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柏
采录:尤德炳32岁干部中师
1987年6月采录于蒲山镇蒲山街
到过南阳县九架孤山之一丰山的游人,必然会记起坐落在那白河西岸、悬崖绝壁上的三大奇景:三间石大殿,一石九台阶,百步之外一盆花。这一盆花,就是游者必赏的“龟柏”。这棵古柏状貌奇特,五枝平伸,一枝指向山峰,四枝微屈,远远看去,活像一只离岸登山的大龟。
相传,这棵柏树就是一只金龟变成的。
唐朝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梦游地狱。醒来后,反复想着天地造化、善恶因果不同寻常。于是下旨命大将尉迟恭为监造官,在四海之内修筑庙宇,大兴神佛,以除天下邪恶。尉迟恭领了圣命,在举国之内大兴土木。数年功夫,修建了庙廊三千、塔坛八百。在白河环绕、两峰比邻的丰山坡地建起了一座庙院。只见正殿始祖端坐,西厢房二郎威武,东厢房送子奶奶面露微笑,赐福赠恩。整座庙宇祥云缭绕,气势不凡,香火旺盛。每逢岁底年初、清明、重阳,游客络绎不绝,有的人千里迢迢来还愿上香。一年四季是人来客往,青铜香炉,瑞烟腾空;黄铜油缸,麻油清清,日进月添,香气外溢,直扑白河上下,使得滔滔白河水也变得清澈、芳香,壮田沃土。方圆数百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真是春雨桑麻,千家翠拥,秋风禾稻,万顷香飘。
这太平盛世的景象传到上界,众家神仙都很欣羡,争着要来唐朝观光,那南海观音菩萨也随着蓬莱众仙离了仙府。南海观音一下凡,驮莲盆的金龟心里也痒痒的,一心要去故土探亲访友。这金龟,原是武昌岸边的龟山王。于是等南海观音一走,他就悄悄潜出仙府,分开水路,经南海,历东海,沿长江直奔龟山。龟山山上千万子孙一见龟王回来,忙摆宴席接风。酒过三巡,见一小龟头顶玉盘上来。盘内清水如酒似醇,清澈晶透,香气扑鼻。龟王一见大喜,忙问:“这是哪来的琼浆?”
龟相起身答道:“王爷,这不是琼浆,是汉水。”
“汉水?过去怎么不是这样的味道呢?”金龟越发奇怪。
龟相指着远远的丰山庙,说出因白河注入汉水,所以汉水生香的缘由。
金龟听了,心下暗想:丰山庙里的香气能使滔滔汉水变香,倘若我能喝了香油,全身也会香起来的。那就离了毛仙的行列,再也不给那老刁婆子驮莲盆了!金龟的心事可没有外露。等到宴罢客散,金龟辞了众龟,涌起连天白浪,直奔丰山而来。远远地看见一个小道童手持佛杖,守在油缸旁边。金龟从嘴里吐出一团雾沫,顺风一吹,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小道童吓得双手捂着脸,不敢外看。金龟趁机飞进庙院,一口喝干了清油,缩回河湾里养息。 小道童听得风声息了才睁开眼睛,见夜色如初,只是油缸空空,满缸清油不知哪里去了。小道童连忙报知老道士,老道士见油缸内外滴油不剩,知道不是人为,就吩咐小道童不要声张,给油缸重新添上油。事隔一日,油缸里的油又不翼而飞。道士忙报予南阳知府,知府当即修了表章进京报奏。
唐太宗闻奏,即宣尉迟恭进前询问。太宗问:“丰山庙是你监造的吗?”
尉迟恭回答:“是为臣监造的。”
太宗说:“清油缸为何屡屡失油?”
尉迟恭吓得汗流如注,忙说:“万岁,为臣实不知什么原因。愿陛下静候三五日,我当即前往,查明原因。”
太宗点头应允,闷闷回宫。
当下,尉迟恭辞朝下殿,也来不及回府告辞,就匆匆离开长安,匹马单骑昼夜兼程前往南阳。
在路也非一日,尉迟恭来到南阳城下。时值一更,城门早闭,尉迟恭不愿惊动满城百姓,就径直来到丰山。只见月光如水,山门紧闭,微风轻拂,树影婆娑,山下白河如银练一般。尉迟恭在庙外拴了马匹,就蹲在石阶上歇息。
忽听山下更楼上响了三声,东南风骤然大作,白河里恶浪滚滚。那浪头逆水而上,浪潮直涌到丰山脚下。风静浪止,一只大龟忽地探出头来,看了看四下无人,竞爬上岸来,直着身子向庙里走。尉迟恭已经明白了失油的缘故。忙隐身在大石后面抽出水磨钢鞭,待那大龟走近身旁,尉迟恭大喝一声,跳将起来,将手中钢鞭狠狠地打去,只见火星飞进,声震数里,金龟死于地下。
第二天,金龟却不见了。金龟死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柏树苗,五枝平伸,和僵死的龟样子活脱无异。尉迟恭用钢鞭在树上画了道符,吩咐道士好生看管,自己就回长安复旨去了。这棵柏树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依然茁壮成长,至今仍昂然屹立在丰山坡上。
P3-4
时经三个月紧张忙活,《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南阳·宛城卷》顺利完稿。掩卷自慰,如释重负。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我们首先感谢曾为收集民间故事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早在1978年,原南阳县(今宛城区前身)文化馆组织乡镇文化站和业余作者、故事员,连续搞了两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普查和三次挖掘记录、整理活动,收集了数百万字的原始资料。后经阎天民、李明才等民间文学工作者精心筛选,编印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南阳县卷》《王小的故事》等内部资料本,为这次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编纂过程中,我们本着优中选优,突出特色、体现品牌,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则,从中精选各类故事96篇,加上新收集的33篇故事,共计129篇,约30万字。
还值得一提的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阎天民先生从始至终参与了编纂工作,并为本书序二执笔行文。年逾古稀的区文化馆馆员吴湛先生慷慨献出他珍藏数十年之久的宝贵资料。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丕忠先生放弃春耕农活和家庭琐事,全力投入到《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南阳·宛城卷》的编纂之中。
区委、区政府对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五项工程高度重视,财政拨给了专项经费。在《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南阳·宛城卷》即将问世之际,我们特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本书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06年3月10日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
罗杨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兰建堂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南阳宛城卷)》收录了宛城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本册为《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南阳宛城卷)》,由兰建堂主编,收录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四大类。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读者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