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辛培著的《变革年代/人文梅陇丛书》分为大医精诚、时代新人、天南地北三个部分,以人物采访为主。变革年代,通过一个个“弄潮儿”来展现。“时代新人”中遴选了贫困农民、下岗女工、商店和保险公司经理、新闻出版局领导、室内设计师、房地产投资家、理发师、体坛名将、居委干部、工厂厂长、“拷台”小姐、股评家等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让大家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喜怒哀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变革年代/人文梅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辛培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刘辛培著的《变革年代/人文梅陇丛书》分为大医精诚、时代新人、天南地北三个部分,以人物采访为主。变革年代,通过一个个“弄潮儿”来展现。“时代新人”中遴选了贫困农民、下岗女工、商店和保险公司经理、新闻出版局领导、室内设计师、房地产投资家、理发师、体坛名将、居委干部、工厂厂长、“拷台”小姐、股评家等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让大家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喜怒哀乐。 内容推荐 由刘辛培著的《变革年代/人文梅陇丛书》选取的文章现场感和故事性比较强,有真情实感,文字也鲜活生动。本书中的“大医生”,是真诚、善良、勇敢的代表,亦是“时代新人”。不过,在医患矛盾频发的今天,似乎更需要体味“大医生’们的精神境界。变革年代,不是“向钱看齐”的年代;变革中的人们,应该有事业的追求、人生的梦想、责任的担当与价值的升华。 目录 总序 自序 大医精诚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记陈德尊及其家庭 名中医饮誉法兰西 十年磨剑,神乎其技——记上海市八医院“异物专家”邢光富医师 肢体奇迹——访骨科专家曾炳芳 “出口处”的故事——访上海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徐伟祥 探索“黑匣子”——访肿瘤专家金杏泉 “修洞补漏”见功夫——记上海光华医院刀口科主任王益周 青黛与青丝——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朱光斗 时尚减肥 走出“强迫”的泥淖 尴尬的排尿异常——访上海瑞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张祖豹 时代新人 破难求富——一个农村“招女婿”的故事 向生活感恩——记上海雪豹皮草行经理李飞康和他的妻子 50岁开始的事业 苦斗风流——记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章嵩 愿只愿将爱,贮满一颗心——记棚户区居委干部陆小英 太阳不只属于姓孙的人——访旅日华侨孙忠利 美发状元金根林 人贵立品,艺当矢志——访室內设计师金渭昌 曹燕华上海一家人 命运青睐挑战者——访“金霸王”销售经理葛容浩 情满“三维”——访上海三维制药公司 郭凤莲印象 书迷厂长许锡康 股民高参贺宛男 拷台小姐的故事 “灰姑娘”走进珠宝殿堂 天南地北 小国魅力——新加坡纪行 三万佛寺,两万人妖——泰国纪行 温州一日 生意经——香港纪行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日本见闻 在“地球第三极”上 真爱的追求——维妮的三次婚姻 上海孤儿在内蒙古大草原 试读章节 我的父亲陈道隆是闻名沪杭的老中医。少年时,他就立下“学医救国”的志向。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在杭州开设了第一所中医专科学校,在祖母的支持下,父亲隐瞒了14岁的年龄(18岁才能报考),参加了入学考试。在考命题作文时,父亲的一篇“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令主考官拍案叫绝。其他的考试,尽管他因未学过化学、生理而交了白卷,但学校经反复研究,还是认为“人才难得”,以“最后一名”将其录取. 父亲开始了发愤,没日没夜的读书把家人吓坏了,真怕他变成书呆子。星期天,祖母总是逼他去游乐场所玩,并叫来黄包车。可车出门一拐弯,父亲立即叫停,拿出祖母给的20个铜板的车钱,付5个给车夫,其余15个统统拿到梅花碑去淘旧书。书成了父亲的宠儿,以至于后来他的书由几箱子到填塞了几十个木橱到最后装满了四个大房间.可惜这些书大部分毁于战乱。 暑假里,父亲每日天不亮就提着饭篮去杭州图书馆等开门。晚上,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他。后来,图书馆馆长也被他感动,破例将原来不对外开放的“四库全书”全部向这个勤奋的后生开放。博览群书之后,父亲不但构筑了融会贯通的知识之网,精神世界也得到升华,“学而无恒,不作为巫医”,而“为国为民”正是医德的核心。带着这一榫头般的信念,他开始了“当为良医”的一生一一这对我们下一辈的影响何其大矣! 从“最后一名”入学到毕业时毋庸置疑的各课第一,年龄不满二十的父亲毕业后当上了学校附属医院的院长。因为根据校方事先的一项决议,附属医院的院长由首届毕业生中的“状元”担任。 父亲的医术渐臻佳境。他不但精通中医,也熟稔西医,成了杭州最有名的医生,有“医务界梅兰芳”之称,每天找他看病的人排成长队。 尽管如此,父亲的门诊费却始终只收8角钱加8个铜板,只有出诊才收费5元8角。这个数目是祖母生前为他定下的。祖母说,上门来看病的穷人多,不能再多收钱了;而喊得起出诊的往往家道较为殷实,多收几个钱无妨。后来,杭州的许多医生联合起来与父亲交涉,要求他提高门诊收费,因为陈道隆作为杭州的“第一块牌子”,如不提高收费,他们只得维持8角钱加8个铜板以下的水平。父亲躬身向各位同仁致歉:此乃祖母遗训,不能违拗改变。 不但如此,父亲还在门诊处竖起一块大匾,上书“贫病不计”。那些捉襟见肘的穷人来看病,他一律不收诊费,还常常免费送药。 一次,一个中年妇女说婆婆病了,请父亲出诊。父亲随她进屋,见家徒壁立,便晓得此是贫寒人家,但为什么要花5元8角的出诊费?要知道当时,160斤大米才卖3元多!父亲正在楼上给老太太切脉,忽听楼下有人敲门并高喊“汇款到了”。老太太一听儿子寄钱来了,顿时病好了一半,可细心的父亲却从媳妇强作欢笑的脸上看到其中之隐情。下楼后,父亲悄悄问媳妇:“刚才真有汇款?”媳妇一听不禁泫然泪下,原来家中男人因外出挣钱久无音讯且无钱寄回家,老太太为此焦虑不安而抑郁致病。今天媳妇借钱请来名医,作假说有汇款,目的都是为了安慰婆婆。父亲听罢十分动情,不但退回出诊费,免费为其配药,还送给那媳妇20块银洋以配合她的“假戏真做’,解除她家的“愁肠饥火日相煎”。 不久,老太太的病好了,儿子也回来了,母子俩才知其中实情,全家三口赶到父亲处跪下便拜,齐谢恩人。 P4-5 序言 变革,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变革,是悄悄地渐渐地来到我们身边,跨人新的世纪。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变革年代,作为全国畅销期刊的记者,我在“天南地北”,在“时代新人’的身上,看到了变革带来的美好和希冀,于是,披沙拣金,激浊扬清,写下许多感动自己又感染别人的报道。 遗憾的是,这些发表于各报刊的“大特写”因未保存而散失。还好,在幸存的一部分《现代家庭》里,我寻到了一些世纪交汇时写下的,能弘扬社会主旋律,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的文章。 这些文章,现场感和故事性比较强,有真情实感,文字也鲜活生动。 那时候写文章,有着“光着脚板跑新闻,田间地头当舞台”的精神,总想着读者的“喜闻乐见”。 变革年代,通过一个个“弄潮儿”来展现。“时代新人”,我遴选了贫困农民、下岗女工、商店和保险公司经理、新闻出版局领导、室内设计师、房地产投资家、进入职场的大学生、理发师、体坛名将、居委干部、工厂厂长、“拷台”小姐、股评家等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让大家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与普通百姓的血脉相连,声息相通。 本书中的“大医生”,是真诚、善良、勇敢的代表,亦是“时代新人”。不过我想,在医患矛盾频发的今天,似乎更需要体味“大医生’们的精神境界。变革年代,不是“向钱看齐”的年代;变革中的人们,应该有事业的追求、人生的梦想、责任的担当与价值的升华。 所以,我将“大医精诚”单列一章。此章节放在前面,还因为文中一些医疗知识没有过时,有一点现实的参考价值。 “天南地北”中选择的文章,有独特的视角。我感到,变革年代,世界在心;变革年代,海阔天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历史观照与人文理想、生命体验合为一体,能感知深邃而悠远的人生理义。 1933年,老记者楼适夷写下他的梦想:未来的中国,将是不断变革的中国,将是勤劳大众的中国,将是光明替代黑暗与昏庸的中国。 这样的“未来”,已在我们面前。与记忆同在,与未来同行;为希望憧憬,为未来求索。我是幸福的,我的釆访对象也是幸福的——不止一次,我从他们的眉峰眼角,看到了静静流淌的感动与感恩。 感动与感恩,生发出超越小家的大爱,人生意义的追问。但愿改革先行者的努力,能形成集体的人文召唤,这不仅关乎个人情感,更关乎文化品格的养成。 改革风来满眼春,白发虽生赤心存。我庆幸,能在“人文梅陇”的感动与感恩中,进发活力,享有快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