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的女人貌似很了不起。因为《列女传》中,不仅人祖女神姜嫄榜上有名,周初的三个女性都位列其中。这三位女性一个叫太姜,一个叫太任,一个叫太姒。太姜是古公的妃子,太任是文王的母亲,太姒是文王的夫人、武王的母亲。那么,这三个女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第一个女性太姜,听名称我们知道她是姜族的女儿。太姜是古公童父的妃子,太姜不仅贤惠,而且非常聪明,深得古公宜父的敬重。太姜与古公直父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雍仲,三子季历。由于太姜的培养,三个孩子和睦相处,都很贤能,尤其老三季历不仅贤能,而且是一个优秀的“二传手”。什么“二传手”?家庭优秀遗传基因和王位的“二传手”。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接应“二传手”是多么的重要,在球场上,我们只看到主攻手的风光,好的扣球看上去真过瘾,但是没有优秀的二传,这些主攻只能是没有炮弹的大炮,只能当摆设。当然季历所以能成为优秀“二传手”,很大一部分的功劳要归功于太姜和宜父为他选的“三好”媳妇。这个“三好”媳妇就是振兴周王国的第二个女性太任。要么说,军功章上有娘的一半,也有媳妇的一半。太任来自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是殷商王朝挚国(今天河南省平舆县)的女儿,按照现代遗传学的理论,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母壮儿肥,实际上不只是母壮儿肥,在孩子的智商方面,母亲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一些。就遗传而言,父亲与母亲的影响力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总的说来是母亲大于父亲。换言之,聪明的母亲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男孩子尤其如此。为什么呢?据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而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个。当然父亲的影响也很大,在性格方面,父亲大于母亲,性格的形成固然有先天成分,但主要的是后天影响,比较起来,父亲的影响力胜过母亲,这是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结论。母亲的智力在遗传因素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文化方面,母亲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一些?所以后来很多少数民族那些马上的英雄、未遂的英雄、山寨的英雄、甚至那些狗熊们都非常愿意迎娶中原汉族的女人。除了荷尔蒙的因素以外,文化之美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自发达地区一定能给人以一种文化之美。太任就来自文化超过周人的文化发达地区,甚至有史记载说,她的家族与商王有姻亲关系,她的姐姐是商王的太子妃。太任的姐姐嫁给了商朝的大王。这也不是不可能,因为对于商朝的大王来说,每个国家都有丈母娘,每天都入洞房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这些没有更翔实的史料佐证。我们只能说,太任是任国国君的女儿,是商朝贵族的女儿,又来自文化发达的中原,因此带来先进地区的文化。有史书记载说,太任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注重胎教,因此,她一下赢在了起跑线上。刚有身孕,她就非常注意日常生活,目不视邪恶之色,耳不听靡靡之音,不大声说话,不侧身睡觉,不单腿站立,不靠边而坐,不吃有异味的食物。东西切得不正不吃,席子摆放的不正不坐,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太任坐在舒适的席子上面,让乐师吟诵优美的诗歌、听智者讲那美好的故事,终于在上厕所的时候生下儿子姬昌。姬昌生下来就很精英,按照《帝王世纪》的记载,姬昌不仅长得高大,龙颜虎肩(眉),四个乳头。这在今天看来又有点变态。但在中国人看来,如果是普通人,这一定是变态,而对于圣人,则是上天给他的标记、给他打上的符号。所以按照文人的说法(东汉王充的《论衡》):黄帝的面貌长得像龙,颛顼的头上长的有角,帝喾的牙齿连成一片,尧帝的眉毛有八种颜色,舜帝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皋陶(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的嘴像马嘴一样,大禹的耳朵有三个孔,汤的胳膊上有两个肘。上面这些人都是伟人、圣人。周文王也是圣人,因此,周文王有四个乳头也就不奇怪了。不仅周文王是这样,周武王也不一般,他的眼长得位置特别靠上,甚至不抬头就可以看见头顶上的太阳,他的另一个非凡的兄弟周公旦天生是驼背,而周公的粉丝孔子,我们的文化大圣人,生下来脑袋中央是凹下去的。以此类推,君主贤臣,身有异象,所谓长得非典型是正常的。对他们来说,非典型就是正常,就是标志,如果他们长得正典反倒不正常了。的确,正典是对女孩子的要求,不是对男人,尤其是圣人的要求。
P14-15
此书稿的前三部分原本是《百家讲坛》的讲稿。
后来讲稿作了拆分,用在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传承栏目上。
大约是我在省台录制讲座的同一时间,洛阳市社科联筹备《帝都十三朝》写作组,约我写其中的西周成周。实在分不开身,因此,我第一时间拒绝了。但是,盛情难却,而且讲稿是讲西周的,西周与洛阳的联系是割不断的,于是这个讲稿又被组装成了书稿。
作为书稿,《回望西周》十几万字,篇幅稍嫌小。被要求扩充之。因不愿破坏讲稿的原生态和完整性,所以在讲稿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拼盘,内容是有关洛阳西周考古的,这样也与帝都十三朝挂上了钩。
书最终没能出版。
百家讲坛最终也未能播出。
几年过去了,偶尔打开书稿,在自嘲、汗颜的同时,尚能感到一种亲切,毕竟那是曾经的努力,有时甚至想这么好的东西,应该出去见见世面。
于是,我把过去的拼盘重新拼装,改写了第四部分,为此我专程到周原、丰镐、洛阳等地遗址实地考察,不断地出入于洛阳市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宝鸡青铜博物馆和国家历史博物馆,获得了很多有益的思考与宝贵的体会。
以这种思考与体会回看讲稿,甚觉幼稚。就像看自己的童年。
人就是这样积累与进步成长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这种成长的营养素。
尽管如此,作为纪念,我还是保留了讲稿的原生态。
是为后记。
国人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的幼年对自身性格形成的影响至关重大。
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儿童的心理发现可以描述古代人类的历史发展。
3000多年前的周朝正是中华文明的幼年,800年周朝文明的开化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形成与文化传统的塑造意义重大。对于中国人来说,周王朝所创立的宗法文化与礼乐文明是从来也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因为从西周开始,它们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世代相传。中国人尊老爱幼的文化习俗,共尊同一祖先、尊祖敬宗、重血缘、重家族、求延续、求发展的价值判断及孝的核心理念,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周人的文明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中华文明很大程度上就是周文明。
中国的文化圣人正是在周文化的沐浴中成长起来。周代的文明成为孔子心目中的典范,“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将弘扬周文化,即弘扬礼乐文明为己任。
孔子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他教育与影响了三千弟子。三千弟子教育与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千上万的弟子又教育影响了数以亿计的历代国人。于是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标识。这个标识的文化性格,所谓外圆(包容)内方(执善),择善固执,仁恕待人,又以儒家文化为载体不断地传承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性格。
周人发端于黄土高坡,兴起于泾渭河谷,壮大于河洛之间。周人从黄土高坡到河洛流域的过程,是周人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其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周人裂土分茅,实行分封;在这个过程中,周人建立了天命观,倡导德行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周人建构了宗法制度,实施嫡长子继承;在这个过程中,周人颁布了礼乐制度,构建了礼乐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周人建筑宫殿,实行对东方各部族的管理。
商人也曾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商人却没有建立起一个超越政治力量或部族的共同文化。殷商是“小器”的,他们的至高神是自己宗族的神,他们的上帝也是商人自己的上帝,不与他人分享,不带其他部族玩。
周人不一样。
或许因为周人力量太薄弱。一个蕞尔小国,征服了大邑商。为管理一个比自身庞大辽阔的国土,解释自己代商的合法性,他们建立了天命观,他们建立了宗法制度,他们创建了礼乐文明。这一套组合拳改变了华夏文明发展的方向。“天”成为天下各个部族共享的至高神。天命的创立使周人的世界超越了部族性质,天命原来每一个部族都可以争取。商克夏,周克商,本是拼枪杆子的事,但在周人那里,却变成天命的交接。于是,朝代的更迭不是文化的中断,而是文化秩序的延续。宗法意识与宗法文化更从意识形态层面强调了共尊一个祖先,暨中国人血缘同种,文化同源的认同,从而从文化载体——人的角度强调了文化的延续。礼乐文明更是给这种文明以美丽的装修包装。于是中华文化就此进入了一个天命交接的轨道;进入了尊老敬宗,求传承,求延续、求发展的轨道。天下各流域和各种力量问进行的不再是文化体系的竞争,而是天命的延续与交接。于是中国的历史不曾中断过。文化历史不断就有强大的传播力。在华夏文明延续的过程中,不断叠加的文明如笔墨入宣纸般向四周浸润扩散,使得这种求延续的文化又兼容并包,于是四方的文明与中原华夏文化相激相荡、逐渐融合,为华夏文化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包容、开放如海纳百川,自强不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总是有其影响力的。河洛之间是夏人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这种文化共业影响与营养了周人;河洛流域也是商文化与夏文化交汇的地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总能擦出火花,激发智慧的灵感,产生理性的光芒。最终滋养了商人。河洛流域又是周文化与商文化交汇的地方,在这里,周人既有传承,又有创建。文化的厚土使中国西部黄土高坡之中的一个蕞尔小邦,在此最终蜕变成一个文明发达的大周王朝。
因此,周文化兴起于周原,壮大于丰镐,成就于河洛,辉煌于中原。而中华文化,所谓华夏文明,发端于远古,兴起于夏、商,成就于周。通过周人传承与创新,使得华夏文明辐射到江、河、淮、济。又通过江、河、淮、济辐射到天下。
因此,以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诠释西周,力求给大家一个全方位、连续性、系统的视角,以此来回望周朝。
丁一平著的这本《回望西周》以通俗的手法,讲述西周王朝的兴衰,从一个女人讲述周人的兴起,又以一个女人讲述西周的结束。西周的强盛在于它革命性地创立了一整套在当时看来比较先进的制度,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天命观、礼乐文明,这些制度影响后代二千多年,也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今人很多的思想观念建构于那个时代,很多解释不清的思想观念问题都能从那里找到解释。我们可以从民族的童年找到太多的启发。
丁一平著的这本《回望西周》是一部介绍西周历史的书籍。书中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图片,具有参考价值。
翻开本书,回望西周,了解我们民族的童年,寻找打开古老文明的钥匙;回望西周,反思历史,启发当代;回望西周,从一个女人开始,到一个女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