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向阳所著的《雪花为谁而落/中国当代名家精品必读散文》一书,作者用诗意的文字写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写出了老一代工作者为建设祖国现代化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激昂情怀,写出了60年代、70年代的往事叙述,写出了对亲人、对往事、对朋友的怀念,写出了作者“老骥伏枥,壮志未酬”的经历和回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花为谁而落/中国当代名家精品必读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于向阳 |
出版社 | 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于向阳所著的《雪花为谁而落/中国当代名家精品必读散文》一书,作者用诗意的文字写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写出了老一代工作者为建设祖国现代化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激昂情怀,写出了60年代、70年代的往事叙述,写出了对亲人、对往事、对朋友的怀念,写出了作者“老骥伏枥,壮志未酬”的经历和回忆。 内容推荐 于向阳所著的《雪花为谁而落/中国当代名家精品必读散文》一书,收录《绿色的崂山北九水》、《崂山神茶》、《青岛的春天》、《冬日的心情》、《雪花为谁而落》等散文。 文章的内容都是作者对社会映像和亲身经历的感悟,文字清新、朴实,读后给人们带来新的启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录 优美的大海之歌——于向阳著《雪花为谁而落》序 绿色的崂山北九水 崂山深处黄花香 茶山采风——三柱峰的传说 茶山——般若寺的传说 崂山神茶 崂山石竹茶的传说 崂山劈石口的传说 崂山“石头”的传说 青岛贮水山的正月山会 漫谈酒与文字 十月初一话鬼节 胜利桥的诉说 海云庵糖球会 榉林山的夜晚 潍河,我在月亮下面想您 我与月亮相约 风雨中的妈妈 贮水山的月亮 我们院里的大槐树 妈妈的玫瑰 今夜,月色如银 我童年时代的快乐 青岛的春天 崂山的云 冬日的心情 大海的回忆 雪花为谁而落 我记忆中的颜色 知足开心就是幸福 诗意青岛 雪花儿飘飘 泉城采风——访许评 红腰带 小弟,你在天堂还好吗 我家老屋的拆迁梦 城阳采风——桃花盛开的红色之旅 崂山仰口茶山行 漂在北京的日子 走进“盼风”的世界 “蓝蓝”的知青作品读后 盘点我的2007 简述“情”在《山海日月情》一书中的作用 谈谈灵感的产生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谈谈情在作品中的运用 谈谈诗歌的创作与学习 海天蓝月亮的感慨 瞻仰绿色观音的感悟 雪夜梦景 生命的意义 我为《雪的希翼》征文感动 我要读书——一个民工子女的呼声 如霜的蓝月亮 落叶的感慨 怀念我的梧桐树 沂山石门枫叶红 童年的雪 悠悠网络情 网络与文学的交融 难忘的老屋 秋天的记忆 铁路挂钩 卖枣 试读章节 崂山深处黄花香 崂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崂山的气势磅礴,历史悠久,有许许多多的奇人异士、许许多多的美丽传说让我痴迷,经常去崂山登山,爱上了那里的一草一木。记得在1976年8月,我们在崂山北九水大崂观办创作学习班的期间,在一天晚饭后,我跟着张建老师(当时任青岛文联副主席)、王永乐老师(曾经的青岛日报总编)、张志忠等老师去大崂观后面的山谷散步,但见那山沟边,半坡上,到处是黄色的、美丽的花,在夕阳余晖的映射下,金灿灿的一片,很是好看。我问张建老师:“这是什么花?”张建老师诧异地说:“你没有吃过,这是黄花菜。” 坦诚地说,我不光没有吃过,就是见也是第一次。看着我茫然的神情,张建老师说:“黄花菜又叫金针菜,原名叫萱草,古称‘忘忧草’。黄花菜是人们喜吃的一种传统蔬菜。常吃黄花菜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保健蔬菜。”他停了一下又说:“萱草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黄花菜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需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黄花菜常与黑木耳等斋菜配搭同烹,也可与蛋、鸡、肉等做汤吃或炒食,营养丰富。入夏是新鲜黄花菜应市的时节,食用鲜黄花菜前一定要先经过处理,去除秋水仙碱。由于秋水仙碱是水溶性的,所以可以将鲜黄花菜在开水中焯一下,然后用清水充分浸泡、冲洗,使秋水仙碱最大限度地溶于水。” 听过张建老师的介绍,我急忙跑上前采摘了许多,王永乐老师说:“黄花菜有许多典故听说过吗?”“没有啊!老师,您快给我们讲讲吧!”王永乐老师笑了,他采摘下一棵黄花菜说:“大家看,它像一根针,传说它就是我国的神医华佗治病的银针变化而成,古时三国,名医华佗给曹操治病,在宿迁临行时,一不小心撒下大根金针,随后,当地便长出许多开黄花的植物。当地百姓每遇到大疾小病,常用它的叶子煎汤,饮之即愈。为纪念神医华佗,人们称这种植物为金针菜。又因其开黄色花,也叫黄花菜。其花瓣肥厚,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鲜嫩,爽滑如木耳、草菇,营养价值高,被视作席上珍品。就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用‘四物汤’作为自己健身的食疗食谱。‘四物’即黄花菜、黑木耳、豆腐、豆芽,黄花菜位列其首。四物汤营养成分完备,是补血、养血、美容的良方,又是日常素食中价廉物美的珍肴。” 我们静听着二位前辈老师讲述的故事,不由得为黄花菜的神奇吸引,传奇的自然不息的生命脉动,酩酊芳醇欲醉的金灿灿的花丛,美丽的引人入胜的传说使得我们的心儿都醉了。 黄花菜开在深山,它没有和桃花、杏花、牡丹、玫瑰等百花在春天斗艳,也没有在公园与百花争宠,它默默地开在深山,它避开早晨、中午,在日落时分悄悄开放。 我想到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隐士,他们做出了许多成就,但是不愿意在朝为官,悄悄地躲进民间、深山隐居;我又想到在我们现今的社会上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做好事不留名甘做无名英雄的许多事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黄花菜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它却把生命全部献给人类,它的奉献精神是无限的。 高山青松翠绿、山坡草绿、小花黄,我为黄花菜的精神感动,我喜欢这青山、林地和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黄花菜。 与这么多知识渊博的老师们一起置身于名山九水清幽无浊的好地方,直教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对知识的渴求,拥入了大自然博爱温情的怀抱。抛开混沌纷攘的红尘,将许许多多苦闷化作天空的浮云消散。 采集过这一片山坡,转过另一个山坡,不由得又一阵惊喜。山坡上金灿灿的,开满黄色的花,花心呈红色。张建老师说:“黄花菜的开花时间约下午4点后,所以,现在采摘正是时候。”但是,这漫山遍野的金色黄花菜我们怎样能采摘完呢!我们欢快地笑着、乐着,满载而归地返回住地。 事隔多年,仍然怀念着那次散步采摘黄花菜的活动,怀念着张建老师和王永乐老师,也怀念一起参加学习的许多朋友! P3-5 序言 优美的大海之歌 ——于向阳著《雪花为谁而落》序 吕铭康 于向阳先生是我的好朋友,小我6岁,我们得以相识以至于相知,完全是以文会友。在20lO年到来之际,他突然提出让我为他即将付梓的散文集《雪花为谁而落》写篇序时,我顿觉有些受宠若惊,但我们毕竟是老朋友,确实是难以推脱,那就只好老老实实地从命了。 于向阳,笔名海歌。1949年生于青岛。现在是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学沙龙负责人。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2003年起参与主编《岁月》合集(作家出版社),2004年主编《记忆中的颜色》合集(作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诗歌个人专集《大海听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主编出版《山海日月情》合集,2007年和2008年先后主编出版《琴岛情韵》和《海天蓝月亮》两本散文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5月和11月先后主编《梅花像春天开放》和《月亮在大海燃烧》两本散文集(作家出版社)。他在文学创作上收获颇丰。 我与于向阳是在1973年结识,现在算来也有37年了。那年,我自告奋勇为青岛市市南区文化馆开办《市南街头诗画》(位于青岛繁华的中山路、德县路口的宣传橱窗)并任主编。那时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大打派仗,文学爱好者几乎没有发表自己作品的园地。我是为了在这块文化荒漠上奋力开辟出这么一小片文学绿洲。酷爱文学的24岁青年于向阳,正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文学创作激情,给《市南街头诗画》不断投来诗稿,很快我们就以文会友,渐渐地成了文友。他为人厚道且谦虚好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大约是进入新世纪之初,我们在一家书店邂逅。尽管30年过去了,但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却是有增无减,这与我是相同的。他告诉我,现在除了在报刊发表之外,还一直在网络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他自己还在一些网站的论坛担任版主。 于向阳不仅写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如今他发表、主编了这么多的散文或散文集,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众所周知,跨进新世纪以来,散文发展朝气蓬勃,究其原因:一是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发加快了,生存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尤其在经济大潮里闯荡的人寸时寸金,没有时间读长篇文学巨著,可是读一些小散文,费时不长,茶余饭后,或在紧张的经济谈判空隙里足可以欣赏一番。二是因散文这种文体很适应新世纪时代的要求。散文特点是个性化,自我言说、心灵对话、生命体验、真情实感的宣泄。现在每个人的个性越来越鲜明突出,数字化网络高速发展,都市文明高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既为人的生命流人了冲突的欲望,也造就了某种程度的挤压,有一种心灵抚慰的需要。于向阳的散文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所写的作品多是短小精悍,使人读了感到欣慰、愉悦,满足了心理上的需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在拜读了于向阳《雪花为谁而落》的全部书稿后,有以下三点体会: 首先是于向阳的散文都是源于生活,这是他作品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他写《榉林山的夜晚》《贮水山的月亮》《我们院里的大槐树》《青岛的春天》《怀念我的梧桐树》《童年的雪》《难忘的老屋》《崂山仰口茶山行》《漂在北京的日子》,等等,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我们读来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实际上就是于向阳文笔的魅力。难怪他的个人感悟是:“人生,好像一首歌,各种旋律始终伴随着您的生活。时代,是人生之歌的母亲河,伴随着您,也伴随着我。” 再者就是于向阳的散文很注重“感情就是艺术”。因为他曾经写过大量诗歌,所以在他的散文中能够着意展开美妙的想象与联想的翅膀,进行构思写作。可以说,饱含诗意和感情的散文,总是使人读来如品香茗,回味无穷。他在《榉林山的夜晚》中就深情地写道:“就这样,悄悄地,我恋上榉林山的夜晚,恋上榉林山的夜晚的静,恋上榉林山夜晚静美的思绪,恋上榉林山夜晚飘逸的空灵,恋上榉林山夜晚空阔悠远的遐思,恋上榉林山夜晚自由奔波的灵魂。”在《我与月亮相约》中,他饱含感情地写道:“月光下,我喜欢孤独地徘徊在沙滩,看月亮,听海浪,看月亮把海面映成银色,一排排海浪在月光下像盛开的花丛,向我欢笑,奔跑,在圆月中天的夜晚,在沙滩,独自看月亮也是一道优美的风景。”他在《落叶的感慨》中写道:“我感到小小的叶子也值得赞美,叶子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人们,最后悄然离开,和大地拥抱,化为泥土,变成植物的肥料。联想到我们平凡百姓中的每一个人,人的生命也很短暂,在几十年的生命拼搏中,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业绩,但是,只要你在平凡的岗位认真地工作,不断地学习,善待你的家人和朋友,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你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的人。”显而易见,于向阳很清楚:散文是心灵的歌,侧重于表达作者内心的体验和抒发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感情是赋予各类艺术散文生命力的基因。优秀散文中的哲理,大都不是干巴巴的议论,而是蕴含在生活情感中的哲思,是蘸满审美情感汁液的理念,在对人物、事物、景物感悟的过程中有情感地参与,分析升华的结果有情感地融人,寓理于情,读之可在感情的熏陶感染下感悟到生活具象深层的哲理。散文是心灵的歌,侧重于表达作者内心的体验和抒发真情实感。 三是语言朴实无华。于向阳的散文显然一直是在这方面努力。读他的散文,就如同是听他在语气平和地娓娓道来,著名散文家孙犁说过:“凡是长时期被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这是非常精辟的概括。朴素美是因为,朴素缩短了散文家与作品的距离,显得真,是真情实感的记录;朴素缩短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显得实,是身边生活的反映;朴素缩短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如品茗促膝谈心。高尔基就说过:“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十分朴素的,因为朴素就是美。”于向阳在《冬日的心情》里坦言:“我是一个曾经的老知青,种过田,教过书。自从儿子在2002年离开青岛去北京求学、创业,我感悟的好多人生哲理就没有办法天天对他讲,通电话也就是吃饭、睡觉、穿衣等嘱咐。现在,我们哪个年代的人大家都是一样,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孩子不在身边就像少了许多许多,也经常感到空虚和孤独,上班的时候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挤车,计算,报表。业余时间就是网络,聚会。然后只有在晚上才能孤独地在电脑前寻找那一丝温暖的曙光。”在《我的童年的快乐》中写道:“我的童年时代是怎样呢?那个时代没有计划生育,由于父母养育我们7个兄弟姐妹,挤住在不到16平方米的一间平房,生活很清苦,我们的穿衣吃饭是父母的主要负担。幸亏那个时代是计划经济年代,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我们的衣服先由老大穿,穿小了然后给老二,最后像递接力棒一样传到老小穿的时候,已经是补丁加补丁了……”多么真切实在的话语,相当感人肺腑。 现在,于向阳已经退休,还被一个房地产单位请去继续工作,而他的业余时间更是忙忙碌碌。原因是他除了自己继续刻苦读书写作外,还一直完全是义务性质地忙于网络几个论坛的组织管理工作。青岛新闻网的《蹉跎岁月》就是他担任第一版主,栏目始终搞得红红火火,人气很旺。他不仅在网络上发起活动,并且还经常组织网友们开展各种面对面联谊活动,彼此直接切磋交流,增进感情。许多网友由于有了于向阳的这个网络平台,得以发表了不少文章,而于向阳又把这些网友们的作品汇编成一本本散文集出版。年逾八旬的军队离休干部王宗云,就是因为经常在于向阳主管的网络栏目发表作品,而被于向阳引荐成了青岛市作家协会和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类似这种情况,还包括经常活跃在这个栏目的30多位网友。于向阳这种助人为乐精神可敬之至。难怪他主管的这些网络文学栏目总是好评如潮,获得奖励。 当今时代对散文的呼唤,要有思索,要有理念,诗意地关爱世界,关爱生命,关注弱势群体,摒弃精神堕落,“以人为本”和对生活前进有哲思启示。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好朋友于向阳正是在这方面继续努力着。我衷心祝愿他在文学创作上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能够听到他更多优美的大海之歌…… 2010年1月10日于青岛“夹缝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