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张宏敏、金伟东著的《王阳明的人生智慧--阳明心学百句解读》是一部解说阳明心学名言名句的通俗读物。全书正文分为六篇,每篇选取15至20句,每句设原文、出处、简注、今译、背景、解说六要素。正文之前,选录了作者的一篇论述王阳明生平事功及其良知心学的文章作为本书的“导论”,希望读者对王阳明与阳明心学有个整体的把握。六篇正文之后,附录了张宏敏博士编辑的《王阳明大事年表》和《阳明心学入门书目》,“年表”有助于查考阳明生平,“书目”则可作为读者深入了解、研究王阳明与阳明心学的导引工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阳明心学百句解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吴光//张宏敏//金伟东 |
出版社 | 中国方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光、张宏敏、金伟东著的《王阳明的人生智慧--阳明心学百句解读》是一部解说阳明心学名言名句的通俗读物。全书正文分为六篇,每篇选取15至20句,每句设原文、出处、简注、今译、背景、解说六要素。正文之前,选录了作者的一篇论述王阳明生平事功及其良知心学的文章作为本书的“导论”,希望读者对王阳明与阳明心学有个整体的把握。六篇正文之后,附录了张宏敏博士编辑的《王阳明大事年表》和《阳明心学入门书目》,“年表”有助于查考阳明生平,“书目”则可作为读者深入了解、研究王阳明与阳明心学的导引工具。 内容推荐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被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者。其生平事功与学术思想,一向受到各界的重视与研究。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的多次阐论,使阳明心学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迅速普及,大有成为当代“显学”之势。 王阳明的心学语录,诸如“致良知”、“知行合一”、“身之主宰便是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等,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干部群众修身立德、治国理政讲话之“用典”文本,这足以说明阳明心学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 吴光、张宏敏、金伟东著的《王阳明的人生智慧--阳明心学百句解读》是一部解说阳明心学名言名句的通俗读物,其出版目的在于向广大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箴言警句,使读者对“阳明心学”有个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并提高自己修、齐、治、平的能力。 目录 导论: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的生平事功与良知心学 第一篇 立志勤学 第二篇 改过责善 第三篇 良知即天理 第四篇 致良知 第五篇 知行合一 第六篇 明德亲民 附录一:王阳明大事年表 附录二:阳明心学入门书目 试读章节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首先向学生宣讲“立志”之于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性:“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又以“求学”为例,阐述志于圣贤之学的重要性:现在所谓求学的人,大多荒废学业、懈怠懒惰,贪图安逸、虚度时日,结果一事无成,都是因为没有“立志”的缘故。所以立志成为圣人,最后果真成为圣人了;立志成为贤人,最后果真成为贤人了。志不立,就好像没有舵的船失去方向,最终会一事无成。 又因为前来龙冈书院求学的弟子,大多数是“蛮夷”即少数民族子弟,王阳明担心以“志于圣人之学”劝勉有一定难度,便适当降低了“立志”标准,要他们去立志做好事、做君子。王阳明还援引宋代学者徐积(1028—1103)劝人“为善去恶”的格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事见《宋史·徐积传》)大意是说:假如一个人做了好事,而父母对他发怒,兄弟对他埋怨,宗族同乡轻视厌恶他,处在这样的状况不去做好事,那是可以的;做了好事,而父母爱他,兄弟喜欢他,宗族同乡敬重信任他,为什么不去做好事、做君子呢?假如一个人做了坏事,而父母爱他,兄弟喜欢他,宗族同乡敬重信任他,处在这样的状况不去做坏事,那是可以的;做了坏事,而父母对他发怒,兄弟对他埋怨,宗族同乡轻视厌恶他,为什么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 行文至此,王阳明深信,龙场诸生只要时常想想徐积的这番话,也就可以明白“立志”的道理:“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王阳明在此引用徐积劝人“为善去恶”的话语,其实是想告诫龙场诸生要开发自己的“良心”,振奋自己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王阳明所引用“为善去恶”的话语,恰与其晚年所提心学“四句教”之“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相对应。日本阳明学家冈田武彦先生就认为:王阳明提出“立志”的目的是劝学生学做圣贤。自宋代以来,学术界开始提倡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圣贤,但是首先强调做学问先要“立志”的人却是王阳明,这也是阳明学的重要特色。(见冈田武彦著:《王阳明大传》上卷,重庆出版社2015年版,第278页)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童年时期便有如此信仰的王阳明,注定了他后来非凡成就的一生。据钱德洪编撰的《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王阳明12岁那年就读私塾之时,有一天,他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先生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表示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此言一出,父亲王华笑道:“汝欲做圣贤耶?”(见《全集》下册,第1001页)王华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后来果真成了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儒家第一流人物”。 “立志”不仅是安身立命之本,还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志向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个体成就的大小。王阳明所说的“志”,相当于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理想”。理想是一个人成功的目标,即便是为官从政,也要从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开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也讲过“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话。习近平也要求干部要“正心修身”,胸怀天下,不断学习进步,“要立志当‘公仆’,做大事”,“要从政,就是一种事业的追求,就得舍弃个人的私利,不能什么好处都想得。一个人也许一辈子成就不了什么大的事业,但最起码他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高雷:《一篇专访揭秘习近平的从政观:立志当“公仆”做大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年1月12日) P3-5 序言 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的生平事功与良知心学 吴光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国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中国伟大的儒学教育家。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乡(今属绍兴县兰亭乡)。生前获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遭人诬陷,被削夺伯爵并朝廷常行恤典。卒后三十八年,即明隆庆元年(1567),追赠新建侯,谥“文成”。壮年时,曾筑室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阳明洞天,自称阳明子、阳明山人,后世称其为阳明先生。 一、年少志高,要学圣贤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5岁时改名为“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他自幼聪明绝伦,10岁那年,父亲王华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之职。次年,王阳明随同祖父竹轩翁一起赴京生活,船过镇江金山寺时,竹轩翁与客人饮酒赋诗,一时尚未成篇,王阳明却已赋诗一首,诗云: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船客大为惊异。大家又叫王阳明应景赋诗,阳明出口成章,诗惊四座。 阳明12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做官)耳!”王阳明坚定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王阳明的人生目标,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确定的。 阳明16岁(1487)时,按照父亲教导,遍读朱熹理学著作,并在庭园格竹求理,不仅未得其理,反而劳思致疾,于是感叹圣贤难做,便转向辞章之学,又浸淫于佛老之学。竟然在新婚之夜(17岁)跑到南昌铁柱宫道观与道士大谈养生之学,以致冷落了新婚妻子。他21岁乡试中举后,曾两次会试落第,于是归余姚、结诗社,驰骋于辞章,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弘治十二年(1499)春,阳明28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观政工部。次年六月,被授以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直到弘治十八年(1505),阳明34岁时,才开始真正从佛老转入儒学,并与翰林院庶吉士湛若水“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二、龙场悟道,求理于心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阳明35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救无辜大臣,并请诛杀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出狱以后,阳明遂赴谪所。但刘瑾派人尾随其后,意欲伺机加害。王阳明设置投江自尽假象,并作《绝命诗》迷惑阉党。经过一番曲折历险,终于在正德三年(1508)的春天,到达龙场驿。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百折千难”,不仅瘴疠虫毒伤人致病的恶劣环境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落下病根,而且还因自己是贬官而受到地方官的刁难凌辱,但阳明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击垮,而是坚强自持,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中“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后人所说的“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必须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强调“心外无理”进而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奠定了基础。 …… 第二,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一个忽视民权与人权的社会中尤其显得重要。我们应当承认,民主是普世价值。儒学传统历来强调以民为本,从民本走向民主是很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王阳明“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论高扬主体性,启发了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潮。黄宗羲的“君为民害”论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既批判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性,同时确立了“民为主宰,君为客卿”的民主启蒙思想。我们这个时代实际上还处在后启蒙时代,需要强调思想解放,需要高扬人民的主体性。王阳明、黄宗羲的“亲民”“民主”思想对于现代中国走向民主仁政的治理模式是有借鉴作用的。 第三,阳明学折中朱陆、会通佛老的“和而不同”精神,体现了一种多元和谐的文化取向,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了历史的借鉴。现在的学术界比较活跃,有主张全盘西化,引进自由主义的学说;也有主张全盘东化,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世纪或东方世纪,甚至是东方文化占统治地位、“东风压倒西风”的世纪。我是既反对“全盘西化”论的自由主义主张、也反对“中国世纪”论的民粹主义主张的。我们不要人家压倒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压倒人家呢?我们求得一个多元和谐就可以了。西方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你想压也压不了,想灭也灭不了。我们东方文化和它交流,沟通互补,共存并进,不是很好吗?近年来,我提倡“多元和谐”文化观,也是从孔子的“和而不同”、王阳明的“折中朱陆、会通佛老”的思想方法受到启示的。 第四,阳明学“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现在我们有些官员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知”与“行”完全脱节。其结果是政府官员失去民众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有必要提倡“行良知”、提倡“知行合一”,以提升干部队伍的道德人文素质。 总之,我认为,阳明学并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 2012年12月1日成稿,2016年6月16日修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