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柱,石油地质学家、油气勘探家、油气勘探战略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在60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中,在全国23个省(区)50多个盆地进行了油气前景评价和选区研究,为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油气发展战略及勘探部署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伟立等编著的《康玉柱院士传(精)》的出版,以记录康玉柱院士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传承他治学为人昀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吏书增添了新篇章,成为史料中的宝贵财富;为后人传承前贤领路的创业勇气、魄力,为祖国人民舍身奋斗的献身精神。是后人学习的一面旗帜,他的功绩、经验和理论认识,对发展石油工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伟立等编著的《康玉柱院士传(精)》介绍了康玉柱院士在50多年的油气勘查实践中为国家和有关部门油气勘探开发线路和部署所做的贡献,实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开辟了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新纪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康玉柱院士的工作业绩。
序
前言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1.1 家庭状况
1.2 攻读大学
第二章 地质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
2.1 报到就任
2.2 胜利油田的发现
第三章 多个盆地油气评价选区研究
3.1 东部四大盆地油气前景评价
3.2 走廊盆地油气前景评价选区
3.3 东南诸省中、小盆地油气远景评价选区
3.4 新疆主要盆地油气调查研究
第四章 战略评价塔里木盆地
4.1 聆听李四光的教诲
4.2 野外调查
4.3 生死一线,车祸救人
4.4 首次发现石炭一二叠系生油岩
4.5 经历沙尘暴
4.6 编写报告、提出勘探建议
第五章 挺进塔里木
5.1 筹建队伍-
5.2 初探喀什一麦盖提地区
5.3 战略转移到塔北
5.4 跃参1井获得重要地质成果
5.5 扎根边疆找大油田
第六章 重大突破(沙参2井)——历史的丰碑
6.1 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突破——沙参2井
6.2 国家领导高度评价
6.3 有关单位贺电
第七章 会战塔北,发现多个油气田
7.1 向地质矿产部领导汇报
7.2 油气勘探战略预测
7.3 古生界油气田的有利地区预测
7.4 寻找中新生界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7.5 发现10个油(气)田
7.6 领导高度评价
第八章 世界级塔河大油田的发现
8.1 塔河大油田的发现
8.2 油田概况
8.3 油田地质特征
8.4 油气分布规律
8.5 塔河大油田前景展望
8.6 中国工程院考察塔河大油田
第九章 开拓巴楚和麦盖提地区,发现两个油气田
9.1 麦盖提斜坡导向性油气重大突破
9.2 巴楚隆起导向性油气重大突破
第十章 高级咨询
10.1 雅克拉一轮台与亚肯一阳霞天然气勘探建议报告
10.2 中国南方古岩溶考察
第十一章 勘探大西北、再创辉煌
11.1 荣耀出山
11.2 发现8个油气田
11.3 油田调研
第十矗二章 沙参2井油气重大突破后的辉煌
第十三章 国际交流及国外考察
13.1 国际交流活动
13.2 在国际会议上的学术报告
13.3 国外考察
第十四章 科技创新——理论建立
14.1 创立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
14.2 建立了油气地质力学理论
14.3 新疆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成油理论
14.4 中国西部叠加复合型盆地成油理论
14.5 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
14.6 全球主要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14.7 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
第十五章 油气战略咨询与建议
15.1 代表性咨询项目
15.2 油气资源规划审查
15.3 代表性咨询报告
15.4 学习李四光的创新精神,发展地质力学理论
15.5 发展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的建议
15.6 在“中国石化东部老区稳产资源和关键技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15.7 21世纪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科技问题
15.8 在南方油气勘探推进会上的讲话
15.9 在胜利油田调研会上的发言
15.10 关于南岭成矿带成矿规律认识和建议
第十六章 著名地质学家的评价
16.1 孙殿卿先生
16.2 黄汲清先生
16.3 杨起先生
16.4 任纪舜先生
16.5 被收入各名人录
第十七章 历史的辉煌——科技奖励
17.1 地质矿产部找矿个人特等奖、记一等功
17.2 获奖记录
第十八章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8.1 西北石油局召开庆祝会
18.2 王乐泉看望新任院士康玉柱
18.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康玉柱院士
第十九章 成就卓著新闻报道
19.1 心中的]旋律
19.2 地质之光
19.3 魂系塔里木(电视专题片)
19.4 石油勘探史上的丰碑
19.5 希望在沙漠
19.6 感动新疆感动石油
19.7 触摸石油脉动
19.8 28米的距离有多远
19.9 圆梦塔里木
19.10 油气勘探大师走过的峥嵘岁月
19.11 铁志如山坚油情似海深
第二十章 康玉柱的感言
20.1 儿女们献给父亲的一首诗
20.2 儿女们献给母亲的一首歌
第二十一章 附录
21.1 康玉柱简历
21.2 油气地质勘查地区(盆地)
21.3 编写的规划、设计
21.4 向国家、部(省)领导汇报、报告
21.5 编写的科研报告
21.6 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
21.7 发表的科学技术专著
21.8 科技讲座
21.9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14次,国内大型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45次
后语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1.1 家庭状况
1936年3月15日,康玉柱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市中安镇双台子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康国恩曾在村里当过私塾先生,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康先生;母亲康屈氏。其上有大姐康玉书,二姐康玉琴(已故)。康玉柱4岁时,父亲就教他识字和算数等。1950年小学毕业后,他到70里以外的盘山中学读书。1956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
1.2 攻读大学
1956年,康玉柱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学习搞好,以便将来回报党和国家的培养。在整整4年时间里,他发奋学习,争分夺秒,很少看电影、逛大街,坚信时间就是成绩,时间就是智慧。每天课后,不但复习好功课,完成作业后还到图书馆借阅有关参考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因此,第一年考试成绩优秀。第二年担任学习班长,直至毕业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
1.2.1 野外实习
1.2.1.1 为大炼钢铁寻找铁矿
1958年7月中旬,长春地质学院组织学生开始野外生产实习,康玉柱参加了山西生产实习大队,开始在太行山区实习,后转到山西省北部的左云县和右玉县,为县里大炼钢铁寻找铁矿。
(1)深夜下悬崖
1958年8月的一天,在山西省太行山上进行野外地质观察,老师带领学生观察下古生界地质剖面,沿既定路线边走边观察。下午爬上震旦系石英岩的高山,观察一段时间后,太阳快落山了,西面晚霞映红了半面天,景色迷人。天渐渐黑下来,找不到下山的路,老师着急了。因为,震旦系石英岩容易按节理形成陡崖。向北走是悬崖,向南走还是悬崖,到处都找不到下山的路,当时,天已经黑下来了,山上的萤火虫到处乱飞,把深夜划出一道道亮光,好像节日燃放的礼花。
正在无奈时,康玉柱突然发现一个不动的光芒,萤火虫发出的光应该是动的,为什么这个光不动呢?是不是老乡的灯光呀?康玉柱对大家说: “那个光不动,可能是老乡的灯光!”同学们向着有灯光的方向大声喊叫。喊了几声后,没想到山下的老乡回应了。
经过对话,对方知道是长春地质学院的学生后,老乡回答说: “我去接你们!”。同学们高兴地跳了起来!过了约一个小时,一位老乡提着马灯上来了,见面了解详情后,那位老乡说: “下山只有这一条路,你们紧跟着我走,要一个脚印跟着一个脚印地走,不要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大家一个跟着一个,一步一步跟着老乡往下走。没走多久,老师脚踩空了, “哗”的一下子滑下去了,同学们吓坏了,所幸恰好被一棵树卡住了,老乡和同学们艰难地把老师拉上来,继续向山下走。
经过约一个多小时,才走下高陡的悬崖。当同学们吃完饭时,已经是次日零点了。大家非常感谢这位老乡。如果没有他领着同学们下山,这一夜就得在山上过夜了。第二天,一看昨夜下山的路,才发现是震旦系石英岩的垂直节理形成的陡崖,高达百多米。
(2)找到铁矿
1958年9一10月,以康玉柱为负责人的野外实习小组先后到山西省北部左云县和右玉县,为当地轰轰烈烈大炼钢铁寻找铁矿石。他们经过20多天跋山涉水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几处矿点,但矿层很薄、品位低、无价值。县委领导和人民为了早日炼出钢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十分着急。因此,同学们根据已发现的矿点情况,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新目标。他们起早贪黑忘我工作,一座山、一座山地找,又经过半个多月的辛勤工作,终于发现两处厚达1m左右铁矿。为右玉县找到了铁矿产地。
康玉柱他们生产实习结束了,临行前,县委组织了机关干部、学生及部分居民共数百人召开欢送大会。会议十分隆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右玉县委书记致欢送词说:“长春地质学院实习的同学们,今天就要离开我们了,你们在短短一个半月大炼钢铁运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热情,给我们寻找到了铁矿产地,为我县钢铁任务的完成起了关键作用。在工作中你们和人民打成一片,不怕苦,共同奋战,这种高度共产主义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县人民的不会忘记你们的,让我代表县委和全县人民,用最热烈的掌声、锣鼓声欢送你们返回地质学院,并赠你们一面旗帜《钢铁先锋》,以表达感谢之情……”
康玉柱代表实习小组致答谢词……
尊敬的县委领导同志们:我们就要回学校了。首先我代表实习小组衷心感谢县领导和同志们开大会隆重欢送。2个来月,我们在县委正确领导下,乡亲们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我们实习任务,为县找到了铁矿,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分内事,也算是我们为大炼钢铁运动作的一点贡献。
回校后,把县领导激动人心的讲话作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和起点,鞭策我们努力学习好本领,将来为党和人民找到更多的矿床。报效祖国和人民。
1.2.1.2 原始森林填图
1960年5月,长春地质学院的野外实习开始了,康玉柱被任命为吉林生产实习大队12分队队长,其地质填图地区是最艰难的吉林幅摩天岭地区。
摩天岭区不但山高,而且是原始森林区。据老乡说黑熊、野猪经常出没。进人工区前,当地生产队领导说,今年春天有空投特务,县公安局组织民兵搜山,没有搜到什么。当时有些同学担心,万一碰到怎么办?康玉柱针对这些思想,召开了团支部大会进行动员,他号召为党的事业,学习革命老前辈不怕死的精神……经过动员,统一了认识后,又在全分队制定了一些防范措施。工作开始后,康玉柱以身作则,主动挑起重担,哪条路线艰苦、危险性大,他就跑哪条线。在填图过程中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野猪跑和听到黑熊吼……
有一天深夜,他们住在原始森林里伐木工人住的木栅房子里,大约夜里12点左右,黑熊来扒门,同学们都惊醒了,大家惊恐地看着3只黑熊扒门,扒一阵后,扒不开,黑熊离开了,同学们则一夜未眠,但第二天仍继续工作。经过20多天艰苦奋斗,摩天岭地区的地质填图任务胜利结束了。野外实习结束后,12分队被吉林生产实习大队评为“红旗分队”,他们班也被长春地质学院评为“红旗班”,康玉柱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原始森林区毒蛇多,走路时经常见到。1960年7月某一天中午,康玉柱带领同学们,从早饭后开始攀登吉林省原始森林中的高山——摩天岭山峰,沿着山脊往山上爬,每爬一公里定一个地质点,进行地质素描和采样。
中午11点多,终于爬上了顶峰。顶峰上是燕山期花岗岩,看到一大块较平的花岗岩,几个同学全跳上去了,跳动可能震动了大石头下的毒蛇窝,瞬时从这块石头下面爬出几条毒蛇,一个同学大叫“毒蛇”!这时同学们用铁锤子或取样的铁镐与毒蛇展开紧张的战斗……经过几十分钟的惊险战斗,共打死4条毒蛇,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野外工作结束后,分队长康玉柱组织同学们分工进行室内资料整理,他按照报告提纲,加班加点写完报告。经老师审查,给以很高评价,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2.2 光荣入党
1960年9月27日,是康玉柱一生中极不平凡的日子,长春地质学院吉林生产实习大队党总支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康玉柱的人党问题。参加大会有60多人,教授、讲师和青年助教及要求人党的积极分子们,长春地质学院普查系党总支书记和组织委员也参加了会议。会上康玉柱十分激动向党组织宣读了入党志愿书,与会全体党员表决一致通过康玉柱人党。他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1.2.3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大学毕业分配,康玉柱填写的志愿是:党的需要就是他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学院在毕业分配安排中,因他是品学兼优的高才生,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方案都是要他留校。可在研究最后分配方案时,校方突然接到地质部的通知,要立即组建地质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向长春地质学院要10名毕业生,必须有一个党员带队。学院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让康玉柱带队前往。此后老师找康玉柱谈话,说明意图后,康玉柱当即表示:坚决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P1-3
康玉柱,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家、油气勘探家、油气勘探战略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的开拓者,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的奠基人,知名的油气勘探大师。1936年5月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市,满族。1960~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矿产普查系,曾任分队长、队长、处长、地质矿产部塔北油气勘探指挥部指挥兼专家组组长西北石油局副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西北石油局高级科技高咨组组长(副厅级);中同石油化]二集团公司西部勘探经理部副经理兼总地质师及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 “八五”、 “九五”、 “十五”、 “十一五”围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负责人;中同石油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成员;国家储委油气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94项中国工作组专家;中国工程院能源矿业工程学部常委;中围石化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咨询中心委员等。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家顾问团顾问;新疆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新疆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与油气有关的多个科技刊物的顾问;国家科技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及“973” 项目专家组成员等职。
1)在60年来油气地质勘查实践中,他在23个省(区)50多个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查和远景评价选区研究,为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油气资源开发战略和勘探部署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1970年,他主持战略评价塔里木盆地,1977年又筹建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即西北石油局),他成为西北石油局的主要奠基人。1989年,康玉柱首先提出油气勘探从塔西南地区向塔北地区沙雅隆起转移,并在雅克拉构造上主持部署了沙参2井。
3)1984年,他主持部署的沙参2井,实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的首次重大突破,甩掉了中同古生代海相无油的帽子,开辟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新纪元,沙参2井的成功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成为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的开拓者。从而,拉开了我国油气勘探的第二次跨越和塔里木盆地找油大会战的序幕,为国家制定油气开发“稳步发展、发展西部”战略方针提供了科学依据。
4)1990年,他主持发现了世界级古生代海相特大油田——塔河油田,2014年累积探明油气储量13.4 X 10的8次方t油当量。年产油气900 X 10的4次方t油当量。
5)1992-1995年,开拓巴楚和麦盖提地区油气勘探,实现两个地区导向性油气重大突破。分别发现巴什托油气田和亚松迪油气田。
6)1984-2007年,他在新疆主持和指导T作,发现20个油气田,为中国油气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愧为知名的油气勘探大师。
7)他建立了6项石油地质理论。1992年首次创立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成为中围海相成油理论的奠基人;油气地质力学理论,成为地质力学理论的卓越传承人;新疆前陆盆地成油理论;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成油理论;中国非常规油气成藏理论及世界油气分布规律等。这些油气成藏理论,填补和丰富了油气地质理论,对油气地质理论发展及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康玉柱向国家及省部级领导汇报20次(文字报告20份)、独立执笔和主编了国家级项目及部级规划及设计33份、科研报告32份、科学技术专著24部、公开发表论文140多篇、先后参加了国内外大型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60次及学术讲座26次。
2005年以来,他应邀参加了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国家科技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部门油气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和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项目及有关部门科研项目的立项、设计、中期检查验收等,并给予指导和咨询。
多年来,康玉柱获国家级奖4个、省部级特等奖4个、荣立地质矿产部一等功和劳动模范、感动新疆十大人物和中国科技人物奖等。
几十年来,他相继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和科技人才,先后在各条战线上都成为油气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领导和技术领军人才。
多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地质报》、《中国石化报》、中国网、《乌鲁木齐日报》、《中国西部开发报》及《石油商报》等,对康玉柱院士的突出贡献报道了50多次。
康玉柱院士热爱党、热爱人民。毕生从事油气勘探开发事业,艰苦拼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他不愧为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石油勘探家和杰出的战略家,是自主创新和油气田发现者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一面旗帜。
应该说明的是,在油气勘探的历史进程中,对某些地质问题和勘探部署的不同认识和分歧是正常的。传记中涉及一些有关问题讨论过程,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