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囚徒》是作家邱华栋最新力作,一部近年来文坛上少有的近现代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作品。
文学艺术作品的功能,就在于它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世道人心。《时间的囚徒》以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百年来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对于我们认识这段历史以及百年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等等,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作品所选取的三个历史时期,一家三代人分别处于战乱、囚禁、动乱的环境之中。即使在最艰困的岁月里,他们都始终坚守着人性的光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时间的囚徒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邱华栋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时间的囚徒》是作家邱华栋最新力作,一部近年来文坛上少有的近现代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作品。 文学艺术作品的功能,就在于它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世道人心。《时间的囚徒》以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百年来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对于我们认识这段历史以及百年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等等,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作品所选取的三个历史时期,一家三代人分别处于战乱、囚禁、动乱的环境之中。即使在最艰困的岁月里,他们都始终坚守着人性的光辉。 内容推荐 《时间的囚徒》是一部历史小说,全文32万字,是作家邱华栋潜心创作5年的最新长篇小说作品。 该小说结构严密,时间跨度较大,气势磅礴,显示了作家把握宏阔题材的能力。小说共分三条线索,描绘了三代法国人——他们都叫菲利普——和中国的关系。 第一代菲利普是跟随八国联军在1900年来到中国的,参加了“庚子之变”对北京使馆解围的战斗,而后留在了中国;第二代菲利普是个中法混血儿,他在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一直到1964年中法建交,他被特别释放回法国;小说的第三条线索,是参加法国1968年“红五月”巴黎街头运动的第三代菲利普的活动。作品表现了爷爷、父亲和儿子,三代法国人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对于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及当代法国社会生活的回忆、争论和参与。 小说在叙述上非常有特点,结构严整,叙述角度富于变化。第一代人的故事由第二代人叙述,第二代人的故事由死去女儿的亡灵叙述,第三代人则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意识流写法。第一代人的命运主要在几年内展开,第二代人关于中国的回忆持续了七年,而对1968年巴黎的“红五月”运动的叙述则聚焦在一个月内。 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近百年间来华的外国人个人命运与中国命运发生碰撞、纠缠和相互打量的故事,反映了百年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百年中国的历史变迁,具有铭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己亥年 第二章 一九五七年 第三章 1968年5月1-3日 第四章 庚子年 第五章 一九五八年 第六章 1968年5月6日 第七章 庚子年 第八章 一九五九年 第九章 1968年5月10日 第十章 庚子年 第十一章 一九六○年 第十二章 1968年5月11—15日 第十三章 庚子年 第十四章 一九六一年 第十五章 1968年5月16—23日 第十六章 庚子年 第十七章 一九六二年 第十八章 1968年5月24日 第十九章 壬寅年之后 第二十章 一九六三年 第二十一章 1968年5月29日 第二十二章 乙酉年 第二十三章 一九六四年 第二十四章 1968年5月31日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己亥年 你想知道你爷爷的事情?老实讲,我也不是很了解他。但我知道,他是一个天生的冒险家。你爷爷很早就死了,死在了北京城,你是没有见过他的。这是他的照片,你瞧瞧,他是不是像我?是吧,是有点像我,我是他儿子,我当然像他,但你,你这个孙子就不怎么像他,或者说,那是因为隔代又加上混血,你就不像你爷爷了。你还是像你妈一些,像个中国人,你妈是个中国人。 你爷爷可是个地道的法国人,可他怎么来到了中国,并且最终死在了北京呢?这事儿说起来就话长了。让我慢慢告诉你。当然,这些也都是他告诉我的。你爷爷,我的爸爸,他叫菲利普。我们家三代人都叫菲利普,这样就好记了,对不对?你爷爷、我父亲是在地中海的科西嘉岛上长大的。你看看地图就知道了,科西嘉岛在地中海上,它的南面是撒丁岛。撒丁岛和科西嘉岛是地中海靠近法国和意大利海岸的、最有名的两座岛屿。撒丁岛早就属于意大利了,科西嘉距离意大利也非常近,从岛上坐船出发,顺着洋流,不用扬帆,就能很快到达罗马,而前往法国的尼斯和马赛,则要扬帆前行。假如不会驾驶帆船,那古怪的地中海风就会把你吹回到你出发的地方。 我父亲、你爷爷告诉我,科西嘉人讲的话和法国大陆上的人讲的不一样,发音、用词都不一样,习俗也不一样。科西嘉岛上都是山民和渔民,他们依靠征服和向大海索取来生活,跟那些在陆地上种葡萄和农作物过活的法国人不一样。岛上资源匮乏,人口却很多,所以,科西嘉人历来喜欢外出闯荡,尤其是喜欢去意大利、希腊等地谋生。你爷爷告诉我,在过去,在罗马、热那亚、威尼斯、托斯卡纳、雅典,到处都有科西嘉人的身影,还有远到北非阿尔及尔和东部大陆上那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君士坦丁堡的科西嘉人,所以,到处都有浪游的科西嘉人。 从历史上看,科西嘉被意大利的城邦热那亚控制的时间最长。后来,法国拥有了科西嘉。但科西嘉人认为自己不是法国人,而是地道的科西嘉人。他们为什么这么想,我就不清楚了。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尤其是小地方的人,非常顽固,总是觉得他们和别人不一样。其实,他们和别人一样,甚至还不如别人呢。可既然科西嘉人他们这么想,那就会有自我意识的不断滋长,他们最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的岛国。科西嘉人势单力孤,无法独立,可附近的意大利还是希腊,虽然觊觎科西嘉,但都吞不下科西嘉岛,只有法国势力强大,拥有了科西嘉岛。拥有就拥有吧,但很长时间里,科西嘉人就是不以自己是法国人而感到满意。科西嘉岛就这么孤悬在大海之上,科西嘉人则漂洋过海,四处谋生。 儿子,我告诉你,法国的普罗旺斯有一句谚语,说:“赞美海洋吧!但要留在陆地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说的意思是,人,只有在陆地上才能获得生存的足够空间,只有土地里才会不断地长出粮食。人可以赞美海洋,但海洋是居心叵测的,是无法彻底征服的,就如同鱼是洄游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鱼不会生长在树上,渔民有时候会一无所获。而陆地上有树,有森林,植物、粮食,还有各种动物。所以,陆地是丰富的,大地会带给人类所有的东西。人,就应该“赞美海洋,但要留在陆地上。” 当然,这是一种十分保守和耍机灵的说法。儿子,我知道你会反驳我,你说,海洋也是另外一种陆地,海洋里面什么都有,各类的鱼虾,海生动物,种类比陆地动物更多,海洋才是真正的农田,肥沃的、取之不尽的农田。是的,我看可以这么说。科西嘉人就这么认为的。但是,去问狂暴的大海要粮食,那是非常不容易的,科西嘉人是尝尽了苦头的。 作为一个科西嘉人,我父亲,你的爷爷的性格里,天生就有一种强悍的、渴望冒险的因素。这是大海赋予他的。他曾告诉我,在科西嘉长大,为了谋生,要不断地出海,出海去打渔。每次出海,都要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浪,好几次险些葬身鱼腹,丧命于大海,但他却意志坚强,不为所动。我父亲、你的爷爷曾经从一幅地图上看到,在大海的东边,从意大利登陆后一直往东,有一块巨大的欧亚大陆,能够一直延伸到中国,那是一片带给人想象的巨大的土地。他当年就猜想,自己是不是能跑到那足够远的中国去,过一种无法想象的生活,后来,他果真做到了。怎么做到的,让我慢慢讲。 我们菲利普家的祖籍在科西嘉岛上卡尔维村。你记住了,卡尔维村。那是科西嘉岛的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子,往岛上走,不远就是连绵的山峦了。由于家里缺乏劳力,你爷爷、我的父亲菲利普是家里的男丁,他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她们很早就出嫁了,走了。家里需要他这个男丁干活,在岛上的山区牧羊,在大海上撒网捕鱼。你爷爷、我的父亲他身体强壮,后来在北京,我记得他还经常给我展露他的大块肌肉,虽然他当时的年纪越来越大,却依旧非常强壮。 就这样,你的爷爷、我的父亲在科西嘉岛上长大了。成年之后,他不断地感受到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呼唤,要他到远方去。那地方一定是比科西嘉岛到巴黎的距离还要长,只有那远方,才有美妙的新生活。我的父亲、你爷爷,从小喜欢看地图,地图召唤他使他很想去新奇的地方,那遥远的所在也在不断地召唤他。那时候,他很年轻,可这个菲利普,他就心怀梦想,觉得只有遥远的生活才是他向往的,是他想追求的。实际上,不过是他对过于贫瘠的科西嘉岛上的生活不满意罢了。 我想象着,那个时候的你爷爷,是一个浑身带着鱼腥气和杀气的人。他在岛上过着沉闷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内心里闪耀着时刻想逃走的想法。结果,机会果然来了。 那是在一八九九年夏天,连日的风暴席卷了科西嘉岛的卡尔维村,把卡尔维的很多渔民的船和房屋都损坏了。地中海一般都是风平浪静的,可你爷爷、我的父亲老菲利普告诉我,那一年就很奇怪,海上忽然刮来了黑风暴,带来了狂暴的雨水和闪电,以及大风,迅速毁坏了人们的生活。 等到暴风雨停了之后,岛上遭到了灾害,房倒屋塌,财产损失巨大。岛上的渔民们需要出海打渔维持生活。你爷爷、我的父亲就来到码头,寻找自家的船。他看到,此刻,一些渔船完全被风暴毁坏了,无法出海,岛上的渔民们骂骂咧咧,商议着怎么办。大家其实是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应付这可怕的天灾。P1 后记 《时间的冈徒》这部长篇小说,是我的系列小说“中国屏风”之一。“中国屏风”系列一共有四部长篇小说,彼此独立,又有着一定的联系——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近现代以来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他们参与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庚子事变、解放时期的中亚局势、反右运动、法国的“红五月”等等,分为《单筒望远镜》《贾奈达之城》《骑飞鱼的人》和《时间的冈徒》。前面三部小说曾于2007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 《时间的囚徒》这部小说,我前后断断续续写了五年。现在,我终于完成了它,我这个“中国系列”算是有了四扇屏风。 我为什么要写这个系列呢?我曾在别的创作谈中说到过。那还是在1998年,我在京郊顺义万科花园买了一套房子。原来的房主是一个体操运动员,她嫁给了一个德国人,那段时间要移居德国,她就把房子卖给了我。很长一段时问,满屋子的家具都没有拉走。那些家具都是明式和清式的,有的是仿古的,有的可能是真的古旧家具,满满一屋子。我买下房子,拎包人住,倒也乐得方便。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客厅里还装了四扇褐红色的木制屏风,风格是清代晚期的。原房主、那个德国人,一定是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要不然,他不会搜集一屋子古旧家具,包括这四扇屏风。他在屋顶安装了滑轮,屏风打开来,就会把客厅隔成餐厅和起居室,合起来的话,四扇屏风会紧紧贴在一起,靠墙而立。 我有时候打开几扇屏风,发现屏风上面雕刻了很多人物,他们栩栩如生,在屏风上活动。那些人物都是古代中国人,来自古代文化传说,他们演绎了一些道德劝诫的故事。我就按照记载,一一核对这些故事的来源。 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我的阅读兴趣转到了一些来华的外国人写的游记、日记、探险记等著作上。在明清两代,来过中国的外国人,他们有旅行家、作家、传教士、外交官、军人等等,都写了书。那些年也翻译了不少,我很喜欢读。以他者的眼光来打量中国,必是一个有趣的视角。读了几十本,我忽然萌发了写几本历史小说的想法。 我此前的写作,大部分都是“与生命共时空”的文字,写的都是当下的城市生活和内心体验,与个体生命的当代感受有关。但有时候,也想做一些题材的转换和调整。我常常在客厅里打开那四扇屏风,看着屏风上活动的人物,一边喝着葡萄酒或是威士忌,一边观赏,一边还读着那些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于是,顺理成章,一就有了“中国屏风”系列小说的写作。 《单筒望远镜》《贾奈达之城》《骑飞鱼的人》和《时间的冈徒》这四部小说,都依据历史上真实出现的人物,他们都写下了来华的传记或者见闻录。比如英国人伶俐写的《太平天国亲历记》、英国人普特南·威尔写的《庚子使馆被围记》,英国人戴安娜·安普顿写的《外交官夫人回忆录》等等,都是我这四部小说依据的部分材料。这四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分别是几个法国人和英国人。他们也都是欧洲人,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百年间,在不同时期,以各种方式来到了中国。于是,他们个人的命运都与中国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这一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和西方、主要是欧洲国家交往、碰撞最为密切的时期。大清帝国晚期的衰落与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蓬勃发展、意气风发与昂扬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也展开了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百年里的艰难求索、寻找自我发展道路的曲折奋斗。所以,我写这个系列小说,也是为了探讨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在那些年里,是如何以个人的命运与中国命运发生了碰撞、纠缠和互相打量。 《时间的冈徒》这本书,是最折磨我的一本小说,前后写了五年多时间。 早在2010年,我就写了第一稿。在那一稿中,还只有两条线:中法混血儿“右派”的线索和1968年法国“红五月”的线索,两条线索交织叙事。我依据的材料,既有关于反右时期的很多历史研究著作,也有一些是关于法国“红五月”的史料和评论、亲历记等。我先是读到了1976年企鹅版的《毛时代的囚徒》,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被打成了右派的中法混血儿,法文名字叫让·帕斯夸列尼,中文名字叫鲍若望。但我的英文不好,读起来很费劲。后来,有一天,我和著名编剧史航碰面,说到了我写的作品。他说,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了,然后他就找了一本送给我。我一看,大喜过望。果然,这本书是求实出版社于1989年4月翻译出版的,由田国良、何祚康翻译。这就省去了我不少事,为此,我非常感谢史航兄。因此,本书第二条线索,也就是中法混血儿被打成“右派”的这一条线索,就有了基本材料。2 0l 3年春夏,我在写第二稿的时候,将中法混血儿右派这条线索进行了重述,我采取了亡灵视角的方法,将鲍若望的回忆录进行了大幅的裁剪、取舍,保留了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也是与主人公命运最贴近的一些素材。这本书因此也是向那些来到中国,并受到了磨难的外国人的一次致敬。 完成了第二稿,我觉得还不满意,就把稿子放下了。 到了2015年春夏,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动,繁忙的编辑工作变成了规整的文学教学培训工作,我就有时间写了第三稿。这一稿,我加进了第一代法国人的故事,他作为八国联军来到中国的奇特经历,从而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了三个历史层次和时问叙述的层面。我写成这样一个祖孙三代法国人,分别经历了庚子事变、“右派”八年和法国巴黎“红五月”等重大历史事件,这部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就比较有意思了。 为了写这部小说,我曾经借出访法国的机会,寻找法国“红五月”的踪迹,将“红五月”时期巴黎的一些学生运动发生的主场,比如大学校园、大街、剧院和工厂,‘都实地看了看,也阅读了几十本关于法国“红五月”的书。这些实地勘察和阅读经验,都化进了这本书里。 而中法混血儿“右派”这一条线索,我也实地去钟鼓楼片区、草岚子胡同、陶然亭第一监狱、良乡监狱旧址实地察看,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前些年,我有一次跟随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研究员傅光明,拍摄老作家从维熙的资料纪录片。从老师是我最为尊敬的前辈作家,我们私交一直很好。他曾经被打成“右派”,劳改了二十多年,后来成为“大墙文学”之父。那一次,我们一起去了从维熙老师劳改的天津清河农场。十多年以后,等我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回想起从老师看到他曾在那里劳改多年的清河农场时的激动状态,这加深了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我还去过兴凯湖,在那里搜寻过劳改农场的痕迹。 所以,写这样的小说,真是吃力不讨好,要消化历史材料,要使用别人的材料,还要实地查看,并编织成一个虚构小说的架构,来铺陈人物在时间和历史中的命运。 这本书有两种读法,因为是三代人、三条线,你既可以按照我现在的章节顺序阅读,可以感觉到不同时间和时代的差异,感受到历史变换的复杂感受。还有一种读法,就是将三代人的故事跳着读,读第一代人的故事,按照一、四、七、十、十三……的节奏来阅读,读第二代人的故事,就按照二、五、八、十一……的顺序读下去。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 至于本书要表达的主题,都在人物命运的叙述中,我就不再多说了。 2015年9月5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从西方人的心理体验世界,从西方人的角度反观中国--谁能做到这一点?西方作家敢用东方人的视点写小说拍电影,中国作家为什么不能?如果文化理论中有“东方主义”,那么文学创作中也有“东方主义”。在《时间的囚徒》中,邱华栋又在冲锋陷阵,好一场漂亮的小说叙述战! ——(英国)小说家 虹影 《时间的囚徒》是中国近现代史小说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成就,特别写出了中国进入现代性历史经历的最为内在的民族心理冲击,写出了中西方文化碰撞、沟通的内在精神里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 文学艺术作品的功能,就在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世道人心。《时间的囚徒》以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百年中国巨大的历史变化,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历史以及百年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等,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这是一部既有历史眼光、又有复调结构的好作品。 ——著名评论家 孟繁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