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坤编著的《沉吟与微享》在结构上分为读书篇、哲思篇、爱情篇、诗情画意篇,作者似乎对类似的分类和文本样式还缺乏自信。我以为本书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觉得对于各个年代的文化阅读需要引领和通道,并试图从人文的角度,比照不同的时代语境来加以整理和挖掘。作者希冀由此完成一次文学思想和美学的探索之旅,自我缅想,自我省察,坚守内心的信念,提挈语言的脉息,藉此来拥有和享受自己澄明温煦的人生。毋庸置疑,语言文字的声音既包含着作者的生命气韵,更可能于其间烙印着一份独特的个人印记,一种繁富的时代喧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沉吟与微享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世坤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沈世坤编著的《沉吟与微享》在结构上分为读书篇、哲思篇、爱情篇、诗情画意篇,作者似乎对类似的分类和文本样式还缺乏自信。我以为本书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觉得对于各个年代的文化阅读需要引领和通道,并试图从人文的角度,比照不同的时代语境来加以整理和挖掘。作者希冀由此完成一次文学思想和美学的探索之旅,自我缅想,自我省察,坚守内心的信念,提挈语言的脉息,藉此来拥有和享受自己澄明温煦的人生。毋庸置疑,语言文字的声音既包含着作者的生命气韵,更可能于其间烙印着一份独特的个人印记,一种繁富的时代喧响。 内容推荐 沈世坤编著的《沉吟与微享》以一个摄影记者的眼睛,通过一百多幅图片,以大场景、多角度的摄影方式,讲述中国首款国产喷气客机ARJ21从研发到制造定型及最后取得国际适航证的历程,深刻展示研发者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极限,为制造能够托起中国民航工业明天的大飞机所默默奉献、永不放弃的精神面貌和心路历程。本书拍摄的图片,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大飞机诞生的故事,更要把大飞机所承载的科技知识普及给更多的中国人,同时,传达一种民族的精神和信念。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将会因此而更加美丽而祥和。本书不仅是一部影像作品,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画作,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目录 序 读书篇 爱情篇 哲思篇 诗情画意篇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次十大好书颁奖,第一次看到席慕容,听她讲她心里的叶嘉莹,我能体会到她们之间的心灵呼应,席慕容的诗歌影响过我,曾经以貌取人的我还想“五大三粗”的她怎么可以有如此细腻的情怀?那是我的可笑,她的情感不仅仅细腻,还有磅礴,因为她是草原的女儿,她心里有一条浩荡的河! 有时候就觉得,小说就是絮絮叨叨地讲故事,除了讲故事,还需要故事背后藏一颗心,这样的作品就多了一份力量,生活之上,还有梦想,也还有生死爱恨。仿佛云层之上,还有月亮,有了月亮,即使彷徨,心里也该有一些明亮! 心理学在目前中国还不是一门显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经济飞跃、道德下滑的今天,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精神上的疾病,而我们是不会承认的。所以即使不看医生,适当地看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也是必要的,如马斯洛、弗洛伊德、荣格……如果真的读不下去,我想起了作家毕淑敏,她有本心理小说《女心理师》,一定会让你有不凡的收获。 王小波实在是个幽默的人,如果说王朔有点贫嘴,小波就是地道的幽默人,甚至比老舍幽默,他把“文革”那个时代荒唐的事以常识的方式、以人性的方式解读,许多看似调侃的话,其实隐藏着他多么忧伤的心。甚至包括他的历史小说,你会觉得荒诞离奇,又会觉得妙趣横生,当然,也挑战你。他的文学,几乎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可以说是并行的几驾马车。他是卓异的,但称为“大师”也说不上,但可以“大家”称呼之! 如果说朱光潜、李泽厚、宗白华的美学对普通读者还有点远,而到了蒋勋这里,美就变得简单清澈,这是我特别喜欢他的理由,他有宗教信仰,并恒久加持,但又不回避生活的喜怒哀乐,每次读他都有无法言说的共鸣。美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态度,影响我的阅读和写作,这也是我持之以恒的追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些细节之美又多么让人震撼,如“知日”的庭院之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之美,还有汪涵的《有味》呀,祝小兔的《万物皆有欢喜处》呀,无论华丽还是朴素,那些打动你心的,无论名家还是无名小辈,都值得你用温柔的目光来追随! 关于开悟,关于参透,近乎神秘。都说世界上除了生死,均为小事。不要说情欲,出家之修,未必就如尘世之修,太多的和尚,我可能更喜欢花和尚鲁智深“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而不能接受日日月下打坐人。所以,自从我研究完黑塞的长篇小说《悉达多》,我仿佛已经能体会佛陀的深意,我接受历尽红尘而看破红尘,即使不能看破,也会让自己日日精进,这样,我开始慢慢试着理解弘一法师了! 创作与生活,无疑是鱼水关系,叶辛、王小鹰都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时代的变革里,他们写好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这是值得年轻人深思的,生活处处是文学,有主观创作自觉,也有纯粹是自己灵魂的需要,尤其是后者,可能更值得尊敬,他们在近乎黑暗里创造了文学的光明,如卡夫卡、佩索阿、卡弗、狄金森……甚至普鲁斯特,写作可能不需要这么多理由,你有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热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针一线、一颦一笑、一粥一饭……而这就是你写作的源泉。 《本草纲目》和《诗经》都是要珍存的,仅仅就植物而言,无论科学精神还是人文情怀,都是我们的精神源头之一,打个比方,这两本书,就如同左右手,你都顺手了,你的身体,你的精神,都会从善如流! 沈从文曾说黄永玉终究会丰富世界艺术,黄永玉说沈从文这种人不会再有了。这爷叔两个真是活宝耶!他们的卓越早已无可争议,黄永玉还活着,他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很漫长,我没追完,以后当再读之。一个画家,有如此的文学胸襟,令人惊叹,在未来的岁月里,他的价值,不可估量也!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一个作家是需要这样的心灵共鸣的朋友的。我又想起阿来和周克芹,两个人坐着,不说话,抽烟,就很好。这是令人向往的。关于写作和教写作,可以读读这篇汪曾祺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无论写或教,皆可以学学沈从文,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自己以交流的方式批阅,好的推出去发表以鼓励,不好的与之探讨,并荐相关之好以研习,让学生自己琢磨与体悟,这真是好。汪简直是沈推出来的,所以汪是一生感恩的。“要贴到人物来写”,这是沈之口头禅,也是其精髓,也是后学小说写作者可宗之法则也!至于课外之阅读与交往更是见其性情。所以昨天看到黄永玉说沈从文以后不会再有了,这话是意味深长的。一位作家,一位老师,真诚而天真,怎么不会赢得学生永久的尊重与怀念呢? 我也特别认同刘震云的观点,内心的洪流比历史的洪流更汹涌。我认真地看过他的三本书——《一句顶一万句》《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手机》和《温故1942》看的都是电影,我更喜欢刘跃进和潘金莲,都是看上去很轴的人,我们静下来感受,却是刘震云的幽默与悲悯。一个故事讲到这个水平,我想到了文我合一的意思。也是我们古人讲的物我合一,进一步就是天人合一,能做到此,也是一种道吧。 最早记住张充和是她对沈从文的评价: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真是精到,令人折服。后来读过一本杂志《水》,是她们家族海内外的亲戚自己内部办的,后来公开发行,质量高古,并细致地知道了她们张家四姐妹的不凡人生。此刻张充和以102岁仙逝,是乃高寿,看她的照片,从青春到优雅地老去,是诗词、书法、昆曲、绘画滋养了她的灵魂。卞之琳追她多年,只是成全了他自己的文学作品,爱情的惆怅堪比大文豪叶芝。爱情呐,有什么办法啊!昆曲我是门外汉,绘画亦不敢妄论,其书法真是得了沈尹默先生的真髓的,清雅流逸。其词风婉约,亦极爱之,她的代表作《桃花鱼》可以摘记在笔记本里深念诵之! 久不读安妮宝贝,今日看到,依然觉得亲切,一些黑暗的日子喜欢读她,仿佛是读自己的情绪。虽常以明朗示人,内心常常有深渊,如此者可能甚众。我也曾劝说好友让他的孩子少读安妮宝贝的作品,心容易灰,尤其是高中阶段。后来安妮生了孩子,她的文字到《得未曾有》就多了明朗与光亮,我想是孩子的到来让她心生温暖吧,她甚至刻意给自己改名叫庆山,但安妮宝贝还是安妮宝贝,就我的直觉,她的文学素养和品质远在畅销的白落梅之上,甚至高于安意如和雪小禅。她的短篇真是好,到长篇《春宴》弱些,她的散文《素年锦时》亦好,不知比毕淑敏那种鸡汤要好多少。在这点上,张悦然、笛安也是不能相比的。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渡边淳一是勇敢的,他的文学世界勇于面对爱欲的真实,尤其是不伦之恋让他写得荡气回肠,尽管多是悲剧和死亡。尤其是大量的性描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最初在日本出版时引起太多家长的指责和辱骂,但他终于熬过了困顿,他其实是严肃的,我们从一个真实的人性角度来看他,又是多么可贵。就像我们的《金瓶梅》,看你盯在何处,如果你能不以自我道德的标榜而能平静看待之,你将对人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深刻的参悟!P6-8 序言 序 提挈语言的脉息 享受生命的澄净 古心静典是一个让人感觉沉静雅致的名字。我和这位有着别致笔名的本书作者并不相熟,在一些场合见过数次,甚至我已然不太记得他的面影。他似乎偏于瘦弱,说话语速颇快,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文学与写作所具有的深邃的挚爱,持久的热忱和内心丰沛的定力及其能量。 他从事的职业与文学无关,然而,他一直喜欢读书,文史哲各方面都怔过一定的工夫。对于读书,他认为自己有过深深的激情,也有过茫然的困惑。但当我读到他这部书稿的时候,我依然愿意给予其一种由衷的称道。我更惊讶于他为了完成一个从阅读者到写作者的转换,竟然花了如此漫长的时光,保存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在文本与生活之间沉潜往复,苦心思索。他努力在评论和散文之间,在理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以呈现他所热爱的汉语写作所能拥有的美丽精当与隽永意味。至于成效如何,也许在此可以暂且不作定评。 我以为,在当下变化剧烈的文化语境中,阅读作为人们精神的渴求及对文字的追逐,无疑具有恒久的存在价值,成为某种心灵的栖居方式。当然,这些年以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文字阅读及其影响力逐步地弱化,从读图找寻文化信息接纳的表象化和快感化,发展到如今的所谓“微阅读”时代,追求信息的海量和小微化,这着实体现了当今时代在文化生态和阅读方式上令人目不暇接的快速变化。显然,我作这样的评断并无绝对的臧否之意,而只是将它视为一种文化变异的标示。由此而言,我试图在文学写作形态构建的层面及意义上,把古心静典的《沉吟与微享》看作一次颇有价值的语言传达的探险。 或许,我可以将作者目下所呈现的文本样式和思想分享的形态,称之为一种小微表达。多年前有句话流布甚广,所谓“小的是美好的”。眼下,阅读与表达方式的碎片化、小微化、零散化,已是一个确凿的需要直面的文化现象。可以说,这也是人们在面临信息爆炸的巨量冲击下一种自然而又无奈的选择,同时也表征着一个阅读多样化、分众化的时代早已飘然而至。小微写作似乎更加强化了阅读传达的直接性、过程性和场景感,是一种多面化、多方位、快速直击、有效到达的文字体验。它显现出当下人对信息及语言资源的摄取、占有和传播的便利与快感。而且,它还是在教育普及化、技术化与高端化背景下,文字阅读更趋于平民化,个人话语表达日益民主化、自由化的产物。当下快餐化代替了精读,确实形成了某种令人关切的状态,使人们生活精致而内心精糙。文化生活质量理应包括心灵生活的质量,阅读的质量和个性的张扬。但阅读表达作为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辨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进而可能影响人们精神生长的走向与脉胳。重要的是,一个年代独到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情怀可以给阅读者带来了精神的舒畅和欣悦,还必将成为独标一格的文化印痕长久留存。 《沉吟与微享》在结构上分为读书篇、哲思篇、爱情篇、诗情画意篇,完整地看完,觉得这个分法还可以再细分,希望作者以后类似的作品分得更精细。个人以为本书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觉得对于各个年代的文化阅读需要引领和通道,并试图从人文的角度,比照不同的时代语境来加以整理和挖掘。作者希冀由此完成一次文学思想和美学的探索之旅,自我缅想,自我省察,坚守内心的信念,提挈语言的脉息,借此来拥有和享受自己澄明温煦的人生。毋庸置疑,语言文字的声音既包含着作者的生命气韵,更可能于其间烙印着一份独特的个人印记,一种繁复的时代喧响。 艾略特曾经阐述过一个历史的和美学的批评原理,他认为,我们对于诗人、作家、艺术家的评价和鉴赏,就是“对于他与以往诗人及艺术家的关系的鉴赏,须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来对照,来比较”。并且断言,“一种新艺术作品之产生,同时也就是以前所有的一切艺术作品之变态的复生”。我想,这是一种颇具浑厚历史感、生长性和延展性的文化意识,所有的文学传统正可以看作一幕无所不在的文学背景,“过去”在当下也具有存在的现时性,并不息地发展着它的内在因素的变化组合,以持续本身的影响能力。我以为,也许正是这样的思考在暗中支持着本书作者的写作。 我一直以为,具有高深邈远的文学志向的写作者,在构建自己考量日常生活和话语空间的视角和方式的同时,如何在平和质朴的语象背后透示出一个躁动年代人们繁复错杂的内心情怀,深邃地凸现被遮蔽的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多义性,以多重笔触和形式来传导某种独赋魅力的富有质感的时代经验。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我觉得,假使能够以一己之力洞烛幽微,察古观今,更以新的方说方式和现实经验的表达方式来揭示这个时代的征候和物象,具备这样的自觉意识和独到的文体语体方式的写作者无疑寥寥可数,这也确实是难以企及的目标。当然,真正优秀的语言作品,应该从中折射出一种人文追索者的隐形的思考,实际上应当成为表现当下的时代精神困境的一种困苦之役,一种自我的诘问和自我的省思。并且,它在作品中能够确凿地显现出一种不断地失落、找寻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历程,能够展示出自我主体性的犹疑、徊徨、迷惘,从而凸显出一个时代独特的纷繁错杂的精神处境。 在这里,我愿意表达一种期待,一种愿景,并与古心静典共勉。我们一同期冀这样一种精妙的书写,它是对自然存在与生命图景的千姿百态的丰富表达的不断更新、替换和修补,是一种显现人类精神演绎过程的杰出话语的营造。 是为序。 杨斌华 (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上海作家》杂志主编、文学评论家) 后记 时间之鞭子总是不停抽打着我们,但我们很少有杜拉斯那样的“不顾一切”,也很少有陈继儒般的孤独里的不孤独,其始终以《小窗幽记》般的精神之态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这样的活着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自许。而孤独的人依然孤独,但他们的幸福你又能体会几何? 虽然陆续出版了几本小书,甚至加入了上海作协,但每每看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内心都会感喟不已,在人类的文明长河里,每个人皆如尘埃,而让尘埃生光,那就要你勇敢地把心置于宇宙星河,无论你是怎样的柴米肉身,你都需要一种力,一种俯仰天地的精神。“在莎士比亚诗歌里寻找缪斯”的老诗人屠岸说:诗歌是我的宗教。在八十年代他患有抑郁症时,在夜阑无声里,就背诵莎士比亚、济慈、华兹华斯、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在诗歌的安慰下入眠,其自言“诗疗”,这“老头”今年已经九十三岁,还在“诗疗”,有趣极了。常说,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在文学的世界,你又究竟几何?在文学的辽阔里,单单诗歌,你激情四射的情绪里是否让那些伟大的灵魂漫过你情感的山河?狄金森,洛尔迦,曼德尔斯塔姆,艾吕雅,博尔赫斯,布罗茨基,佩索阿,茨维塔耶娃,辛波斯卡,里尔克……你说,你骄傲,你是一棵树,其实,你就是一株草,如果可能,就做一株红楼里的绛珠草吧,当然,在特定的岁月,你也能雷抒雁般《小草在歌唱》,也是一种幸福地活。 只活了四十六岁的诺奖作家加缪曾在获奖感言里说:“作家漫长一生的境遇中,晦暗也好,腾达也好,在暴君的铁牢中也好能自在发出声音也好,只要他尽力做到为真理服务,为自由服务,他就能重新找回勃勃而富有生机的集体情感和支撑。为真理而服务,为自由而服务,这两条也足以体现作家职业的伟大”深味加缪这段话,且不说职业,且不说伟大,既然你是文学的圣徒,那你就要日日时时里,现实与理想里,不停追问自己.为真理,为自由,你做过怎样的努力?这些年,由动荡渐趋安定,我一直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虽然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但依然“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在积极地进取,即使一直如希绪弗斯般推着石头上山,我也从不回避艰难。鲁迅先生说的“我并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其生前之寂寞,死后之光荣,是一个战斗的一生,与黑暗的世界,更与“抄古碑”的自己。之所以我会经常去鲁迅公园去看“端坐着”的先生,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在现实的混乱里迷失自己。无论在天涯社区,还是当年之QQ空间,还是如今的微信圈,在不断流逝的时间里,总是反复以文字的方式问自己,你还是不是当初的你?很多人支持着我鼓励着我,甚至与我同行,但我们依然都是孤独的个体,你如何安放自己,有可能就决定了你是否还属不属于你自己。有一段时间我总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来勉励自己与朋友,可南怀瑾说,百尺竿头之后呢?你该如何?这让我开始有了新的思索。 这一段时间,用句时髦点的话:陷人大量的文本里。不断地写下瞬间的“交流与体会”,有对错,有是非,也是一个真实地活在土地上的自己,也会关心核心价值观,也会思考“中国梦”,一直也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但知道,一条小溪只有流人大海才可能懂得浩瀚与磅礴,所以,日日仍需要努力,需要加持与静默。 还想多说一句,不要把你的不思进取当做淡薄,在这婆娑的世界,如果你没有摸爬滚打过,你说你就是上帝或者佛陀,是无明,更可能是一种可怕的罪孽。所以,活着,不能只闷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看看遥远的星河里你会是哪一颗? 我在这本书里并不想如海子那样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走过鸡汤式的温暖的煽情,我们还要看到很多疼痛,很多不可回避的岁月无情。这是自言自语,又是不停地对话,是你,也是我,在生活的嫌隙里,无论多么纤细的空间,我依然希望以诗意填补,填补我忙碌的尘世,也愿能给你一些启迪,这是我看完完整的书稿后写下的我的心灵自觉。一缕书香,一定也透着你精神的丝缕,愿我们在未来的文学路上有一天幸福地会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