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过小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小玲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小玲所著的《风过小铃》不是教学论著,甚至也不是教学随笔,而更近乎是一本带文学性的生活散文集。作为教师,专业修为自然是生活的主旋律,但教师的生活难道只有教学吗?记得何其芳写过这样的诗句:“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确切地说,一位优秀教师首先在于她有着十分丰盈的全生活,而教学的精进,正有赖于全生活,因为这是他们全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全生活所自娱、所滋养的一部分。《风过小铃》收录了小玲的五十八篇生活散文。

内容推荐

沈小玲所著的《风过小铃》讲述了:风过檐角新铃,铃声响起,叶也依依,地上一片剪影。缺角的贝壳,新鲜的干花,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每一日都相同却又不同,昨日的花不会是今日的叶,一切都在改变,就在你的眼角边,余光可扫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平凡而又不平凡,你的生活因你的态度而改变。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人可以是每一个人。

风声响起,也许响的不是风,而是心弦。

目录

第一章 亲恩深深

 祖母

 母亲

 我的祖父

 匠气

 先生周一贯

 只款待您心中最重要的人

 “你的最爱来了”

 生日

 父亲与紫藤

 “这个葫芦是我的”

 花花草草

 吾心归处

第二章 小女妞妞

 女孩与高跟鞋

 连环画

 “妈我要看歌剧”

 泪

 遇见紫丁香

 “音乐是天使的演讲”

 笑靥如花

 最美的路

 “我在建一座教堂”

 接受

 襦裙长大

 绘是我的灵画是我的魂

第三章 杭城依依

 面包水仙花

 神寄荷塘

 当我老了要在西湖边唱歌

 陌上有花开

 诗季

 西溪且留下

 遇见大运河

 悠然见南山

 香樟

 桂花美人

 新新

 这座城

第四章 意趣悠悠

 音乐之声

 看戏

 自以为是

 眼前的黑不是黑

 大道至简

 小时候吃过的李子

 “宠”物

 布鞋

 穿旗袍的女人

 “红海”

 大师

 信仰

第五章 延河清清

 难忘的“课”

 支教现场

 童本

 赤子之心

 流彩瀑布

 我的民歌我的青春

 别有洞天

 高超碧落

 从土豆里吃出地方风味儿

 那片土地

后记

试读章节

祖母

如果我的祖母还在世的话,她已经九十七岁了。

祖母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可我从未觉得她远离过我们,我从老家的客厅经过,祖母和祖父(照片)一如既往地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如平常里的每一个日子。

祖母长得很像斯琴高娃,在我所有的记忆中,不管是在什么时间,这位农村老太太的衣服都是平整如熨过,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那时,母亲要到田里干农活,因此,家里的家务活大部分是祖母做的。我们姐弟四人回家,一踏进后院,就很习惯地叫“阿娘”(瑞安方言,是“祖母”的意思),祖母就从房子里出来,问我们饿不饿,累不累,问个不停,我们也答个不停。

祖母信佛,是很虔诚的佛教徒,祖母与人为善,要我们不与人争执,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好欺负。一次,我们姐弟在后院路上玩耍,有一个隔壁村的大人经过,说我们挡住了他的路,凶神恶煞地要打我们,我很害怕,大声叫:“阿娘,阿娘。”祖母从屋里跑出来,像母鸡护小鸡一样立在我们前面,挡住了那个凶狠的大人,还大叫:“你不能欺负小孩,你要打,就打我这个老太婆,你就打我这个老太婆。”当时,我也不小了,我吓住了,我不是被那个人吓住,而是被祖母吓住了,我从没发现过胆小的祖母如此勇敢。

祖母喜欢自己侍弄橘子,过年她就给亲戚送橘子。因此,父亲在前院栽了九株橘子树。橘子成熟了,祖母用大剪刀剪下橘子,在大缸里放进很多干的松针,放一层松针,就放一层橘子。祖母说那样做橘子不会烂。不过放一段时间,橘子还是会烂的,我很怀疑祖母的那种保鲜橘子的办法。那时,我还比较小,我喜欢把小手伸进深深的缸里,在松针中掏小橘子。不知什么缘故,父亲种的橘子都不大,大概是技术和品种的问题吧。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和祖母一起剪橘子。祖母剪橘子要看日子,要天晴,而我白天要上学。每当橘子黄了,她就在计算时间,观天色,祖父催她赶紧剪,剪迟了,橘子的水分就少了,味道就差了。祖母就会说:“小玲没时间,小玲要剪橘子,剪橘子一定要等小玲回来。”

后来,我工作了,离开了家,到了祖母从未去过甚至连语言都不一样的地方。每一次,我回家,就会发现祖母的话特别多,特别爱说,说也说不完,每一回都是这样。我问祖父,祖父说:“阿娘见不着你,阿娘见到你,阿娘就要把很多话都跟你说,还要想出一些话跟你说。”

我听了,心酸酸的。

每一次,离开家,祖母、祖父、母亲会送我出家门,祖母都要跟在我后面再走很长一段路,总会问:“你下一次什么时候回家?”我走远了,回头一望,祖母还在原地,同样的姿势,直到我看不见她为止。

我的泪就抑制不住地流出来了。  如今,我的母亲也当了祖母。有一天,住在杭州的十岁侄女说:“姑姑,奶奶现在有些唠叨,电话打来就叫我们回老家去。”

是不是,当了祖母之后,就会“唠叨”了?

现在,祖母不在了,我再也听不到祖母的“唠叨”了。(P5-P6)

序言

周一贯

我正在读沈小玲老师的一本新作书稿《风过小铃》,恰逢一位也与小玲相识的特级教师来访。坐在容膝斋的南窗下,她一眼瞥见是沈小玲的新书稿,便挺感兴趣地翻了起来。不一会儿,好奇地问我:“她怎么不写语文教学了?”疑出有故,因为这之前小玲出过三本专著,都是关于语文教育的:第一本是《悟·课堂内外》(2002年出版);第二本为《和谐的语文课堂》(2005年出版);第三本是《生本语文:教学主流价值的确认和追求》(2011年出版)。

是的,《风过小铃》不是教学论著,甚至也不是教学随笔,而更近乎是一本带文学性的生活散文集。作为教师,专业修为自然是生活的主旋律,但教师的生活难道只有教学吗?记得何其芳写过这样的诗句:“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确切地说,一位优秀教师首先在于她有着十分丰盈的全生活,而教学的精进,正有赖于全生活,因为这是他们全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全生活所自娱、所滋养的一部分。可惜在当代的教学视界里,对教师,我们往往会孤立地取悦于他们的“教”业,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全生活。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抽空了全生活滋养的“教”与“学”,到头来都不免因失肥脱水而不可避免地干瘪与枯萎。应当说,在教与学的青春地带里,有无数个可供拾掇的空间,总会让我们想拿起笔,写那些在琴弦上寂寞成长的青涩时光,写那些生长旅途上的得失成败,写那些生活中的家长里短。这又何尝不是教师写作中的重要内容呢?《风过小铃》收录了小玲的五十八篇生活散文,按其内容,作者将其分为五个部分:

“亲恩深深”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故土的眷恋。从傍江而居老宅的那丛摇曳的紫藤到祖母最喜伺候的那九株橘树;从十九岁初识离愁的无法言说到每一次回家前夜的通宵无眠……表达的全是“土地”和“家”对漂泊灵魂的精神慰藉。当然,这也是教育的一个永叵话题。

若从这样的角度说事,那么第二章的“小女妞妞”就似乎是“亲恩深深”的人伦沿递,那是作者宅土情怀在后一代身上的自然投射,只是有了许多属于教师的育人理解。难怪作者是一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在呵护妞妞成长上看得出她对儿童有着许多本于天性的相通,而这样的“相通”正是教育的本真之道和本原之归。

“杭城依依”抒述的是作者由任教瓯江边的温州调来钱江畔的杭城所获得的新视野和新感受。从“陌上有花开”到“桂花美人”,从“悠然见南山”到“西溪且留下”……真是“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从中,你不难悟到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应当最能感受生活的诗情,而教育本来就是其中的一篇乐章。  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本来就是热爱生活的一部分,“意趣悠悠”这一章足以让你感受到一位教师丰盈而又细腻的内心世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恒常的生活里,她一样可以意象绵绵,雅趣盈盈:从看戏到听乐,从布鞋到旗袍……都可以有不一般的情趣和意蕴。

“延河清清”是本书中一个特别的篇章,它集中写了去延安支教的一段特殊经历。内容虽然有别,但行文风格无殊,一样从生活落笔,揽感受入文,写的都是塞外风光、黄土生活,却又处处透射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襟怀和情愫。

看来《风过小铃》的“风”,是真实的思想情感之风。须知,思想情感才是真正“软实力”的精魂,它不来自人工的“思维养殖场”,更不是批量的压模复制品,那会因失去了天然的基因而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尊重思想自由就是保护个体多样性的真理原生环境。对此,冰心说得好:“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

让我们一起享受在和畅惠风中传来的那悦耳养心的铃声吧!

(周一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教学评论家)

后记

后记

《风过小铃》抒写的是我在杭州的五年生活:思念傍江而居的老宅,那丛摇曳的紫藤,祖母最喜伺候的橘树,从故土、家园中汲取力量,不管从“陌上有花开”到“桂花美人”,还是从“悠然见南山”到“西溪且留下”,在这座城里,我体会到了“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在这座城里,我充实、自由、满怀感恩。

我的家人为《风过小铃》设计封面,我的恩师周一贯先生写序,我的女儿绘制插画,我的父母、兄弟姐妹、侄女、外甥点评书稿。“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和我的家人为心中的“一朵水仙花”低眉。

感恩家人,感恩社会,感恩生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6: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