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宁:笔名牧笛,石铃、老鹤。1953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明光市津里古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永久会员、安徽省民间文世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学会员。《亲人》是“散文选集家园系列”之二,收录了作者精选出近一百篇写人的情感类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亲人/散文选集家园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许永宁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许永宁:笔名牧笛,石铃、老鹤。1953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明光市津里古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永久会员、安徽省民间文世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学会员。《亲人》是“散文选集家园系列”之二,收录了作者精选出近一百篇写人的情感类文章。 内容推荐 许永宁精选出近一百篇写人的情感类文章,集萃成《亲人》。《亲人》共分为七辑:第一辑亲人,如《恩父如山》《慈母似水》;第二辑师尊,如《墨宝存师情》;第三辑激励,如《幸识诸葛仁先生》;第四辑友人,如《他从田园中走来》;第五辑民生,如《拥抱幸福的人们》;第六辑唱和,如《老李您好》;第七辑赠勉,如《崇之杰先生来信》。每一辑写的都是与不同的人之间发生的不同的事,但是表达了共同的主旨:思念亲人,心怀感恩;记录亲情,表达真意。 目录 关于《民生》 关于《亲人》 生命·家园 第一辑 亲人 恩父如山 慈母似水 父母的遗产 未曾会面常忆念——追记岳父大人 怀念岳母 小舅的诗文遗存 一封书信 我大姐 我大哥 我二姐 轸念二哥 我的弟弟妹妹和父母全家 绵绵饺儿情 五好文明家庭 第二辑 师尊 杨照明先生诗文拾遗 墨宝存师情 情系家园——记周锦贵先生热爱家乡二三事 满目青山夕照明——记张学伦先生散文集《余晖》及其他 弃闲翁 阳光小院艺趣多 血泪铸成的诗篇——读赵子云先生散文诗《父爱的慈光》及其他 生活着快乐着——记仁兄胡学礼先生 悬壶济世——记戴全汝副主任医师 踏遍青山人未老 岁月铸宏篇——闲话马昌凡先生和他的《捻军演义》 草木世山人 群雁高飞头雁领——读傅守乾先生文集《那山那水那人》 第三辑 激励 回忆朱部长的题词 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拜谒杨宪益先生 名家为我题书名 幸识诸葛仁先生 许辉主席与明光的情缘——兼谈读他的部分著作感想 何主席热情赞明光 走近明光的“李向阳”——植品三 第四辑 友人 他从田园中走来——沈正武先生纪略 故土情结 诗言志——在范循青先生诗集《风与火的情谊》首发式上的发言 四期学成家 点墨成趣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祝贺郭怡君散文集《凤凰栖息的地方》出版发行 外造师化 中得心源——记孙克云先生画作 胜似闲庭信步 用真情歌唱——读毕子祥诗集《心灵天籁》简析代后记《杂乱的山坡》 诗画写意趣——记曹丽丽女士与她的《绣球花》 从老井里流淌出来的甘泉——记张俊昌先生和他的散文 美石通灵 “逍遥”的《表姐》 呢喃燕语 老余 卖蒜人 卖鱼人 第五辑 民生 拥抱幸福的人们 笔墨当随时代——简述摄影金牌《鹅场》及其他 诗人兴会更无前 高地盛会喜空前——记“99明光市高地文学研究会座谈会”盛况 “花协”纪略 回顾上世纪几次艺术作品个展、联展 记明光三本民间故事集 《明光揽胜》创作前后 记女山地质公园的建设者 从《明光文学》(创刊号)看明光散文作者与作品——在《明光文学》(创刊号)首发式上的发言 踏雪访友 艺友盛会 艺友情深——小记壬辰年两次笔会 共创《百鸟图册》 焦山行 买车记 梦圆“绍兴” 西安行 从“的哥”想到的 老友相聚“木石园” 记一次没去成的采风 “和兴园”雅聚 徜徉山水间 诗情画意栖凤湖 双泉寺怀古 “关东拳”传人在上海“打拼” 第六辑 唱和 唱和篇 唱友篇 友唱篇 第七辑 赠勉 新闻 许永宁散文集《家园》首发式成功举行 文章 原初面目的本色之美——读许永宁散文集《家园》 眷念家园 回归家园——简析许永宁先生的散文集《家园》 一首生命的赞歌——读许永宁先生散文集《家园》有感 生活的剪影,真实的文字——读许永宁先生《家园》有感 平凡人生真实感悟——读许永宁先生的《家园》 联 系 诗联 赞《家园》联 喜读许永宁《家园》 贺许永宁先生《家园》出版(古风) 简评抹山布衣七律《读许永宁(家园>有感》 喜读许永宁先生《家园》感赋 贺许永宁先生散文集《家园》首发式 读永宁兄《家园》有感 信函等 崇之杰先生来信 王刚先生书法《家园》赠贺 后记 试读章节 恩父如山 父亲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座高山。 巍峨雄伟,铁骨铮铮,支撑着一片天地。 老人家离开我们将近十个年头了,可他仍然像支撑我生存的那片天地,那座高山。每当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只要一想到他老人家在我心目中山一样高大的形象,就会给我增添无穷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父亲的一生虽然平平淡淡,没有做过什么所谓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就凭他13岁孤身一人,能在异乡落户,还能学成手艺,并且成家立业,又和母亲一起养育了8个子女,自己还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在这个世界上,从容不迫地走完了九十多个春秋,就也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光彩照人! 坚忍 父亲坚忍的意志,就像挺拔的山峰一样高大、壮丽,壁立千仞,永驻世间,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父亲的老家在淮北的泗县许大庄。父亲出生在1914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那正是民主共和胜利的果实落入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里的时候。那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祖父母主要以种田为生,祖父识字,农闲时也教授乡邻的孩子们念书识字。家里有几亩薄田,虽然也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懈怠,但父亲和他的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加上祖父母,全家七口人,仍然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 父亲从小就能吃苦耐劳。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帮助家里放牛、放羊、打猪草、捡柴火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十来岁的时候,就跟着祖父母、哥哥、姐姐下地干活。阴雨天和农闲的时候,父亲就跟祖父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之类的启蒙书籍。童年的父亲,虽然生活艰苦,但有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关怀呵护,全家人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他又是全家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因此,又得到许多恩宠,倒也乐在其中。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虚龄13岁的时候,祖父一病不起。在那个缺医少药、缺吃少穿的年代,全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父撒手人寰,悲痛欲绝,又毫无办法。全家托亲拜友,磕头作揖,借钱借物,才使他老人家人土为安。 安葬了我的祖父,一家的顶梁柱倒了,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是摆在全家人面前的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活命,我祖母思前想后,听说有个远房亲戚在南边盱眙县津里镇,生活得还不错,投奔他,或许能给二伯和父亲找点生活出路,于是就问清了地址,强忍着泪水,叫我二伯父带着我父亲,背着一些简单的行李,去投奔。他们一路乞讨,风餐露宿,涉水登山,走了好几天才到津里。大庄距离津里几百里,路上千辛万苦,难以言喻。 二伯带着我父亲到津里找到那位远房亲戚,说明来意,谢天谢地,那位亲戚愿意帮助,就忙着在小镇上四处打听,给父亲兄弟俩寻找生活门路。后来,听说有一家姓张的丝线店需要一个学徒工,就把我二伯父和我的父亲一起带去见老板。老板见我父亲虽然瘦小,倒也精神,饭量也不会很大。还有,年龄小,就可以在手上多使唤几年。看我二伯父已经长大成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出师自立了,当即决定,把我父亲留下当学徒。此后,二伯父只好在亲戚的帮衬下,往返津里与涧溪之间,做点小生意,勉强度日。 说是父亲在姓张家的丝线店里当学徒,实际上就是被人家雇佣的小伙计。每天吃的是猪狗食,出的是牛马力。晚上睡在老板家厨房里的锅门口,烧锅草当铺盖。起五更,睡半夜,给老板家担水劈柴,刷锅洗碗,扫地带孩子等。除此,还要听从师傅和大伙计们的使唤。老板和师傅、伙计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拿父亲出气。真是受尽了千辛万苦! 这些苦难,父亲都用他那超人的意志坚持着、坚持着,没有流过一滴眼泪。那时,最让父亲煎熬、难耐的就是想家,刻骨铭心地想家!想我的祖母,他的母亲;想我的伯伯、姑姑,他的哥哥、姐姐;还想和父亲一起玩耍的童年小伙伴。想家,让父亲常常偷偷地流泪。有时要是被老板发现了,老板就用尖酸的语言,喊着父亲的小名骂父亲。老板骂父亲最刻薄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想家,现在就回家去吧,你家里一日三餐有“大白菜炒千张”吃。要知道,父亲的老家,当年十年九荒,生活十分困苦。平时,只能吃糠咽菜,将就填饱肚皮,像现在,吃饭有干有稀、有荤有素的生活,只是天方夜谭。那时,父亲的家乡,只有大地主家才能吃上“大白菜炒千张”。就为这句话,父亲下定决心,用超常的毅力,克服想家的痛苦,坚定信心要把手艺学成,争取早日吃上“大白菜炒千张”。 就这样,父亲咬紧牙根,一面给老板家当牛做马地做伙计,一面克服想家的煎熬,坚持学成了抽丝和织布等全套手艺,又在小镇上和我母亲成了家,后来,也开了一家丝线店。P3-5 序言 这本集子,原打算叫《民生集》,为什么在出版之前又改为《亲人》呢?这里必须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2012年,适逢我的家乡明光市(原名嘉山县)建县80周年。我出了一本叫《家园》的散文选集,以此作为奉献给家乡80寿诞的一份微薄之情。如果说《家园》主要是写我们生存环境的话,那么本集《亲人》,就是写我们如何在家园里生活。 直截了当地说,“亲人”有两层含义。首先,狭义上的“亲人”是指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人。(当然也包括我的爱人,虽然和我没有血缘关系,可也是我的亲人。) 广义上的“亲人”是“大亲人”“大情怀”!就是我所有敬仰和亲爱的人。 回忆我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电影《小兵张嘎》。当嘎子失去唯一的亲人奶奶以后,在村长的帮助下,孤身一人去寻找部队。当得知在他面前的就是他日夜敬仰、思念的区队长和侦察排长罗金保的时候,他一声“老罗叔”,立即向他扑去,泪如雨注。罗排长双手把嘎子紧紧地搂在怀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当时我和观众也都流下了眼泪,让我至今难忘! 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孔子是说:做人,在父母面前要孝敬父母,与兄长相处要尊重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再学习文章诗书。 我写《亲人》的宗旨就是:思念亲人、心怀感恩;记录民生、表达真情。 《亲人》写好了,我还打算再写一本名叫《境界》的散文集。意思就是反映生活在“家园”里的“亲人”们,除了表现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状况之外,还要表现他们的精神生活。再说,人活着,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存,还要有一定的生活质量和高度。那就是奉献精神和有所作为! 针对《家园》《亲人》《境界》三本书(也可以说是《家园》三部曲),简言之:《家园》是《亲人》的生存环境;《亲人》是如何在《家园》里生存;《境界》是《亲人》在《家园》里生存的水准!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回到以上的话题上来说,写《亲人》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因为在《关于民生》的一文中,我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如果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那可能就是我的水平问题了,只好请读者朋友见谅。 非常感谢! 2014年7月18日 后记 我已经是退休的人了。前面的路,可以一目了然了。 回首往事,记忆中有的尚还清晰,可许多的已经模糊不清了。对某些人、某些事,有的记忆,尚还完整,可大部分都是一些生活碎片,能够完整地叙述成一段故事,还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然而,总有一些不甘寂寞的人,极不愿意、也极不忍心把过去的事情全都忘记。 特别是与自己有着血肉联系的亲人、亲密无间的友人。除此,就是在你的生活中,曾经关心、爱护、帮助、教导、影响过你的入。一些永远值得尊敬的人!一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人! 因此,对这些应该也值得感恩的人,如何报答?是送钱,还是送礼?未免俗气!这些也不是所谓“文化人”的勾当,也无法表达真情。其实,有许多帮助过你的人,并不需要你的回报,而只需你能记住他们,更希望你学习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再去帮助别人! 如何让人记住这些好人?我想只有把存留在脑海里的一个个零零散散、大大小小的碎片,变成文字,汇集成册,留存于世,让人阅读,产生影响。假如能因材施宜,通过修整,把它们变成一件件建筑材料,累积起来,建成一座房子、建成一个家园、建成一个村落、建成一个集市、建成一个城镇、建成一个社会、建成一个世界,让人们世世代代幸福地生活在这里,这是何等的意义啊! 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值得尊敬的人?对这些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这与人的生存环境、生活阅历有关。 本集中,我所记录的人,只是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认为需要记录的人,当然不可能完整,更谈不上全面,只是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我写的“亲人”,有干部、工人、农民、平民、做手艺的人、做生意的人。写的是和我有联系的人(李军语),写的较多的是活跃在明光地区的文艺人。因为我喜爱文艺,比较熟悉这个圈子里的人。当然,我写的不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恰恰相反,我写的亲人、友人大部分是一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有的甚至还是有不足和缺点的人。当然,人无完人。 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说:“只要善良,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便会欣喜地用神性度测自身。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一生别无大爱,对仕途经济看得比较淡。有个固定职业、有够吃碗饭的收入就行了。我就是喜爱写写画画,尽管写得不好,画得也不行。可我喜爱!“以心而行,无憾今生”。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就是累一些、苦一些,也是苦中求乐、乐在其中了。 这就是我常常喜爱写一些小集子的初衷! 坐在电脑前敲键盘写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时文如潮涌,写上劲头,废寝忘食;更多的时候是黔驴技穷、江郎才尽,脑子里一片空白,搜肠刮肚地也写不出一个字来。 被写的人,写得不一定全面、不一定准确;该写的没有写到的人肯定还有许多,挂一漏万,在所难免。那只有遗憾与后悔了。如果有可能,今后再以其他方式弥补吧。如果没有可能,那只好今生今世在我心中永远留存。被写的人,也不一定都满意,不是不全面,就是没有写到点子上,也许“出力不讨好”,只是自己想写,而且尽心竭力地想写好,可只有这点水平和能力了。 古人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和作文:“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 只好敬请不满意的人海涵了。 本集得以付梓刊印,多亏耄耋老人洪厚宽先生,好友沈正武、郭怡君、张俊昌等先生为批书号、忙印刷奔波操劳;徐道霞、阚燕和吴开山老师在文字方面给予修改和润色;开山还和爱子许可设计封面等,老伴谢家华、儿媳牛志勤对文集中的部分内容提出宝贵建议,就连还没到10周岁的孙子也拿起拙笔为封面题签。本集出版,还得到了有关领导、师长、文朋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恕不一一列名,在此,一并感谢! 校稿时,一名网名为“春天”的朋友发来微信告诉我:“站在时光的彼岸,回看此岸的光阴,茫茫人海,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次美丽。”这就算我写《亲人》这本集子的小结吧。 正值父亲100周年诞辰之际,我把这本书献给他老人家。愿他和母亲,还有我已故的亲人和友人们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幸福! 许永宁 2014年秋于明光清贫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