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和今晚报社合作,自2015年4月起在今晚副刊举办“津门书香记忆”征文活动,今将前40篇结集出版,取名《七十二沽书脉长》。文章所及皆津门藏书家、刻书家及写书、卖书、买书的逸闻旧事,亦包括对乡贤书屋、皇家藏书楼、民国旧书摊、公立图书馆、印书局和“公共书吧”之绍介,多有新见。这不仅是对掌故旧闻的钩沉,更是对今人读书用书爱书的一种启迪与激励。
本书由彭博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七十二沽书脉长(精)/书香天津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和今晚报社合作,自2015年4月起在今晚副刊举办“津门书香记忆”征文活动,今将前40篇结集出版,取名《七十二沽书脉长》。文章所及皆津门藏书家、刻书家及写书、卖书、买书的逸闻旧事,亦包括对乡贤书屋、皇家藏书楼、民国旧书摊、公立图书馆、印书局和“公共书吧”之绍介,多有新见。这不仅是对掌故旧闻的钩沉,更是对今人读书用书爱书的一种启迪与激励。 本书由彭博编。 内容推荐 彭博编的《七十二沽书脉长》为《今晚报》副刊举办的“津门书香记忆”历史文化征文的结集,由《今晚报》副刊部所编,讲述了清末民国时期天津有关著书、读书、刻书印书、购书藏书等方面的故事,粗略勾勒了书香天津的历史文脉,具有史料性和可读性。 目录 序言:书脉绵延七二沽/章用秀 第一辑 章用秀 瓜蒂庵主谢国桢 吴裕成 “织帘书屋”沈兆沄 曲振明 《津门诗钞》背后的故事 甄明 徐士銮“殚心乡故” 刘景周 《磨盾纪实》与《兵略录存》 王勇则 严克宽的《论学书》 侯福志 命运多舛的《阴山背后》 李汉东 侯邦典重刊《关圣帝君征信编》 韦承金 “淡如水”的忘年交 宋文彬 王襄的甲骨学著述 第二辑 高洪钧 津门刻书家金钺 王勇则 津门创设官书局 倪斯霆 天津书局的“新”与“旧” 倪斯霆 从《敝帚干金》到《津沽繁华梦》 倪斯霆 白羽写书印书卖书“一条龙” 由国庆 老广告里播书香 由国庆 天津有家诚文信 侯福志 民国天津的旧书摊 周利成 书肆、书摊与文人 甄明 阿英在津搜集子弟书 曹式哲 《庚午南游记》与天津 第三辑 李炳德 胡宗楙“梦选楼”藏书 李炳德 “四当斋”之命名 宋文彬 四当斋的“金石缘” 章用秀 周叔弢藏书“以一化万” 章用秀 傅增湘蓄书双鉴楼 葛培林 严复藏书贵在致用 张绍祖 盐业银行曾存海源阁藏书 缪志明 柳墅行宫的皇家藏书 张元卿 《汉文泰晤士报》上的寻书启事 第四辑 刘周华 我的私塾生活 吴裕成 周人麒太史的读与写 王勇则 《昨非录》影响李叔同 王勇则 天津公共图书馆先声 尹树鹏 天津最早的“公共书吧” 毛本栋 卢靖与木斋图书馆 丁丁 古镇读报场所的变迁 甄光俊 当年小百花读书声琅琅 曲振明 善于读书用典的苏星桥 晨曲 靠抄书成才的教育家 试读章节 “织帘书屋”沈兆沄 吴裕成 沈兆沄是清代津门乡贤,文庙乡贤祠至今供奉着“沈兆沄之位”,祠内铭牌介绍他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生有补于君民,死无愧于俎豆”,沈兆沄的受尊敬,除了为人为官,也应包括他学以致用的读书。 沈家是书香官宦之家,其祖父沈世华在江西做官,好口碑几代相传之后,光绪时被陈康祺记入《郎潜纪闻》。父亲沈峻,乾隆甲午副榜贡生。大伯沈峄,乾隆丙午举人,与弟沈峻齐名,二人“一时擅云机、轼辙之誉”。沈峻有长诗《津门迎神歌》,对礼奉妈祖的迎神赛会做了生动记录。 沈兆沄生于1783年。“少曾读书城北寺中”。“黉门久伴三鳣集”,16岁补诸生,27岁中举人,34岁成进士。 家风传承,读书藏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沈兆沄曾道心声,“多购奇书不觉贫”。他以“织帘书屋”名斋。外甥华长卿写过《织帘书屋同云巢舅氏夜话》。富赡的藏书,为他的南北宦游添了一份牵挂。做京官时,家信告知“旧帙晒防蠹”,他欣欣然。五十五六岁《津门作》:“城北蓬茅一敝庐,别来已是四年余。殷勤为向阿成语,好护家藏万卷书。”回津时对侄儿千叮咛万嘱咐,看护好家中万卷藏书。 出门在外,又总是囊书橐笔而行。沈兆沄57岁受命督漕运,岁岁春末登舟南下,北归已是秋冬,十二年里往来水程七万余里,乘船水上漂了两干多个日夜。沈兆法对于“运丁,剔其蠹,恤其苦,训诫款款,咸知奉法。舟行尚无敢延误,乃得于间暇时披卷搦管,借消永昼”。不仅可见他为官任事的能力,还道出读读写写充实了船上的蜗居生活。“卧闻水声,罕案牍之劳,无不速之客,不衫不袜,襟怀潇洒,浑忘酷暑,并不觉此身在仕宦场也。”对此,他还有诗的抒发:“牙签满载箬篷中,往返张帆总顺风,夜静文光高射斗,舟行我爱米南宫”;“不携妻妾与儿孙,不事摴蒱与酒尊,谁信闲中忙未了,检书操管阅朝昏”。这就有了十七卷《篷窗随录》。篷窗,指他兼做书房的船屋。沈兆法选编的是清人文集。他在书前例言中写道,“先达著作已刊者不下数百家,兹就行箧所携,随录成编”。可见他带书上船,数量可不止三本五本。集中所选,特别重视“直隶河道水利,不厌多录,以资考证”,着眼于经世致用,甚至选了不少药方。时人评论“编中采择多关乎国计民生,一举笔而不忘乎国与民,实一举念而不忘乎国与民也”。 沈兆法喜欢史乘。他读《史记》,记下“史迁日者传,其意不在卜。聊借季主言,闳肆诟庸俗”的心得。读历代史书,他特别留意循吏事迹,心仪之,视为相知。《读汉书循吏传》感慨“民无愁叹声,安之太守责”。《读后汉书循吏传》则讲:“洁己而爱人,是之谓廉惠,还珠缘不贪,开仓得普济。”他的《读史有感》推崇循吏:“直书行事即公平,史传编摹重七卿,从古寥寥循吏辈,不妨官小最知名。” 沈兆法先后出任松江知府、苏州知府、江安粮道、河南按察使等职,所到颇有政声。77岁时告病归乡。致仕家居,仍关心桑梓,捐资筑子牙河埝,主讲辅仁书院。93岁逝世,国史馆立传,入祀畿辅先哲祠、河南名宦祠。 P6-8 序言 书脉绵延七二沽 章用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文明,民族的精粹,之所以能延绵不断,继往开来,书,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书与精神文明息息相关。对书的重视、阅读与利用,出版事业的繁荣,图书交易的活跃,是文化发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天津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书的庋藏、编著、刊刻和流通上,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近代私家藏书渊薮 天津的私家藏书虽不若江浙之盛,但在全国也占据独特的一席之地。清代,津人赵埜“草堂数椽,书卷獭祭”,查为仁“七略四库,恣意搜讨”,蒋玉虹“故家谱牒、前贤著述,必思搜求得之”,俱为天津地方志所载。近代以来,随着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和中西文化在天津的交汇,众多藏书家聚集津门,其藏书数量之多、搜罗之广、版本之精、著录之详,闻名海内,天津遂成为私家藏书的一大渊薮。 近代天津私家藏书各有特色。陶湘,江苏武进人,居家天津。他酷好藏书,尤其重视历代名家刻本,以其资财,广求精本善刻,其藏书处“涉园”历三十年经营,藏书30余万卷。所藏以明本及清初精刻本为主,有明闵刻本32种110部,清殿版百余种。生平尤喜开化纸本,有“陶开化”之称。他不仅藏书,而且还选择所藏,斥资刊印流动。任凤苞特别重视罕见的重要志书。任氏天春园藏志量多、质精、类全,有“私家藏志的数量和质量第一”之誉。沙彦楷称其为“私家藏志之巨擎”(《天春园方志目序》)。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咏道:“南北第一天春园,山经地志不胜繁。”朱启钤存素堂藏书以营造学、工艺美术和贵州省地方文献为特色,有《存素堂入藏图书河渠之部目录》《存素堂入藏图书黔籍之目录》。潘复1927年任国务总理兼交通总长,1928年退居津门。潘氏藏书以宋元旧本为主。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有云:“王张潘李散如烟,官去无权保简编。何若四明投老客,秦灰鲁壁表先贤。”潘指的就是潘复,且极称其“古本精椠尤多”。翁之憙出身常熟望族。翁家累世藏书,翁之憙藏书多转承自先辈,其中包括翁同龢的藏书精品。翁氏大部分藏书,长期庋藏于天津知止斋,1950年由翁之憙捐给北京图书馆。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盛赞其捐献的明清抄校本书籍等“尤为国之重宝”(《一年来“文物工作”纲要》)。以业盐起家的“李善人”,购书不惜高价,京津书贾纷至沓来。李氏延古堂网罗了四明卢氏抱经楼、南陵徐氏积学楼、聊城杨氏海源楼所散佚的书籍,其家在荣园内建有藏经阁。高凌雯《志余随笔》称:“李氏荣园所藏薄收精蓄,其所著录有宋元版百余种,明抄本二百余种,所藏之富,为北省之冠。” …… 书籍流通长盛不衰 有刻书的还要有卖书的。天津的图书交易起于何时?尚无文献记载。有学者分析:天津明代建卫后首创卫学,继而设立武学、屯学、运学,适应教学需要,必有书肆出现。进入清朝特别是经过“康乾盛世”,津门人文荟萃,著述如潮,版刻图书大量涌现,书肆作为一种独立行业逐渐发展起来。 清末民初是津门书业较为繁盛的时期。当时天津的书肆大体分布在:旧城厢内外,有宝森堂、求古堂、文林阁、宝林堂、新明书局、文运堂、养静斋、希古斋、清玉阁、培远书庄(后更名宏雅堂)等:河北大经路.有赵怡山书局、毓英书局、博古堂等;法租界,有文在堂、忠厚书庄、永和书局、藻玉堂等。乡贤宿儒也有投资于书业的,如前清阁丞华世奎开设宝文堂,末科状元刘春霖开设群玉山房,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罗振玉开设贻安堂。书肆的经营模式多为自东自伙或合股经营。销售则多为门市出售或串行。业者凭借敏锐的嗅觉和眼力、不辞辛苦的“钻劲儿”,经营和保存过大量极有价值的文献典籍。梁启超、徐世章、金梁、章梫、卢靖、谢国桢、赵元礼、陈少梅、刘奎龄、刘子久等著名学者和书画家都曾受益于天津的书肆。 不是结语的结语 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和今晚报社合作,自2015年4月起在今晚副刊举办“津门书香记忆”征文活动,今将前40篇结集出版,取名《七十二沽书脉长》。文章所及皆津门藏书家、刻书家及写书、卖书、买书的逸闻旧事,亦包括对乡贤书屋、皇家藏书楼、民国旧书摊、公立图书馆、印书局和“公共书吧”之绍介,多有新见。这不仅是对掌故旧闻的钩沉,更是对今人读书用书爱书的一种启迪与激励。 藏书、著书、刻书、售书,给昔日的津城平添了一股淡雅的书香,也构建了天津斑驳多彩的文化景观。借用前人居家之箴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理当如此! 2016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