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压力与共生--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分类
作者 王大任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绪论

 一 关于农民经济模式的思考进路

 二 中国农民经济读解过程中东北经验的必要性

 三 以往东北区域农业经济史研究回顾

 四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生态系统中共生关系的动态分析

 五 隐藏在地域性中的时间性

第一部分 生态系统的变迁

 第一章 环境生态

一 独特自然禀赋对前近代东北农业的影响

二 清中叶以来东北地区的移民涌入

三 移民带来的土地开垦

四 近代东北地区人地关系变动情况

五 对于东北地区人地数据的再辨析

六 县别人地关系变化情况与人口地域内迁移

七 地力衰败与农作物产量下降

八 土壤成分的变化

九 树林的砍伐及其后果

 第二章 权力生态

一 新古典主义对市场的解读及其弊端

二 权力:资源分配的另一种解读

三 清政府对东北移民的“封禁”政策

四 清政府“封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矛盾

五 豆麦输出禁令及其矛盾

六 东北的“解禁”与贸易额的增长

七 轮船的作用

八 外国势力的渗透

九 铁路对东北农业的影响

十 东北农产品的“国际化”

十一东北农村商品化的发展

十二 新古典主义分析对经济史研究的影响

十三 暴力因素对东北地区市场开放的影响

十四 掌握交通线:对农业资源的控制和垄断

十五 部分开放的土地资源

十六 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辩驳手段

十七 隐藏在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隐形掠夺

十八 豆饼输出所产生的氮元素流失

十九 算笔账:货币收益与环境损失孰重孰轻

二十 东北农民的粗粮化

二十一 中日两国农民的贫富差异:从“资源的传递”到“贫困的传递”

二十二 认识权力,反思市场

 第三章 技术生态

一 技术进步的评价标准

二 关于近代东北农业技术的争论

三 昙花一现的近代农业机械化

四 关于农民对近代农业技术排斥原因的两个误区

五 传统与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效率比较

六 机械农具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七 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经济利润比较

八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高昂成本

九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十 种子改良的成绩

十一 农业新技术推行障碍

第二部分 动态的理性

 第四章 农场经营形式的变动

一 东北北部地区的雇工经营农场

二 东北北部农民不同时节劳动力投入情况

三 雇工农场的经营面积

四 雇工的工作性质划分

五 东北北部农家经营规模

六 20世纪20年代东北北部农户经营的劳动力投入情况

七 20世纪30年代东北北部农户经营劳动力投入情况

八 东北北部农户的农业生产投入

九 东北北部农户农业生产的收入和收益率

十 雇工的劳动时间

十一雇工的工资

十二 东北地区的“佃雇农”:南荒地村的特例

十三 东北地区的“佃雇农”: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中的情况

十四 东北南部地区雇工经营的兴盛:1910年前后

十五 东北南部地区雇工经营的衰败:20世纪30年代以后

十六 东北南部地区农户经营规模的变迁

十七 耕地面积的缩小:南部地区雇工经营萎缩的原因

 第五章 农场耕作技术的整合

一 东北南北部农场经营中雇工劳资作用的区别

二 劳动力投入的密集程度及其产生条件

三 农民对农法的选择:一种最优化的考量

四 东北各地耕地和播种方法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五 中耕除草上的农法差异

六 作物收取的方法

七 东北北部地区的主要地力保持方法:轮作法

八 轮作法的弊端

九 东北南部施肥活动的日益频繁

十 东北各地区间施肥量的差异

十一 造成各地施肥量差异的原因

十二 东北地区各种地力保持方式的效果: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

十三 东北地区施肥量的不足

十四 不同规模农场的生产资料利用效率

十五 不同耕作方式所各自代表的农业经营模式

 第六章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一 东北农作物种植选择的动机划分

二 大豆种植对于东北农家经营的双重意义:获利与维持地力

三 获利动机驱动下的大豆种植比率扩大

四 1931年以前大豆种植的良好市场前景

五 1931年以后大豆种植业的衰败

六 反价格指令的选择:1931年以前东北南部大豆种植的萎缩

七 大豆退出的原因之一:生存压力、“安全第一”原则与“获取粮食的直接权力”

八 农场经营面积与商品化作物比率

九 经济作物的排挤?

十 不同经营面积农场对价格变动的把握

十一 经营规模与农作物商品化率

十二 副业收入对家庭货币收支的支撑作用

十三 大豆退出的原因之二:集约化经营所带来的肥料替代

十四 “关东州”的故事:另一角度的案例

十五 作物种植比例变动与农家经营模式的变迁

第三部分 乡村社会中经济秩序的重构

 第七章 大家庭的分裂与乡村互惠协作

一 东北村屯的构建过程

二 移民开屯定居的时间长度与土地占有程度的关系

三 亲缘关系在东北北部地区的重要作用

四 大家庭的大农场经营

五 分家与大家庭的解体

六 东北南部地区的“农村共同体”

七 农场规模与农具利用效率

八 农户之间互惠协作:插具和换工

九 东北农村中的“温情”:乡村共同体中道义保护

十 公共资源与水利

十一 互助性生产行为存在的基础

 第八章 阶层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迁

一 关于土地生产关系的制度变迁

二 关于土地阶层(阶级)关系的性质

三 土地关系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 学术界诸多争议的评价

五 东北各地土地所有制情况与人地关系

六 土地占有零碎化的影响

七 农家收支状况对土地关系的影响

八 地主经营身份的区别及租佃关系演变的历史性

九 经营农场主对雇工的监督

十 雇工的伙食

十一 雇工的薪酬待遇

十二 雇工经营农场的历史性

十三 东北的土地契约关系概述

十四 地租分配形式分布的地域性

十五 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化

十六 实物租向货币租的转变

十七 租期的变化

十八 契约地租额与实纳地租额

十九 农民欠租的原因

二十 地主“道义”的理由

 第九章 资金与借贷关系

一 农场经营规模与资金投入

二 农场经营规模与投资利用效率

三 农场经营规模与投资回报率

四 东北农村的资金不足

五 东北“高利贷”辨析

六 各阶层的贷款利息

七 不同阶层农户的信贷规模

八 各阶层农户借贷原因的分析

九 “高利贷”对象

十 东北地区基于人情关系的无息贷款

十一 无息贷款背后的社会依附关系

结论

一 经济增长及其生态代价

二 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

三 生态压力下农民经济模式的变迁

四 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秩序的重构

附录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农民经济是一个依赖于所处生态系统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体,其基本模式及演化规律无疑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富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以东北近代农业经济为样本,致力于探讨特定生态系统中农民经济模式所存在的对应共生关系,以及生态变迁与农民经营理性、农村经济秩序之间的互动影响。

王大任编著的《压力与共生--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从农民可利用资源数量上的变化角度出发,将近代东北农民所处的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诠释农民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层面:环境生态、权力生态、技术生态。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农民经济的基本模式,无疑是当今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以往的研究,多从阶级斗争、市场化或人口压力等角度进行讨论,均有其极端或片面之处。王大任编著的《压力与共生--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近代东北农业经济的演进作为实例,运用生态学分析方法,综合考察自然环境与帝国主义、阶级结构、市场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探讨生态压力变化所引发的农民生存问题及其对农民行为理性与乡村社会经济秩序所造成的影响,进而从生态史的视角对农民经济的基本模式与乡村社会经济秩序进行新的解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2: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