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高鹗著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图景。全书以围绕着贾宝玉的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与反封建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衰败过程进行生动地描述,深刻地揭露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这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语言优美富有文采。除此之外,这本书里有很多值得鉴赏、品味的艺术特点。
本书是《红楼梦》无障碍阅读版,由孙立权主编。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如今浮躁、快节奏的社会,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来陶冶情操,享受文学,并给予心灵上的指导,然而很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存在赏析和理解上的困难。由曹雪芹和高鹗著、孙立权主编的这本《红楼梦(权威经典版无障碍阅读)》系精选世界文学大师的经典美文,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采用平实流畅、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情节紧凑清晰,能够有效帮助读者提高阅读能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领略名著的魅力。
全书的故事根由虽近荒唐,细读起来却很有趣。原来,女娲补天的时候,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石头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看见大家都去补天,就剩下自己没用,觉得惭愧,整天长吁短叹。一天,正当嗟悼之际,看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阔论。石头听他们说话,心里很想和他们一起去凡世见识一下。僧道本来不同意,这石苦求再三,二仙只好同意,将一块大石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之后将其缩成扇坠大小。最后,镌上了几个字,带着它游览尘世。
后来,不知又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人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人红尘的石头所经历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诗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空空道人于是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空空道人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白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目《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日《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日《金陵十二钗》。并题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石头上写的是什么故事呢?当年在姑苏城中,住着一个姓甄名费字士隐的人。一日,炎夏昼长,士隐于书房闲坐,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人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又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人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
P1-3
精彩导航
作者介绍
曾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曹雪芹出身于江南的名门望族,自幼在“秦淮风月”的熏陶中长大。曹家祖孙三代共有四人任江宁织造一职,前后长达60年之久,家大业大,所以曹雪芹童年时期一直过着贵族公子的奢华生活。到了雍正初年,曹家因宫廷斗争受到牵连,家产被抄,从此一蹶不振,后来迁到北京居住。人生的大起大落,让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于是他远离官场,不与权贵往来,过着朴素的生活。到了晚年,他的生活更是清贫,他搬到北京西郊,专心致力于《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后因病去世。
曹雪芹心胸豁达,才华横溢,狂傲不羁,喜欢喝酒,崇尚自由,向往过“竹林七贤”那样悠然自得的生活,曾以阮籍自比,这也是他字“梦阮”的原因。他爱好广泛,精通诗文、金石、书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尤其喜欢画突兀奇峭的石头,用以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气。
内容预览
炼石补天的女娲,将一块补天用剩的石头丢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之下,后来这块石头通了灵性,整天因为无补天之才而哀怨。一天,一个叫茫茫大士的和尚和一个叫渺渺真人的道士经过这里,他便苦苦哀求二位仙人将他带走,让他去一个繁华富贵的地方安身。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一个叫空空道人的道士又经过此地,见石头上已经刻满了他进入凡间的一番心历。这便是《红楼梦》的缘起。
姑苏甄士隐与穷书生贾雨村是好朋友,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上京赶考。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此后甄家家道渐渐衰败,甄士隐经道人指点顿悟出家。贾雨村中了进士之后因贪污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做了其独生女儿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后林黛玉母亲去世,贾雨村送黛玉去贾府。贾府是京城的贵族,贾雨村得到林如海舅兄贾政的帮助,到金陵当官去了。
进入贾府之后,林黛玉与表兄贾宝玉初次相见时,二人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着一块玉,贾府上下都视其为祥瑞。宝玉却因黛玉美如天仙而没有玉,初次见面时就想把自己的玉砸掉。
另一边,被拐卖的英莲最终落在薛姨妈之子薛蟠的手里,她与薛蟠、宝钗等人一同来到荣国府住下。宝钗曾因治病得了一个金锁,一直戴在身上。黛玉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常讥讽宝玉,吃宝钗的醋。
在后来的交往中,宝玉和黛玉渐渐有了别人所没有的默契,二人本就有前世注定的缘分,现在就更加亲近起来。宝玉挨打的时候,黛玉非常心疼,宝玉送了她两块旧手帕,暗示让她注意身子,不要太担心,黛玉当即题诗在上面。从这件事情开始,宝黛二人便确立了爱情关系。同时,薛宝钗也喜欢上了贾宝玉。
贾府人口众多,众钗齐聚,她们经常吟诗作乐,从咏白海棠开始成立诗社,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黛玉本是多愁多病身,加上寄人篱下,有一种漂泊无依之感,她的《葬花吟》就深刻地体现了她孤独的内心世界,成为她一生的经典绝唱。也因为人多事杂,贾府中开始矛盾重重,渐渐积少成多,最终在凤姐查抄大观园的时候,集中爆发了出来。从这件事情开始,贾府渐渐衰落下去。
后来,宝玉丢了自己的玉,开始变得痴傻,贾母等人为了给他冲喜,操办了娶宝钗为妻的婚事。这件事是对黛玉的一个致命打击,她把与宝玉爱情见证的所有物件都烧了——包括宝玉送给她的手帕和自己写的诗稿。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黛玉本就多病的身体便垮了下去,最终咳血不止,含恨,而终。黛玉的死,为宝黛的爱情悲剧画上了一个句号。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让贾府的衰败一发不可收拾。
贾府的势力是建立在皇权之上的,因为宫廷斗争,贾府被抄家。贾家已经衰落到了极点,尽管后来贾母曾广施恩泽,仍不能破财免灾,改变不了整个家族的命运。最终,贾府中人或是死去,或是离散,宝玉尘缘事尽,出家去了。
艺术特色赏析
一、思想内容
该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生活的风景画,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预示了封建社会即将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通过宝玉、黛玉等叛逆者的形象与封建势力展开了全面的斗争,表现出了作者进步的社会思想。
作者通过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他对爱情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本书不直接写封建社会如何残酷无情,而是通过对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被摧残者鸣不平来体现的。如,宝黛二人那种叛逆的爱情方式,是贾母、贾政等封建卫道士所不容的,因此,贾母等人才会安排宝玉娶了宝钗。这些都体现了人与制度的抗争,但却免不了失败的结果。
二、艺术成就
该书构思新颖独特,有两条线索纵贯全书,一条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另一条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发展过程。两条主线明暗相间,主要人物的出场和结局、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等作者都安排得非常巧妙。
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非常成功,整部《红楼梦》先后写了一百四十多个人物,个个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作者善于通过行为举止和心理的描写,来展现他们在斗争漩涡中的思想性格。
《红楼梦》语言精简凝练,形象通俗,就当时来说,这已经是白话文了,很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作品有时候大笔如椽,有时候细致入微,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地位与影响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顶峰,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极其生动、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末期上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是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历史缩影。它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从爱情写起,以爱情结束,但并不单纯地写爱情故事,在作者的精心布置下,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将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鲁迅说“自从有了《红楼梦》,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变了”,足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高。
一、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红楼梦》是继《金瓶梅》之后又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它继承了《金瓶梅》的内在逻辑,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了巅峰,从此之后,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但它又摈弃了之前世情小说一些低俗的特点,将爱情故事与现实意义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古典小说的写法开创了新的方式,也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如以它为题材的戏曲、影视、诗词等数不胜数。
《红楼梦》的问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红楼梦》广为流传,版本很多,并形成了专门研究、评论它的学问——红学,两百多年间产生了众多著名的流派和学者,如评点派、索引派、考证派等。现当代红学研究者当中,有周汝昌、冯其庸等一批知名研究者,成就颇丰。
二、在国外的影响
19世纪末,《红楼梦》开始传播到日本,随着日译本的大量出版,《红楼梦》在日本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光日本汉学界研究的资料和专著就有几十种。
《红楼梦》流传到韩国之后,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韩国文学艺术界的重视。现存于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的《乐善斋本》就是这时产生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红楼梦》全译本。
苏联的列宁格勒收藏有脂砚斋批语的列藏本《红楼梦》,这个钞本在我国国内从未见过,据说是道光年间被卖给了在华的俄国人,而后就流传到了俄国。当时的俄国传教士对该书非常重视,于是译成俄文,后广为传播。
除此以外,德国、越南、缅甸、泰国、新加坡、英国、法国、捷克、罗马尼亚和西班牙等国在《红楼梦》研究上均有较大成果。
不朽的艺术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角,她姿容绝代,才压群芳,同时又多愁善感。她心地纯洁,待人坦率纯真,在丫头面前,并没有主子的骄矜。因为母亲亡故,投奔到贾府,自身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她与贾宝玉的爱情超越了世俗,二人的相爱是基于思想和精神上的高度认同。但是他们的爱情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所以悲剧的结局难以避免。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他性格叛逆,行为乖张,不为封建社会所认同。他尊重别人,其性格核心是平等待人。他与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洁的爱。最后因贾府衰败,顿悟人生,出家去了。
薛宝钗:薛宝钗是作者曹雪芹刻意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从性格上看,她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从封建的道德标准看,她是一个典型的淑女。再加上她出身高贵,完全有资格喜欢贾宝玉,也完全有理由让贾母等人在她和林黛玉之间选择让她嫁给贾宝玉。与林黛玉不同的是,她完全恪守封建旧道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就是她的信条,甚至她还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正是这些封建思想的毒害,使她在精神上与宝玉格格不入。在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过程中,她最终充当了一个殉葬者的角色。
王熙凤: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的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作者的浓墨重彩,一步步揭示了王熙凤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刻画出了完整而又活生生的王熙凤。对王熙凤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凤姐悲惨的结局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终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