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终岁末,万达公众号有一张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行程表在朋友圈热流,密集的工作安排让人咋舌。不少人表示,有人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而且这个人还是首富。但是起早贪黑真的是努力的独有方式吗?对于普通职场人士来说,一天里的1440分钟,又能完成多少工作?在信息庞杂、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简单高效地完成更多的事情?无疑,找寻好的工作方法是首要应对之策。
许多人不愿意进行有条理的系统化工作,因为他们相信,这样的工作方法不适合创造性工作。这是一个广泛流传但完全错误的观点。实际上恰恰相反,那些真正具有精英特质的人,至少是那些成功的大咖,比如王健林、马云、任正非、乔布斯等人都掌握了系统完善的工作方法。
李金水著的《世界500强工作法》新鲜整理职场基本功,重磅揭露做计划、走流程、培训、开会、执行、时间管理、细节落实、人脉拓展、礼仪修炼等技巧和方法,彻底改变累死累活却平庸无能的现状,从月薪3000跃升到年薪100000甚至更高。
工作方法并不完全决定成败,但没有好的工作方法,往往会导致失败。几乎没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够像工作方法一样,直接而广泛地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结果和成败。
李金水著的《世界500强工作法》全面解析世界500强通用的26种高效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将让你的工作化繁为简,效率信增。你若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本书中介绍的工作方法,然后在现实工作与生活中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管理水平,会更简单、更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让工作变得游刀有余。
杜绝无序工作
托尼是德凯营销有限公司的一名经理,在这个领域,他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不过,人无完人。托尼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热情,虽然说热情是个优点,可是托尼的热情却有点过分。有一天,在公司门口,托尼看到罗斯脸色不太好,于是就问罗斯怎么回事。罗斯告诉托尼她感冒了,托尼听后不厌其烦地告诉罗斯有几种药可以吃,每种药适合什么样的感冒,该怎么服用等,等他说完已经过了快十分钟。经过简的办公桌时,恰巧看到简的文件夹掉到了地上,文件散落一地,于是,托尼又过去帮简捡文件。做完了这些,他才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收拾自己的办公桌。本来有个重要的会议,可是因为刚刚发生的那些事情耽误了托尼时间,当他来到会议室时已经迟到了5分钟。
托尼不是一个不懂得工作的人,他也为自己设定了很多目标,对每天的工作都有安排。然而,托尼总是会在无意识中给自己制造一些障碍,阻止自己去完成工作。在挨了老板的多次批评之后,托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发现,就是自己的热情导致会议迟到、工作无法按照安排完成的。
导致工作无序的原因有很多,人格因素是造成工作无序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些人因为小时候归属感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并且潜意识里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容易做出讨好别人、异常热情等行为,如故事中的托尼就是这样。他说小时候伙伴们都嫌他笨,不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戏,可是他又非常渴望和伙伴们一起玩耍,于是想方设法地讨好他们,尽力表现自己的热情,帮伙伴们拿球、买水等。现在也是,他害怕同事不喜欢他,所以每次都表现得非常热情,希望通过自己对同事的热情、关心来打动同事,获得他们的认同。
有些人却是因为好表现。这类人喜欢在同事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常常在人们面前大包大揽,拍胸脯说:“没问题,这事交给我。”结果别人的事情找来了一大堆做不完,自己工作还没开始。这样,就算有再详细的安排也是徒劳。
对于人格因素引起的工作无法按照安排进行的人,需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以采用类似心理治疗中的厌恶疗法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首先明确自己要改正的行为,以托尼为例,他要改正的目标行为就是不过分热情,完成自己的工作安排;然后明确厌恶刺激,托尼可以在自己手上套一个橡皮筋;其次明白厌恶等级,过分热情就给予自己厌恶刺激,慢慢地这种行为就会纠正过来。
受他人或事情影响是造成工作无法按照计划实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加班到深夜都是可以避免的,但这些人常常被他人的事务或者其他事情所影响。
“只要我在办公室坐下,就会有各种短信、电话等来打扰我的工作。”
“我不能只做一件事情,必须同时做些其他的事情,比如看视频或者听音乐。”
“我对自己的工作也做出了优先顺序,可是要按照这个计划做事并不仅仅取决于我自己,还要得到同事、家人等配合才行!”
本来安排得好好的事情,却因为这些琐事而变得支离破碎。
那么,这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
(1)做这些事情要花多少时间?
(2)自己有没有时间?会不会打乱已有的安排?
(3)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简单?
(4)这个人是否一直都这样,总是喜欢找自己或者别人做这些琐事?
考虑完这些问题之后,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如果确实需要帮助,那只能花一点时间去帮忙,但也要分出轻重缓急。如果他人的事情并没有自己的事情紧急,或者别人的事情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做,那就要向他说清楚理由,让他知道自己无法马上帮他,只能忙完手头的事情再去帮别人;如果相反,他人的事情非常紧急或者时间很短,就可以考虑先帮助他人。
如果愿意帮助他人,或者有这样一个喜欢什么事都叫别人做的人,那么可以考虑做以下的回答:
“我很想帮你,可是你看,我还有这么一大堆的文件需要处理,一时半会也帮不了你,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你哪里不会?我可以演示给你看看的。”
“实在抱歉,现在我也比较忙,我们可以等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再来探讨这个问题吗?”
这样,排除了别人对自己的干扰,就可以按照安排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了。
另外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虽然给自己做了安排却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本该是工作的时间,却用来做其他事情。对于这种人,一定要让他了解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如果有条件,可以安排特定的人员对其进行监督;当然一般来说这样比较麻烦,最好能实行自我监督。可以在电脑里设定工作计划,到时间就自动提醒自己,或者在手机上设定闹钟,每到一个工作点就提醒自己,这样就不会忘记。
最后还有一种人是生活私事与公务不分。在工作时处理自己的私人事务,这就需要公司有足够的监督力度了。
P8-10
曾有一张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行程表在朋友圈流传,密集的工作安排让人咋舌。不少人表示,有人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而且这个人还是首富。但是起早贪黑真的是努力的唯一方式吗?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一天里的1440分钟,又能完成多少工作?在信息庞杂、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简单高效地完成更多的事情?无疑,找寻最佳的工作方法是最好的应对之策。
“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这是《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考虑周全,方法得当,成功率就高;考虑不当,筹划不足,成功率就低,更不要说不经考虑就想当然地做事了。行兵打仗如此,日常工作也是这样。只有学会周全考虑,找对了方法,工作效率才能明显提升。
许多人不愿意进行有条理的系统化工作,因为他们相信,这样的工作方法不适合创造性工作。这是一个广泛流传但完全错误的观点。实际上恰恰相反,那些真正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至少是那些成功的人,都掌握了系统完善的工作方法。
沃尔夫·施耐德在《冲出围困》一书中写道:“大多数成就大事的人的日常工作都是非常辛苦乏味的。”这本书以伟人和名人为主要写作对象,并集中阐述什么因素造成了他们的伟大和名望。从达·芬奇到托马斯·曼,从康德和巴尔扎克到舒伯特和保罗·克利,这些具体的实例极具说服力地证明:除了少数例外情况,这些人都在有条理地工作。非常重要的是,虽然他们的工作方法大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并不完全决定成败,但没有好的工作方法,往往会导致失败。几乎没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够像工作方法一样,直接而广泛地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结果和成败。
托马斯-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电灯时,想要知道灯泡的容量,但由于手头工作多,就让助手帮他量一个没有上灯口的玻璃灯泡的容量。过了很长时间,爱迪生已经把手上的工作都做完了,但助手还没有把灯泡容量的数据送过来,于是,他便到助手的实验室,发现助手正在桌前忙碌地演算着,桌上堆满了很多演算用的稿纸。爱迪生便问他在干什么。助手回答:“我刚才用软尺测量了灯泡的周长、斜度,现在正在用公式计算呢。”爱迪生笑了笑,对助手说:“你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说着,便向灯泡里注满了水,然后交给助手说:“你把灯泡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这样就可以知道灯泡的容量了。”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就是找不到正确的工作方法导致的失败。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是做不完的,工作再累人,一点一滴做下去,劳逸结合,再辛劳总有限度,但如果工作的方法不当,则会事倍功半。有时,工作方法比工作的努力程度还重要。 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物质:高效率和低效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而那些引领全球的精英人士,并不是才能更出众,而只是找到了适合他们的工作方法,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这就是从优秀跨越到卓越的台阶。
本书全面解析了世界五百强通用的26种高效的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将让你的工作化繁为简,效率倍增。你若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本书中介绍的工作方法,然后在现实工作与生活中,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管理水平,会更简单、更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让工作变得游刃有余,而你自己也会收获一个“简单工作、快乐生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