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
讲述:荀景川78岁农民识字不多
记录:曹宗鑫女18岁学生
1990年7月采录于县城
盘古爷开天辟地后,地上没有人,冷冷清清不成个世道。上天就派伏羲和女娲下来造人。伏羲爷力大,负责挑水和泥;女娲娘娘手巧,负责捏泥巴人儿。捏成啥样哩?就照自己的样子捏,像伏羲的就是男人,像女娲的就是女人。
女娲娘娘不分昼夜地捏呀,捏呀,泥人儿越捏越多。屋里放不下了,就搬到门外场院里晒。这些泥人儿晒干后,过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变活了。谁知天下雨了,他俩忙把泥人儿往屋里搬,搬不及的,就拿扫帚往一堆扫,结果有些泥人儿眼叫扎瞎了,有些泥人儿胳膊腿给碰断了,以后世上才有了瞎瞎瘸瘸的人。
这地面太大,单靠女娲娘娘两只手造人也太慢了。女娲娘娘就生了个法子,教男人和女人配对,让他们自己繁衍后代,这样人就越来越多了,世上才热闹起来。伏羲、女娲很高兴,就回天上去了。
自从人学会配对生孩子后,人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光添不去,眼看就要憋破世界。这咋办哩?上天就派阎王爷下来,给人限定寿命,让老年人死去,把地方腾给年轻人。人死了,魂灵到了阴间,过个时间再托生为人,回到世上。这样有生有死轮替换班,人就不稀不稠了。没咋人们都好说,世上有多少人,阴间就有多少鬼哩。
老君撑天
讲述:曹学典
记录:曹宝泉
1970年3月采录于王庄镇曹溪营村
太上老君是道教始祖,人们也叫他老子。他没有爹,只有妈,生他时还很费了一番周折哩。
古时候有个李员外,家里很富,却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李小姐长到十六岁时,有一天到后花园里散心,看见一棵树上挂着一个红鲜鲜、水灵灵的桃子,觉着很奇怪:十冬腊月天,咋会结桃子哩?就把这个稀罕物摘下来吃了。这一吃可不得了啦,她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李员外一见很恼火,认为闺女与人做下了苟且之事,败坏了门风,就不要她了,一笤帚疙瘩把她撵出了家门。
李小姐没处安身,只得住到一个山洞里。她妈很心疼她,暗地里派人给她送来好多吃哩,想着等孩子生下后再接她回家。谁知,李小姐还没有把孩子生下来哩,天忽然塌了,天下人全给压死了。她因为住在山洞里,好歹倮住了一条性命。她整天摸着大肚子发愁,这样一过就是十来年。
一天,她又坐在洞口惆怅哩,忽地从肚子里传出了问话声:“妈,天开了没有?”李小姐吓了一跳,才知道自己要当妈啦。她朝洞外看了看说:“儿呀,天地之间才闪开一条缝儿。你快出来吧,妈都拖不动你了。”她肚子里的娃儿说了:“现在不是我出去的时候,等天开了我才能出去。”
又过了十来年,李小姐肚里的娃儿又问了:“妈呀,天开了没有?”李小姐又往外看了看说:“还没哩,天才升高了三尺。”就这样,以后每隔十来年,那娃儿就要问一次,一直问到第八十三年,天还没有全部升起来哩。李小姐叫他问烦了,就骗他说天地分开了。他一听就急着要出世,在他妈肚子里乱冲乱撞,一下子冲了个大洞蹦了出来,见风就长,一会儿就长成个大人。李小姐一看,这娃儿白须白发像个老头儿,就给他起个乳名叫“老子”;又看他拖着好长好长的白胡子,又给他起个号叫“老髯”。因为他没有爹,随了母姓,后人就叫他“李儿”,意思是李家儿。后来觉着叫“李儿”不雅,就改叫“李耳”了。又有人把他的名和号合起来造了一个新字,叫“聃”,从此以后,“李聃”就成为他的正式名号了。他妈肚子破了血流不止,不久就死了。他大哭一场,把妈埋在了那个山洞里。
老君爷一出生就有翻天覆地的神通,他看天还很低,在太阳的下边横着,遮得地上一片黑暗,就举起双手使劲往上一撑,把天撑到了太阳上边,使世界又见了光明。后来他就住在天的最高处,还在太阳的上边,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太上老君”。
P4-5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南阳·新野卷》已经编纂完毕,这项艺术工程凝聚了不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2005年11月间,根据国家和省民协的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开始了编选工作。当初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我们先后出了两个故事卷本,这两个卷本各有所长:第一个是资料本,偏重于科学性,有些篇目略显粗糙和单薄;第二个是公开出版本,偏重于文学性,有的篇目水分较大。为了保证丛书卷本的质量,我们从中只选取符合“三性”的作品。对公开出版的卷本中的一些重要篇目,挤干水分恢复原貌后才慎重入卷。另外,我们还增加了一部分近年收集到的新作品。篇目确定,严格分类以后,又逐句逐字对全部作品认真梳理、修订了一遍。所以,从整体上看,新的丛书卷本比原来的“集成”卷本的确进了一大步。
所有这三个卷本,都是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对民间文学进行的全面普查的基础之上的,广大的故事讲述者是我们编卷的依托。在大张旗鼓的普查工作中,我们陆续发现了一些宝贵的“故事篓子”,有的简直称得起是“故事仓库”。像施庵乡的吴根兰老先生,就是一个民间故事的集大成者,肚子里储存着数以百计的各种类型的故事。我们从已经记录、整理出来的80多篇作品中,选收了50余篇,全面展示了他的讲述风格。县新华书店的陈元兴同志,是个较年轻的故事讲述家,我们也选收了他讲述的十多篇故事。其他贡献较突出的有曹学典、李西田、张付方、宋建贵、马振云、宋成云、刘红春等同志,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收集、普查工作中,各乡镇文化专干作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既是宣传、组织者,也是实际工作者。收集资料较多的有新甸铺、城郊、王庄、沙堰、上港、上庄等乡镇。全县青少年学生,为全面普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当然与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的积极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县广大民间文学爱好者是我们的骨干力量,他们收集整理出来的作品往往质量较高,来源也较可靠。葛磊同志深入各阶层发掘故事宝藏,收获甚丰,他采录的作品入选资料本的就有一二十篇。其他入选作品较多的有罗逊宝、魏新来、吴振明、韩国长、齐青璞、王文敏、朱长好、余金鹏、陈昌等同志,我们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编纂故事卷资料本时,当时的文化局局长崔永当同志,给予了积极配合;1992年编纂《贵地新野的传说》时,县委领导和文联领导都给了全力支持;1994年该书再版时,县委、政府领导也从精神上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关心。我们谨向支持过我们的领导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编纂资料本时,张显阁、吴韵芳二位同志,被聘为副主编,都做了一定的工作;在编纂《贵地新野的传说》时,曹宗鑫同志作为责任编辑和校对,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都功不可没。
这次编纂丛书,县委、政府领导都很重视,文联领导更是全力支持。
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新的“全书”县卷本终于完卷了。由于人手少、时间紧,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6年3月31日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
罗杨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曹宝泉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南阳新野卷)》收录了新野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本册为《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南阳新野卷)》,由曹宝泉主编,收录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四大类。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读者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