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移开视线
悲惨的话题还要继续下去,请忍耐呀!有些人会以避开“不想听的话”为前提,叙述日本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他们批评,像本书一样呈现“大日本帝国”加诸亚洲各国的伤害是“自虐史观”的表现。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批评正好暴露了他们缺乏自信心呢。他们处处搜集“我们(的祖先)绝对不是坏人”的证据,只是为了让自己在精神上感到安心而已。我的形容词或许比较低级一点,但用“自慰史观”来形容他们的历史观似乎是比较贴切的。
话说回来,当大日本帝国并合了大韩帝国后,韩国人对日本的不平不满情绪,便更加高涨了。韩国人认为自己是文化的先进国,自古以来正是韩国把文明(源自中国的东亚文明)传递到日本的。朝鲜王朝五百年的文官系统,很自然地对武士血统心生排斥,不愿意被以军人为主体的日本统治机构(最初的朝鲜总督正是军人出身)的力量支配。韩国人无法从内心去欣赏日本积极汲取的西洋文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那样的情况中爆发了(1914—1918)。美国总统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高举“民族自决”的大旗,于大战中途参战。战争结束后,战败国德国、奥地利、土耳其等帝国解体,欧洲诞生了许多民族国家。
这样的情报当然也传到“朝鲜”。巧合的是,1919年1月,曾经是大韩帝国皇帝的李太王驾崩了,但此时却传出他是被日本人毒死的说法。李太王之死,或许让人想起了之前的闵妃暗杀事件(清日战争后,因为闵妃不屈服于日本,日本便派人在王宫中将她毒死)。在日本学习的韩国留学生们发表独立宣言后,汉城也在3月1日公布独立宣言。之后,许多地方爆发了反日运动,总督府以军事手段激烈镇压,造成数千人的死亡。这一系列的反日事件被称为“三一运动”(或“独立万岁事件”)。
吸取教训的日本,开始任命文官为总督,并且努力开发农业,把笼络人心作为政策的一部分。不过,尽管如此,这并没有改变日本对朝鲜殖民统治的本质。
从“九一八事变”到侵华战争
这一年中国也发生了和殖民地“朝鲜”本质并不相同的反日运动。中国的这次反日运动也以日期为名,称为“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抗议行动。因为当时中国(中华民国)也是参战的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后中国从战败的德国手中收回山东的权益,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日本却抓住中国当时的政府无法统一国家的弱点,要求履行中日双方在战争中协定的“二十一条”,使日本在战后可以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日本参与被称为欧洲势力之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原本就在于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的活跃并不是单纯为了成为亚洲霸主,而是想成为列强的一员,并趁机扩张国势。
所以,当中国出现统一的机会时,关东军(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军)便开始处处阻挠。为了守住从俄国夺取的殖民权利,日本支持当地的统治军阀张作霖,但当发现他不与日本合作时,便进行了暗杀行动,于是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便宣布服从国民政府。而为了维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关东军制造了铁路爆炸事件,并进行军事镇压。这就是所谓的“九一八事变”。发生爆炸事件(柳条湖事件)的日期是9月18日,对中国人而言,这一天是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开始。这一年是1931年(昭和六年),如果把这一年视为开战起始年,那么直到终战的1945年(昭和二十年),这是一场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
“九一八事变”到底是驻派在当地的关东军不受控制的行为,还是当时中央陆军首脑授意下的国家级阴谋,如今仍然议论纷纷。但看在外国人的眼中,两者都是日本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擅自发动的侵略行为。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成立的国际性组织)的调查团接受中国方面的报告,断定“九一八事变”是侵略行径。这一判定使日本极为不满,因此宣布脱离国际联盟,更加强势地维护其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并在当地建立伪“满洲国”,拥立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为皇帝。高举“五族协和”(指日本人、满人、汉人、蒙古人、朝鲜人等民族融合共存)、“王道乐土”等口号大旗的伪“满洲国”,其实只是日本的傀儡罢了。其形式上虽是独立的国家,实质上却与当时的台湾、朝鲜一样,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P136-140
前作《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出版至今正好一年。我觉得讨论“近现代史”是很难的,除了因为内容关系到“现在”的问题外,我专攻的领域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思想史,而不是日本近现代史。在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细致地大量阅读或整理近现代史的史料,或严谨地去追求历史细节。与司马辽太郎写《坂上之云》时阅读的资料相比,我想我的阅读量是比不上他的。
然而,不管我的阅读量有多少,我还是写了这本书。我只写我知道的范围内的事,不特别追求细节,剔除了历史的枝叶,只选取事件的大纲,并且以高中生的视角,去选择我想阅读的内容来写。我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大家知道,学习历史并不只是背诵专有名词和历史事件的年代。
当然,我的做法一定会遗漏许多历史事件。我想,若把这些疏漏整理出来,一定会显现出不同的历史面吧!当然还有其他许多从与本书完全不同的观点来述说近现代史的方法吧。
没错,我的立场就是——历史并非唯一绝对的。
有人主张历史是一种科学,现在好像有不少历史研究者这么认为。不过,我认为历史基本上是文学。为了记忆而传承过去的事,并用文字写下,不是和带着哲学味道的文学很相似吗?希罗多德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也常被当作文学性的古籍,我认为这正好展示了历史的本质。
本书所模仿的对象——尼赫鲁(JavaharlalNehru,1889—1964)的《父亲对孩子说世界历史》,也是很优秀的文学书。学校的教科书之所以无趣,是因为教科书在编排所有历史事迹时注重平衡性,然后列记出来。这是强调科学性的做法,这样书写出来的历史,多半会变得索然无趣了。
历史没有必要成为逞能的科学,可以不用像科学一样去追求绝对的真理。而且,许多追求绝对真理的历史书或历史理论,有可能正当化了强权的迫害,成为引发战争的原因。在多元化的世界里,让多种历史观并存,不是更好吗?
因此,我绝不认为这本书是“唯一正确的近现代史”,如果要用英文来表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觉得适合加上不定冠词“a”。若说这本书是“小岛家的书”,那么我想各位读者也可以整理出自家版的近现代史。
和前作一样,本书也承蒙了中蝎广氏的帮助,才得以出版。虽然现在是书籍销量不佳的时代,但还是希望能够守护自宽政时代起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出版文化传统。
小岛毅
2009年10月3日 中秋
日本年表
中文版序
1 为什么要写日本史
制作“历史”
有外国,才有“日本”
近代始于何时
2 重视外人的看法
重新调整对日本的看法
各式各样的国家形成之法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3 江户时期的两种历史意识
商人和武士的自我意识
“尊王攘夷”的口号
人才辈出的原因
4 支撑“世袭”的“忠义”理论
围绕着赤穗浪士的困境
支撑平庸者的“忠义”结构
重复的世袭人事
5 松平定信的教育行政
文武并行
朱子学与徂徕学
人才录用制度的开端
6 武士道的确立与幕府的误算
肃正太平之世的纲纪
武士道的内容
要对谁忠诚
7 教育热潮
关于“尊号一件”的争论
曲亭马琴的基本思想
藩校与私塾的盛行
8 清朝的衰落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亚罗号战争
9 动荡的幕府末期
幕府的权威一落千丈
走上明治维新之路
记住年代的方法
10 吉田松阴、久坂玄瑞、坂本龙马——被奉祀的人们
松下村塾与安政大狱
幕末的恐怖分子
被视为英雄的男人
11 井伊直弼、近藤勇、莜田仪三郎——没有被奉祀的人们
正确的决定
忠诚的新选组
白虎队的悲剧
12 新政府的制度与语汇
地方和中央的制度改革
西洋的制度和中国的词汇
《大日本帝国宪法》与《教育敕语》
13 岩仓使团与重视教育改革
岩仓使团的惊奇之旅
动荡的欧美诸国
教育制度最重要
14 与昌平坂学问所划清界线的东京大学
两所大学的起源,
“教育荒废”的原因
偏重实用学科是危险的
15 张伯伦与摩斯眼中的日本
特聘外国人教师所做的记录
算盘与行水
素描下的民众文化
16 最后一招——采用阳历
靠寺院的钟声报时
旧历的精确度,
明治六年为何要改历法?
17 铁路物语
铁路开通30年间的惊人变化
大都市的铁道路线网
进入新干线的时代
18 韩国问题与清日战争
注意韩国
征韩的思想
清日战争
19 日俄战争不是防卫之战
扭曲的“司马史观”
对《坂上之云》的见解
“韩国”与“朝鲜”
20 正视历史
不要移开视线
从“九一八事变”到侵华战争
殖民统治的本质
21 夏目漱石的忧郁
脑筋清醒的人
“高等游民”的世界
转变的十年
22 “人格”的流行与强调“国民文化”
“人格”的发明
和辻哲郎对道元的认识
和辻与津田的争论擂台
23 大正民主与“常民”的发现
“天皇机关说”与“政党内阁论”
柳田国男的民俗学
超越合理性的“常民”世界
24 “吉野朝”与国家神道
南朝正统论
国定教科书的偏颇问题
创造国家神道
25 从大正到昭和
从繁荣到不景气
开始恐慌的昭和时代
军人是愚蠢的吗?
26 思考军部抬头的问题
无法区别的战争
以延长线的概念理解战争史
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难处
27 思考战争的责任问题
国民的支持
总是以防卫战争开始
不要只看容易理解的图表
28 毁灭,然后重建
直到战败
战后的改革与东西方的冷战
环视历史教育
29 1968年
以“打倒旧权威”为目标
运动的挫折与高速的经济成长
这四十年与以后
30 丝路与韩流——幻影二题
不想看的东西更应该要看
各种百周年
后记
出版后记
本书是《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的续篇,讨论的是日本的近现代史。在日本,所谓的近代,一般是以1853年的“黑船来航”作为起点。就像中国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来划分古代与近代一样,都是基于重视“西方冲击”的历史认识。
正如在《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的中文版序中提到的,日本历史一般划分为古代、中世、近世、近现代四个时期。既然前一本书结束于近代之前,作为续篇的本书,便只讨论剩下的近现代时期。不过,就像本书的正文会谈到的,本书中所涉及的近现代之始,比一般认为的近现代更早一点,开始于18世纪末。原因在于,日本在受到“西方冲击”之前,本身的内发性文化业已成熟。这里所说的“成熟的日本文化”,其实是广泛渗透到日本各领域的中国或西洋知识体系——就是所谓的“汉学”与“兰学”。以及兴起于日本、重视日本独有的信仰与感性的学术(国学)融合在一起的文化。因此,就其内容而言,“成熟的日本文化”,本身就是受到“中西冲击”的文化。我是思想史的研究者,所以我想捕捉的历史不是政治史,而是以文化为中心的历史。
从“政治史”的角度来说,本书后半部提及的1895年到1945年的历史,其问台湾受到日本的极大影响。这正如琉球原本是独立国家,但在1879年以后,被日本吞并,成为“冲绳县”。我想表达的是:以政治史为优先的历史叙述,与以文化史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是不一样的。我讨论的主轴是始于18世纪末的文化运动推演。
话说回来,本书谈的是近现代史,而日语中“现代”并没有包含“当代”的意思,所以,本书讨论的时代结束于1968年。不过,我们所生活的当代,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切实的时代。当代是现在进行时,是还没有产生结果的时代。德国的某位哲学家曾说过,历史像傍晚以后才会出动的猫头鹰。而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贾谊的故事里也提过猫头鹰,视猫头鹰为可以预言未来的动物。近年来,东亚的政治气氛波涛汹涌,这时更应借由文化力量,筑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避免战争的爆发。学习彼此的思想文化,由此化解正在进行中的某些事态,才不会招致黑暗的降临,才可能迎接黎明的到来。本书若能成为迎接黎明的助力之一,作者实感荣幸。
先忧房主
小岛毅
2013年1月18日
本书接续前作《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只选取事件大纲,向16岁的女儿讲述错综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日本近现代史。作者小岛毅从比“开国”更早的18世纪末的宽政教育改革说起,透过近现代史上纷繁的政治事件,关注各个阶层的思想状况及社会文化的变化趋势,围绕尊王攘夷、忠义思想、教育改革、武士道精神、常民心态、国家神道等主题,以思想史家的敏锐,展开对日本近现代史的观察与思考。尤为难得的是,作者正视了18—20世纪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通过史实的呈现,敢于向青年一代承认并引导他们反思“大日本帝国”加诸亚洲各国的侵略伤害。希望读者能够以更理性、更坦诚、更深刻的眼光回顾历史,走向未来。
“不管是多么不堪的事,只要那是事实,作为大人的我们,就有义务毫不隐瞒地让你们知道。”
“请正视这个事实,好好去理解周围国家是如何看待日本的,然后再以日本人的身份,开始你们的未来。”
……
翻开小岛毅编著的这本《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看东大教授父亲如何向女儿讲述被回避被忽视的日本近现代史:
尊王攘夷、忠义思想、教育改革;武士道精神、常民心态、国家神道;从思想文化中挖掘日本近代转折的根源,发出直指日本民族内心的质问——“当时的日本国民无力阻止军部的行动,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