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
四月二十日,弘征从长沙寄新著《文史艺漂》(华文出版社二〇一五年三月版)签名本一册及《弘征:人与书》(李频编,知识出版社二〇一五年一月版)编者钤印本一册。
弘征,本名杨衡钟,一九三七年生,湖南新化人。曾任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现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有诗集《青春的咏叹》,散文集《艺术与诗》《书缘》《杯边秋色》,古典诗歌论著《(诗品)今译·简析·附例》,篆刻书法集《现代作家艺术家印集》《弘征词翰》等二十余种,点校《南村草堂文抄·诗抄》等。
四月二十九日,柳和城从上海寄赠《穆藕初年谱长编》(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五年三月版)签名本一套(上、下卷)。
穆藕初(一八七六一一九四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早年留学美国,习植棉、纺织和企业科学管理。先后创办德大、厚生、豫丰三家纱厂及华商纱布交易所、中华劝工银行等企业,被誉称为“棉纱大王”。难能可贵的是,穆氏成为巨富后,并未花天酒地,先后捐巨资选派北大罗家伦等学生赴美留学,参与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学校,创办昆剧传习所、位育小学等。一九二八年,出任工商部常务次长。七七事变后,支持抗战,出任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农本局总经理等职。发明“七七纺棉机”,为大后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一九四三年在重庆病逝。著译有《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植棉改良浅说》《藕初五十自述》等。董必武曾撰挽联云:“才是万人英,在抗战困难中,多所发明,自出机杼;功宜百代祀,于举世混浊日,独留清白,堪作楷模。”
该书按年谱长编体例客观、完整和系统地记录谱主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学术思想发展、个人情操、友朋交谊等,书后附谱后、参考文献及人名索引。全书取材宏富,考订细密,品评公允,收录珍贵图片一百余幅,是迄今研究穆藕初生平最翔实的资料荟萃,对于现代政治史、经济史、教育史、文化史研究,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编著者在编后记中写道:
二〇〇六年五月《穆藕初先生年谱》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后,学术界对穆藕初的研究进入到了更深入、更广泛的领域。更高水平的研求,则更需要更多新材料的发现。因此,我们又陆续在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以及《申报》数据库中查找到了大量有关谱主的文献史料,在原有《年谱》《穆藕初文集增订本》(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一年十一月)的基础上历时三年紧张编著,《穆藕初年谱长编》终于得以完稿交付出版了。 四月三十日,龚明德从成都寄赠《民国文人私函真迹解密》(独立作家二〇一五年三月POD一版)签名本一册。作者在扉页写了这样一句话:此卷为拙著未遭删改之原始文字面目,闲时正之。
本书封底印有如下介绍文字:
此书精选超过三十篇珍贵的民国文人真迹,抽丝剥茧,细探每一封书简所涉之人、事、物,透过专业的考据和辨订,探前人所未竟,充分发挥了“文学侦探”的精神。
书中对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巴金、茅盾、沈从文、叶圣陶、张元济等文化名人信札的解读,纠正了某些事件的惯常说法,或丰富了对历史人物的多面认识。据实写史,而不作过多阐释,一二点睛之句,却令慧心人明了其中所藏的判断与倾向,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史家本色。
本书的简体字版为中华书局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所出版的《民国文人书信考:旧日笺》。
龚明德,湖北人。自十六岁起先后在小学、中学与大学任职,其间有二十五年投身于四川出版事业。回归教职后,服务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为本科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课,为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考据和版本研究的必修课。专注于探究“五四”后三十多年内的文坛人事之真相,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中的福尔摩斯”。
P3-6
这些文字看似单纯,但当这些单纯的文字汇编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一个时期多数文人学者的活动情况,所以我常对喜欢读书的朋友说,宁文的“闲话”实在可看成一部系统的读书志,时间愈久愈显它的意义和价值。
——谢泳
“开卷闲话”能出到十编,是我十多年前突发奇想印第一本闲话时所不曾想到的,或者说也不可能想的事,但却真的到了第十本的时候,还是有点恍惚,虽然前面的路走得还算稳健,真正到了今天这样的状况,还是有点梦幻之感。
前段时间,我在与好几位朋友谈到十编后如何再继续下去的问题时,各人有各人的意见,有的说“你的闲话一直是每期写,过几年集一本,好像不存在怎么延续的问题呀?”有的说,如果《开卷》还在继续编,闲话当然会再写下去,闲话也就自然可以一本一本地出下去。我确实有点疑惑,十编是一个圆满的节点,如果继续出下去,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只要有出版社愿意出就可以,但是如果延用十一编、十二编……是否有点不是太自然,或者说,有点怪异?真的有点纠结。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能够使自己信服的答案,或者暂且放下,等等再说,顺其自然,或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书前按写作时间顺序,分别是谢泳、王振良、韦明铧、蔡玉洗和范笑我五位先生所作之序,振良兄序的题目原为《文化生态的真实记录》,笑我兄的题目是《我的朋友董宁文》,为了统一,就全部改成现在姓名后加序这种形式了。
这次还约请了杨苡老师、郑雷兄各写一篇序,杨老师今年已是九十七岁高龄,我自然不会去催稿,看看最近是否有可能接到她的电话,说是写了几句让我去她家取,甚至会在电话里将她写好的念给我听,问我这样写是否可以,不行就不要用了。这虽然是我的预想,但我去年请她为《开卷》十五周年写几句话时就是如此这般的。还因为我与杨老师交往较多,每年都会去她那闲聊一二十次,所以对她的一些做法还是有些感觉的。其实是否写来倒在其次,但杨老师对《开卷》是一直有兴趣的,也喜欢读读闲话。
蔡玉洗先生是《开卷》的创办者,平时我一直称他蔡总,也就是创刊时他在凤凰台饭店任总经理。此前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译林出版社社长等。我们二十余年的交往他在序中已写出来了,在此不再重复,蔡总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跟他在一起与“金陵书香部落”诸师友一道做了不少文化传承的小事,在我来说,对蔡总,对师友们是常怀感恩之情的。古人云,滴水之恩所谓是也。
笑我兄与《开卷》,与我都有着二十余年的友情,这里面自然有互相的支持、理解和无私的帮助在其中,我想,对于熟悉《秀州书局简讯》和《开卷》的师友大约都会有较深的感悟吧。笑我是一位文化情怀浓郁的学人,二十余年来在自己的天地里不懈地耕耘着,得到了喜欢他的读书人的青睐。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出了我们交往的点滴,还有许多的东西还隐藏在他数百万字的博客之中,但我看到这些点滴的往事时,着实有些吃惊,因为不少细节我大多已不复记忆,但他却一一记录在此。这些温馨的回忆也时时提醒我要不断地努力,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笔墨,以最大的努力不负师友殷切期望。
振良兄是一位勤勉且有见地的学者,这些年来在天津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以及团结天津相关研究者的工作上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他目前是天津问津书院的掌门人,前几年因来新夏先生的鼎力,使我们有了深层次的合作,并且共同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这些或许以后有机会再专门回顾一二。
韦明铧先生和谢泳先生都是《开卷》的老作者,多年来对刊物的关心、爱护在他们的文章中即可体会一二。二位在各自的专业与研究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都是治学严谨、著作等身的学者。与二位平时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巧的是去年分别在南京和厦门又再次得晤二位,相处的时间虽不长,但短暂的聆教却也受益匪浅。
去年,《开卷》创刊十五周年前夕,曾约请了百余位《开卷》的作者撰文以贺,后在北方文艺出版社宋玉成社长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一套五本十五年精选,其中《纸香墨润》一书收入了师友们的贺文,但非常抱歉的是,去年底在无意间查看邮件时,意外地发现张瑞田兄的贺文《带着思考走路》(见附录)遗漏而未收入到《纸香墨润》中,而瑞田兄所赐《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陆游句书奉开卷 乙未初十二百札馆主人张瑞田》墨迹确是收录在其中的。当时,说实话,着实怔惊莫名,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敢向瑞田兄请罪,正好有这次弥补的机会,所以郑重地将瑞田兄的文章重刊于此,以求瑞田兄的谅解。
本辑的书名谪了书道妙手,万千莲花斋主人乐泉先生题写,书法的妙处自不必说,恰好他这个月的十七日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白云无门——乐泉书道水墨展》,在繁重的筹备工作之余,乐泉先生说他会认真对待,不几日,他就写好,并在所题八本书名后附言:生拙之味,未必合君意。望用之,不会俗耳。
还有不少话想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那就暂写这些吧。
谢谢《开卷》所有的作者、读者十六年来给予我的厚爱与支持,真心希望与大家一道再继续向前走一段,至于能走到哪里,那就一切随缘吧。
丙申清明春雨霏霏中落笔,第二天雨住且春光和熙之午后驻笔,时在金陵南郊开卷楼窗前。
谢泳序
王振良序
韦明铧序
蔡玉洗序
范笑我序
二〇一五年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二〇一六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附录
《开卷》创刊十五周年座谈会暨《(开卷)十五年精选》首发式嘉宾发言纪要
张瑞田:带着思考走路
刘春杰:我的朋友董宁文
《纸香墨润——当代学人墨迹展》长沙站
开幕式暨座谈会纪要
玻希扬:十五年来磨一“卷”,百册文书
墨香“开”
——《纸香墨润——当代学人墨迹展》长沙站侧记
董宁文:我们在往前走,有读者喜欢,如
果我们中断了,就对不起这些读者
祁白水: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董宁文访谈
后记
《开卷》中宁文写的“闲话”有很大的信息量,虽多是记事文字,但也有宁文的情感在其中。这些文字看似单纯,但当这些单纯的文字汇编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一个时期多数文人学者的活动情况,所以我常对喜欢读书的朋友说,宁文的“闲话”实在可看成一部系统的读书志,时间愈久愈显它的意义和价值。
记得早年范笑我主持秀州书局的时候,印过一种“简讯”,内中多是与书局有关的人事,读来极有趣。那时电脑还不普及此类文件性的杂志,虽稍嫌简陋,但却给读书人带来很多信息和乐趣。秀州书局关闭后,笑我兄印,几册《笑我贩书》,很让读书人喜欢。宁文的“闲话”,在习惯上和笑我兄的写作大概是一个源流,我把这类文字称为“新闲话体”。
“闲话”还要加一个“新”字,主要是强调电脑时代的记事功能。“闲话”是常见的记事方式,在文类上我们通常把它放在散文内看。但人各有异,记“闲话”的习惯很不相同,有人繁杂,有人简略。在电脑出现以前,“闲话”一般都是记事者亲笔所为,属于私密写作。电脑普及以后,特别是短信、微信一类新传播方式产生后,个人亲笔写“闲话”的习惯,我估计大体上是减弱的,即使还有人愿意保留传统习惯,它的方式可能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传统的“闲话”是手写的,而“新闲话”多是用电脑方式完成的,其最显著的特点可能是原始信息的复制和保存更为完整准确。传统“闲话”只有文字,而未来的“新闲话”在文字之外,可能会加进图片、录音以及视频等新手段(至少要给出相关方面的提示)。
宁文的“闲话”虽还是传统的日志体,但短信、微信的直接复制也时有所见,这是保存史料更先进的手段。我所谓“新闲话体”是注意到了网络时代“闲话”可能的变化,宁文的“闲话”预示了传统日志的转变,在文字外形外,内里的记事方式已有变化。期待宁文对自己这种“新闲话体”的写作,更有自觉意识,将自己读书交游的感想与友朋间各种信息的汇流,在一种新文体中融合起来,让这种“新闲话”文体在保存史料方面有更自由灵活的体现。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二日于厦门
子聪著的《开卷闲话十编(精)》是《开卷书坊》第五辑之一,作者多年来所写在读书界著名的“开卷闲话”读书随笔选集之续。收入《开卷》二〇一四年四月以来每期“开卷闲话”的内容,其间蕴含了大量的当代稍纵即逝的人文信息,既可作小品文也可作为文史资料去品读,可读性甚佳。
《开卷书坊》文丛是以传播书香文韵为宗旨的“书文化随笔丛书”,丛书作者中既有知名度较高的学者、作家,更有中青年实力派的作家或学术界、出版界、读书界的名人。本文丛自二〇一一年七月在上海书展成功推出至今已出版了四辑三十七本书,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并已形成了辞书社相应的品牌影响力。 《开卷书坊》第五辑将持续出版并以此带动前四辑业已产生的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子聪著的《开卷闲话十编(精)》收入《开卷》二〇一四年四月以来每期“开卷闲话”的内容,其间蕴含了大量的当代稍纵即逝的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