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钱春绮
沈锡良
在我的心目中,诗歌翻译家钱春绮先生始终是一位谜一般的传奇人物。早年,他为了潜心译事竞辞掉了中医的职业,靠着翻译的一点稿费艰难度日;及至晚年,因诗歌翻译出版的不景气而使生活陷入困境,令人心里不禁一阵悲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钱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诗歌翻译事业,50多年的翻译生涯,钱先生一共发表了1000多万字的翻译作品。照我看来,钱先生是完全有资格弄个德国“大十字勋章”的,然而,淡泊名利的钱先生一向默默无闻地、愉快地生活着。见一见钱先生,当面聆听他的教诲,一直是我的愿望。
那是在1998年,一个秋天的日子,因钱先生想了解我也参与的一套丛书的翻译情况,特地让女儿与我联系,我才得知,先生的女儿与我在同一单位工作,我随即打电话给钱先生,想不到钱先生在电话的那端爽快地说:“有时间的话,就过来聊聊!”哇,得来全不费工夫。“好的,那我明天晚上就过来。”我生怕钱先生又反悔,赶紧回答。于是,钱先生告诉了我门牌号码、怎么个走法。
次日晚上,我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赶往钱先生的寓所,偌大的厅堂里空荡荡的,没什么家什,四处随意摆放的东西使屋子显得凌乱不堪,显然是主人不善于料理生活。我在沙发上刚坐下,一杯早已准备好的茶就端到了我面前的茶几上。我心仪已久的钱先生,中等个儿,头发花白,穿的是老式的粗布夹克,他的脸尽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分明是饱经风霜。虽说他已是70出头,但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而且比我多年前想像的要年轻许多。我忽然间想:这样的一个人在大街上比比皆是,如果走在摩肩接踵的茫茫人海中,我肯定轻易地就把他疏忽掉了。
钱先生先是问起我的近况,知道我有志于文学翻译,他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微笑,还一个劲地点头道:“很好,很好。”接着我们便海阔天空地聊开了,原以为钱先生是只知译事、不领世面的人,没料到钱先生对当今世事了如指掌,一谈起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钱先生还真的愤愤不平起来,我想,毕竟钱先生有一颗诗人的心呀。
是啊,钱先生因为喜欢写诗,所以一生主要翻译诗歌,因为翻译,他推迟了婚娶;又因为翻译,他索性辞去了工作,成了“无业游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时髦的“自由职业者”。但钱先生可不是赶时髦的人,在五六十年代,做一个“无业游民”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钱先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何况翻译诗歌的稿费要比一般的稿费低(不过相比而言,现在的稿费更加可怜)。从有案可查的资料看,钱先生最早的译著出版于1956年,钱先生在家中平静地潜心翻译没几个年头,大大小小的“运动”就来了,怎么办?钱先生像做贼似的偷偷翻译,再将译稿偷偷地放在安全的地方。又是没几年,一场惨绝人性的“文化革命”接踵而至,钱先生的藏书被没收,大部分的译稿不知去向,钱先生成了“地道”的“无业游民”,他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只得依赖于妻子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滑稽的是,钱先生还始终得到了某种“关照”,一个年轻体壮的男人没有工作,整天闲在家里干什么?很“幸运地”,钱先生引起了某些人的兴趣:他一定是特务,一个里通外国的家伙。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人们理所当然地会这么想。钱先生处境维艰,“吃不了兜着走”,实在是钱先生当时的写照,我难以想象,钱先生的老伴,其时还相当年轻的妻子是如何挺过来的。
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钱先生是怀着某种信念走出冬天的,钱先生迎来他宝贵的第二次生命的时候,已是过知天命之年的人了,他毅然又拿起笔,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赛跑。我在大学时所读到的德国诗人歌德、席勒、海涅、尼采等人的诗歌以及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都出自钱先生的译笔。P17-19
后记
为庆祝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30周年,根据译协常务理事会的决定,我们从2014年12月开始面向广大译协会员开展了以“译路同行”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我们通过译协网站、通讯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发表征文启事,征文活动得到了译协会员们的积极响应。其问,作者来电、来函咨询投稿非常踊跃,有的随稿送来珍藏多年的资料照片,希望与文章一并发表;有的写下五六千言的长文,表示非此不足以表达对译协的深厚感情。这些言行,无不透出广大会员对协会的关心和爱护。
截至2015年6月30日,我们从收到的“译路同行”征文中,精选了63篇,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做了整理分类,分别编入以回忆与翻译家交往的珍贵经历为主的“访译人”,以畅谈在翻译实践中的感悟收获为主的“谈译事”,以及以叙述与协会有关历史事件、重要活动难忘经历为主的“话译协”三个专辑,汇成这本《译路同行——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30周年文集》。
“译路同行”征文活动及组稿、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了上海市文联领导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广大译协会员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由于编辑出版时间、编者知识阅历所限,本书可能存在疏漏不足之处,敬请译家、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戴炜栋 序
访译人
陈建华 听草婴先生谈翻译
黄明嘉 怀念与感想——纪念钱春绮先生逝世6周年
陆钰明 普希金铜像旁的翻译家——记翻译家余振
沈锡良 走近钱春绮
宋健飞 高立希先生
王滨滨 从数学家到文学翻译家的路有多远——记数学家及文学翻译家欧凡先生
吴 刚 他的心为翻译而跳动——方平访谈录
谢天振 他不知道自已是……——怀念方平先生
徐晓雁 像他那样老去是件带劲的事——记翻译家娄自良老师
许光华 同事和师长——我印象中的王智量老师
杨伟民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怀念包文棣、赵家璧先生
云也退 舍命陪君子
张建平 说说我认识的两位翻译家前辈
张 磊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追忆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吕同六先生
章洁思 李依民先生书的怀想
赵建中 漫漫“译路” 你我同行——记翻译家协会的三位朋友
谈译事
蔡伟良 译事忆趣
陈东飚 我和博尔赫斯
戴从容 翻译的刨造与忠实
戴清一 逶迤行译路 迢递陟云峰
戴 铮 别了,渡边淳一
杜海清 我的起步在《上海译报》
葛乃福 译海竞渡忆当年
海 岸 译事,与诗同行
何敬业 我与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莱内
黄福海 含英咀华独自徜徉——关于汉诗英译的杂感
黄昱宁 “这可是莎士比亚啊!”
黄源深 令人瞩目的“卡西欧杯”翻译竞赛
姜向明 译路漫漫
李重民 与《秋寒》的不解缘分
陆经生 以语际距离视域看汉外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广阔天地
陆求实 翻译工作者应当努力做一个“杂家”
谭晶华 日本文学翻译的四十年——一些回顾
徐 朴 翻译艰辛谈
杨东霞 走在文学翻译的边上
袁长燕 镨译的反思
袁筱一 翻译这回事
张和龙 译作是个馍《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译后谈
朱少伟 从“新英汉”起步
朱振武 文学翻译的良心与操守——从丹·布朗小讲的译介谈起
祝子平 在“彩虹”的那一边
邹文华 我与翻译艺术之缘
话译协
冯 春 在缪斯的殿堂中陶醉
高维彝 我和翻译家协会的缘分
葛崇岳 颂(三首)
胡宗泰 翻译家协会人事琐忆
黄禄善 遭想当年入译协
罗明威 译协——哉的良师益友
潘庆舲 彩虹梦忆
任溶溶 祝贺译协三十年
邵正如 我在翻译家协会工作的日子里——为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30周年而作
王亨良 梦醒之后
王志冲 感受关注
翁祖玲 译事点滴
吴 洪 译路同行十二载
李玉瑶 ——忆与上海译协合办卡西欧杯翻译竞赛
吴钧陶 饮水不忘掘井人——草婴先生
徐明中 温暖如軎赞我家
徐振亚 陕北秉风杂忆
叶荣鼎 恭贺上海翻译家协会三十而立
袁 莉 这些年,郧些人……
张秋红 衷曲
赵 芸 天边,耶一抹靓丽的彩虹
周克希 译协与我
后记
序
戴炜栋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翻译家协会(以下简称“译协”)于1986年应运而生。2016年我们喜迎上海翻译家协会30周年华诞。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联的正确领导下,译协经历了从创建、成长直至今日的而立之年的发展历程,在翻译队伍建设、翻译力作问世、翻译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等方面成绩傲人。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译协领导决定为庆祝协会成立30周年,举办以“译路同行”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为协会30年的风雨兼程留下历史的佐证。征稿启事一经刊登就获得广大会员的热烈响应,稿件纷至沓来。应征稿件对译协30年的发展历程作了深情回顾,内容精彩纷呈,涵盖了协会的历史事件、重大活动的难忘经历、对老一辈翻译家的专访和珍贵回忆、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感悟和对协会未来的憧憬等。每篇征文的字字句句、点点滴滴都是广大会员对上海翻译家协会、对德高望重的前辈翻译大家真挚感情的流露,读后令我备感亲切。
译路同行,前程似锦。许多撰稿的会员深情回顾译协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和译协30年的发展历程,他们把个人的翻译生涯和译协的发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他们把译协比作自己的文学翻译之家,在那里能经常和译界前辈及同仁们切磋和交流,聆听前辈翻译大家的感悟和心得,受益匪浅。他们写道:“加入了协会我感到如鱼得水”、“进入译协,我的翻译爱好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谢译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学翻译的温馨家园”。稿件还展望译协发展的美好未来,祝愿协会这个大家庭“与时俱进”,越来越兴旺发达。
饮水思源,感恩图报。在译协30年华诞之际,广大会员在征文中不忘感谢译界前辈对协会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上海历来是我国文化重地,是文学翻译的聚居地,翻译人才辈出,曾经占据全国文学翻译的半壁江山。1986年3月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草婴先生向上海市领导进言成立上海翻译家协会,并担任首任会长。协会成立之初举步维艰,草婴先生、另一位会长夏仲翼先生和驻会干部带领全体会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译协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德高望重的译界前辈为协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提升了上海翻译家协会的学术声誉和社会知名度,如中国最负盛名的外国诗歌翻译家薛范先生;从俄文原版直接翻译出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翻译家,年少重残、被誉为“中国保尔”的王志冲先生;虽已年逾九旬仍笔耕不辍,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的任溶溶先生;著名的德语诗歌翻译家、为德国文学译介贡献了毕生精力的钱春绮先生等。他们都是我国翻译界的楷模。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些译界前辈为译协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翻译的繁荣和兴旺所付出的一切。
殷切期望,后继有人。瞬息间,30年过去了。译协的一些资深翻译家已过耄耋之年。尽管他们中许多人依然精神矍铄,利用自己多年翻译生涯所积累的学识,趁精力尚可之时,尽可能做点工作是他们的心愿,但文学翻译后继乏人的局面令人担忧。他们在征文中寄语中青年译者“我们这一代翻译工作者年事已高,寄希望于后人”,他们还谆谆嘱咐中青年译者“我们翻译工作者的任务非常艰巨。世界上有许多经典作品,还有许多新的作品不断涌现,它们都需要翻译过来,这是我们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寥寥数语表达了德高望重的翻译前辈对中青年译者的殷切期望,读后催人奋进。
专访回忆,学术研讨。“译路同行”——译协30周年征文的另一个亮点是对老一辈中外翻译家专访的珍贵回忆。草婴、方平、娄自良、薛范、王志冲、钱春绮等著名翻译家在接受专访时畅谈了对翻译理念的真知灼见和在各自领域内的翻译体会。他们提出“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要有益于中国的现在和中国的明天”,并结合实例阐述如何使翻译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这对广大翻译工作者有很大的启迪。访谈中这些将文学翻译视作生命的翻译大家希望新一代的文学翻译成就和翻译水准都能有实质性的超越。多年过去了,前辈翻译家的这些言谈言犹在耳,并将永远激励广大中青年翻译工作者奋发前进,攀登新的翻译高峰。
30年过去了,上海翻译家协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居功自傲。以“译路同行”为主题的征文将陪伴译协进入第二个30年。祝愿上海翻译家协会在第二个30年中承古开新,薪火相传,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为繁荣中国的翻译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为上海翻译家协会第四届会长)
“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们把普希金的全部作品都翻译了过来……”
“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自信,至少在翻译时我不再觉得孤独……”
“说到底,包括文学经典在内的精神食粮,乃是回颅方趾断断乎少不得的……”
谭晶华主编的这本《译路同行(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30周年文集)(精)》为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30周年征文集,由60余位卓有成就的老中青三代翻译工作者共同执笔。他们的深情回忆,将个人的翻译生涯与译协30年的发展历程相结台,记录了译协发展各阶段的重大事件与活动,也展示了对翻译实践的感悟及对协会未来的憧憬,称得上是对海上译坛成果与译家风貌的一次巡礼。
谭晶华主编的这本《译路同行(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30周年文集)(精)》为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30周年征文集。60余位在翻译领域卓有成就的老中青三代翻译工作者共同执笔,深情回忆,将个人的翻译生涯与译协30年的发展历程相结合。内容涵盖了译协发展各阶段的重大事件与活动,对老一辈翻译家的专访与回忆,更有对翻译实践的感悟及对协会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