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平原上的村庄/村上的事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樊秀峰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由樊秀峰所著的《平原上的村庄/村上的事系列》,无论是题材、角度,还是所谓的写作理念、技巧,并没有多少新的突破。但作者对于乡村物事的进一步搜罗、挖掘与呈现,还是下了功夫的。作者想力争多表现一些更真实、新鲜或别致的东西。他只是像王国维所讲的那样,“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把他所见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用平白、朴素得像是沾着泥土的草根一样的文字,原汁原味地予以再现,然后端放在读者的面前。

内容推荐

樊秀峰所著的《平原上的村庄/村上的事系列》是作者精心创作的第三部描写乡村生活的散文作品集。

作者秉承“写了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列夫·托尔斯泰语)的宗旨,着意用深情的文字、优美的文笔,对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切的全方位呈现,既有对童年、少年生活的深情回忆回望,又有对当下农村现实的真实刻画描摹。全书用文字切入故乡,叙写有关自然物事、风土人情,记录下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的“乡愁”,内容丰厚,主题鲜明,气韵生动,平实散淡,行文晓畅,笔触细腻。质朴的文字后面是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深的情怀。

目录

写在前面

二月里刮春风

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天里

平原上的春天

杏黄时节

上弦月

下弦月

六月盛夏

风吹麦浪

旱年

平原风云

那些已经消失的物事

家里的老物件儿

那些年,我们贴过的画

童年的相片

母亲的营生笸箩

推碾子推磨

打麦场

拉泔水

拉乏炭

养猪·喂鸡——乡间旧事

捡干柴

拉风匣烧灶火

交公粮

灭鼠纪事

《土话词典》补遗

母亲语录66条

乡村“论语”

包书皮儿

写春联儿

名字里的民俗

新丑

土气

病根儿

长大以后才知道

寄到村子里的信

乡村短章

小村逸事——蛐蛐儿记

乡里旧闻(五则)

乡村册页

旧事小忆(五题)

村庄里的细节

消暑纪事

村庄备忘录

村庄的表达

乡间的吃喝

赶庙会

串村儿

村庄琐记(二十篇)

老村长

生产队长

电工

驻村干部

村医

我在村里愿意遇见的人

我们村里的“知青”们

庄稼主儿

母亲头里走了

表哥的烦恼

儿子的糗事

家族回忆断片

 缘起

 我所见到的最老的长辈

 一座院子住着五家子

 爷爷们那一辈儿

 父亲和他的堂兄弟们

 老妯娌们

 我和堂兄弟们

 我们家

菜园风物志

野菜小记

枣花香枣儿甜

鸡鸣早看天

九棵树

农家肥

谷子穗儿(外三篇)

蒲莲河

上河湾

五里桥

用文字记录我的乡愁(后记)

试读章节

二月里刮春风

冬天说来漫长,其实和春天夏天秋天一样样儿地快。

时令进入了二月,五九将尽,六九即来,寒冷便失去了往日的尖利。立春过后,接着是雨水,春天迫近得仿佛呼之欲出。虽然还有“倒春寒”,早晚的风刮起来,依旧是凛气逼人,但到了午问,阳光最明亮的时候,风就变得柔软了,慢吞吞的了,轻手轻脚的了。快到二月底时,水一样流淌着的空气里,已渗出几分清新来,漾起一丝丝懒洋洋的暖气,吹在人的头上、脸上和身上,仿佛是孩子的小手儿在不经意地挠着,让人感觉舒服得很。

春天说来就来了。

村外的地里一时倒还看不出什么来。麦苗没有返青,依旧干枯了似的匍匐在地垄上。晾着垡儿的闲地,像汉子们敞着怀,望上去,一色的褐黄,空荡荡的,一点儿绿意也没有。那些从秋后就留在地里的秫秸和棉花秸,大多还站在那里。在冬天,它们竟日里被寒风吹打,秸秆上的碎枝细叶大都被掠得干干净净,只剩了一身的伶仃瘦骨,抖抖索索的,看上去也更加沉郁和落寞了。

而明显的春意,是在树的枝头。柳树的最分明,枝条上一粒粒芽苞,已经开始悄悄地膨胀,像是一颗颗绿豆一样。在杏树、桃树、苹果树和梨树们的枝头,干瘪了一冬的花苞也在静悄悄地萌动着,再过上些日子,遇上两场春雨,它们就会陆陆续续地变作努嘴儿的花蕾。缀在杨树枝头的芽苞最张扬了,像是一粒粒毛茸茸儿的豆子,显得更大一些。二月的风吹拂着它们,一摇一晃的,乱麻麻的影子印在地上,让人忍不住有无限的展望和遐思。

二月的风吹拂着,河面上的冰慢慢变薄了,一片连一片地塌陷下去,能看得见冰块儿底下的流水打着漩儿,一激一激地来回冲着,淙淙地响着。顽皮的孩子们站在河岸上跃跃欲试,却再也不敢轻易走到冰上去了。

二月的风吹拂着,房檐上倒挂着的一支支冰锥子,在阳光下流着泪一样消融着,水珠儿亮亮的,滴滴答答地掉到地上,凿出来一溜儿水窝窝儿。忽然,“啪嚓”一声,有冰锥子掉下来,摔得粉碎,吓得站在树枝上的鸟儿们惊叫着,一下子就蹿上了天去。

二月的风吹拂着,早上还弥漫着的一团团大雾渐渐随风散了去。站在村南口儿,能望得见远处南山顶上那几座高高矗立的电视转播塔。

二月的风吹拂着,天上缓缓地跑着铅灰色的云朵。过了一会儿再看,风已经把它们吹开,变成浅白色的了。

二月的风吹拂着,在向阳的沟坡、田埂上,已经有细密的草芽儿探出头儿来。仔细地找,有时还会发现一两株“二月兰”在悄悄地开放——这差不多是在乡村的春天里最早开放的花骨朵儿了吧。  二月的风吹拂着,村外的田野上,有孩子在扯着线放风筝了。脚下的土地踩上去暄腾腾的,像毯子一样软绵绵的,跑在上面,有些陷脚了。

二月的风吹拂着,垂柳们纷披的枝条,飘来荡去地摇摆着,像是少女们柔软的发辫儿,似乎比前几日更顺溜儿也更妩媚了。

二月的风吹拂着,鸟儿们再也经不住撩拨,扑棱着翅膀,欢快的叫声一下子变得急切和焦躁了起来。

二月的风吹拂着,轻盈的雪花飘着飘着,不知在什么时候,里边就夹杂着雨丝了,淅淅沥沥的,斜斜地落到地上,钻进土里就看不见了。

P1-2

序言

写在前面

这部《平原上的村庄》,是我的“村上的事”系列的第三部。

之前的《村上的事》和《在村子里》出版之后,许多读者给予了我诸多肯定与鼓励。于是,我鼓起勇气,继续写了这部书。

从2011年到2014年,我先是到正定县挂职,后又抽调到全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办公室、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办公室做督导工作,前后四年多的时间,经常下乡进村,与基层干部和村民群众有较为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这四年多来,北到坝上高原,南到漳河之畔,东起渤海之滨,西至太行山间,从平原腹地到边远山区,从莽莽林区到茫茫草原,差不多每年都要跑上一百多座村庄。有人常讲到下乡之苦,在我却并不觉得,甚至还有些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兴味。我觉得,这是工作所赋予我的一个难得机遇。因为,工作就是深入农村、接近农民,路途中还可顺便浏览乡野风光,考察乡间风情。这对于直接从民间汲取营养、吸收地气,浸润和涵养自己的语言文字,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它帮助我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广泛见闻,增长知识,也进一步提醒、鼓舞和催促了我的写作。我在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村子里走走看看,遇见喜欢说话的老乡们,就停下来问一问、谈一谈,既是开展工作,又似民间采风。当我走在别的村子的大街小巷或是田间地头,当我与村里的人们随意闲谈时,常常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平原上我们老家那座小村庄,想到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以及村子里的乡亲们,唤起的回忆接二连三,引发的联想也由此及彼。我用自己的眼睛,变换着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去揣摩,去对比,去联想,每有所感所悟,或产生某种共鸣,便东鳞西爪地记录下来,再与自己的生活经历、乡村经验、社会阅历相结合,慢慢地就发酵出一篇篇文字来。书中不少场景和篇目就是这么随走随收集,一点一点零敲碎打着写出来的,文字方面的进展和进步都还算顺利。工作忙碌而辛苦,成天跑跑颠颠的,但时间饱满而又充实,还与写作“村上的事”相互投契、相得益彰,仿佛搂草打兔子——捎带脚儿,可谓一举两得。

这部《平原上的村庄》,无论是题材、角度,还是所谓的写作理念、技巧,并没有多少新的突破。但我对于乡村物事的进一步搜罗、挖掘与呈现,还是下了功夫的。我想力争多表现一些更真实、新鲜或别致的东西。我并没有拿捏着姿势,其实也的确没有那个必要。我只是像王国维所讲的那样,“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把我所见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用平白、朴素得像是沾着泥土的草根一样的文字,原汁原味地予以再现,然后端放在读者的面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每至夜深,万籁俱寂,窗前灯下,专心致志于这样的梳理与写作,有一分辛苦,有一分甘甜,也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现在,将这部书稿呈现给读者们,我的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作家孙犁曾在一篇读书笔记中谈到,一部书,缺少了序,开卷便是光秃秃的正文,读起来是不方便的,也会减少兴味的。有感于此,为减免这一弊端,故亦不揣多余,写下以上文字,缀在书的前面,算作自序。

后记

用文字记录我的乡愁(后记)

用文字切入故乡,叙写那里的自然物事、风土人情,记录下具有浓厚农耕文明映像的乡愁,是我近些年来展开的一个比较漫长而专注的写作项目。这就是我的“村上的事”系列。

这个系列从2007年夏天开始撰写,一边在我的博客上一篇一篇地攒着,一边听取读者意见并进行修改,2010年和2013年先后出版了《村上的事》和《在村子里》两本书。现在,《平原上的村庄》也要出版了。至此,我为我们那个名叫莲花营的小村庄已经写下一百多万字。尽管还有太多内容没有写进来,尽管还没有真正写出心中想要表达的那个味道,但我仍为能够写下眼前的这些而感到由衷的欣慰。这使我想起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那句深长而自得的感叹:“哦,终于写出来了!它可能不那么好,但它总算写出来了。只要写出来了,它也就是好的。”

我是个坚持了三十多年的业余作者。囿于时间与环境,写作大多是在工作之余,利用边边角角的散碎工夫,零敲碎打地进行。在这如同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村上的事”系列让我的写作变得专注起来,并且渐渐有了些模样。古人云:慧不如痴,速不如钝。对于我这样一个脑子“慢热”,反应比别人迟钝的人,要想写出点儿东西,只有靠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坚持,就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做一件小事。这些年来我所能做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坚持,也得益于这样的坚持。耐住那一份悠长的孤独和寂寞,我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在日复一日、不紧不慢、老老实实的坚持中,我用碎片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一种完整的系统的东西,我们的村庄也在我的笔下渐渐浮现出清晰的影子来。那种每日都在一点点往前走,文字一点点地变得丰厚起来的感觉,颇有一种“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的意趣,苦则苦矣,苦尽甘来,却如此惹人回味。

古人曾说:“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对于家乡的山川、人物、草木与生活,作为游子,通常是“未免有情,谁能遣此”。是啊,有谁不在心里惦记生养自己的故土,又有谁的心中没有萦绕着一片或浓或淡的乡愁?抒写故土,同样也是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想,作为业余作者,自己没有能耐去概括和描摹别的地方与别人的生活,何不只瞄住我们那个小村子,专注于写一些老家的事呢?故乡有我的亲人和故交,有我生于斯、长于斯的过往岁月,它所给予我的荫庇如此深厚而绵延,有时就连夜里做梦的背景,也是那里的色彩与声音。有个作家说过,写作能有什么妙诀呢,写自己经历的就是了。写自己的经历,写得好不足为奇,写得不好才真叫奇怪呢!故土作为我生活经验与写作资源的所在,要写的东西遍地都有,俯拾皆是。我安下心来,尽着自己的记忆,写了我们村子里的人,村子里的事,又延伸到村子里的一块地、一条河、一棵树,哪怕是一块石头,只要是在我的生活里激起过浪花的,我就尽力把它们呈现出来。这么些年过去了,我感觉自己已经融入了被写的物事之中,成了它们当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自我从老家的村子里走出去在外边读书做事,时光已经流逝了三十多年。但无论离开多久,也无论走出多远,总能感觉到有一根脐带连接着,像输液管一样源源不断地给我输送来自故乡的温暖,营养和润泽着我笔下一行行粗浅的文字。这些年来,我时不时地回到我们那个村子里去,碰到村子里的人便随意聊上一会儿,觉得有意思的事,就琢磨着写进书里。有许多原本很精彩曲折的事,但我知道的有限,索性就不写。还有些不太好的事,我不喜欢揭人疮疤,也就没有写在书里。我父亲在审查我这部书稿时,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了,他在读初稿时,特意写下一长段话来提醒我。我自然是心中有数的。我写进书里的,大都是心中蛰伏、沉淀了许久的人和事。我用文字把他们从记忆中一一叫醒,不是想刻意表现什么所谓的理念,也不为专意传达什么了不起的想法,更不为耳提面命地醒世劝化和教导什么。我没有这方面的企图与压力,也就没有故作姿态、假装深刻,用惊人之语来为难别人。我所做的就是有什么说什么,简简单单,明明白白,自自然然,实实在在。当然,我的文字中也有劝人忠孝节义、勤俭持家,推行礼义廉耻、美德善行,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意,只不过我把这些意思像盐化在水里一样融在里边了,没有说得那么直白。要是让人看得出来你是在“教导”什么,即便有益于世道人心,也会被指斥为说三道四而让人不大喜欢。

作家契诃夫有个观点:作家要坐三等车。大概坐三等车有利于作家深入群众、接触底层,洞察世相、了解民心。我连车也不怎么坐,我骑着车子往乡下跑。对于我来说,这是心性的需要,也是写作的需要。骑着车子,速度不会太快,一路走来,十分随意,可以看看天,看看云,看看飞过的鸟儿,也方便跟偶遇的乡亲们打招呼说话。有时双脚沾满了泥土,感觉更接地气;天黑了也好,可以体验夜风缭绕的美妙,可以看到星光漫天的景象。我的写作其实跟农民的耕种与收割是差不多的,都算是“土里刨食”吧。

这部《平原上的村庄》在写出来之后,我把初稿拿给父亲和妹妹,也拿给老家的长辈、同学去征求意见。毕竟离开村子多年,一些记忆淡漠了,消失了,旧时的影像时浮时沉,渐行渐远,也捉摸不大准,让家里和村里的人们看看,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知根知底,可帮助我作许多订正和补充。孙犁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过:“不怕云山罩,就怕老乡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我吸收着从他们那里收集来的一条又一条阅读意见,把书稿从头到尾来来回回地修改了八九遍,反复进行打磨,直到觉得改不动了才停下来。即便如此,书中的一些情节与细节,还是难免会表述不清楚,甚或会有驴唇不对马嘴的出入,还望了解实情的人们不要认真见怪,而是给予宽容、担待并热心地予以指出、提供建议。我在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想的是,我已经尽了力,我的心里头是平静而踏实的。我在这部书里的呈现与表达,到目前为止,差不多已没有什么太大的遗憾。

苏联时代有位诗人,观察到一位意大利老妇享用咖啡的情景,他写道:

老妇人

花五千里拉买了价格三千里拉的咖啡

她被咖啡激起了青春的错觉

这错觉接近五十万里拉

倘若我的文字也能够在读者那里获得如此这般的“错觉”,我也就得其所哉、大慰老怀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樊秀峰

2015年4月于石家庄海德园4号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