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鞠躬
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其父同治四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不久辞官返乡经商,先经营盐业,后为天津著名银行家,其家为数一数二的津门富户。叔同乃20岁五姨太所生,其时父亲已68岁。叔同坠地,父亲虽爱,毕竟出自小妾,“身份无法与我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相比。从小就感受到这种不公平待遇对我带来的压抑感,然而只能是忍受着。也许这就为我今后出家埋下了伏笔。”1884年,叔同四岁丧父,母亲处境日益艰难,整天低眉顺眼,谨小慎微。小叔同很难受,养成沉默寡言的自卑性格,终日与书画为伴。
1898年,叔同随母南迁上海。其时.上海有一著名沪学会,数次征文,李叔同屡列第一,以“才子”驰名沪上——“二十文章惊海内”。他立意要做一位彻底的翩翩公子——“翩翩裘马,征逐名声”,而且“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一时抚怀任意,倜傥风流。
1901年,叔同人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同窗。1905年3月,母亲病逝,扶柩回津。是秋.东渡扶桑,渴慕西方文化,专攻西洋艺术,倡办戏剧团体——春柳社,自演命薄茶花女,成为中国话剧运动鼻祖。书法方面,亦冠绝一时。这一时期,他想做一位彻底的留学生。几番“彻底”,体现李叔同一生最大特点——认真。
1910年,李叔同回国,先入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任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南下,担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太平洋报》主笔,人南社。1912年9月,应聘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次年改名浙江第一师范),当音美教师。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启用人体模特,倡导美育。1915年,浙江桐乡丰子恺入学该校,李叔同为其音乐教师。每次上课,李叔同必早早端坐讲台,静候铃声。同时,穿着整洁,用具就绪,表情端庄和蔼,学生谓之“温而厉”。一俟铃响,李老师即起身向学生深深一鞠躬,然后上课。
音乐课上,有的学生不唱歌而看书,李叔同课后轻声唤住,声音很轻却严肃:“下次上课不要看别的书。”然后微微一鞠躬。学生课堂里随地吐痰,李叔同不当场斥责,也是课后劝诫,再一鞠躬。一次下课.最后一位出去的学生随手将门带得很重,声音巨响,李叔同将他唤同,一声轻诫加一鞠躬。如此这般,凡受他单独鞠躬的学生大都脸颊飞红,顿生悔意,教育效果颇佳。
某日琴课,李叔同操琴示范,十数学生环立琴旁,其中一位暗泄闷屁,无声无响却奇臭无比,学生大都屏息掩鼻或发声责怪,李叔同眉头微皱,屏住呼吸,只管弹琴,等到可恶的亚莫尼亚气体散尽,才眉头舒展。下课铃响,李叔同先起立一鞠躬,表示散课。学生还未出门,他郑重宣告:“大家等一等,还有一句话”,全班同学肃立静听,李老师轻而严肃:“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学生忍住笑涌出门,跑远了,放声大笑。
由于李叔同的认真,学生上音乐课竟比上主修课还严肃,给予李叔同的敬仰比主课教师还多。浙江一师以培养小学教师为旨,主课与今中学一样。今称“语、数、外”,那会儿称“英、国、算”(英文、国文、算学)。李叔同以副课教师而得学生敬仰,主要来自他那份认真。李叔同去世后,弟子丰子恺悼文:
李叔同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就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李叔同的鞠躬,固然与其五年留日有关,养成待人以敬的鞠躬之习,但这份鞠躬中还体现诸多教育理念,传递出一些值得重视的内涵。向学生鞠躬,首先体现师生平等的现代理念,将学生放在应予尊敬的席位上,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尊尊人的意识。身教无言,向学生示范与人交往的行为举止,不得浮浪轻佻。向学生鞠躬,表示教师的一份郑重,对所授课业的重视,既有利于课堂气氛的静肃,便于学生收心,也维护了教师自身的尊严。
“文革”对中华文化大破坏,生生掐断许多传统理念,否弃延续千年的教育经验.弄得洪洞县里无好人,什么都可“一分为二”批判。古人必须打倒,古训一律不遵,一切无所谓,一切皆为非。不但教师从不会向学生鞠躬,学生似乎更没有理由向老师鞠躬。
无论从哪一角度,教育最重要的内涵都是人类经验的传递,不能缺乏必要的严肃。中小学阶段,有必要质疑前贤先圣么?有能力辨伪么?李叔同的鞠躬,维护了教育的严肃与教师的权威,深值回味。
P37-38
撮篇编集,缀串散见于海内外报刊有关名±的拙文,由金城出版社提供“串绳”,欣喜之情犹如临嫁之女。出见“公婆”在即,不免凝容敛衽,窗下补妆,悄声自问:画眉深浅人时无?
每临编集,总想起人集拙文的各位原载报刊编辑,若无他(她)们的识拔,若非他(她)们给予我坚持下去的鼓励,本人不可能在求学山道上跋涉至今,不可能积沉此集。人性之弱、歧途之徨、厘计之窘、新艳之诱……每一处弯岔都可能引我“弃暗投明”、弃学从×,转身于黎明前的黑暗——未能挺过最后的考验。本人兴安岭知青,上山下乡、八年辍学,失调于先天;生计艰难、中年百忙.追赶于后天。一路上,一块块大大小小的“豆腐干”,一张张不无小补的稿费单,实为不可或缺的“加油”。
此集涉及20世纪近百名士.当然不是刻意搜名索轶,并非一开始就有积篇成集的野心,实为求学山道一路采撷的野花,“跑山”副产品。1990年代中期,渐渐起意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研究,二十年阅读各色人物传记,在撰写《延安一代士林》《红色生活史》等大型专著的同时,剪边裁角,缀珠拼盘.一篇篇发表.是成此集。而之所以形成这一“走过路过奠错过”的习惯,还得感谢家乡杭州几家报纸的副刊编辑,他们最初一篇篇鼓励我,阅读中发见粒珠颗玉,辄不肯放过,不烩灸成肴、剪织成篇,便不时惦记,寝食难安。加之电脑写作,涂抹方便,插缀简易,免却誊抄之苦;网络迅捷,省却“跑邮”,大大提高效率.构思起意不再畏缩。随着现代知识分子等各项大型研究渐行渐深,这本名士之集渠成瓜熟。
展细节于史褶,拾珠玉于风尘,一声惊讶,一阵慕叹,心动笔录,是成此集。
裴毅然
2016年2月26日上海·三湘
民国渐远,风流已去,历史的皱褶间总会飘出三两花絮,化为“闲坐说玄宗”的茶余谈资,引发“晓风残月”的诗家兴叹。后人拾忆史事,必有侧重,现实中的缺失自然最引关注。当代岁月总是填补昔日缺憾,今天的关注势必首先落在昨天的错谬,今人也总是走在纠正前讹的山阶上。一声“今不如昔”可是所有文艺作品都无法追及的沧桑兴叹。
“伍员不死江潮壮,西子如生越水寒。”一代士林遗落的优雅人文故事、暗香浮动的花絮轶闻,从一个侧面折射这个时代的品质。文化名人的“经典细节”尤能标示一个时代达到的人文刻度。寰内近年的“民国热”,内核可是一声慨叹:1930年代民国士林活得如此精彩,比当今我等有意思得多呵!那些“数风流人物”,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常为今人提拎检视。
1991年,笔者37岁“高龄”攻硕士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此前,或为留洋专攻英语,或为考研忙于温课,无暇自由阅读,更未潜心向学。进得杭大,初入学术山门,东张西望,一时坠雾,莫知所向。静心阅读数月,果然思绪离岸,渐行渐远,直至风发泉涌,涛声拍岸。从夜黑人孤到一星引路转出山坳,再到遍野烂漫、满地金银,不过数年矣。此时,真正读懂沈从文的二字诀——“耐烦”。沈从文(1902~1988),以小学资历成著名作家、北大教授,人生总结惟此两字。此后,常将沈氏“二字诀”转售学生。然学子届届,反应平平,竟无一次激起涟漪。多年后,又深悟古代教育名言:“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记-曲礼上》).“内需”才是第一位的。
晨昏捧阅,牖下击键,拙集多为历年发表之作,集腋成裘,敝帚自珍耳。各辑各篇散见于海内外。第一辑“人生前两步”,名人初学时,脚步稚嫩,屐印斜斜,一生关键就那么几步。第二辑“师长风范”,春花秋实,余香绵延。第三辑“从细节看人品”,寓教于乐,会心莞尔。第四辑“闲坐谈趣”,塞上孤烟,江南一笑。第五辑“风流雨打去”,花絮穿梭,风月榭前。最后三篇附录,研究文化名人心得,增助兴味。
出书出集,少不得一篇序言。实话实说,不是名人不愿求,若是名人不好求。讨要序文实类演员邀掌,人家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求序名家,似为雅事,实为苦活。还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抱,简介于前,求谅于后。
2016年2月于上海·三湘
裴毅然著的《翻书党(打捞历史的细节)》涉及20世纪近百名士,不是刻意搜名索轶,实为求学山道一路采撷的野花,系“跑山”副产品。199O年代中期,渐渐起意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研究,二十年阅读各色人物传记,发见粒珠颗玉,辄不肯放过。于是,展细节于史褶,拾珠玉于风尘,一声惊讶,一阵慕叹,心动笔录,是成此集。
《翻书党(打捞历史的细节)》作者裴毅然是典型的考据派,善于从平常处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通过翻阅各类史书,从史料出发,阅读名家一生不为人知的细节,包括求学、从师、婚恋、成名,以及个性和社会交往方面,令人感慨万端,或得到诸多启迪,或莞尔一笑,读来趣味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