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宫寻梦
甪直旧称甫里,在苏州古城东南五十里,坐落吴淞江之南,正当江流环抱处。郑文康《思诚斋记》说:“苏城葑门东去一舍许,有沃壤焉,曰甫里,茂林阴翳,平畴环绕,清江浸其后,室庐数百家,烟火相接。虽古聚落,米粟布帛鱼虾蔬果之饶,过于山川野县,矧无官府轮蹄之轇轕,心目爽豁,民不作伪。自唐天随子肥遁其地,甫里之名,遂闻于天下,不求闻达者,亦多隐其间。”时至如今,那里的风物景象依稀还在,就以水乡古镇作号召,即使不是春秋佳日,也游人如织。
然而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后期,那里的水土和聚落情况如何,如今已很难去推想,只知道吴王阖闾、夫差曾在那里建造离宫别苑。
阖闾使专诸刺杀吴王僚,篡夺王位,既勤政,又节俭,在诸侯中是有名的。《左传·哀公元年》记子西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然而至其晚年,作风一变,《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阖闾让太子夫差屯兵守楚,“自治宫室,立射台于安里,华池在平昌,南城宫在长乐。阖闾出入游卧,秋冬治于城中,春夏治于城外。治姑苏之台,旦食*山,昼游苏台,射于鸥陂,驰于游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任昉《述异记》卷下说:“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槜李之战,阖闾阵亡,夫差继位,《左传·哀公元年》记子西说:“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国语·楚语下》记蓝尹亹对子西说:“今吾闻夫差好罢民力以成私好,纵过而翳谏,一夕之宿,台榭陂池必成,六蓄玩好必从,夫差先自败也已,焉能败人。”当夫差败越夫椒后,勾践偕大夫范蠡来吴为质臣三年,夫差释怀放归。勾践回国后,一方面发展生产,另一方面阴谋亡吴,《越绝书·内经九术》甚至具体为文种的亡吴九术,其中之一就是“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故在阖闾、夫差时代,建造了姑苏台、馆娃宫、南宫、宴宫、长洲苑、水精宫等宫室园囿,几乎都在太湖东岸的山水间,在吴淞江流域今甪直一带,则有阖闾浦、吴宫、梧桐园等,它们的规模如何,建筑构架又如何,文献记载甚略,不但无可考证,即使去作一番想象,也有点脱脱空空。
先说阖闾浦,在陈湖之东。浦者,既是水道,亦指河岸。彭方周《吴郡甫里志》卷十六记道:“阖闾浦,即阖闾离宫也,在甫里西南,一名合塘,为苏松水路之要津。”在我想来,当时战争频礽,阖闾在那里驻扎水军,他去巡行视察,也是必然的事,因此后人便称之为阖闾浦。由于地处江乡深处,前去访游的人不多,最早的诗咏,已在元末明初。倪瓒《归阖闾浦》云:“极目烟江尽头,屈指摇城渡口。世人不理曲肱,自饷黄鸡白酒。”又《寄卢士行》云:“阖闾浦口路依微,笠泽汀边白版扉。照夜风灯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畏途岂有新知乐,老境空思故里归。拟问桃花泛春水,船头浪暖鳜鱼肥。”虞堪《阖庐浦》亦云:“阖庐浦口画船开,兴逐秋潮海上回。霜树露花红窈窕,梵宫仙馆碧崔嵬。南飞越鸟双双过,北带吴山隐隐来。欲把一杯观浩荡,乘风樯舵苦相催。”沧桑变迁,历史无情,哪里还会有一点遗迹。
P1-3
这本小书,题名“怀土”,意思明白,毋庸赘言,所收篇什的内容,与三年前印的《采桑小集》差不多,也还是说点乡里往事。
如今乡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心,大半为了当地的旅游业,小半又往往与什么“文化工程”搭起界来,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然而普及乡土知识,似乎来得愈加重要,这可以让人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更理性地热爱家乡。与此同时,那些胡天胡帝改历史、编故事、造古董的人和事,大家都能看清楚,拆穿他们的西洋镜。普及乡土知识,既可以借用前人的撰述,也更应该有新的读物,知堂在《十堂笔谈·风土志》里就说:“这一类书里所记的大都是一地方的古迹传说,物产风俗,其事既多新奇可喜,假如文章写得好一点,自然更引人入胜,而且因为说的是一地方的事,内容固易于有统一,更令读者感觉对于乡土之爱,这是读大部的地理书时所没有的。”前人的撰述需要有人去整理,新的读物也需要有人去写,两者都不容易做,而写则更有一点难度,知堂说:“专门弄史地的人不必说,我们不敢去劳驾,假如另外有人,对于中国人的过去与将来颇为关心,便想请他把史学的兴趣放到低的广的方面来,从读杂书的时候起离开了廊庙朝廷,多注意田野坊巷的事,渐与田夫野老相接触,从事于国民生活之史的研究,虽是寂寞的学问,却于中国有重大的意义。这种研究须有切实的训练,还是日后的话,我们现在只是说起头的预备,有如起讲写下且夫二字,不过表示其有此意思而已。”
知堂提出的乡土读物,也有一个参照体系,即读古人所得来的经验,那就是材料好、意思好、文章好,这自然让人长知识、通情理。如果是新作,当然更要有当下的观照,也就对社会的进步起点作用。我既是“怀土”小人,对家乡的事又特别想知道,故时常找读一些这方面的书,有时还自不量力,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想法肤浅,笔底绵薄,不能望前人项背,且鸡零狗碎,不成系统,但总还想稍作努力,多读一点,写好一点,当然事与愿违的事,仍在经常发生着,那就只好“遘兹淹留”了。
本书凡十八题,其中《沧浪亭杂记》一题六篇,《苏蔬摭谈》一题八篇,最早的写于零九年,最近的写于去年初秋,仍按过去编书的老套,依写的先后作顺序。这些文章本来就东零西落,集子的杂次,也是必然的事了。
二○一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题记
怀土者,安于所处之地也。《论语·里仁》记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曰:“怀土,重迁。”朱熹《集注》则说:“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也说:“万物莫不知怀土而乐归其本。”
孔子说的“小人”,乃泛指寻常百姓,他们大都留恋乡土,不大愿意去别的地方定居。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小人惟身家之是图,饥寒之是恤,故无恒产,因无恒心,所思念在土也。”又说:“先王制民之产,八家同井,死徙无出乡,必使仰足事父母,俯足畜妻子,然后驱而之善,所谓能知小人之依矣。”西汉永光九年,有司奏请徙郡国百姓以奉陵园,元帝不同意,下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其实,宗族流迁,古已有之,或百世不迁,或五世则迁,凡所迁移,又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必有谱,即使一家之中,累世同爨,所在多有,客地又成故乡,同样还是“怀土”。晚近以来,更有不少人,因求学、谋生、经商、做官,离乡背井,甚至远涉重洋,一去不复返,在那里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怀土”之情,亦并不少减。
我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谋事于苏州,如今已年近六十了,可算是真正依恋故土的“小人”。《论语·为政》记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或就能“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或就能“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像我这样的“小人”,乃碌碌庸流,寂天寞地,圣人的境界,那是想也不敢想的。然而到了这个年纪,“旷然而释,怡然而顺”,则庶几矣,这也是素无雄心壮志的结果。既然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也就呆在这座古城里过过“小日脚”,虽然平平淡淡,似乎也很“写意”。这个“写意”是吴下方言,说不大清楚,大约就是舒坦、愉快、随意、省心的意思。我感到“写意”的事很多,比如早春探梅,深秋看枫,檐下听雨,楼台赏雪,去沧浪亭喝清茶,去黄天源吃点心,如果囊中有几文馀钱,就找几个熟人吃个小馆,况且还是别人会账的居多。最让我觉得“写意”的,那还是随意读点闲书,如今书印得多,买的送的借的,往往堆积如小丘,真有点来不及读,那就按着自己的喜好,翻翻这本,翻翻那本,这就来得“写意”了。另外,随意写点文章,也很“写意”,自己明白,我的文章只是让喜欢读的人去读,当然说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话题,然而即使自己喜欢,也未必都去写,即使写了,也未必都能写好,那就可有可无了。
正因为“怀土”,我的读和写,不少与这个古城有关。过去印过几本小书,不外是小有读者谬相称许,也就强以灾梨,在我看来,自己的写,大半是为了消遣岁月,没有什么意思。然而“怀土”依然,文章也还在断断续续写着,正像湖上笠翁在《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里说的那样,“下半犹未脱稿,上半业已灾梨”,这自然也是管不了的。今又新编一集,索性就题名“怀土”,也算是名副其实。
二○一六年四月七日
《开卷书坊》文丛是以传播书香文韵为宗旨的“书文化随笔丛书”,丛书作者中既有知名度较高的学者、作家,更有中青年实力派的作家或学术界、出版界、读书界的名人。本文丛自二○一一年七月在上海书展成功推出至今已出版了四辑三十七本书,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并已形成了辞书社相应的品牌影响力。
《开卷书坊》第五辑将持续出版并以此带动前四辑业已产生的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这本《怀土小集(精)》收录王稼句的文化随笔三十余篇,收录的文章多涉及乡土风物和江南文化风俗。作者多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并在乡邦文献和文化整理中用功颇深,此书大多为乡邦文化随笔,文笔清新,史料独家,所述文字艺术性、可读性俱佳。
江南水乡苏州,自古以来不仅是斯文繁盛的风雅之地,还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东南财富之区,而且苏州的地理位置襟江带湖,草木葱茏,自然风光也别具特色。王稼句先生就是一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作家、学者,他的《怀土小集(精)》也是一部关于苏州地方文化的随笔集。此书继承了古代文人笔记散文以及晚近文化随笔的优秀传统,缕述风土,考订古迹,可见苏州古城历史的厚重悠久,吴下风光的细腻婉转,而姑苏山川之明秀,礼俗掌故之丰富多彩,读者从中亦可稍稍领略一番。
作者以其高情远致和对故乡诚挚的热爱写就此书,使读者恍如置身园林泉石、烟水沧浪之间,感受到苏州这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优雅魅力。然而作为一位深深根植于苏州文化沃土中的作家,王稼句先生的笔触不仅探寻了艺苑图籍、园林山水、文人才士、故旧风华的传递与播迁,更把苏州这片土地上普通百姓真实而温暖的生活日常也展现给读者,举凡闾巷歌谣、饮食装扮、祭祀信仰,民间生活的许多侧面,时间跨越千百年,一一钩沉考证,娓娓道来,贯穿其中的是思古之幽情、怀土之温情,抑或更多的人生与历史的感喟与思索,留待读者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