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一直想
我读简静惠女士的《宽勉人生——国际牌阿嬷给我的十堂课》时有很多收获。但后来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与简女士对谈时,我把读书心得的细节都删掉了,怕时间短、重点多让交流散漫了,所以,我只精简地说出读这本书至少一定能学到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是持家有道的方法,也是一位女性从自己生活的琐项去了解家际与人际相处的最好方向。
会打算
知轻重
讲头知尾
这本书的阿嬷的一生正是戏曲词中所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典型,但并不是需要早早当家的穷人孩子都真能扛起家计与责任,这说明了环境固然对于造就人格有极大的影响,却不是单一的条件。这个阿嬷是一位靠自己不断创造出生命条件的人,读她在书中的许多想法,让我觉得既有道理又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是,以她的年龄、以她所处的环境,为何思想能如此不随俗又不立异;觉得有道理的是,她的思考永远都在逻辑的周延与情感的周到当中。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对照自己与书中主人翁同龄时的思想作为,十三岁时我在做什么?在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感触与事件中,我有能力说出自己具体的想法吗?十三岁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回想点,是因为书中的阿嬷在十三岁时为自己想出一个扭转命运的方法并付诸实现,她所改变的是一个人人认为命定的婚约,用的又不是抵死不从的抗拒法,而是「协商」。
想想看,这得要多有胆识与聪明,「才敢」并「才能」突破难关。不只如此,她的计划其实是一种「预支方案」——她向养父提出要去学做洋裁、努力赚钱,帮养兄娶一房媳妇以换取自由之身。这又说明了,在提出这个天才计划之前,在做为童养媳的阶段,她一定有非常良好的表现,因此才能博得养家的信任,可以平起平坐地和大人讨论如何解决自己一厢以为不合适的婚姻问题。做为读者,我不能不把她的成熟与自己十三岁时的思想放在自省的天秤上秤上一秤。
在书中,简女士说:「我婆婆这段挣脱童养媳命运的故事,颇为人津津乐道。」我读时,却突然把「运」与「命」的不同想清楚了。能不能这样说,我们人生「所遇」都只是「运」,但有些人却很有眼光,把所遇的好事与好人都珍惜持守着,绝不辜负这种际遇,也不以为好运就此会源源不绝。这种惜物爱人的特性,将环境中所有的真情美意都转化为自己的生命实景,而不只是一段擦身而过的良辰美事。这种人自己造就「好命」。
另有一些人性格坚韧,每当遇到不善之人或不顺之事绝不屈服,他们懂得努力奋斗,扭转景况,又不自怨自艾,这样的人也不会顺恶运之道而走。
而书中的游勉女士是极为少数,眼光与聪明齐备的女性,是前者与后者的组合,所以凡生命所遇的好,她都多加珍惜扩大;生活所遇的困难,全不畏惧地迎战。她是一个把「自求多福」的观念真正实践于生活中的智者,用具体的计划将实际生活与现实环境做出最完美的协调,调子不高,只是身体力行。
我好喜欢这本书中简女士问阿嬷,为什么在十三岁这么小的时候就懂得要改变命运,阿嬷说,她只是「一直想、一直想」。这句话如果用闽南语念,「一直」的读音会近似「一迪」,好像在声音中都让人感觉到对于不懂之事、未卜之途想尽办法要破茧而出的心情;有一种不屈服的勇敢与坚绝,但不屈服中,又绝不想带给任何人麻烦或为难。我可以想象,那再聪明也还算年幼的绞尽脑汁中,没有一点怨叹,却充满希望的光是多么的可爱与可佩。
这本书有许多实用之处,生活中每遇困难我常常记起「一直想、一直想」这三个字的力道。这句话在我们家已经成为互勉的话语;有时候是充满童趣的打气声,有时候是更为深刻的细思考。
我很幸运,因为读了这本书而了解了「想」是个「希望之思」,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用了八十几年的生活哲学,它使得所有的障碍与困难,都有可能因此而成为更美好的锻炼。
我很希望有一天这本书会再重新排版与设计,让它的精神不要因为画面而停留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应该有更多当代或未来的女性都要读一下这本书,读懂一位女性闪烁在日常生活的智慧,壮阔自己生命格局的精神与方法。P26-29
高中有一年暑假,老师给我们的指定读物是新潮文库所出版的《一生的读书计划》。几十年后回忆序文此段:
“我不愿再多说《一生的读书计划》的功效,因为它不是魔法,不会让各位读者和我自动变成‘有教养的人’;它不会替我们解释人生的终极秘密,也不会使人‘幸福’——这样的功效属于牙刷、汽车与除臭剂,却不属于柏拉图、狄更斯和海明威。但这个‘计划’,会像恋爱一样,使你的内在生活更有意义,更有趣;也像你要发挥全副精力的T作一样,帮助你,使你的内在生活更丰盈充实。”除了对这个计划所能产生的内在影响依旧同意之外,我还相信一生的持续阅读也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幸福”。
我虽不是大量阅读的典范,读书的深度也嫌不足,但写这本书并不感到心虚。理由是,因为它代表现实中的真实——真实地呈现一个生活与工作两忙的女性与书本总嫌不足够的相处,并真实地说出在自己争取到与书本的短暂相处中,书所给予的温暖回报。
在我小时候,“看书”与“阅读”几乎可以说是同一项活动,但今天所说的“阅读”与“看书”之间,已经因为浏览接口的多样而有了很大的区别。这本书中所提的,都是我与纸本的相处,正因如此,这些阅读的片刻是我生活中安静独处的形式,也是忙碌工作中的一点奢侈;因为这样的奢侈,富足有了更广的定义。
女儿在念小学时,她们的老师喜欢把班上每天阅读的时间叫作DEAR TIME(Dmp Everything and Read)。把“放下手边事,坐下来阅读”作为教育孩童的目标,很容易就能引起共鸣,但要说服在生活中团团转的成人做出取舍的决定,放下手边的事走入文字中的另一个世界就需要心境。这心境是什么呢?对我来说是特意送给自己的一份安静;如果没能有绝对安静的环境,也要尽力保持自己的专注。然后在专注与安静中,独自去认识整本书、去发现一个让思想得以伸展或得到锻炼的世界。
收录于其后的书本都是我自己的旧书所拍的封面。除了《穷查理宝典》之外,我对于版本并没有任何的推荐之意;我并没有把同一本书的所有版本都看过,没有资格这么做。至于阙如的一本书,在文中已提到原因,因此不再赘述。
书是好好读才会贴心的
每个人看书的喜好与习惯都不一样。
在书中,我们决定了自己与作者的交往方式,一如我们跟现实世界的真人往来,你未加设定就听到、看到或感受到他们的内涵与影响。书中的思想、语言文字与虚实交错所呈现的样貌,也总是有时单一、有时复合地形成印象,许多阅读当刻并未发挥的感受却在生活中以不自知的状态,或无法想象的力道出一臂真实之力、抚慰我们四处张望的无助,或让我们可以照样去模仿、形容一种虽然了解却不能精确叙述的感受,于是,阅读有所同感不再是空谈,而是从个人经验得以分裂的无限延伸。这也是我不看一本书的书摘,而永远要跟书本一页一页交往的理由。书摘可以用于我们知道一本书的存在与它的大意,但书摘无法呈现一本书与阅读者的交往获得,它更像是“third opinion(第三种观点)”。所以,我相信书是好好读才会贴心的。
我读书慢,因此读得不多,又因为善忘,所以经常重读旧书。这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就像我们喜欢的朋友虽不能常常相聚,但总乐意在此生中有机会再联络,那是因为相处时的快乐让人难忘,因此愿意重温旧感。书对我来说,是慈爱宽怀的长辈,或不断让自己看到自我偏狭的榜样,以及软弱时能仰望刚强性格之美的朋友;我这样啰啰唆唆说的一段话,不就是孔子意赅的简言“友直,友谅,友多闻”吗?不可否认,有些人与有些书会同具这些特质,只不过,要碰到这样的朋友真是需要极大的运气。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用相聚时吃一顿饭的中等花费,就可留住一本书在架上永供咨询与打气;每思及此,我就对自己书房中那些忠诚的陪伴深怀感谢。
时间有限是生活忙碌的人在阅读上最大的遗憾,而我,除了时间之外还有另一个问题是“情感”。我喜欢的字句或想法,往往反复地回味,在文句与自己的牵系还未平静时,我的眼睛很难继续向前。有时候,也会因为太喜欢一本书而不忍心一直看下去,有点像孩子怕把糖吃完一样恋恋不舍。即使知道书绝不会像糖一样在指梢舌尖化为乌有,但这种心情却最接近于我对阅读的珍惜,也许,如果我有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力,能把书时时带在心上,就不会这样既患得又患失了。所以,为了减少这样的遗憾,我总是节约着与“人”交往的时间,回到自己的书桌与写书的人共处,让自己日日置身于最真实也最无边的书中世界。
从阅读而开始喜欢写作的人,心情多少有点像羡慕驱车自如的能力,因而开始学着了解文字、练习运用。2007年,我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成为别人口中的“作者”,自己也感觉讶异;但,这份偶然绝对是缘起于阅读。我相信阅读与写作,最终会与饮食或居住一样,透过自己的实践形成个人的风格。风格与流行的区别,几十年前已有一个设计师说得比我多费唇舌的解释好得多,就借用他的话说:“流行是‘我也是’,风格是‘是我也’。”因此,无论阅读与写作,我们都不用担心跟不上流行,但也不要遗漏自有文字以来,不同社会所留下的庞大资产,我们真是多么富有,只要识字就能继承财产!但要真心阅读才缴得起遗产税,抱得财产归。
这本书的书单有些杂乱,因为它并非为某一种想法而特别规划,书中所呈现的,只是一个非学术界,也非专业文字工作者在书桌前的心思容量。我的专业是烹饪,因此每个月阅读专业期刊是必要的用功;料理研究之外,我是一个社会中人,需要具备不同的生活常识,因此读了一些既不太难,内容也不偏狭的书;我关心教育,但不想过度探讨教育方法,所以我读蕴含教育的生活书。在分辑言中,简单地说明分辑归类的理由。
对于工作与生活两忙的我来说,书桌有时是我那张具体的西式旧书桌,有时却只是想象中的一种存在。我经常在肢体劳动于工作室时,心思还端坐于我的书桌前,因此,阅读与写作都是不断从大量的生活中提炼而出的心思活动;是他人与我、过去与此刻、现实与想象的密密交织。我常想到曹操的《短歌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又想到阿城在《棋王》里照样造句说:“何以解忧,唯有下棋。”我因为心有同感,就继续造句说下去:“何以解忧,唯有阅读。”于是,就以这样的心情,不怕献丑地分享自己的书桌杂感。
从出版邀约到出版此书,竟五年时间过去了。这几年,我究竟在忙些什么?定下心仔细检点,想到书虽没能如预定的时间出版,但我应该也没有浪费任何一天。我总是努力于把每一本书所曾给我的光照,透过脚踏实地的行动变成真正的温暖与关怀,让书不只是纸页与文字,而是我活生生的现实。
因此,五十岁或五十五岁都不会是书名的问题。我知道书桌前的一本本书会不断地滋养我,把我修正成一个较为合情合理,与更为自重的中年人。
蔡颖卿著的《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介绍:相信“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的蔡颖卿,她以阅读为生命吸收养分,把坚持变为信仰,把聪明转为智慧。
每当生活出现难题,她自己会从看过的书中去寻找帮助,比如说对“生活处事”有疑问时,她会去看丰子恺和弘一法师,对“努力”有疑问时,她会反复读《亲爱的提奥》,如果时间紧迫,心里又觉得特别需要一点美与情感的营养时,她就读汪曾祺和一点古诗……
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让我们的生活能更加清澈透明,有完善自我的力量,有张望人生的勇气。
愿亲爱的你: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在专注和安静中,发现一个让思想得以伸展获智性和意志力的世界。
蔡颖卿著的《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介绍:喜爱蔡颖卿的会一如既往地喜爱,如果没有爱上,是因为你还没有遇见。
50余年人生感悟,《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之后再献“人生美学”之作——台湾著名生活家、畅销书作家蔡颖卿 “人生美学”代表作,生活中的种种趣味、欣喜、困顿,在书中她逐一经历,并从他人的书写里探寻到了自我生命的更多可能。
喜欢蔡颖卿的读者说:“我花很多的时间去读蔡颖卿,又花很多的时间把她的书分享给朋友们,并非因为她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她的观念和生活好正常,简直太正常。恰是这种正常,在今天显得格外高明。”“从Bubu老师的书里,我看到,学会生活是一件大学问。她所有的体悟都来自于自己绵密的行动,这也是我特别推崇她的原因。而她的神奇力量也在于,能够让我也开始实践这样的行动。”蔡颖卿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让每一个遇见她的读者,把念想化为行动,把坚定转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