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浏所著的《梁君午访谈录/东吴名家艺术家系列》从抢救、保护和挖掘文化的视角,通过采访名家本人、亲属、好友、同事等,编辑出版本书,从多角度真实地记录大学著名教授们的人生经历、学术贡献以及思想品格。
本身具将带领我们进入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历练与理念,艺术人生的传奇与感悟,艺术教育的热情与经验,这些是无比珍贵的宝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梁君午访谈录/东吴名家艺术家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浏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浏所著的《梁君午访谈录/东吴名家艺术家系列》从抢救、保护和挖掘文化的视角,通过采访名家本人、亲属、好友、同事等,编辑出版本书,从多角度真实地记录大学著名教授们的人生经历、学术贡献以及思想品格。 本身具将带领我们进入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历练与理念,艺术人生的传奇与感悟,艺术教育的热情与经验,这些是无比珍贵的宝藏。 内容推荐 刘浏所著的《梁君午访谈录/东吴名家艺术家系列》充分展示了梁君午艺术大师的魅力人生和艺术世界,表现了其作为艺术大师对艺术、文化、教育的巨大贡献。书中共收录50幅左右艺术家本人的作品、私人照片以及公共活动的照片,每幅图片配有若干文字的评述或介绍。 目录 总序 留点念想 特稿 大美如斯 专访 从未想过当画家 兴趣与现实 “蒙娜丽莎”的误会 一席恳谈成就一段传奇 赴西班牙学画 绘画,原来是这样 初到西班牙,一下子颠覆想象 欧洲打工记 人生第一课 最高成绩毕业 西班牙艺术教会我 被绘画牵引着的离别与归来 第一次个展 回到中国台湾地区 再赴西班牙 踏上职业画家之路 画家与画 带着艺术环游世界 中南美之行 带着作品看世界 享誉西班牙 朋友,卡米洛·何塞·塞拉 自成一派的绘画观 画画在一张一弛间 所谓底色 所谓题材 关于色彩和布局 绘画的意义 上海画室 音乐是原动力 再次离开西班牙 投身艺术教育 艺术与生活 他人看他 张淑英:他亲和可近,画人合一 曾丽芬:似父女般羁绊的爱 马启明:唯一的第一 史文:是良师,也是益友 欧阳湘:人生是不可规划的 附录 无尽的绚烂(纪录片脚本) 梁君午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张淑英是梁君午25年的朋友。她说,每次与梁君午的相遇、聚会,或公开活动,都不曾看过不一样的他:他总是乐观,总是珍惜友情,总是真诚,总是知足,总是对绘画抱有无限大的梦想。另一位朋友史文④小姐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谈到与梁君午老师的交往,情到深处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绘画方面,梁君午是她的老师。他对她的艺术作品给予最中肯的评价,为她的艺术事业提出最实用的建议;在日常生活里,梁君午老师又像是可以无话不聊的家中长辈,尽管这对忘年交有45岁的年龄差,但在他面前,她却可以倾诉连父母都不能说的真心话。另一个形容与梁君午老师之间的情感“似父女般的羁绊”的是梁君午和欧阳湘师母在西班牙的好友——曾丽芬②女士。她回忆起与梁君午老师夫妇在西班牙二十几年来的交往过程,感慨异常。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梁君午老师和师母都会邀请她去他们家一起团聚,结束时师母还会另外包些菜让她带回家。时间一久,曾丽芬渐渐感觉到,去梁君午老师家就像回娘家一样。知道“女儿”爱吃牛肉面,每次妻子做了,梁老师就会咕哝说着:“打个电话问问小芬来不来吧。” 五一假期前的那次采访,梁君午老师像往常一样,采访后和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道别。得知我们采访小组的成员杨菁要到长途车站,梁君午先生坚持等到的士到达酒店门口,将她送上车。杨菁后来告诉我,当她坐上车拉下车窗和梁君午老师告别的时候,梁君午老师迅速从钱包里拿出几张10元钱扔了进来,她一时没反应过来,等回过神来时梁君午已经快步走掉了……隔了一段时间,她与梁君午老师再见面时,梁君午第一句问起的还是上次的打车费够么,是不是很顺利到车站了。 有一次,我无意地生发了一个疑问:“画人物时,模特摆姿势也很辛苦。而且有些时候,一个好的时刻转瞬即逝,画家捕捉不到的话想再遇到也许很难。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先用相机拍下来,然后对着照片画不就行了吗?”这本只是一个外行之言,却被梁君午老师抓住,严肃认真地上了一堂课。梁君午老师以照片与画作喻体,他告诉我:“天地的一切自有冷暖的变化。用了照片,等于你走了一条捷径。可是就如人生一样,走捷径意味着你会错过那沿路的风景。”此时,梁君午不仅是以一位专业素养极高的老师身份在传授知识,更是一位长者在传授他的人生哲学。就像是欣赏模特的美,这个美代表的难道仅仅是女性身体的曲线美?难道不是这位模特思想之于身体的全部表达?这是艺术创作的态度,也是欣赏画作应有的态度,更是看待生活、感知生活的人生态度。 对于艺术创作,梁君午不仅仅是用心,更是有着超乎常人的耐心。画画,也可以说是征服时间的创作。如果心急,未能等油彩干透就再上色,画就会脏;如果不小心,马虎的一笔或是随意地施色,画作的品质就会受影响。据张淑英回忆,梁君午在西班牙的画室整齐有序,大中小画笔琳琅满目,各种油彩按深浅摆放铺满整个桌子。画布清新干净,一尘不染。每次作画,梁君午都是套上一件妻子亲手准备的“围裙”,以免衣服和画布接触互相弄脏。张淑英说,梁老师是用耐心和耐力保持画作的持久性、亮度与质感。 1991年,梁君午受邀去中南美洲开画展,张淑英也有机会长时间目睹整个筹备过程。她几次听见梁老师对着画作惋惜,说道:“这幅画我很喜欢,但是时间来不及参展,只好割爱,千万不能急就章。” P8-P9 序言 在以“科学主义”为主要特征且势不可挡的“现代性”推进下,人类灵魂的宁静家园渐渐被时尚、功利和浮躁无情地取代了,其固有的韧性和厚度正日益剥落而变得娇弱浅薄,人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也正逐步消失。在当今中国以“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公民素质、实现民族复兴”为主旋律的伟大征程中,“文化研究”、“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等极其自然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学者,自然不应囿于自己的书斋而沉湎于个人的学术兴趣,应该为这一伟大的时代做点什么;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管理者,则更应当拥有这样的使命意识与历史担当。 任何“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总是不乏高度的历史价值、使命意识和时代意义,文化研究也不例外。应该说,我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和兴趣缘起于自身经历的感悟和对本职工作的思考。近年来,我曾在日本、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或工作访问。尽管这些国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但其优良的国民总体素质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我在惊诧之余,也就自然萌生出这样的问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何在异国他乡能够得以充分彰显,却在本土当下鲜有表达?2013年5月,我应邀赴台湾地区参加了“2013高等教育国际高阶论坛”,这也是我首次台湾之行。尽管此行只有短短一周,但宝岛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日常交往中,我不仅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台湾地区被近乎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从错落有致甚至有些凌乱的古老街景中“看到”了隐含于其背后的一种持守和一份尊重……于是,我又想起了本土: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剔除封建糟粕的同时,几乎“冷落”甚至放弃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全面汲取苏联“洋经”的同时,也几乎完全失去了我们的文化自主性。“文革”期间,中华民族更是经历了一场“浩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自不必多言。改革开放以降,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华大地在演绎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却没有得到同步保留或弘扬,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沦丧的现象。这便是海外之行给我留下的文化反思与心灵震撼! 带着这份反思和震撼,平日里喜欢琢磨的我便开始关注起“文化”及“文化研究”等问题了。从概念看,“文化”似乎是一个人人自明却又难以精准定义的名词。在纷繁的相关阐述中,不乏高屋建瓴的宏观描述,也有细致入微的小处说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决定了文化研究具有内容丰富性、方法多样性和评价复杂l生等特征。黑格尔曾作过这样的比喻:文化好似洋葱头,皮就是肉,肉就是皮,如果将皮一层层剥掉,也就没有了肉。作为“人的生活样式”(梁漱溟语),文化总是有很多显形的“体”,每一种“体”的形式下都负载着隐形的“魂”。我们观察和理解文化,不仅要见其有形之体,更要识其无形之魂。体载魂、魂附体,“魂体统一”便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文化体系。古往今来,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乃至各行各业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每一文化体系都是它自己的“魂体统一”。遗憾的是,尽管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文化”概念却被泛化或滥用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从文化研究现状来看,我认为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研究面临着“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挑战和挤压;二是文化研究多是空洞乏力的理论分析、概念思辨,而缺少务实、可行的实践探索。一方面,在“科学主义”泛滥、“工具理性”盛行的当今时代,被称为“硬科学”的科学技术已独占人类文化之鳌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文化中应有的地位正逐步或已经被边缘化了,其固有的功能正日益被消解或弱化。曾经拥有崇高地位的人文社会科学已风光不再,在喧嚣和浮躁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软”科学的无奈与尴尬。即便是充满理性色彩、拥有批判精神的大学已经意识到并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但在严酷的现实语境中,也不得不“违心”地按照所谓客观的、理性的科学技术范式来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管理和研究评价。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研究成果多以“概念思辨”、“理论分析”等形式表达,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和对实践的指导,难免给人以“声嘶力竭”或“无病呻吟”之感受。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苍白、乏力的研究现状加剧了人们视文化为“软”科学的看法。这无疑造成了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尴尬。 从未“离开”过校门的我,此时自然更加关注身陷这一“困境”和“尴尬”漩涡中的大学。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探索新知的重要场所,也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她不仅运用包括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在内的人类文化知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高级人才培养,而且还直接担当着发展、创造与创新人类文化的历史责任。学界一般认为,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应该说,这样的概括基本涵盖了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在学理上看似乎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从逻辑上看,这三项功能似乎不是同一层次的、并列的要素。因为无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还是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都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或手段。如果将社会服务作为单一的大学功能,那么是否隐含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就没有服务社会的导向呢?另一方面,从内涵上看,这三项功能的概括本身就具有“工具化”、“表面化”的特征,并没有概括大学功能的深层的、本质的内涵。那么,有人会问,大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信、文化的创新。因为脱离了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创新等大学的本质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大学的运行就容易被视作为简单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化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文化建设在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传承、创新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主要地位。换言之,传承、创新人类文化应该是大学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如果说,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那么,大学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对文化的“抢救”、“保护”和“挖掘”;这是现代大学校长应具有的文化忧患意识和文化责任感。言及大学文化,现实中的人们总是习惯地联想起“校园文化”,显然这是对大学本质的误解甚至曲解。“校园文化”与“文化校园”,不是简单的文字变换游戏,个中其实蕴含着本质的差异。面对“文化”这一容易接受却又难以理解的概念,人们总是无法清晰明快地表达“文化是什么”;那么,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视角,或可以相对轻松地回答“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没有文化”或“什么是文化缺失”等问题了。大学文化,在于她的课上和课下,在于她的历史与现实,她的一楼一宇、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她可能是大学制度文化的表达,可能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彰显,也可能是大学物质文化的呈现。具体而言,校微、校旗、校训等标识的设计与使用是文化校园建设的体现,而创建大学博物馆、书画院、名人雕塑等,则无疑是大学文化名片的塑造。我曾主持大学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这一令我“痛并快乐”的工作,让我感慨万千!面对这一靓丽的大学文化名片,我似乎应该感到一种欣慰、自豪和骄傲!然而,在经历这一“痛并快乐”的过程之后,我却拥有了另一番感受:在大学博物馆所展示的一份份或一块块残缺不全的“历史碎片”面前,真正拥有高度文化自觉或自信的大学管理者,其内心深处所感到的其实并不是浅薄的欣慰和自豪,而是一种深深的遗憾、苦苦的焦虑和淡淡的无奈!我无意责怪或埋怨我们的前人,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责怪、埋怨,因为还有很多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落实、来实现,从而给后人多留下一点点念想,少留下同样的遗憾。 这不是故作矫情,也不是无病呻吟,只有亲身经历者,方能拥有如此宝贵的紧迫感!这种深怀忧虑的紧迫感,实在是源于更深的文化理解!确实,文化的功能不仅在于“守望”,更在于“引领”,这种引领既是对传统精华的执着坚守、对现实不足的无情批判,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理想而又不失理性的憧憬。换言之,文化的引领功能不仅意味着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也意味着对现实存在的超越。尽管本人并没有宏阔博大的思想境界,济世经国的理想抱负,腾天潜渊的百炼雄才,但在内心深处,我却始终拥有一种朴实而执着的想法:人生在世,“必须做点什么”、“必须做成点什么”;如是,方能“仰俯无愧天地,环顾不负亲友”。然而,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于任何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而言,“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从来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当下社会,“文化校园建设”则更是“自找苦吃”! 人生有趣的是,这一路走来,总有一些“臭味相投”的“自找苦吃”者,与你同行!一年前,我兼任艺术学院院长。在一次闲聊中,我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一久埋心底的想法,便随即获得了马中红、陈霖两位教授及其团队成员的积极响应。于是,《东吴名家》(百人系列)的宏远写作计划便诞生了! 也许是闲聊场景的诱发,如此宏远计划的启动便从艺术学院“起步”了!其实,选定艺术学院作为起始,我内心深处还有两点考量:一是“万事开头难”,既然事情缘起于我的主张和倡议,“从我做起”似乎也就成了一种自然选择,事实上,我愿意也必须做一次“难人”;二是我强烈地感到时不我待,希望各个学院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抢救”、“保护”和“挖掘”文化的行列!尽管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历史责任,但在纷繁的现实面前,这项工作似乎更接近于一种“义务”或“兴趣”,因此,我不能有更多的硬性要求。于是,我想,作为艺术学院院长,我可以选择“从我做起”,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可能比苍白的语言或“行政命令”更为有力、更富成效。 当然,最终选择艺术学院作为《东吴名家》开端的根本想法,还是来自我们团队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因为,在我们古老的汉字中,“藝”字包含了亲近土地、培育植物、腾云而出的意思。这也昭示了艺术的本性: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必须超越生活。或许也正因为艺术这样的本性,人们对艺术的反应可能有两种偏离的情形:艺术距我们如此之近,以致习焉不察;艺术离我们如此之远,以致望尘莫及。此时,听一听艺术家们的故事,或许会对艺术本身能够拥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艺术的故事》开篇中有云:“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在各种艺术作品的背后,站立着她们的创造者,面对或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实际上就是倾听创造她的艺术家,并与艺术家展开对话。这样的倾听与对话超越时空,激发想象,造就了艺术的不朽与神奇。也正是这种不朽与神奇,催生了《东吴名家》的艺术家系列。 最先“接近”的五位艺术家大家都不陌生:杭鸣时先生,被誉为“当今粉画巨子”,以不懈的努力提升了粉画的艺术价值;杨明义先生,浸淫于江南文化传统,将西方透视和景别融进水墨尺幅,开创出水墨江南的新绘画空间;梁君午先生,早年在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艺术学院学习深造,深得西方绘画艺术的精髓,融汇古老中国的艺术真谛,是享誉世界的油画大师;张朋川先生,怀抱画家的梦想,走出跨界之路,在美术考古工作和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开辟了新的天地,填补了多项空白;华人德先生,道法自然,守望传统,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书学研究,都臻于至境。五位大师的成就举世瞩目,他们的艺术都有着将中国带入世界、将世界融入中国的恢宏气度和博大格局。 五位艺术家因缘际会先后来到已逾百年的东吴学府,各自不同的艺术道路在苏州大学有了交集和交融,这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他们带来的是各自艺术创作的历练与理念,艺术人生的传奇与感悟,艺术教育的热情与经验,所有这些无疑是我们应该无比珍惜的宝藏,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系列”的写作与制作也可谓一次艺术的“收藏”行动。 “收藏”行动将继续进行,随着“同行者”的不断加盟,《东吴名家》(百人系列)将在不远的将来“梦想成真”!为了这一美好梦想,为了我们的历史担当,也为了给后人多留点念想、少留点遗憾,让我们携起手来…… 后记 去年年底的一个夜晚,接到恩师马中红教授的电话——“有一项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顿时,兴奋和喜悦感涌上心头,睡意散尽。我就要加入《东吴名家艺术家系列丛书》的工作,这个系列由马中红教授担纲的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团队来承担。 我自小就十分喜爱艺术,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对音乐和文艺等方面有过探究。所以,当我得知有机会能采访梁君午这位著名的华裔油画家时,难掩欣喜之情,我觉得自己和艺术的缘分一直在继续。梁君午先生是当代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能够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了解他的魅力人生,从他身上学习艺术知识,对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整个一月到三月,我和我的伙伴们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制定了采访提纲,将访谈前的准备工作完成。 我和我的小组对梁君午先生和其友人进行了11次会面和拍摄,分别于3月20日、27日采访了梁老师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授课,并在艺术学院2203室对其做了深入访谈;4月19日和5月9日,我们两度赴沪,在梁老师的工作室里实地欣赏他的画作,并分四个时段对他和妻子欧阳湘进行采访;对梁老师友人的采访,我们有幸获得马启明先生的支持和帮助,4月29日,在苏州中茵皇冠假日酒店的贵宾会议室里,我们访问了史文小姐和马先生,也对梁老师做了补访。在梁老师离开苏州后,我还多次打扰,通过邮件和电话等方式对他和他的其他友人进行了补访、细节的确认以及有疑惑之处的追问。 整个工作得以完成,需要特别感谢我的小组成员俞欢、杨菁、陈德月等,她们不仅协助我进行了全部的采访活动,而且后来还进行了补充采访、完善文稿和脚本的工作。还要感谢其他同仁,包括鲍鲳、顾亦周、姜红。虽然采访对象的艺术专长不同、每位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也不同,但是我每次都能从其他几位主创同仁介绍他们的工作近况中吸取经验,包括高效的工作方法、智慧的提问技巧以及合理的进度安排等。七月到九月正式投入写作,是最忙碌的,也是收获最多的。特别要感谢的是马中红、陈霖、杜志红三位老师。作为策划总监,马老师在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执行、统筹和协调工作,她总是能合理安排工作进度,了解每个小组的工作情况,并给出最细心周到的帮助。在书稿写作和文字完善上,担任文字总监的陈霖教授给了我许多宝贵指导,提出切实的意见和建议;在纪录片拍摄和后期创作方面,担任视觉总监的杜志红副教授以专业的视角审视作品,一次次地修改纪录片脚本,对影像进行精益求精的改进。他们的悉心指教和全力帮助让我不敢对工作有丝毫放松。 苏州大学出版社的薛华强先生是这套丛书的直接负责人,他协助我们处理了全部的编务工作,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诸多帮助。本书还得到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专项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这项任务的完成是我2014年的一份重要收获,在这份收获以外,我还感恩上天的另一份赐予。金秋十月,我和丈夫沈鸿昌迎来了生命中的天使——我们第一个宝宝的降临。她在我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与我们一同经历着从准备到采访、创作、再到修改完善的全过程。也许,这就是他与艺术结缘的开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