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又见远山又见远山--童庆炳散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童庆炳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童庆炳老师文如其人,写什么都是那样地诚挚、清明、深情而且正直。他生活内容非常丰富,见多识广,多读多思,他的文字也是涵盖四方八面。在他的散文集《又见远山又见远山》中,好像看到了他的朴实的微笑,听到了他的亲切的声音,分享着他的思索与观感。

内容推荐

《又见远山又见远山--童庆炳散文集》是作者童庆炳多年来从事散文写作的一个结晶,分为家园篇、亲情篇、求学篇、师长篇、同窗篇、从教篇、读书篇、行路篇、纪游篇、感悟篇等十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包括10-20篇文章,每篇文章不足2000字。短小清新,却是作者一生阅历的写照。作者文笔细腻,思维敏捷,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目录

家园篇

 远山

 山是故乡美

 水是故乡甜

 樟树山林田地

 家乡冬天的花色

 故乡的摊藤草

 茶亭

 送雉鸡回家

 故园情

 养兔子穿新衣

 故乡的年夜饭

 故乡春节的鞭炮声

 故乡怎样闹元宵

 读故乡的老墙

 百年谷仓今犹在

 秋日土楼别样情

 返乡五题

亲情篇

 那天我就是中国

 祖母小溪山路

 祖母的手

 母亲的故事

 春天还未到来

求学篇

 初中生活琐记

 连城一中琐记

 山水字据

 难忘母校龙岩师范

 高考前后

师长篇

 赖丹先生留给我的“文学诱惑”

 钟敬文教授的手杖

 黄药眠先生的最后一课

 胡杨、红柳、芨芨草、骆驼刺和老师的情怀

 “一枝一叶报春风”

 启功先生上的课为何叫做“猪跑学”?

 说不尽的季羡林

 为人治学的楷模

 王蒙

同窗篇

 永久的同学

 寻找不回来的青春面影

 “怀旧”新释

 青春的定义

 “他乡遇故知”

 读梅韵的诗

从教篇

 上课的感觉

 图书馆你是我的学术保姆

 长城内外是课堂

 妮基你在哪里?

 喝酒、唱歌、冲刺和韩国人的精神

 低调面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的生命投入

 蜜蜂、清泉、利剑和星星

 秋色秋趣又一年

读书篇

 众声喧哗的书斋

 课内与课外

 读书与看图

 言情与启智

 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

 期待(集结号》作品系列的出现

 在地拉那的那些日子里

 汉代的石雕与现代的投射理论

 古典的李白现代的李白

 毛泽东恭敬地从湖南寄给胡适的明信片

 释“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

 说真话有多难

 土楼风情笔底生辉

 作家的位置

 雏菊与雨果的遐想

 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

 累积

 情信而辞巧

 绿色文学赞

 张艺谋《三枪》二题

 我们从这里起步

行路篇

 人生要受一回“辱”

 柴路弯弯

 “品尝”饥饿

 1950年我当过耐火砖厂的厂长

 青春无悔

 怀念你麻雀

 梦萦魂绕四合院

 白天鹅宾馆、橙汁和讲演

 幸福今天属于谁

 要是每个城市都有珠海的红树林

 潮白河放龟

 五十年代的人情

 从废品站捡回的镇馆之宝

 受骗差一点儿

 浙江金华与李清照的《武陵春》词

 “身土不二”

 1990年10月在莒溪中学的演讲

 我与中国作协二三事

 读书与行路

纪游篇

 非今亦非古

 谁说华山只是险

 沉重的攀登

 京师大学堂今何在

 北京“新马太”今昔

 庚寅中秋北京像一幅作品

 自然的与非自然的共治

 红绿共治

 浙江诸葛八卦村景象

 游天柱山

 镜头视野下的百年百姓的沧桑巨变

 访安徽绩溪上庄胡适故居

 绩溪障山峡谷记

 记“徽州第一宅”

 兰州及其南山北山印象

 张掖印象

 敦煌莫高窟印象

 我眼中的草原秋色

 大地的微笑

 白桦林美丽的白桦林

 泰山的云雾

 汉城的枫叶

 我心中与眼中的莫斯科

 泰姬陵情思

 巴塞罗那的黎明

 血腥的屠杀是可以欣赏的吗?

 我在佛罗伦萨留下的两个遗憾

 威尼斯水城

 一座桥、一个湖、一群天鹅、一个雕塑构成的城市

 生活本应如此

 守护文化根基

 东京日本皇居外苑所见所忆

 忍野八海之美

 日本人的精心、耐心、苦心和细心

 梁思成是不是日本奈良和京都的拯救者

 人海的颜色

 又见远山又见远山

 又见悉尼歌剧院

 在劳动和游戏之间

 懒家伙考拉

 烟雾木雕奇异鸟贝壳杉

 我见到了好望角

感悟篇

 第二次天真

 美在关系中

 田头的月季花

 梦醒时分

 从游蒋介石的南山别墅说起

 苦日子甜日子

 文学的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审美

 王青的窗口

 冬柳与春柳

 优良学风在过程中

 人生七十感言

 新加坡人的观念与北京人的意识

 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发明

 重要的是根儿还活着

 见黄河美石所想

 我在宣城敬亭山遭遇到的尴尬

 东京街头为什么也有流浪汉

 耐心

 认识你自己

 穿越

 逆转

 错别字的限度

 理论家的文学后台(代后记)

试读章节

远山

长期住在繁华喧闹的北京城,常使我想起故乡寂静的山林,特别是那远山,那神秘的远山。

我的老家在福建西部的一个山村里。村子在一个盆地里,四周都是山,高高低低的山,远远近近的山,无论你走到村子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你抬头,满眼都是碧绿的山。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最惬意的时光之一,就是在帮家里干了一天活之后,母亲为了奖赏我这天所出的力,笑着往我的上衣口袋里塞一把炒豆子或白薯干,说一声:“玩去!”我从小就喜欢沉思,于是我就一个人静静地往家门的高高的石门槛上坐了下来。一边吃着东西,一边望着远山展开了遐想。

我们家的大门朝北,不远处是一条小溪,它自东而西蜿蜒而去,永不疲倦地哼着歌。小溪的对岸是一块田,它永远充满颜色,只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着色调。春天一片青绿,如一块绿色的大地毯,伸向远方;夏天稻子熟了,金黄金黄的,如歌般灿烂;秋天是杂色的,因为田里什么都有.如同画家的调色板;冬天则紫黄相间,那紫色的是豌豆花,黄色的是油菜花。这仅有的一块田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身上衣、腹中食都取之于它。它一直延伸到坟山的山脚下,从这座坟山开始,山外有山,山外的山外还有山,极目远望,我的视野可以到达那淡到与天连为一体的最远最高的山之巅。在晴朗的时候,在夕阳的映照下,我似乎还可以看到那远山之巅的几棵树。它不断地变化着,越来越淡,终于淡到与远方的天色融为一体,最后又与夜色融为一体。

有时候,远山着火了,在夜色的衬托下,那火像一条红色的龙在腾越着,十分的壮观。这时候,我总是惊慌地大叫起来,希望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可他们只是随便地瞥一眼,连一句评论的话也没有,大概因为大家都没有去过那远山,那火也不会烧到近处的柴山上,与他们无关。唯有我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那远山,想象着那山上的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那就是天的尽头,那就是世界的分界点,那就是通往大平原、大草原、大海洋、大城市的关口,要是我们不能越过这神秘的远山,我们这些被它包围着的山民,怎能到另外的诱人的世界去呢?

终于有一天,我来到了北京.一住就是40年。其间,跑了好几个国家。然而,故乡的远山并没有在我的心里消失,我在梦中频频见到它。我到过很多地方,见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人与事,欣赏过美丽的古怪的景与物:青年时期向往的莫斯科红场、风光旖旎的亚德里亚海滨、高大的金字塔、摩天大楼、希腊残留的古老的剧院、皑皑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黄山和天子山云雾包裹着的山峰、七星岩……更不要说北京和它的一切,我敢说,世界的很大一部分已袒露在我的面前。可这一切如同过眼烟云,从未在我梦中出现过。然而,在我的意识里,故乡的远山为我保留着令人神往的永久的神秘。几次回故乡,故乡已变得面目全非,唯有那远山依然在天的尽头,看起来连一丝的变化也没有。我又一次久久地坐在儿时坐过的石门槛上,望着远山,它还是淡淡的,还是那么默默不语,还是那么神秘。哦,科技的发展把世界的神秘消灭得差不多了。不能设想,当世界的一切都暴露在科学的光天化曰之下时,这世界还会美吗?

远山.我希望你永远保留着那一份神秘与美。

(载(闽西日报)1994年S月1日)

山是故乡美

我家乡的山看似平常,外表看与别处的山没有区别。但只要你走进去,它的美是说不尽的。离我家乡六十华里,那里是原始森林地区,真的华南虎就在这里活动。这块原始森林称为“梅花十八洞”,十分美丽。高山的河流到处都是,流淌着清澈无比的跳跃着的河流,形成一个个深潭,流过一段,就会随山崖自动往下去,形成高高低低的瀑布。山林的毛竹铺天盖地,冬天我们去挖冬笋,春天则会给我们春笋充饥。我这里特别要给各位描写一下我们山里的山杜鹃花和松明。

一、 山杜鹃花

今年春节前,友人给我送来两盆杜鹃花。镶着白边粉红色那一盆,开得特别繁茂,盆很小,可那花拥挤在一起,连绿叶也被遮盖了。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拿高级塑料作的假花呢!深红色的那一盆,花与叶相间,疏密有致,就不会给人假花的感觉。过春节拜年那几天,又有一个学生送来一盆深红的杜鹃花,除有一两朵开放外,其他花蕾正含苞欲放,引起人的另一种期待的情致。更令人欣喜的是,我精心栽培的两茬水仙花只飘过几天清香就都早早凋谢之后,这三盆杜鹃花还是花团锦簇,抖擞精神,整天向我们微笑着,似乎要陪伴我进入真正的春天呢!它们的出现,让我有老友重逢之感,让我回忆起少年时代在我们故乡的山坡满山遍野的山杜鹃花。

我的家乡在福建的西部山区,那里气候温暖潮湿。在村头巷尾,在山岭、山坡上,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开放。严冬吋节,北方的原野一片光秃秃、灰惨惨,可在我们那里,不但红梅花、腊梅花开得正艳,在那田地上,黄一片,紫一片,煞是热闹,黄的是油菜花,紫的是豌豆花。豌豆在我们家乡叫做雪豆。从它的名字就可知道它是刻意选择在寒冷的冬天来显身手的。

早春时节,更是桃花红,李花白,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当春天来了,布谷鸟开始歌唱了的时候,一个冬天未上山的农民,发现家里的木柴也快烧尽了,于是开始上山砍柴。我们重新踏上那崎岖的山路,这时候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那一面又一面的山坡上一个又一个的山谷里的山杜鹃花都开放了。山里的空气是那样清新,树木是那样的绿,溪水是那样的碧,天是那样的蓝,蓝天绿树碧水衬托下的山杜鹃花是那样的红那样的绚丽那样的繁富。它像变幻的霞光那样美丽耀眼,像少女的身姿那样仪态万方。尽管我们感觉迟钝,尽管我们还不能尽情地欣赏它的美,但在家里窝了一冬之后,看到这山杜鹃花唱主角的景色,还是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微妙的东西流人我们的心坎。我们穷是穷,但也有富有的时候,就像此刻拥有这城里人所没有的完全用我们自己的脚板踩出来的山路,拥有这简直可以按公升出售的新鲜的空气,拥有这满山遍野的向着我们微笑的山杜鹃花,拥有永远不会背叛的伙伴……

P2-P3

序言

童庆炳先生去世的噩耗突然传来,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他是在学生当中去世的吧?我听他在公众场合讲过,他的愿景是,某一天,在课堂上,他倒下了,他走了。这是大美,这是大善,这是他的期待。因为,他热爱教学工作,他爱学生,爱讲堂,爱教室。

他永远老老实实,尊重文学,尊重教育,尊重同行,尊重学子。他没有文人惯有的那种夸张与自恋。他从来没有过自吹自擂、张牙舞爪、轻薄为文哂未休的表现。他从来不摘什么酷评,什么骂倒一切,什么自我作古,什么爆破恐吓,什么装腔作势,什么迎合与投其所好。

但是老童亦有“牛”态:他曾经表示,所有中文系课程,他都教过,他都能开课。我在中国海洋大学就旁听过他的《文心雕龙》讲解,获益匪浅。我还多次听过童老师的倡议,他希望小学语文课本的第一课改为《论语》上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说起这个话题,也有一种如今少有的诚笃与认真。我们的交往中,我体会到他的君子风范,诚恳,善意,克己复礼。包括在家中,他对于妻子曾恬的恩爱有加,令人感动。

他走了,不是在课堂上,如同在课堂上,听说是他与学生们一起去登山。他会有一种满足,与学子们一起,与青年人一起,与攀登的愿望一起。

孔子的伟大离不开他的弟子七十二贤人。童老师学生的阵容令人赞美。而他本人是黄牛一样地耕耘着,坚持着,谦虛着与进展着。他的去世50起了很大的响动,当然不是偶然。

童老师文如其人,写什么都是那样地诚挚、清明、深情而且正直。他生活内容非常丰富,见多识广,多读多思,他的文字也是涵盖四方八面。在他的散文集《又见远山又见远山》即将出版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他的朴实的微笑,听到了他的亲切的声音,分享着他的思索与观感。我更加怀念他。

后记

去年二月初,童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要编一本散文集,准备把《情信而辞巧》收进去,却忘了发表在《文艺报》上的具体时间。他希望我能帮他查一查。很快,我就查到了结果,但童老师的话题再也没往散文集上走,而是聊开了别的。这样,我也就没弄清楚这本散文集的去处。

直到童老师去世之后,我才打听出它的下落。而联系云慧霞博士,她也很快给我寄来了这本书的目录。粗粗浏览,见此书分十大主题;又逐一数过,有150篇作品陈列其中,不禁暗自掂量:这应该是童老师收录最全的一本散文集了。

为什么童老师在那样一个时间点上编出了这么一本厚而全的散文集?莫非这也是他谢幕的一种方式?

据我粗略统计,童老师的散文写作有两个高峰期:一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二在2010年前后。在第一个高峰期,他的散文多是思乡、怀旧之作。这意味着从中年步人老年,童老师虽身在北京,但心已走上还乡之途,所谓“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当乡愁袭来又无法排遣时,写散文大概就成了他的最佳选择。

而之所以又有了第二个高峰期,我以为与博客难脱于系。很可能是被其好友黄安年先生鼓动,童老师于2009年7月1日在科学网安家落户。随后两三年,他一边写论文,一边写博文,把那块自留地经营得风生水起,摇曳生姿。每每去外地或外国走一趟,他就会跟我们显摆:哇,我又收获了三五个博文素材!兴奋得像他小时候在村中小溪抓住了几条肥美的鳜鱼。这一时期,他的散文更多写成丁游记.

为什么游记多而写入记事少起来了呢?我猜想,这很可能涉及童老师对散文的一个核心认识。他说过:“我一直认为.写散文与写小说是不同的.散文越写越少,而小说则可以越写越多。”(参见本书《情信而辞巧》)我觉得.这肯定也是他本人的经验之谈。童老师写过小说,自然便体会过虚构的妙处.那是可以越写越多的制胜法宝;但他又在写散文,并且坚信:“唯独散文是不可以虚构的。”(《童庆炳文集.文体与文体的创造》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11页)既然无法虚构,那么写过《远山》,就不可能再来一遍家乡山水;写过《上课的感觉》,也不可能再念叨一遍”天天上课,天天过节”。散文做减法,小说做加法,散文又怎能不是写一篇少一篇呢?于是我猜测,当童老师写完“家园篇”“亲情篇”“求学篇”等之后.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开了博客,又常常是等米下锅,必须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他才游弋到“纪游篇”里,在那里发现了新大陆。

因为博客,我差不多读过童老师所有的新文旧作。而细究他的为文之道,我以为与其为人难分伯仲,可谓文如其人的典型案例。例如,生活中他崇尚俭朴自然,其为文便也常常素面朝天;天性中他喜欢不偏不倚,其为文便也往往温柔敦厚。他珍视亲情友情师生情,我们便在《春天还未到来一一哭曾恬》《黄药眠先生的最后一课》等篇章中读到了他的真情流露。他是问题中人,种种感悟便在他思考的文学问题中潜滋暗长,一篇篇随笔也应运而生。他更是性情中人,一篇《潮白河放龟》就把那种童心与情趣写到了极致。童老师早就说过:“散文是人的灵魂的微笑,一定要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灵魂就微笑不起来。随笔是人的心智的果实,则必须追求真知灼见。没有真知灼见,心智的果实就不会甜美。”(《(苦日子甜日子)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可以说,这也正是他所奉行的散文随笔观。他的写作不折不扣地践行了这种文学观念。

于是,我在童老师的散文随笔中读出了一个“真”字:真性情,真体验,真感悟,真表达。而一切都绝假纯真之后,他就写到了一个境界一一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乍看全是家常语,似平平淡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童老师的主要身份.因为他首先是学者,他的散文也就充满了种种理趣。他写田头月季花,想到的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他琢磨梦醒时分,把它琢磨进了“美在关系”;他品味王青的窗口,发现那里暗含着刘勰的“物以情观”……当这些道理进入文章,文章就不仅有了生命温度.而且也有了学理含量。所以,童老师写出来的是家常散文.也是学者散文。

关于散文写作,童老师曾与我有过几次长谈,那是在我出版厂自己的散文随笔集之后。童老师读过我的习作,立刻写出《情信而辞巧》一文,不吝夸赞鼓励之辞,这既让我兴奋,也令我惭愧。那时的童老师身体还无大碍,心气旺盛,他谈自己的创作构想和体会,也分析我写作的成败得失,言极中肯,貌极慈祥。末了,我们相互推荐散文佳作。他说,聂绀弩的《对镜检讨》写得不错;我说,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值得一读。如此聊天让我很是受益,我便惦记着他赶快有散文新作结集面世,这样,一旦我读出些心得,就可以再找他畅谈散文了。但没想到的是,我却永远失去了这种机会。

于是,我只能把我的感受写成文章了。《旧梦与远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出版后,我已写出一篇长文:《乡愁、怀旧与物以情观一一童老师散文写作的一个主题》。我还计划再写一篇,也许在这本书出版前,也许是这本书面世后。

也正是在那几次长谈中,童老师告诉我一个阅读秘密。他说于梨华的那本《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写得很好,语言好,古典与西方的东西又融为一体,已经达到丁一个真正的境界。他还说,这个中篇小说他读过四五遍。

是不是他对这部小说印象太深了,才依样画葫芦,化出了一个《又见远山,又见远山》?我不敢确定。我只能说,作为书名,这个表达实在是太好了,既含蓄隽永,又意味深长。因为在我看来,童老师的心目中一直徘徊着一个“远山”意象,那是他的念想,似乎也是他毕生的向往。

在童老师的构想中,此书是有序言后记的。关于序言,他在生前已向王蒙先生发出邀请;而后记,肯定是要由他本人亲自撰写的。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写出这篇后记。受童老师之子童小溪先生之托,我写出了这篇后记。他们希望我捉刀代笔,以使这本书圆满。我也觉得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于是就大包大揽过来。故以上所写,书不尽盲,言不尽意,就算作狗尾续貂吧。

既然已经如此,我作为童老师的受业弟子,也就替他写下几句谢辞。谢谢王蒙先生的深情厚谊。谢谢云慧霞博士的辛苦劳动,谢谢出版社的慧眼识珠!也谢谢这本书的读者。当你们捧起这本书时,你们也就走进了这位理论家的文学后台。溜达到后台你们就会发现,这位能让《文学理论教程》畅行大学中文系的主编,这位写过诸多高头讲章的学者,原来也是一位普通人。他有七情六欲,他也家长里短……不同于常人的是,他的喜极而泣或悲从中来又往往关联着文学理论或美学原理。我想,读过了后台的这些文字,前台的理论就更容易读懂,也更容易理解了。

赵勇

2016年1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