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翻书党(打捞历史的细节)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裴毅然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李叔同的鞠躬

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其父同治四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不久辞官返乡经商,先经营盐业,后为天津著名银行家,其家为数一数二的津门富户。叔同乃20岁五姨太所生,其时父亲已68岁。叔同坠地,父亲虽爱,毕竟出自小妾,“身份无法与我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相比。从小就感受到这种不公平待遇对我带来的压抑感,然而只能是忍受着。也许这就为我今后出家埋下了伏笔。”1884年,叔同四岁丧父,母亲处境日益艰难,整天低眉顺眼,谨小慎微。小叔同很难受,养成沉默寡言的自卑性格,终日与书画为伴。

1898年,叔同随母南迁上海。其时.上海有一著名沪学会,数次征文,李叔同屡列第一,以“才子”驰名沪上——“二十文章惊海内”。他立意要做一位彻底的翩翩公子——“翩翩裘马,征逐名声”,而且“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一时抚怀任意,倜傥风流。

1901年,叔同人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同窗。1905年3月,母亲病逝,扶柩回津。是秋.东渡扶桑,渴慕西方文化,专攻西洋艺术,倡办戏剧团体——春柳社,自演命薄茶花女,成为中国话剧运动鼻祖。书法方面,亦冠绝一时。这一时期,他想做一位彻底的留学生。几番“彻底”,体现李叔同一生最大特点——认真。

1910年,李叔同回国,先入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任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南下,担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太平洋报》主笔,人南社。1912年9月,应聘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次年改名浙江第一师范),当音美教师。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启用人体模特,倡导美育。1915年,浙江桐乡丰子恺入学该校,李叔同为其音乐教师。每次上课,李叔同必早早端坐讲台,静候铃声。同时,穿着整洁,用具就绪,表情端庄和蔼,学生谓之“温而厉”。一俟铃响,李老师即起身向学生深深一鞠躬,然后上课。

音乐课上,有的学生不唱歌而看书,李叔同课后轻声唤住,声音很轻却严肃:“下次上课不要看别的书。”然后微微一鞠躬。学生课堂里随地吐痰,李叔同不当场斥责,也是课后劝诫,再一鞠躬。一次下课.最后一位出去的学生随手将门带得很重,声音巨响,李叔同将他唤同,一声轻诫加一鞠躬。如此这般,凡受他单独鞠躬的学生大都脸颊飞红,顿生悔意,教育效果颇佳。

某日琴课,李叔同操琴示范,十数学生环立琴旁,其中一位暗泄闷屁,无声无响却奇臭无比,学生大都屏息掩鼻或发声责怪,李叔同眉头微皱,屏住呼吸,只管弹琴,等到可恶的亚莫尼亚气体散尽,才眉头舒展。下课铃响,李叔同先起立一鞠躬,表示散课。学生还未出门,他郑重宣告:“大家等一等,还有一句话”,全班同学肃立静听,李老师轻而严肃:“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学生忍住笑涌出门,跑远了,放声大笑。

由于李叔同的认真,学生上音乐课竟比上主修课还严肃,给予李叔同的敬仰比主课教师还多。浙江一师以培养小学教师为旨,主课与今中学一样。今称“语、数、外”,那会儿称“英、国、算”(英文、国文、算学)。李叔同以副课教师而得学生敬仰,主要来自他那份认真。李叔同去世后,弟子丰子恺悼文:

李叔同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就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李叔同的鞠躬,固然与其五年留日有关,养成待人以敬的鞠躬之习,但这份鞠躬中还体现诸多教育理念,传递出一些值得重视的内涵。向学生鞠躬,首先体现师生平等的现代理念,将学生放在应予尊敬的席位上,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尊尊人的意识。身教无言,向学生示范与人交往的行为举止,不得浮浪轻佻。向学生鞠躬,表示教师的一份郑重,对所授课业的重视,既有利于课堂气氛的静肃,便于学生收心,也维护了教师自身的尊严。

“文革”对中华文化大破坏,生生掐断许多传统理念,否弃延续千年的教育经验.弄得洪洞县里无好人,什么都可“一分为二”批判。古人必须打倒,古训一律不遵,一切无所谓,一切皆为非。不但教师从不会向学生鞠躬,学生似乎更没有理由向老师鞠躬。

无论从哪一角度,教育最重要的内涵都是人类经验的传递,不能缺乏必要的严肃。中小学阶段,有必要质疑前贤先圣么?有能力辨伪么?李叔同的鞠躬,维护了教育的严肃与教师的权威,深值回味。

P37-38

后记

撮篇编集,缀串散见于海内外报刊有关名±的拙文,由金城出版社提供“串绳”,欣喜之情犹如临嫁之女。出见“公婆”在即,不免凝容敛衽,窗下补妆,悄声自问:画眉深浅人时无?

每临编集,总想起人集拙文的各位原载报刊编辑,若无他(她)们的识拔,若非他(她)们给予我坚持下去的鼓励,本人不可能在求学山道上跋涉至今,不可能积沉此集。人性之弱、歧途之徨、厘计之窘、新艳之诱……每一处弯岔都可能引我“弃暗投明”、弃学从×,转身于黎明前的黑暗——未能挺过最后的考验。本人兴安岭知青,上山下乡、八年辍学,失调于先天;生计艰难、中年百忙.追赶于后天。一路上,一块块大大小小的“豆腐干”,一张张不无小补的稿费单,实为不可或缺的“加油”。

此集涉及20世纪近百名士.当然不是刻意搜名索轶,并非一开始就有积篇成集的野心,实为求学山道一路采撷的野花,“跑山”副产品。1990年代中期,渐渐起意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研究,二十年阅读各色人物传记,在撰写《延安一代士林》《红色生活史》等大型专著的同时,剪边裁角,缀珠拼盘.一篇篇发表.是成此集。而之所以形成这一“走过路过奠错过”的习惯,还得感谢家乡杭州几家报纸的副刊编辑,他们最初一篇篇鼓励我,阅读中发见粒珠颗玉,辄不肯放过,不烩灸成肴、剪织成篇,便不时惦记,寝食难安。加之电脑写作,涂抹方便,插缀简易,免却誊抄之苦;网络迅捷,省却“跑邮”,大大提高效率.构思起意不再畏缩。随着现代知识分子等各项大型研究渐行渐深,这本名士之集渠成瓜熟。

展细节于史褶,拾珠玉于风尘,一声惊讶,一阵慕叹,心动笔录,是成此集。

裴毅然

2016年2月26日上海·三湘

目录

第一辑 人生前两步

 胡适初识字

 顾颉刚的初级教育

 梁漱溟的家教

 冯友兰考北大

 王力进清华国学院

 罗尔纲的“愚择”

 朱自清初上讲台

 偏科生汪静之

 数学零分的臧克家

 张友渔:十元资助改变人生

 艾青留洋

 钱伟长改学物理

 李欧梵的新大陆

 早期留美生轶闻

第二辑 师长风范

 蔡元培教书

 蔡元培延聘梁漱溟

 李叔同的鞠躬

 胡适提携吴晗

 彭柏山与恩师

 钱基博批59分

 熊庆来慧识华罗庚

 徐中玉处理“抄袭”

第三辑 从细节看人品

 梁启超会试被黜

 一生三变梁启超

 康有为狂傲败事

 超前的刘鹗

 秋瑾就义的背后

 刀下余生黄炎培

 汪精卫并非谋刺摄政王主凶

 人才东渡正纷纷

 《礼拜六》热销

 慈禧买车

 袁世凯剪辫

 袁世凯过年

 袁世凯就任秘闻

 袁二公子——袁克文

 仁抚程德全

 小人物与孙中山

 戴季陶改名

 陈公博捧戏子

 五四文人的雅量

 五四时期北大派系

 编辑当如恽铁憔

 出版商的生意经

 鲁迅的辫子

 晚年鲁迅仍遭冷遇

 内山完造眼中的鲁迅与郭沫若

 盖叫天轶事

 朱湘之死

 马君武《哀沈阳》二首的来历

 戴笠跪蒋

 罗素访华细末

 洋和尚陆征祥

 丁龙故事与中国文化

 蔡元培五四学潮真实心态

 范长江:清代为何无蒙藏边患?

第四辑 闲坐谈趣

 辜鸿铭轶事

 吃货苏曼殊

 舞女也爱看《子夜》

 趣说“装假胎”

 梁漱溟择偶

 诗怪林庚白

 包天笑被窃记

 程小青破案

 王实味遇贼

 陈白尘遭窃

 林语堂名言

 十年之约

 七十年前一则广告创意

 四川茶馆

 含泪之笑:吴祖光的惊遇

 杜月笙与《大公报》沪版

 钱穆与城防司令

 郑天挺的“矮墙”

 蒋梦麟评点湖南人

 民初文化人的收入

 旧时京沪文化界聚会趣闻

 辛亥时期的新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北社情

 周扬爱开会

 夏衍与猫

第五辑 风流雨打去

 李涵秋与《广陵潮》

 徐枕亚与《玉梨魂》

 周瘦鹃:一生低首紫罗兰

 张恨水与调包计

 张恨水与小说姻缘

 再婚妇的高身价

 汪静之五四情诗

 风流李石岑

 冰心偶识吴文藻

 蒋光慈让美

 名恋如名局

 还珠楼主李寿民—平生不二色

 白薇的苦恋

 曹禺之恋

 赵丹之恋

 “多事”唐纳

 胡风夫妇的属相

 罗隆基花生米

 远看刘清扬,近学浦熙修

附录

 知识分子的傲

 个人主义与清高

 刺猬与狐狸——两大学人类型

序言

民国渐远,风流已去,历史的皱褶间总会飘出三两花絮,化为“闲坐说玄宗”的茶余谈资,引发“晓风残月”的诗家兴叹。后人拾忆史事,必有侧重,现实中的缺失自然最引关注。当代岁月总是填补昔日缺憾,今天的关注势必首先落在昨天的错谬,今人也总是走在纠正前讹的山阶上。一声“今不如昔”可是所有文艺作品都无法追及的沧桑兴叹。

“伍员不死江潮壮,西子如生越水寒。”一代士林遗落的优雅人文故事、暗香浮动的花絮轶闻,从一个侧面折射这个时代的品质。文化名人的“经典细节”尤能标示一个时代达到的人文刻度。寰内近年的“民国热”,内核可是一声慨叹:1930年代民国士林活得如此精彩,比当今我等有意思得多呵!那些“数风流人物”,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常为今人提拎检视。

1991年,笔者37岁“高龄”攻硕士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此前,或为留洋专攻英语,或为考研忙于温课,无暇自由阅读,更未潜心向学。进得杭大,初入学术山门,东张西望,一时坠雾,莫知所向。静心阅读数月,果然思绪离岸,渐行渐远,直至风发泉涌,涛声拍岸。从夜黑人孤到一星引路转出山坳,再到遍野烂漫、满地金银,不过数年矣。此时,真正读懂沈从文的二字诀——“耐烦”。沈从文(1902~1988),以小学资历成著名作家、北大教授,人生总结惟此两字。此后,常将沈氏“二字诀”转售学生。然学子届届,反应平平,竟无一次激起涟漪。多年后,又深悟古代教育名言:“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记-曲礼上》).“内需”才是第一位的。

晨昏捧阅,牖下击键,拙集多为历年发表之作,集腋成裘,敝帚自珍耳。各辑各篇散见于海内外。第一辑“人生前两步”,名人初学时,脚步稚嫩,屐印斜斜,一生关键就那么几步。第二辑“师长风范”,春花秋实,余香绵延。第三辑“从细节看人品”,寓教于乐,会心莞尔。第四辑“闲坐谈趣”,塞上孤烟,江南一笑。第五辑“风流雨打去”,花絮穿梭,风月榭前。最后三篇附录,研究文化名人心得,增助兴味。

出书出集,少不得一篇序言。实话实说,不是名人不愿求,若是名人不好求。讨要序文实类演员邀掌,人家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求序名家,似为雅事,实为苦活。还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抱,简介于前,求谅于后。

2016年2月于上海·三湘

内容推荐

裴毅然著的《翻书党(打捞历史的细节)》涉及20世纪近百名士,不是刻意搜名索轶,实为求学山道一路采撷的野花,系“跑山”副产品。199O年代中期,渐渐起意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研究,二十年阅读各色人物传记,发见粒珠颗玉,辄不肯放过。于是,展细节于史褶,拾珠玉于风尘,一声惊讶,一阵慕叹,心动笔录,是成此集。

编辑推荐

《翻书党(打捞历史的细节)》作者裴毅然是典型的考据派,善于从平常处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通过翻阅各类史书,从史料出发,阅读名家一生不为人知的细节,包括求学、从师、婚恋、成名,以及个性和社会交往方面,令人感慨万端,或得到诸多启迪,或莞尔一笑,读来趣味横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6: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