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千年风雨,千年乡愁,白马河、夺补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但是随着现代文明进入白马山寨,白马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一些白马民俗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弃和淡忘,甚至消失。《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全面系统地保存民族民俗文化资料,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入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本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卷》,由古元章、任跃章编著,对陇南白马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和整理。

内容推荐

古元章、任跃章编著的《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卷)》为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之一。白马人分布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平武县、九寨沟等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被隶定为藏族。白马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隶属于藏族的一个群落,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本书对陇南白马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和整理,并配有大量图片,为研究人员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了解白马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概述

一、民间文学

1.民间故事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二、民间音乐

2.民间歌曲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三、民间舞蹈

 (一)面具舞

3.池哥昼

 (1)平武县跳曹盖

附:熊舞

 (2)九寨沟县酬盖酬孟

 (3)文县池哥昼

4.秋昼

5.色这爱下西

6.池母写勒

7.麻昼

 (1)九寨沟县舞

 (2)文县麻昼

8.甘昼

9.登嘎甘

附:坪垭面具舞

 (二)涂墨舞

10.知玛昼

11.啥昼

12.秦州追不

 (三)混合舞

13.麻够池

14.日傻期

15.帕贵塞

16.杰勿池哥背背些

17.阿里嘎若 (猫猫舞)

 (四)其他舞

18.火圈舞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19.然巴干干昼

 (1)九寨沟县

 (2)文县

20.大刀舞

四、曲艺

21.土琵琶弹唱

 (1)九寨沟县南坪曲子

 (2)文县土琵琶弹唱

五、竞技

22.打秋千

 (1)九寨沟县

 (2)文县

23.顶杠子

 (1)九寨沟县推杠

 (2)文县顶杠子

24.扭要子

六、民间美术

25.绘画

26.刺绣

 (1)九寨沟县

 (2)文县

27.木刻

28.剪纸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29.傩面具制作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30.泥塑

七、民间手工技艺

31.毛腰带和毛水毯制作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32.沙嘎帽制作

 (1)平武县擀毡帽

 (2)九寨沟县擀毡帽

 (3)文县沙嘎帽制作

33.番鞋制作

34.三眼铳制作

35.土琵琶制作

36.腊肉熏制

37.咂杆酒制作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38.蜂汤酒制作

 (1)平武县

 (2)文县

39.洋芋糍粑制作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40.民间建筑工艺

八、民俗

41.服饰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42.婚俗

 (1)九寨沟县

 (2)文县

43.烤街火长节

44.采花节

45.拜水节

46.拜山节

47.庙会

48.山寨歌会

 (1)平武县

 (2)文县

49.火把节

 (1)九寨沟县

 (2)文县

50.抹锅墨

 (1)九寨沟县涂墨节

 (2)文县抹锅墨

51.撒灰

52.敬酒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53.迎送宾客

附录:语言

 (1)平武县

 (2)九寨沟县

 (3)文县

参与人员简介

本卷编后

总编后语

试读章节

2.民间歌曲

甘肃省文县、四川省平武县和九寨沟县白马人都喜欢唱歌,其歌曲丰富多彩。

(1)平武县

1982年7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四川分会、四川大学中文系、平武县文化馆编印了《四川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资料集》,收录了平武县白马人的歌曲50余首。1986年12月,四川省平武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编印的《平武歌谣谚语集》,载入白马人民歌8首、谚语162则。

一同出生于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藏族乡稿史脑村一个白马人家庭,2002年大专毕业后自己成立了白马人艺术团的大姐张丽(嘎尼早),以及2004年至2008年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的二哥张勇(尕绒次仁)和三妹张燕(达娃卓玛),在著名音乐人陈川的指导下,三人以白马人组合参加各种赛事,先后荣获2007年华人艺术节青年歌手大赛“通俗组”冠军、2008年中国红歌会全国银奖、2008年星光大道周冠军、2008年总后勤部青年歌手大奖赛“通俗组”冠军、江西卫视举办的“红歌会”亚军,参加了2008年“中国文化部春节晚会”、2008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红歌会”专题文艺会演、江西卫视举办的“红歌走进井冈山”大型主题晚会。在2009年的青海卫视“藏历新年晚会”上歌曲《白马情歌》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独具特色的发音习惯以及兄妹同台的表演形式,给广大的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2009年藏历新年晚会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代表歌曲有:《我骑马走进花的草原》《月亮那个弯弯》等。

绵阳市人民政府已将“白马藏人民歌”列入市级保护名录。

(2)九寨沟县

2007年,九寨沟县双河乡下甘座白马人歌手杨腊女,与通晓家乡马家白马人文化的九寨沟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占荣,在九寨沟县城组建了有32个进城居住的白马人农民主妇参加的白马文化传唱队,他俩亲自担任教师,经常组织传唱活动,积极参加县上的各种文化活动及外地举办的比赛活动,在2012年11月四川省第三届“农信林”乡村青年歌手大赛荣获三等奖,与姬冬秀、侯玉莲、雷银花、龙玉芳、杨玉保、色浪秀等人参加2014年6月文化部第七届原生民歌大赛荣获优秀演唱奖和组委会特别奖。

阿坝州将九寨沟县申报的《白马藏族酒曲子》列入第一批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8月24日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阿府发【2010】14号)》又将九寨沟县申报的“白马山歌”列入州级保护名录。

(3)文县

文县白马人无人不歌、无处不歌、无事不歌、无情不歌,那里的山寨是歌的海洋。他们的歌曲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祖流传下来的勒类歌,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曲调、固定的歌词、固定的用途,甚至还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另一类是有相对固定的曲调,歌词有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的。从用途分,主要有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祭祀歌、婚娶歌、休闲歌、情爱歌、山歌及其他歌。

白马人歌曲特色鲜明。一是专业歌手与群众演唱有机结合。白马人有专门说唱的勒贝,勒类歌曲主要由他们记忆演唱,或主持演唱,或领唱。这类歌曲比较规范,歌词比较长,知识含量比较高。白马人每逢重大活动必有群众性演唱,寨子里几乎全民参与,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稚气未脱的孩童,人人争先恐后,具有庞大的演唱阵势,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到的。二是具有显著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白马人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歌曲,它不仅反映了日常的吃喝拉撒睡,也反映了非日常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也反映了精神生活,白马人歌曲描述的是白马人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世界。三是演唱形式多样。白马人歌曲有个人独唱,也有集体合唱;有同性别之间的对唱,也有男女之间的对唱;有站着的演唱,也有坐下的演唱;有为长辈和尊贵客人敬酒的跪唱,也有互相诉说苦情和纪念亡故亲人的哭唱;有勒类歌曲的领唱,也有因事创作的即兴唱;有伴舞歌曲的走唱,也有舞蹈中的跑唱和跳唱。P14-17

序言

当今白马人聚居的甘肃省文县和四川省平武、九寨沟县,地处甘川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温润宜人。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薪火相传,绘织成一幅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文化长卷。白马人民俗文化便是这幅长卷中的一朵奇葩。白马人是白马氐后裔,当代学术界称白马藏族。约2万人,被人类学家称为东亚大陆上最为古老的部族。他们独特的信仰、语言、服饰、歌曲、舞蹈和生产生活习俗历经千年而血脉延续,他们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饱经沧桑而保存至今。文县傩舞“池哥昼”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充名录。文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马人民俗),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草河坝、石门沟村案板地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麦贡山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平武县的“跳曹盖”和九寨沟县的“舞”、“南坪小调”、“熊猫舞”等都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马文化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独具魅力,是我们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的奇异瑰宝。

白马氐人为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建立了前秦、后凉及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虽然白马人在新中国成立时被登记为藏族,但许多方面都有别于藏族。白马人坚守着以自然崇拜为基础、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多神信仰习俗。白马人能歌善舞,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池哥昼”以原始古朴、粗犷、豪放著称于世。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文化符号丰厚,从头饰到发饰、胸饰、衣饰、腰饰直至脚饰,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统一体,风格独特、赏心悦目,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白马人的婚俗世代相袭,不与外族通婚的族规,保留了白马人纯正的血脉。白马人没有文字,却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口耳相传,千年不绝。在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粗犷强悍的白马人,跳着热情豪放的火圈舞,品着醇香四溢的咂杆酒,唱着酣畅抒情的敬酒歌,描绘出一幅瑰丽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画卷。

千年风雨,千年乡愁,白马河、夺补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但是随着现代文明进入白马山寨,白马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一些白马民俗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弃和淡忘,甚至消失。抢救、保护、传承这一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俗,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历史赋予社会各界的神圣职责。

陇南市政协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陇南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自觉地把保护传承白马人民俗文化作为存史资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联系广泛、人才汇聚的优势,在市直有关部门和文县、平武县、九寨沟县的支持配合下,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整理研究、保护利用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许多艰苦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书籍,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2014年以来,陇南市政协把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整理列入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确定专门人员,一方面着眼于白马人民族语言的抢救挖掘,广泛采集白马人语言资料,开展《白马汉大词典》编辑22作;另一方面,更进一步深入、系统、全面地挖掘整理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又编辑了《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分为《信仰卷(上下册)》《非物质文化遗产卷》《论文卷》《服饰卷》《舞蹈卷》《歌曲卷》《杂歌卷》《故事卷》《散文卷》。

当前,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以及传播迅速的现代文明,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民俗文化的延续与生存。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编辑出版《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全面系统地保存民族民俗文化资料,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入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我们为此做出的一点努力。

我们希望,《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的出版发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工作中来,有更多更好的成果问世。

后记

2008年1月,陇南市政协副主席张金生同民族宗教和社会联谊委员会主任邱雷生提出建议,得到时任市政协主席邱正保的支持,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将白马文化保护情况的视察列入2008年的工作计划中。因此,就有了由陇南市政协牵头围绕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开展的一系列田野调查、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工作和研究交流等学术活动。

八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领导积极支持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工作。市政协三任主席邱正保、杨全社、任跃章高度重视,连续把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研究工作列入市政协工作计划,鼓励支持张金生、邱雷生等同志坚持不懈地开展组织协调和研究工作,很好地发挥了政协在保护地方文化、存史资政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县县委书记苏彦君、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平松、县长张立新、县政协主席马克武等领导,以及陇南师专,陇南市文联、市财政局、市政协办公室,文县文化局、民族宗教局,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党政领导,市、县一批文化学者,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为白马文化的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和研究利用工作尽心竭力地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孙宏开、赵逵夫等国内著名专家高度关注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工作,以严谨的学术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质深深地影响并指导着研究。

张金生、邱雷生同志既是白马文化保护、研究的倡议者,又是研究工作的参与者和协调联络组织者。在陇南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按照学术规范制定工作方案和专题规划,发动县、乡、村各级组织和白马文化传承人,组织研究会会员,联络陇南师专等学术团队及市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牵头举办和协办了三次研讨会。他们深入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和平武县、九寨沟县的白马人聚居区,运用文字、照相、录音、录像等手段开展田野调查,抢救性地挖掘了一大批珍贵的第一手原生态资料,创造出被四川学者称为田野调查的“陇南模式”。在此基础上,陇南市政协、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与文县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分为《调查资料卷》《论文卷》《故事卷》《故事卷(续)》《服饰卷》《歌曲卷》《舞蹈卷》《语言卷》《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图录》《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等著作。

2014年初,为了进一步系统、深入、全面地挖掘和研究白马人民俗文化,任跃章主席提出编辑《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并安排邱雷生同志牵头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实施。邱雷生和张金生同志带领有关学者不辞辛劳,深入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20多个白马山寨,跋山涉水调查,进村入户走访,广泛搜集资料,组织整理编辑,同时根据采录的新资料和研究的新成果,对已出版的《服饰卷》《舞蹈卷》《歌曲卷》进行了修正和增订。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书系》编辑工作。

《书系》共9卷10册,是在“中国白马人”这个大概念之上,对甘肃、四川两省三县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整体性呈现。

《书系》主要采用了我们亲自采集的资料,也采用了少量没有条件亲自采集的文献资料和网上资料。对采用的文献资料和网上资料,有条件的都征得了有关人士的意见;对极个别资料没有条件征得意见的,恳请有关人士见谅。在此,对所有为《书系》付出过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系》编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我们水平所限,虽竭尽全力,但错讹依旧难免,仍有遗珠之憾,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