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病证治疗医案
一、用方心法
便血指血从肛门排出体外,古有结阴、脏毒、肠风、远血、近血之分。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说:“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言便血是大便先下,血后来,为距肛门远,为远血;血先下,大便后来,为距肛门近,为近血。根据血之远近和所用方药,可见仲景是将便血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具体辨证为脾气虚寒与湿热蕴结两种证型而予论治。所言远血,血色暗红,多指由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所致,症见面色萎黄,或心累气短,手足欠温,大便稀溏,舌淡,苔少,脉沉细或虚缓等阳虚之证。故治以黄土汤,温脾摄血。方中灶心土(又称伏龙肝)温中涩肠止血为君药;配以附子、白术温阳健脾而摄血,生地黄、阿胶滋阴凉血养血以止血为臣药。黄芩反佐,防附子温燥太过而动血;甘草甘缓以和中,体现了寒热并用,温润兼施的配伍法则。所言近血,血色鲜红,多为湿热蕴结大肠,迫血下行而为,治以赤小豆当归散,以清利湿热、引血归经、化瘀而养血,且举血中下陷之气。正如《景岳全书·血证》中所说:“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虽血之妄行由火者多,然未必尽由于火也。故于火证之外则有脾胃阳虚而不能统血者,有气陷而血亦陷者,有病久滑泄而血因以动者,有风邪结于阴分而为便血者。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热,无火者多因虚滑。故治血者,但当知虚实之要。”《医宗金鉴》亦说:“先便后血,此远血也,谓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谓结阴,今之所谓便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谓血在肠也,即古之所谓肠澼,为痔下血,今之所谓脏毒,肠风下血也。一用黄土汤以治结阴之血,从温也;一用赤小豆当归散以治脏毒之血,从清也。”由此可见,古之名家,根据血与大便的先后,一方面判断血来之部位;另一方面则将其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仲景治远血用黄土汤,此对脾气虚寒证;治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此对湿热瘀结之肠脏便血。景岳亦本仲景治血而分虚实,后世医家治便血亦未脱离这一根本大法。而且更加重视便血之色泽、性状,对其认识更加详尽。如《济生方·下痢》中说:“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者,肠风也;浊而色暗者,脏毒也。”现今对便血的认识更为深入,而且将部位、病证相融合,如便血鲜红,一般病变部位多在直肠以下,以痔疮、肛裂、直肠息肉、肛管直肠损伤等多见,可在便前,也可在便后;血色暗红,多在直肠以上,多为结肠息肉、肠黏膜损伤或上、下消化道病变出血。若伴随黏液或脓血,多为结肠或直肠肿瘤、结肠溃疡等病变,其便血可出现在大便前,也可在大便后,或者与大便相混同时而下。一般出血病变部位在直肠以上者,血常与大便相混,如果血色暗红不与大便相混,或无大便,一般表示出血量较大,多伴全身气血两虚或阳脱之证。若为上消化道出血且量不多时,肉眼难见便血,仅见大便为柏油黑色。因此,徐教授认为对于便血要在临证时详细观察,仔细检查,既要重全身又要重局部,综合分析,灵活处理,辨证施治。无论血色和部位,首辨虚、实、寒、热,再根据黄土汤、赤小豆当归散两大法则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徐教授从事本专业数十年,所治便血众多,运用经方治疗亦颇有收获。救人不少,现将徐教授运用黄土汤和赤小豆当归散治疗便血的典型病案各举1例,供同道参考,并请指正。
……
P6-7
生平简介
临床经验
医案
便血病证治疗医案
大承气汤治疗痔术后大便嵌塞医案
医话
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大有作为
常用独特方剂及药物
方剂
扶正润肠丸(经验方)
消痔合剂(经验方)
消炎止痛膏(经验方)
湿疹膏(经验方)
复方紫草油纱条(经验方)
痔疮膏(经验方)
消炎洗散(经验方)
药物
化痔易粉针剂(1996年由徐教授自创)
常用特色技术
腰奇穴麻醉(徐教授的独特经验)
柱状扇形双层注射法(1990年由徐教授首创)
翼形切缝结扎内注术(1998年由徐教授首创)
扁菱形切缝结扎内注术(1998年由徐教授首创)
黏膜肌瓣下移封闭压垫多切口引流术(2007年由徐教授首创)
挂线多切口引流术(2007年由徐教授首创)
肛裂切除扩肛皮瓣上覆缝合矫形术(2007年由徐教授首创)
肛肠科术后中药熏洗治疗(DFQWS-A-5Y型熏蒸坐浴椅)
学术思想
痔疮的注射疗法和手术治疗方法研究的探索
复杂性肛瘘的根治和功能保护
肛瘘不愈与复发的常见原因
肛瘘根治的关键和处理办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保护肛门功能的方法和措施
肛周脓肿诊治的五要素
中西医结合诊治肛周脓肿经验
熏洗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肛门直肠坠胀疼痛的病因与处理
学术传承
毛红
李薇
张晓华
论著提要
《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研究进展》
《中国痔瘘诊疗学》
主要参考文献
已故徐廷翰教授是四川省名中医,曾任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肛肠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与徐廷翰教授交往20余年,深感其为人谦和,学验俱丰,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中医功底,精湛的诊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徐廷翰教授是我国肛肠学界的著名痔瘘专家。最近,欣闻徐廷翰教授被选入“川派中医药名家”。感谢他的传人毛红主任在百忙之中不辞辛劳精心收集并整理了徐廷翰教授的生平简介和生前遗作(包括专著、论文、手稿、讲稿、医案等)以及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典型案例;朱墨勾勒,数易其稿,编写本书(《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徐廷翰》)。目前,蒙毛红主任以稿见示,书稿内容翔实,资料全面,真实地介绍了徐教授的临床经验、技术特色、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忠实地反映了徐教授的学术思想、观点和理论创新的成果;鲜明地体现了徐教授的严谨治学精神和爱病人如亲人的医疗作风。本书的付梓不仅有助于弘扬徐廷翰教授的宝贵经验,更将有助于痔瘘学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徐廷翰教授从事肛肠外科40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痔瘘的临床研究,成绩卓著,其最大的贡献和亮点是:荟萃痔瘘学科之大成,熔中西医学于一炉。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勇于创新,给后世留下了最可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徐廷翰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肛肠科的学科带头人毛红主任不仅继承了徐廷翰教授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徐廷翰教授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做出新的成绩,2011年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称号,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在弘扬继承名老中医的活动中,在我国肛肠外科领域将会出现满园春花、硕果累累的大好局面。
张东铭
2015年2月25日于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
毛红主编的这本《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徐廷翰》真实地记录了已故徐廷翰教授从医40余年来在痔瘘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成就和特色疗法;忠实地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徐廷翰教授的生平简介、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学术传承以及论著提要等。总结了徐教授的学术思想,多种创新术式和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同时收集整理了徐廷翰教授的生前工作照、生活照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等相关图片资料。
本书对从事肛肠外科工作的青年医师学习和弘扬名老中医的经验颇有裨益。
已故徐廷翰教授是四川省名中医,曾任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肛肠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为人谦和,学验俱丰,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中医功底,精湛的诊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徐廷翰教授是我国肛肠学界的著名痔瘘专家。最近,徐廷翰教授被选入“川派中医药名家”。由毛红主编的这本《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徐廷翰》内容翔实,资料全面,真实地介绍了徐教授的临床经验、技术特色、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忠实地反映了徐教授的学术思想、观点和理论创新的成果;鲜明地体现了徐教授的严谨治学精神和爱病人如亲人的医疗作风。
本书的付梓不仅有助于弘扬徐廷翰教授的宝贵经验,更将有助于痔瘘学学术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