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故事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千年风雨,千年乡愁,白马河、夺补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但是随着现代文明进入白马山寨,白马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一些白马民俗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弃和淡忘,甚至消失。《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全面系统地保存民族民俗文化资料,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入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本书为《故事卷》,由张金生、邱雷生、任跃章编著,对白马人民间故事的起源、现状、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

内容推荐

张金生、邱雷生、任跃章编著的《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故事卷)》为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之一。白马人分布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平武县、九寨沟等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被隶定为藏族。白马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隶属于藏族的一个群落,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本书全面介绍了陇南白马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对白马人民间故事的起源、现状、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是一部系统介绍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通俗读物。

目录

第一编 平武县白马人民间故事

 创世纪

 洪水故事

 皮绳造人

 大年初一先敬狗

 白马老爷

 折莎昭满

 帕西加寨子为啥没有猎神

 阿尼·格萨的故事

 牛儿子其汝他

 马当古

 白登巴色汝的传说

 一箭之地

 插白鸡毛的传说

 毡帽上白鸡毛的传说

 酒歌的传说

 豌豆分家

 新娘鸟

 劳拉布

 格满早

 野兔沙努

 百鼠衣

 强巴昂优

 懒媳妇

 多谋的啊爱洛依

 能做斗的金竹子

 射香何鲁咒野鸡

 猴子和獐子的故事

 麦子青稞为啥有腹沟

 松树桦树和马桑树

第二编 九寨沟县白马人民间故事

 酬盖酬孟的来历

 阿里尕的来历

 熊猫舞的来历

 涂墨节的来历

 龙尾服

 白马锦鸡翎子的传说

 白马男女帽子佩戴鸡毛翎子、锦鸡翎子的来历

 冤家和

第三编 文县白马人民间故事

 创世传说

 二郎爷开阴平

 二郎爷担山

 池哥昼的传说

 白马老爷的传说

 七嘴山的传说

 刀背喇嘛

 阿尼铁尾

 班帝班诹

 阿尼嘎萨

 月月

 白马江三

 秦州客

 马大哈番官

 姬约正

 刘家坪氐人帮助邓艾偷渡阴平

 江油白马人避祸阴平

 傅友德攻占文州

 深沟河清凉寺

 白羽毛的传说

 贝母整治毛鬼神

 阿拜波与娥曼妹

附录:有关人员简介

本卷编后

总编后语

试读章节

创世纪

(一)

天是怎么来的?地是怎么来的?这个事情,哪个都说不清,只有又白又胖的木日扎该(老母虫)和红头黑身的木日兹哥(蜈蚣虫)看见了。

很早很早以前,世界上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一片混浊。木日扎该在混浊状态中拱动,寻找着光明的地方。突然,从哪里传来了一阵闹声,仔细一听,有两个声音在争吵着。

一个说:“杀拉甲伍(地皇帝),你先绷。把地绷好以后,我再绷天。”另一个说:罗拉甲伍(天皇帝),你先绷。天绷好了,再来绷地。”

木日扎该急忙向发出声音的地方钻过去,正看见罗拉甲伍在绷天,天绷好了,是圆拱形的,在上方。后来,杀拉甲伍又绷地,地是圆球形的,在底下。天和地都绷好了,现在要把天和地扣合起来。可是一比,天绷小了,地绷大了,怎么也盖不严。罗拉甲伍抱怨杀拉甲伍说:“你看,叫你先绷你不听,这下子怎么办?”他没有办法,只好使劲挤地,把地挤小点,这样,天和地终于扣严了。在挤的时候,地面上有的地方鼓了出来,有的方地陷了下去。鼓出来的地方,就形成了山坡、高地,凹下去的地方就成了沟壑、海子。

木日扎该看见了这一切。在木日扎该后面钻出来的是木日兹哥。木日兹哥也看见了这一切。后来,木日扎该和木日兹哥把罗拉甲伍怎样绷天;杀拉甲伍怎样绷地的事传了出来,人们才知道天和地的来历。于是,都公认罗拉甲伍就是“天老爷”,杀拉甲伍就是“地老爷”。

(二)

天也有了,地也有了,动物、植物都有了,就是没得人在中间。

天老爷先派来了“一寸人”。一寸人长得太小了。老鹰要叼他,乌鸦要啄他,土耗子要咬他,连小蚂蚁也要欺侮他。一寸人实在太软弱,庄稼也种不出来,后来慢慢就死绝了。

天老爷又派来了“立目人”。立目人太懒怠,不会种庄稼,又不学,天天坐起吃喝。身边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立目人也渐渐饿死了。

天老爷又派下来“八尺人”。八尺人食量也大得吓人。种的庄稼三年的收成还不够他一年吃。开始他还能捕野兽、禽鸟和采野果、野菜添着吃,后来这些都吃光了,八尺人没有充足的食物,知道自己只有死了,于是不断地哭,也逐渐灭亡了。

天老爷没有办法,最后才派来了我们现在的“人”。

(三)

人刚到地上的时候,种庄稼不是人使牛的,而是牛使人。

但是老牛哪有人精灵?它生性又笨,又懒,又脏,到处乱屙屎屙尿。有一次,牛正在使人犁地,它边走边屙起屎尿来了,溅了人一身。人气不过,踢了它一脚,把牛的上牙全踢掉了,所以现在牛就没有上牙。牛还一跤跌在地上,把人身上拉着的犁绳索也绊落了。天老爷罗拉甲伍看见老牛这么脏、这么笨,就叫人把老牛绊落的绳索反转来套在牛的身上。从此以后,就成了现在这样,由人使着牛犁地了。

牛力气是有的,就是懒得很,经常打瞌睡。人使牛的时候,就跟在后面唱一唱,如果牛还不出力,人就用鞭子抽它。人还在牛屁股上栽了一根刷把式的尾巴,专门给人赶蚊子用。

(四)

自从牛耕田以后,庄稼越种越好。种出来的庄稼,粮食是人吃,老牛只吃点壳壳和秆秆。

这样,粮食吃不完了,人有点大手大脚地浪费。荞子粑粑拿来擦屁股,白面饼饼也拿来当纸揩屁股。

天老爷罗拉甲伍知道以后很生气,他说:“粮食是拿来吃的,既然你们吃不完,我就收回去。”于是他就下来收庄稼。

以前,五谷都是长得繁盛茂密、枝多叶大的。罗拉甲伍跑来抓住往上抹,想全部收走。这时候,狗跑来衔住罗拉甲伍的裤脚,一边哀叫,一边流泪。罗拉甲伍看见后,起了怜悯心,就把每一样庄稼抹来剩下顶上一把把,因此,五谷都是顶上长一个“吊吊”,只有荞子还是枝多叶茂的,因为罗拉甲伍抹荞子的时候,刚一抓,就被有棱角的荞子秆秆划破了手,鲜血不住流,连荞子秆秆也染成了红色,罗拉甲伍没有办法,只好放过了荞子。

因为粮食是狗哭才被留下来的,所以后来狗就和人分粮食。现在五谷种子上面都有一条线线分成两半,就是当年划分的界线。P3-5

序言

当今白马人聚居的甘肃省文县和四川省平武、九寨沟县,地处甘川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温润宜人。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薪火相传,绘织成一幅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文化长卷。白马人民俗文化便是这幅长卷中的一朵奇葩。白马人是白马氐后裔,当代学术界称白马藏族。约2万人,被人类学家称为东亚大陆上最为古老的部族。他们独特的信仰、语言、服饰、歌曲、舞蹈和生产生活习俗历经千年而血脉延续,他们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饱经沧桑而保存至今。文县傩舞“池哥昼”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充名录。文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马人民俗),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草河坝、石门沟村案板地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麦贡山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平武县的“跳曹盖”和九寨沟县的“舞”、“南坪小调”、“熊猫舞”等都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马文化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独具魅力,是我们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的奇异瑰宝。

白马氐人为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建立了前秦、后凉及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虽然白马人在新中国成立时被登记为藏族,但许多方面都有别于藏族。白马人坚守着以自然崇拜为基础、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多神信仰习俗。白马人能歌善舞,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池哥昼”以原始古朴、粗犷、豪放著称于世。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文化符号丰厚,从头饰到发饰、胸饰、衣饰、腰饰直至脚饰,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统一体,风格独特、赏心悦目,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白马人的婚俗世代相袭,不与外族通婚的族规,保留了白马人纯正的血脉。白马人没有文字,却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口耳相传,千年不绝。在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粗犷强悍的白马人,跳着热情豪放的火圈舞,品着醇香四溢的咂杆酒,唱着酣畅抒情的敬酒歌,描绘出一幅瑰丽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画卷。

千年风雨,千年乡愁,白马河、夺补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但是随着现代文明进入白马山寨,白马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一些白马民俗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弃和淡忘,甚至消失。抢救、保护、传承这一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俗,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历史赋予社会各界的神圣职责。

陇南市政协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陇南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自觉地把保护传承白马人民俗文化作为存史资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联系广泛、人才汇聚的优势,在市直有关部门和文县、平武县、九寨沟县的支持配合下,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整理研究、保护利用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许多艰苦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书籍,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2014年以来,陇南市政协把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整理列入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确定专门人员,一方面着眼于白马人民族语言的抢救挖掘,广泛采集白马人语言资料,开展《白马汉大词典》编辑22作;另一方面,更进一步深入、系统、全面地挖掘整理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又编辑了《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分为《信仰卷(上下册)》《非物质文化遗产卷》《论文卷》《服饰卷》《舞蹈卷》《歌曲卷》《杂歌卷》《故事卷》《散文卷》。

当前,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以及传播迅速的现代文明,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民俗文化的延续与生存。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编辑出版《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全面系统地保存民族民俗文化资料,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入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我们为此做出的一点努力。

我们希望,《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的出版发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工作中来,有更多更好的成果问世。

后记

2008年1月,陇南市政协副主席张金生同民族宗教和社会联谊委员会主任邱雷生提出建议,得到时任市政协主席邱正保的支持,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将白马文化保护情况的视察列入2008年的工作计划中。因此,就有了由陇南市政协牵头围绕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开展的一系列田野调查、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工作和研究交流等学术活动。

八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领导积极支持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工作。市政协三任主席邱正保、杨全社、任跃章高度重视,连续把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研究工作列入市政协工作计划,鼓励支持张金生、邱雷生等同志坚持不懈地开展组织协调和研究工作,很好地发挥了政协在保护地方文化、存史资政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县县委书记苏彦君、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平松、县长张立新、县政协主席马克武等领导,以及陇南师专,陇南市文联、市财政局、市政协办公室,文县文化局、民族宗教局,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党政领导,市、县一批文化学者,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为白马文化的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和研究利用工作尽心竭力地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孙宏开、赵逵夫等国内著名专家高度关注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工作,以严谨的学术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质深深地影响并指导着研究。

张金生、邱雷生同志既是白马文化保护、研究的倡议者,又是研究工作的参与者和协调联络组织者。在陇南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按照学术规范制定工作方案和专题规划,发动县、乡、村各级组织和白马文化传承人,组织研究会会员,联络陇南师专等学术团队及市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牵头举办和协办了三次研讨会。他们深入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和平武县、九寨沟县的白马人聚居区,运用文字、照相、录音、录像等手段开展田野调查,抢救性地挖掘了一大批珍贵的第一手原生态资料,创造出被四川学者称为田野调查的“陇南模式”。在此基础上,陇南市政协、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与文县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分为《调查资料卷》《论文卷》《故事卷》《故事卷(续)》《服饰卷》《歌曲卷》《舞蹈卷》《语言卷》《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图录》《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等著作。

2014年初,为了进一步系统、深入、全面地挖掘和研究白马人民俗文化,任跃章主席提出编辑《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并安排邱雷生同志牵头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实施。邱雷生和张金生同志带领有关学者不辞辛劳,深入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20多个白马山寨,跋山涉水调查,进村入户走访,广泛搜集资料,组织整理编辑,同时根据采录的新资料和研究的新成果,对已出版的《服饰卷》《舞蹈卷》《歌曲卷》进行了修正和增订。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书系》编辑工作。

《书系》共9卷10册,是在“中国白马人”这个大概念之上,对甘肃、四川两省三县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整体性呈现。

《书系》主要采用了我们亲自采集的资料,也采用了少量没有条件亲自采集的文献资料和网上资料。对采用的文献资料和网上资料,有条件的都征得了有关人士的意见;对极个别资料没有条件征得意见的,恳请有关人士见谅。在此,对所有为《书系》付出过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系》编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我们水平所限,虽竭尽全力,但错讹依旧难免,仍有遗珠之憾,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