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精)/外国文学名著精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高尔基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尔基的《童年》,反映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岁月。小阿廖沙在这里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呕的丑事,舅父们为了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毒条儿童等等。同时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故事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极林的影响。《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作者优美的文笔下,个个都写得深刻细腻,引人入胜,像一颗珍珠,而全书则有如这些珍珠组成的串晶莹的项链。

内容推荐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死于霍乱,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凶狠地毒打外祖母,把阿廖沙也打得失去知觉。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随一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破产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

小说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虚无聊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书中塑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读音的形象之一。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在昏暗窄小的屋子里,我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他穿着白衣服,身子显得特别长;他光着脚,脚趾奇怪地叉开着;令我感到亲切的双手静静地放在胸前,手指也弯曲着;他快乐的双眼紧闭着,上面盖着圆圆的黑铜币;他和善的脸孔发黑,龇着牙的怪相让我害怕。

母亲上身赤裸着,下身穿条红裙子。她跪在地上,用我喜欢锯西瓜皮的小黑梳子把父亲柔软的长发从额头梳到后脑勺。母亲不停地念叨着什么,声音低沉嘶哑。她浮肿的灰眼睛仿佛融化一般,泪珠大颗大颗地往下落。

外祖母拉着我的手。她圆圆的身子,大大的脑袋,长着一双大眼睛,松软的鼻子让人忍俊不禁。她一身黑,身子柔软,人特别有趣。她也哭着,哭声有点像特意在为母亲和谐地伴奏。她浑身发抖,拉着我往父亲那儿推。我硬撑住不去,而且直往她身后缩。我又害怕又难受。

我从未见过大人哭,也弄不懂外祖母不停念叨的话:

“跟你爹告别吧,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他死了,亲爱的,死得不是时候,还没到该死的年龄……”

我得过一场大病,初愈不久。生病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父亲高兴地照料我,后来,他突然不知跑哪儿去了,外祖母,一个奇怪的人,替他来照料我。

“你打哪儿来?”我问她。

她答道:

“从上面,从尼日尼来,不是走来,是坐船来的!水上可没法走,小鬼。”

她的回答既可笑又令人费解:楼上的屋子里住着几个染了头发的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里则住着个卖羊皮的黄脸卡尔梅克老头。顺着楼梯可以从栏杆上往下滑,一旦摔下来,就会摔个倒栽葱,这我很清楚。但这和水有什么关系?一切都颠倒了,让人啼笑皆非。

“为什么说我是小鬼?”

“因为你唧唧喳喳。”她笑着说。

她说话亲切、愉快、流利。从见面第一天起,我就和她交上了朋友。可现在,我却巴望着她快点把我领出这问屋子。

母亲让我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嚎声在我心里引起一种特别的恐慌。我还是第一次见她这样。她一贯严厉、沉默寡言;平素穿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平平整整,块头大得像匹马。她身体强壮,胳膊上的劲大极了。可现在,她却浮肿得难看,而且衣衫不整。她身上的衣服扯得乱七八糟,原来梳得平平整整,像一顶浅色的大帽子的头发,此时披散在裸肩上,披落到脸上。编成辫子的另一半头发来回晃动着,不断触到父亲沉睡的脸上。我在屋里已站了很久,但母亲看都不看我一眼:她号啕大哭着给父亲梳头,简直泣不成声。  几个乡下的税民和一个岗警向门里张望着,岗警生气地喊着:

“快点收拾!”

窗户上蒙着深色的披肩,它像帆一样被风吹得鼓起来。有一次,父亲带我乘帆船去兜风,突然打了一声雷,父亲笑了起来,他用双膝紧紧地夹住我,喊道:

“没事儿,不要怕,葱头!”

突然,母亲从地板上吃力地挺起,随即又慢慢坐下去,仰面朝天躺下,头发散落在地上。她紧闭着双眼,苍白的脸色发青。她像父亲一样龇着牙,声音吓人地说:

“关门……阿列克谢,滚出去!”

外祖母推开我,跑到门口喊起来:

“亲爱的人们,不要怕,不要碰她,看在上帝分上,你们离开吧!这又不是霍乱,是生孩子,行行好吧,老兄!”

我躲在箱子后面阴暗的角落里,从那里看着母亲在地板上打滚,哀号,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外祖母在她身边爬来爬去,温和而高兴地说:

“为了圣父和圣子!瓦留莎,挺着点儿!……圣母会保佑你的……”

我感到害怕。她们在地板上围着父亲忙得不可开交,推他、呻吟、叫喊,可父亲却纹丝不动,似乎还在笑。她们在地板上折腾了很久。母亲几次想站起来,却又坐倒在地。外祖母像一个柔软的大黑球,从房间里滚出滚进。随后,暗处传来一阵婴儿的叫声。

“谢天谢地!”外祖母说道,“是个男孩!”

接着,她点起了蜡烛。

我那时大概是在角落里睡着了,其他的事都不记得了。

我记忆中的第二幕是一个雨天,在墓地荒凉的角落里。地面泥泞不堪,我站在打滑的斜坡上,看着放父亲棺材的墓坑。坑底积了许多水,还有几只青蛙,其中两只已蹦到了黄色的棺材盖上。

我、外祖母、浑身湿漉漉的岗警和两个拿着铁锹怒气冲冲的乡下人站在墓边。温暖的雨点细如珠玑,把大家都淋湿了。

“埋吧。”岗警说完,走到一边去了。

外祖母用头巾捂着脸哭起来。乡下人躬下身子,开始迅速地把土铲进墓坑。坑里的水啪啪作响。青蛙从棺材上跳下来,往坑壁上挤,几团土把它们打到了坑底。

“走吧,廖尼亚。”外祖母抓着我的肩膀说道。我不想走,从她手下滑了出来。

“你呀,上帝。”外祖母不知是埋怨我还是在埋怨上帝。她低着头默默地站了很久。坟墓已经和地面比齐了,她仍然站着。

几个乡下人用铁锹把泥土拍得啪啪作响。一阵风飞至,吹散了雨点。外祖母拉着我的手,领我去远处的教堂,教堂周围插着许多黑色的十字架。

“你怎么不哭?”她走出围墙后问我,“你应该哭的!”

“不想哭。”我说。

“算了,不想哭就不哭呗。”她小声说道。

真怪,我很少哭,即使哭,也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受了委屈。我哭的时候,父亲总是笑我,而母亲则会大喊:

“不准哭!”

后来,在宽阔肮脏的街道上,我们坐着轻便马车穿行于深红色的房屋之间。我问外祖母:

“青蛙会爬出来吗?”

“不会,它们已经爬不出来了。”她答道,“上帝保佑它们!”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如此频繁而又亲切地提及上帝。

几天后,我、外祖母和母亲搭上了轮船,坐在小舱里。我刚出生的弟弟马克西姆死了。他躺在桌边,身上裹着白布,扎着红带子。

我别扭地坐在包袱和箱子上,透过状如马眼的圆凸玻璃望着窗外。湿漉漉的玻璃外面很浑浊,泛起泡沫的河水不停地流淌着,不时飞溅起来,溅到玻璃上。我不由自主地跳到地板上。

“不要怕。”外祖母说着,用柔软的双手轻轻举起我,重新放在包袱上。

水面上弥漫着灰蒙蒙的湿雾。远处刚现出一片黑地,旋即又消失在雾中,消失在水中。周围一切都在晃动。只有母亲双手抱着头,靠着墙稳稳地站着,一动不动。她的脸色阴暗铁青,瞎子一般,她的眼睛紧闭,始终保持缄默,简直形同陌路,就连她身上的衣服我都感到陌生。

外祖母不停地跟她小声念叨:

“瓦莉娅,你还是吃点吧,就一点,啊?”

母亲一声不吭,一动不动。

外祖母和我说话时哨声细语,和母亲说话时声音可挺大,但有点小心,畏葸,且言语不多。我觉得,她怕母亲。这一点我懂,我和外祖母因此更加亲近。

P1-7

序言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别什科夫。俄国著名作家。1868年3月16日出生在下诺夫戈罗德市。“高尔基”俄文中意为苦命人。作家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十一岁开始到“人间”谋生,在俄国社会底层受尽磨难,颠沛流离之中漫游俄罗斯各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为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92年高尔基登上文坛,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长篇小说《母亲》、《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剧本《小市民》、《底层》等。

《童年》是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创作于1913年至1916年间。作品以高尔基本人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小说主要讲述了小阿廖沙幼年丧父,后寄居于外祖父家,母亲病逝后又被迫到“人间”谋生的日子。在这个家庭里,小阿廖沙受尽歧视,饱尝辛酸。可以说,外祖父一家是当时俄国社会底层的缩影。小说中通过外祖父一家给我们呈现出两个世界。第一个世界阴暗、蒙昧、丑恶。外祖父的残暴吝啬,舅舅们的野蛮粗俗,俄国底层老百姓由于生活贫苦导致的蒙昧无知、麻木不仁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亲情与关怀,有的是贪婪与冷漠。而在另一个充满慈爱与温馨的世界里,外祖母阿库林娜驯顺忍耐、乐知天命的性格使小主人公受伤的心灵得到些许安慰。外祖母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民间故事仿如一滴滴甘露,滋润化解着阿廖沙的愤恨不满。高尔基用细腻的笔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将两个世界予以对比,表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底层生活知识。书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外祖母阿库林娜塑造得尤为成功,她是俄罗斯文学中灼灼生辉的女性形象之一,具有俄罗斯传统女性的诸多优点。她延续了普希金笔下乳娘阿琳娜·罗季奥诺夫娜的形象,并将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作家笔下的俄罗斯大自然也具有了抒情审美功能,将希望、温馨带给痛苦的小主人公。“独自一人坐在冰雪覆盖的田野一角,在冬日严寒的静谧里倾听小鸟啾啾的呜叫,还有远处过路的三套车的铃铛……这有多么好啊!”在万籁俱寂的冬日美景中,在冰封雪飘的童话世界里,世间的一切烦恼苦闷似乎都已烟消云散,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随之融入到阿廖沙的脑海中。

作家运用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把一幅帝俄时期俄国社会底层的生活画面勾勒在读者面前,让那些丑恶现象一览无遗。但是,小说的基调却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正如书中所写:“虽然这些丑恶令人厌恶,虽然它们使我们感到窒息,把无数美好的灵魂压碎,俄罗斯的心灵仍然是那样健康、年轻,足以克服而且一定能够克服它们。”  《童年》被誉为俄国文学最优秀的自传体作品之一。虽历经时代的变迁,其魅力依然吸引着众多读者。

译本第一章至第六章由李志强翻译,第七章至第十章由邓学禹翻译,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由孙蕾翻译。

李志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