史来贺、竹林村赵明恩、辽宁后石村陈玉硅,从此懂得了什么叫党建的源头活水。七是课题研讨。年年有题目,协调在前沿,上海、天津、深圳、成都、陕西等地都有新成果产生,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八是宣传典型。孔繁森、吴金印等,组织新闻报道,举办报告会、事迹展览,以及影视创作,弘扬精气神,提升正能量,为党的建设固本强基。期间,张全景部长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教育和组织工作的宣传,高度重视党建理论研究,或攻读经典、悉心领会中央精神,汲取思想力量;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同时对相关文稿亲自动手,一改再改,务求完美,其忠诚党的事业、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令人难忘。那么,收入本书的诸多篇什,自然就有了上述工作的投影。
具体说到这本集子,收入的文字多为旧作(包括以往的工作讲话)摘录,话语平常,并无微言大义。以“絮语”名之,改不属人老话多的“絮叨”,实在是语涉党建,绵绵不息,任随意听之,也望温故知新。此外,还有一些比较正襟危坐书写的文字,拟另编一本,就是《党建散论》了,可与本书为伴。
党建研究是一篇大文章,历久弥新,路途正长,我的一些努力实在微不足道;而为此贡献心力无疑是全党同志的光荣与梦想,愿更多的朋友点燃生命的火焰,书写永恒的篇章。P1-3
收获与感恩
——《党建絮语》自序
浅浅的足迹
——《党建散论》自序
洛川的苹果红了
——《金土地红苹果——洛川苹果六十年纪略》序
理想之光、创新之美与快乐人生
——《高塬丰碑——缅怀李新安王兰畔夫妇》序
历史轨迹分明理论探求迫切
——《新时期党的干部制度建设》序
新时期党建创新成果汇
——《新时期党建一点通》前言
认真开展党的建设史研究
——《党的建设史研究》发刊词
数字提示学党建
——《十八大以来党建新读本》序
可敬的赤子情怀
——《春风集》序
心香一瓣
——《宋庆龄一生》序
礼赞生命的火焰
——《我的理想与追求》序
高原秘境仙客来
——《高原秘境萨拉乌苏》序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贵阳生态文化知识读本·植物篇》序
探索新时期党的建设规律的一把钥匙
——《党的建设史研究论丛(一)》代序
《大家谈》致大家
——《大家谈》发刊词
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
——《刊授党校》卷首语
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百年潮》卷首语
永葆党的青春
——《党员天地》卷首语
大路朝阳
——《党员天地》卷首语
多做凝聚人的工作
——《党员天地》卷首语
瑰丽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重读《野苹诗选》
倾听赤子之声
——《欲壮铁肩为尽瘁——胡华诗抄》序
绽放生命的美丽
——《格物与咏怀》序
边走边唱
——《低吟高唱》序
花雨缤纷的青春序曲
——《听花拾雨》序
清丽与沉重的交织
——《夏荷·圆明园风物》序
走近张朝翔的大彩墨世界
——《张朝翔画集》序
厉行创造精神的大画家
——《张朝翔画集》序
创新之关与浪漫人生
——《张朝翔画集》序
《走近崇高》肖像摄影展前言后记
《铁流向前》肖像摄影展前言后记
一个诗爱者的咏叹
——《远去的云朵》自序
答问
——《安林诗选》代序
追求与向往的歌唱
——《岁月,多情的河》后记
薪火相传奔向未来
——参加“书香河源”论坛
旗帜道路精神家园
——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学术研讨会
牢牢把握党性锻炼的根本要求
——参加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座谈会
在密切联系群众中自觉增强党性
——参加全国党建研究会理论研讨会
关于探索新时期党的建设规律的几个问题
——参加广东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
祝贺与希望
——参加新乡先进群体精神研究会成立大会
从地到天办好刊物
——参加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教育会议
一年之计在于春
——参加全国党建研究会课题协调会
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参加全国党建研究会课题研讨会
论确立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参加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专论
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
——参加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参加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参加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
喜读
——介绍《青少年学习中共党史丛书》
缅怀与奋进
——参加纪念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成立70周年
座谈会
学点文学
——关于组织工作的一点建议
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荔波分论坛上的致辞
走进鲜花港
——参加北京顺义区咨询委员会会议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
——参加《追逐中国梦》出版座谈会
红旗飘飘万里歌
——理论文献片《红旗飘飘——长征文学风采录》介绍
铁流向前展红旗
——中国梦主题新创歌曲《长征颂歌》创作谈
跋
这些年,在生命的衰老过程中,对所谓退休生活,如以往自己的人生历程一样,并没有什么刻意追求;自然,日子仍不忍虚度,花开草长,总要有些生命气象。
如今,看书学习时间多了,写文章却少了。三两个朋友坐下来说说话的情形还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机缘也少了。总之,凡人一隅,心海平平,不成不淡,也是一种人生姿态。那么,于今还能有《且看生命气象》一书出版,实为幸事。
说到为书作序、跋,在我,追忆起来,始于1971年为《二机工人诗选》写后记。无论如何,那也是一个难忘的年代,我们在工厂里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也许因为年轻,不懂什么是艰难,早早晚晚,与工人师傅混在一起,干活,吃饭,读书,偶尔还跟着师傅搞点恶作剧,倒也自得其乐。车间劳动不到两年,因为给厂报写稿用稿率比较高,被调到厂报当编辑,这样,仿佛天地开阔了许多。于是,不甘寂寞,联系厂里一帮文学青年,成立工人业余文艺创作组,什么诗歌、散文、小说、曲艺,渐渐热闹起来。我们厂好大好大,方圆几十平方里,职工好多好多,一万八干余众,人才辈出,有文艺创作传统。听说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在上海《萌芽》等报刊发表小说作品。尽管“文革”岁月文化生活荒芜,人们依然要找乐,就包括文艺写作;有作品了,少有地方发表,就在厂报开副刊;再多了,就琢磨出作品集,这样,1971年我们厂内部出版了第一本诗选《二机工人诗选》。我作为创作组牵头人、报社副刊编辑,理所当然地为这本小书写了后记,说得文一点,就是所谓跋了。次年,又编辑出版了散文集《春从大庆来》、小说集《大庆路上》、曲艺集《灯塔颂》,随之又写了一篇共用的后记。这两篇文字,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我的幼稚,于今已没有面世的资格,但说到我写作序、跋,还是应该提一提。改革开放以来,作序的事情,多是公干,代人起稿,那些文字自然不能收入这里了;适逢朋友新书出版请我作序的,以往因为工作忙,只能偶尔为之,直到前些年退休了,这种事情才逐渐多起来,然而依然会有所选择,——多少一些自知之明还是有的,哪里会有求必应,落得贻笑大方。
话说回来,在我,为朋友的新书作序,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请我作序的,多为青年才俊,大抵这样两种情形:一为政治文论或学术著作结集出版(以为我是什么专家学者),一为文艺创作特别是诗歌作品结集面世(以为我是作家诗人),希望我点评一番,说些勉励的话,如此而已,岂有它哉。那么,认真拜读其作品后,就说,就写,谨记要言不繁,避免唠叨,一般千把字就可以收束了。之所以说是件快乐的事,是因为这样可以仔细读别人的著作,从中吸取营养,增进智慧;落笔谈感受讲意见时,仿佛与朋友对面谈心,彼此切磋,期望殷殷。那感觉多么好。还有,在为别人的书写序时,可以借题发挥,说些自己想说的话,提出一种观点,表达一种诉求,展示一种美好,等等,岂不快哉。此外,梳理思路,揉搓文字,还可以锻炼大脑,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有时我想,大凡一个人年过七十,哪怕再达观,嘴上说“不知老之将至”,偶作静夜思,也少不得叹息“衰老究可哀”,——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在乡间的庙会,发现摊上有售《老来难》一篇韵文,内容全面诉说老年生活的种种艰难。那时以为自己离老年不知有多么遥远,随手翻翻,对身边的朋友说,挺写实的啊,转身而去。于今,自己老了,真想找那篇文章一读,看看究竟说了哪些难,在我,对照比较一下,有哪些异同。人生七十初度,我给自己写了一首诗:“青春倏忽而去,飘落几许苍凉。诗文掩映炉火,底层生长思想。也曾笔走龙蛇,演绎生命气象;也曾际会风云,写下岁月荣光。漫道剑胆琴心,已是一抹夕阳;祈望呼朋唤友,乡野重叙衷肠。”同时,想写一组系列谈,题目就叫《我们老了》。马上有人反对,说太消极了,怎么能写“我们老了”?这就叫不谙世事,不懂得什么年龄应该干什么事。走向衰老,首先是体能,然后是精气神,包括对事物体察的敏感度,为人处事的种种苛求,随之而来的主观、急躁、固执,等等。老是老了,晚节要保持,尊严也不能丢,该说的该做的,还是那些题目: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爱,老有所学,老有所思,老有所为。结论是,我们正视体能衰老的趋势,但老年时光,生命的晚霞依旧可以给人以慰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爱。老来难,不假,但老人也有老来的宽松与恣肆,老来的视野与步履。
前些时候,我又去位于信阳新县的大别山干部学院盘桓数日,同时去了商城县,与老朋友见面,谈说正事,也扯些闲篇。期间,参观四方面军纪念馆,走了将军步道,近观将军石,还看了郭家河刘名榜旧居附近以廉政教育为主题的红莲文化园,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不错,“人生易老天难老”,老了特别是七十以上的老人,生活中固然要留意“一切从老出发”,但志不可移,气不可泄,该写文章的还是要写,老辣之文为时代增光;该说话时还是要说,与世有益、与人友善可以如紫薇枯干生繁花为人生添彩。这样看来,“不知老之将至”的话似乎还可以再讲了。总之,正视衰老,但可以有一些执拗,生活态度还是要积极一些,达观一些,让人看了多少有些当代人的生命气象啊。
时光如水。翻捡收入本书的文字,虽不免敝帚自珍,终是过眼云烟,没有什么特别偏爱的;其中,两篇自序,多少有点意思,一篇是为我的文论集《党建絮语》出版所作,收入本书时拟了个题目《收获与感恩》;一篇是为我的诗集《远去的云朵》出版所作,同样拟了题目,为《一个诗爱者的咏叹》。前一篇记叙了我在中央组织部工作二十个寒暑的突出感受,后一篇则记录了我四十多年来业余习写新诗的辛劳与快乐。至于作跋,主要是自己的书出版,编余欲罢不能,总有些话与读者交流,或借机抒发一点感受、表达一种观点;自然,也短不了对师长、朋友的感谢之意。这些文字,一般篇幅不长,达意而已。
这些年我写的序、跋,除少数找不到的,或内容过于简单的,基本都收入本书了;此外,毕竟出一本书不易,于是趁机还塞进一些自己比较留恋的文论,其中有的发表过,有的尚未发表,一并贴上,就教于亲爱的读者。
《且看生命气象--安林的序跋及其他》主要收录了谷安林为《十八大以来党建新读本》《春风集》《党建絮语》《新时期干部制度建设》等所作序、后记等,为《百年潮》《党员天地》等杂志撰写的卷首语等,在各种研讨会、座谈会上的发言等,党史理论功底雄厚,通俗易懂,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学到党史党建知识。
请欣赏生命的美丽,在思考生命哲理的时候。
请绽放生命的美丽,在抒写生命辉煌的时候。
请收藏生命的美丽,在走近生命晚霞的时候。
《且看生命气象--安林的序跋及其他》收录了作者谷安林为洛川的苹果红了——《金土地红苹果——洛川苹果六十年纪略》、新时期党建创新成果汇——《新时期党建一点通》、可敬的赤子情怀——《春风集》等作的序、后记、发刊词、卷首语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