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1章 揭示经济学家如何思考问题
1.为什么要懂点经济学——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好处
2.勿以语录评判经济学家——作为科学家与政策顾问
3.论战余额宝——经济学家意见存在分歧的原因所在
4.一种无效制度的典范——理论与观察的相互作用
5.泰国大米难换中国高铁——经济政策的政治障碍
6.鲁宾逊的选择——经济学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2章 探索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我是歌手》含金量有多高?——看明星商演背后的秘密
2.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关键在区分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
3.由短缺到过剩的彩电市场——基于供给弹性角度的分析
4.杭州楼市降价蝴蝶效应——供求规律及市场机制的作用
5.国际大米涌入打破平衡——如何破解新一轮“谷贱伤农”难题
6.买得起打印机买不起墨盒——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意义
7.价格控制能打击“天价烟”腐败吗——对价格上限的阐释
8.价格下限取消释放民航竞争力——价格下限的负面影响
9.向富人征的税最终一定由富人承担吗——税收归宿溯源
第3章 透视市场与福利的经济奥秘
1.消费者剩余的故事——寻找衡量消费者经济福利的指标
2.活体器官黑市交易合理吗——市场效率之外的平等考量
3.外媒关注中国奢侈品代购——高额关税是其红火主因
4.联想与IBM的比较优势——追求资源配置最优的起点
5.反垄断提升消费者福利——基于汽车反垄断案例的分析
6.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中印尼为何不积极——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第4章 破解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经济学
1.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的联系
2.如何有效管制恶狗伤人——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3.温州大妈广场舞——外部性的私人解决办法及其困境
4.陈光标南京售卖新鲜空气——侵蚀了公共资源的属性
5.限牌后杭州又出治堵新招——停车泊位的经济学分析
6.中国农村反贫困中的政府作用——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7.学生宿舍打水问题——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性
第5章 洞悉企业行为与四大市场结构
1.众谈种猪企业的成本控制——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区别
2.农户该出手时就出手——完全竞争市场中主体行为及其选择
3.中移动副总吐槽微信垄断遭张维迎驳斥——垄断产生的原因
4.洗发水市场中的差异求胜——垄断竞争市场的非价格竞争
5.基金销售进入垄断竞争时代——产品差别化扩大市场份额
6.雷克航空公司的搏斗——寡头市场中的合作与掠夺性定价
7.亚洲迅速掀起军备竞赛潮——囚徒困境在军事中的应用
8.学术界象牙塔里的串谋——卡特尔组织及其勾结行为
第6章 盘点劳动市场与收入不平等
1.互联网公司人才需求飙升——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2.华为神话与坦桑尼亚经验——边际产量值与效率工资
3.外表特征对收入的影响显著吗——劳动市场上的歧视
4.记者调查遂宁各行业工资收入——均衡工资的决定因素
5.中国基金经理的真实职业现状——收入不平等的原因
6.关注中国的老年贫困现象——经济收入也存在生命周期
第7章 参透消费者选择的无限奥妙
1.罗斯福吃三个面包的感觉——如何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杭州拆迁农民的一夜暴富和赌毒返贫——工作是低档物品吗
3.中国法定节假日演变历程——工资提高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4.为何利率越低反而储蓄越多——利率上升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5.城市住房是吉芬商品吗——价格和需求量可能发生同方向变动
6.“中国大妈”的投资与购买行为——现实中的人都是理性的吗
下篇
第8章 看懂宏观经济的两个重要数据
l.中国真的超越日本了吗——全面认识GDP和人均GDP的差距
2.严重雾霾警醒中国经济增长——GDP增长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3.全面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GDP增速回落和GDP增长阶段转换
4.居民物价上涨感受远超cPI数据——消费物价指数与现实的偏离
5.CPI与PPI剪刀差压缩企业利润空间——cPI与PPI的传导机制
6.通缩致实际利率上升——根据通过膨胀校正的名义利率
第9章 探究长期中的真实经济的奥秘
1.意大利经济迫近发展中国家水平——决定生产率增长的因素
2.经济学家眼中的两类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3.中国金融体系将发生深刻变化——金融体系的主要类型和作用
4.影子银行对中国负面影响有限——金融中介机构的创新与发展
5.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利率双轨制及市场化改革
6.时间沙漏下的复利魔力——时间的货币价值及其风险控制
7.中国丝路基金的实质—一投资多元化可以消除某些特定风险
8.为什么要有最低工资标准和效率工资——结构性失业的解释
9.失业保险是一把双刃剑——失业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
10.温州市总工会与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对工会的客观评价
第10章 透视长期中的货币增长与物价
1.香烟何以成为战俘营的“货币”——货币的三种职能
2.钱从这里滚出去——央行控制货币的“三大法宝”
3.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现代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
4.中国人民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
5.“蒜你狠”等网络热词频频迭出——通货膨胀的内涵及实质
6.余额宝5400亿逼乱银行阵脚——“草根金融”的生存逻辑
7.“财富大挪移”游戏——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经济成本
第11章 剖析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中国资本净流出时代将近——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2.中国再度增持美债背后的隐情——资本净流出与净出口对等吗
3.谁是人民币汇率下跌的幕后推手——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解释
4.WTO裁定轮胎特保案中方败诉——贸易政策能影响贸易余额吗
5.俄克里米亚事件与东南亚金融危机——资本外逃的影响及危害
6.美国孪生赤字的成因——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的孪生关系解析
7.中国资本流动的“斯蒂格利茨怪圈”——金融体制及外汇管制
第12章 揭示短期经济波动的内在规律
1.劳动成本上涨成在华日企撤离潮主因——总供给曲线的左移
2.改善中国总供给的主要突破点——相对于总需求的解决路径
3.电子商务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总供给曲线的右移
4.郎咸平谈4万亿该怎么用——如何提高财政政策的使用效果
5.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和转型——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6.美国“痛苦指数”发展历程——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双重危害
7.中国如何成功借鉴美国经验——解除面临“滞涨”问题困扰
8.财政赤字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财政赤字内涵及意义的阐释
参考文献
索引
2.勿以语录评判经济学家
——作为科学家与政策顾问
近日网上盛传一文,名为《中国经济学家骇人语录大全》,辑录了厉以宁、张曙光、张维迎等十七位经济学家的语录。这些经济学家都很著名,这些语录听起来都很“雷”人,引发了网民对经济学家的又一轮冷嘲热讽。-不过我认为,以语录来臧否经济学家,可以表达一种情绪,却并非是一个严肃的评判。
丁学良教授曾经问,中国有几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如果以理论建树为标准,他自己给出的不超过五个的答案,的确不算冤枉。不过,如果经济学家指是干着某一类活——分析经济现象,研究经济规律,提供决策参考——的人,那就不计其数了。对这一类人的成就该怎么评判,从来就有很多争议,但是在所有的争议中,语录都不足取。
语录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形式,它的好处是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好记好用,铿锵有力,便于发挥,利于动员,所以自古以来就广受欢迎,比如《论语》就是一本语录,《圣经》里也有不少语录。人类历史上语录最风光的时代,大概要算中国的“文革”了:人人都有“红宝书”,个个语录不离口,可谓一本语录治天下。语录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断章取义,夸大其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结论不见证明。语录可能适用于很多人,比如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最不适用的就是经济学家。
“为什么上帝创造了经济学家?为了让天气预报显得很准确。”像这种对经济学家的讽刺,从来就没有断过。有些聪明自知的经济学家还讲一些故事来自嘲。比如,哈佛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前不久在一个研讨会上介绍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调查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顶尖经济学家,让他们假设自己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以当时的经济数据,能否预测经济大萧条?调查结果是他们都不能预测。然后,文章作者又让他们以当时的数据,使用现有最先进的经济理论、计算方法和工具,能否预测大萧条?结果还是不能。曼昆自嘲说:“即使读了这篇文章,你问我现在会不会有经济大萧条呢?我的回答是:‘不会,我预计不会有经济大萧条。’”
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讽刺经济学家的笑话,多半来自普通民众,他们更多地表达了一种不满情绪。有些笑话竭尽刻薄之能事,比如其中一个讲到,两个经济学家打赌,甲对乙说,你把这堆狗屎吃了,我给你100万。乙吃了,得10O万。过一阵,乙觉得屈辱,以同样的话对甲说,甲照办,拿回了100万。甲说,你看我们两个人各吃了一堆狗屎,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得到。乙说,非也,我们为国家创造了200万的GDP!从经济学原理看,这个笑话并没有挖苦到经济学家,因为GDP的确就是那样算的,而且这并不能否定GDP的价值。但是,一般民众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因为他们深受地方政府唯GDP论之苦,这就是“经济学家语录”产生的社会背景。
从学术背景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家流光溢彩,占据了主要的学术讲台。他们不仅解释经济,也解释政治、历史、社会、伦理,把所有问题都还原成经济问题,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振聋发聩的作用;另一方面,却是其他领域学术空间的萎缩。这种经济学家的自大和学术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有些经济学家变成了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喜欢制造语录,追求轰动效应,不仅越界妄言,而且只给惊人结论而不加以论证。同时,他们面对的又是从来都习惯于语录思维的听众,彼此一拍即合,结果是经济学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那么网上传的这些语录到底“雷”人不“雷”人,经济学家说得对还是不对呢?我并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扔语录并不是经济学家该干的活,背语录也不是我们该从经济学家那里得到的教诲。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方式,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供给、需求、弹性、比较优势、消费者剩余和无谓损失等此类术语都是经济学家语言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应该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他们的主题,他们研究经济的方法与物理学家研究物质以及生物学家研究生命的方法一样:先提出理论,再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的结论。对初学者而言,声称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尽管经济学家不用试管或望远镜进行研究工作,但是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曼昆教授讲的那个故事,是不是说明经济学家根本没用呢?相信他在自嘲之后还要继续去分析和研究,因为他知道经济学家不是算命先生,即使预测不准确也不能否认其价值。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学家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这个研究过程的重要性可能远远甚于结论。而这,恰恰是我们整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包括讽刺经济学家的人在内。但与此相反,如果经济学家仅仅依靠名人效应,喜欢制造所谓的语录,追求轰动效应,不仅越界妄言,而且只给惊人结论而不加以论证,这就背离了经济学的科学本质。总而言之,经济学家制造“雷”人语录纯属无稽之谈,而我们亦勿以语录评判经济学家,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学会经济学家运用科学思维来考察经济如何运行的重要方法。
经济学家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虽然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但亚当·斯密有戴维·休谟这位一生挚友。亚当·斯密的主要著作有《国富论》(1776)、《道德情操论》(1759),前者主要阐述经济发展问题,后者主要阐述伦理道德问题。这不仅是亚当·斯密进行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两部著作,而且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国富论》一书是斯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对于经济学领域的创立有极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亚当·斯密被誉为“经济学之鼻祖”。P6-8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一方面,生活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无论是作为个人、企业经营者,还是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者,我们都无法回避经济对我们的影响,因为我们的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做出选择和判断的。另一方面,经济学也已经不再是隐逸在高深殿堂中的宝藏,它被引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其理论的普及,正形成和发展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经济的基本问题和更快捷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就需要更多的普及读物,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我们身边发生的新闻、案例、故事、热点进行解读。《发生在您身边的经济学》立足于展现完整的现代经济学原理体系,将发生在公众身边且适合中国人阅读思维的案例、新闻或故事进行透视和解读,将经济学基本原理串联起来,不仅揭示其中蕴含的经济学原理,而且内容通俗易懂。本书的主要对象为想了解当今中国经济现象和研究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大众读者,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大学生以及普通民众。
《发生在您身边的经济学》由紧密结合现实的86个案例、新闻或故事组成,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以生活中的小例子作为引子,通过剖析生活中的小故事、身边发生的事例、看到或听到的事件、国内经济热点问题等,揭示其中蕴含的经济学原理,从而将多个案例以经济学的基本结构为骨架有机地串在一起。当读者阅读完《发生在您身边的经济学》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看似零散的原理、小故事、小事例,实际上勾画出了现代经济学的大体轮廓。因此,本书亦可以作为全国各大院校经济学原理知识的普及教材。
《发生在您身边的经济学》分成微观(上)和宏观(下)两大部分,其中微观部分围绕资源如何合理配置问题,结合48个案例、新闻或故事,从微观层面介绍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以及企业经营中的经济学。宏观部分围绕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结合38个案例、新闻或故事,从宏观的角度介绍宏观经济目标,相关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经济知识。一方面,本书从与中国当前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时事热点、大众传媒等领域择取具有较强时效性和现实意义的新闻素材,从经济学视角还原新闻全貌和解读事件真相;另一方面,本书从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经济事件、公共话题、社会实践等领域择取具有一定典型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的案例素材,挖掘经典案例背后隐含的经济学意蕴。
本书中的案例、新闻或故事的选择力求源于生活,突出本土化的新闻透视、案例研究或故事解读,让读者懂得什么是中国化的经济学和生活中的经济学。同时,每个案例、新闻或故事均采用“经济学原理导入——案例、新闻或故事透视或剖析”的逻辑来组织,力求案例典型、新闻热点、故事经典之原则。对于每一篇小案例,读者闲暇之时随意一翻,就能够了解某一个经济学常识,既能理解文中故事、事例、事件和热点经济问题发生的始末,还能根据文中介绍的原理举一反三,分析生活中更多的类似问题。此外,在每一个案例(新闻或故事)的末尾,本书还精心准备了涵盖英、美、法、德、俄、意、日、韩、中等近20个国家或地区著名经济学家生平及贡献的评析,以供读者分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探寻其中蕴涵的经济原理和客观规律,培养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学会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事物,相信我们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变得更加理性、成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