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来著的这本《古韵悠悠桃花源》是“中国当代名家精品必读散文”系列之一,共收文章六十七篇,包括《期待秋凉农展馆南里10号》、《又是白杨飘絮时》、《新开路胡同那座小楼》、《在行将消失的林子里》、《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衡量“大师”的尺子》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韵悠悠桃花源/中国当代名家精品必读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荣来 |
出版社 | 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荣来著的这本《古韵悠悠桃花源》是“中国当代名家精品必读散文”系列之一,共收文章六十七篇,包括《期待秋凉农展馆南里10号》、《又是白杨飘絮时》、《新开路胡同那座小楼》、《在行将消失的林子里》、《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衡量“大师”的尺子》等。 内容推荐 日之有出有落,本是自然规律,作者郑荣来年及古稀,也喻比自然,自称日落时分。然心绪并不悲凉,且有做“黄昏颂”的豪情。检视近年文事,颇有不服老的情状,身边琐事,故乡情思,师友故旧,文坛风景,四海行旅,且行且歌,畅叙畅议,都成笔下文章。集成《古韵悠悠桃花源》一书。从容心态,平实文字,如弹琵琶,嘈嘈切切,弦上之音,却有韵致,平凡故事,小情小景,可见历史风云,可闻时代足音。 目录 期待秋凉 农展馆南里10号 陋室九点三六 今年第一场大雪 又是白杨飘絮时 “评委”这差事 师影憧憧 年老忘性大 从这里起步 日落日出时 三上天安门城楼 新开路胡同那座小楼 大雪霏霏 领工资事略 长城情节 那天零下14摄氏度 第一朵迎春花 在行将消失的林子里 难忘那幅画 红白交替的一幕 解放区的天 毋忘三河坝 过一次“洗泥节” 萝北最后一个知青 社会关系 站在陈望道先生墓前 想起冰心的一次题词 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 与方成面对面 丁聪的超越 老实人沈从文 不熄的荒煤 心存的敬意 我的师傅老艾 享受优待 又到清明 永远的心碑 姐姐的人生 “看完奥运再走” 有缘在旅途 我们共话沧桑 大院里那80棵柿子树 又读避暑山庄 围场坝上的期待 南戴河北戴河 沧海桑田看番禺 吊虎门炮台 读虎头要塞 夹山寺里读“闯王” 这里黎明静悄悄 小城特里尔 古罗马斗兽场 凭吊桂河桥 陈醉和裸体艺术 王府井魅力 槐花满枝头 景山歌如潮 衡量“大师”的尺子 刨坟鞭尸种种 尊残助残国之文明 你还在公共场所吸烟吗? 鸡犬之声相闻 古韵悠悠桃花源 饮酒纪事 怕看药品说明书 我读“男士衣着须知” 照相馆里学浪漫 试读章节 今年第一场大雪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我昨晚刚从多雨的贵州回到北京,今早6点半就出门,要到金台园参加晨练。一推开单元门,便见满视野的白雪,覆盖了草地和道路,空中还纷纷扬扬,飘洒着密密的雪花。“好!好雪!”我心中的企盼,终于凝成了语言,脱口而出。 近一个多月来,京城的暖冬天气,那少见的异常,都快让我们憋不住了,“冬至”都过了,却没有冬的景象。京城职工今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迎来了姗姗来迟的一场大雪,那喜悦的心情,想必都是共同的——那是下“馒头”呀! 踩着“沙沙”作响的雪地,我来到金台园时,天还只是蒙蒙亮。园中最大的空地上,练剑功者十四五人,已经开练多时。我们老人操的地盘里,也已来了五六人。脚下踏着两厘米厚的雪地,头上接着纷飞的雪花,悠悠然地做着老人操的每个动作。脑袋和羽绒服上,积聚着越来越多的雪片。一片白茫茫的天色下,一群追求生命质量的执着者,正做着与自然抗争的运动。充满活力的此情此景,给人的是一种振奋的感觉。目睹并经历如此场景,我心中仿佛涌起又一股热力。 金台园的一位工作人员,忽然拿来两把笤帚,低头打扫我们脚下的积雪,他要给我们这些老人一个干净的、不滑的锻炼场地。见此情状,我们几人中年纪最大的两位,76岁的陈清和89岁的方成,马上接过他的笤帚,清扫身边的积雪。然而雪下个不停,不一会儿,雪又满地。只见方成老人扫雪不止,顺着身后那条路,一直扫到园门口——有四五十米。直到我们做完操,仍未见他回来。“过两天他就90岁了!”“这事你应该写一写。”有人对我建议。 做完操,在回家路上看到许多扫雪的人,我忽然想,我是该写写这场雪。我快步回家拿来数码相机,想把这难得的雪景留在镜头里。我经南区食堂门口,又经编辑部大楼,再到西大门,一路所见,都是铲雪和扫雪者,找不到一片无人的雪景。镜头里看不到平时常见的那种行人稀少的场景,“咔咔嚓嚓”的铲雪声,打破了冬日清晨的宁静,营造了一种特有的热闹景象。 在通往西大门的大道上,有两群穿着深灰色服装的小伙子,他们扫的扫铲的铲,正向西大门方向推进。我问他们是哪个部门的?有多少人参加?“综合管理处,100多人。”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我知道他是指全院范围内,都有他们的人在扫雪,其中有行政干部,也有保安人员。 最是热火朝天的路段,是那条人行干道上,那扫雪队伍是武警部队的战士,两列人马一字排开,竞赛着往前铲,热情很高,干劲很大,速度很快。他们中不少是新兵,在报社更是第一次参加扫雪,他们把温热的汗珠,洒在了金台西路2号院。他们的教导员告诉我,他们60多人,从早晨六点半开始,扫了大院又扫大门外,报社职工要经过的人行道都扫了,扫了一整天。他说:“我们驻守一方,就要保一方平安。” 我把上述场面,都收入了镜头里。北区食堂门口白杨树上那两个雀巢,有喜鹊正在那里欢歌跳跃,它们喜欢高寒,也乐见飞雪。我也把它定格了。可惜画家方成老人扫雪的镜头,我却没有赶上拍。不然,那是个多么感人的画面啊! 8时许,我又回到家门口,家委会李大姐,正拿着麦克风,扩音器里面响着悠扬的乐曲声,吁请居民起床,出来参加扫雪。我要了一把铁锨,把自家单元门口的雪扫到一边(我的境界仅仅是“自扫门前雪”!),就又匆匆折返编辑部大楼门前,补拍镜头去了——事后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何对这场大雪如此有兴趣! 这天午后,我因事出门。在大街上,许多积雪都被迅速清扫干净,一些商店门口,铺上了防滑垫子,有的还铺上红地毯。在地铁的入口处,放着一些墩布,供人擦鞋底的雪。细微之处,我看出了人们的善心。 2006年的这场雪,来得如此之迟,但它下得酣畅淋漓,从半夜下到上午10时许。我们不再埋怨它的姗姗来迟,却感谢它带给我们未来一个丰年,更感谢它带给我们一股凝聚的力量。你看,人无分男女老少,地无分门前门后、马路公园,人们都在协力同心,打扫出一条利己利人的路道。遇热融化、承受不了热情是雪的个性,使人凝聚更是雪的一种魅力。 我赞成一位作家的看法:雪带给人们寒冷,而寒冷也是一种温暖。感受今年冬天的这场雪,那作家之见,其实也是事实。 P8-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