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小人物、好故事、重创新、强团队。赖老石头、林家三兄弟、猎人、女扮男装的李满玉……这些接地气的小人物,讴歌了英雄的人性美,这在战争题材当中是很少见的。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微观入手,突出闽西,突出坚守,突出小人物,丰富了长征题材,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好的主旋律宣传意义。
钱林森著《绝命后卫师》以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红三十四师作为故事的原型,将史料和艺术相互结合,重现红三十四师广大指战员在生死存亡时刻顾全大局、英勇战斗的壮烈场面,展示闽西儿女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赤胆忠心,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期间,红三十四师作为红军的后卫部队,担任着在长征路上掩护红军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1934年10月—12月,为了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由闽西客家子弟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与数十倍之众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在掩护主力红军突破第四道湘江封锁线的惨烈战斗中,红三十四师6000余人全军覆没。他们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气壮山河的伟大篇章!
电视剧《绝命后卫师》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重点创作电视剧项目,小说由同名电视剧改写而成。钱林森著全书以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红三十四师作为故事的原型,将史料和艺术相互结合,重现红三十四师广大指战员在生死存亡时刻顾全大局、英勇战斗的壮烈场面,展示闽西儿女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赤胆忠心,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注意警戒!”陈树湘命令出口的同时手上的一支苏式冲锋枪也咔嚓一声打开了保险。身后的战士们也都咔嚓咔嚓端起了枪,背靠着背,警惕地盯着村子里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队伍在高度警觉中慢慢接近村子。
小丸子忽然差点失声惊叫起来。大家顺着小丸子的视线一看,骤然间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村口大榕树上挂着十几具群众尸体,尸体的黑影在忽明忽暗的夜光下更增添了几分“鬼村”的惊悚。
正在大家神经抽紧的时候,传来一阵疾速的脚步声,战士们都本能地找角落隐蔽,做好战斗准备。只有陈树湘一听就知道是团里绰号叫“飞毛腿”的侦察连连长回来了。
果然是飞毛腿,他疾奔到陈树湘面前紧张地报告:“团长,不能往前走了。”“为什么?”蔡中问。
“前面的道路被国民党军封锁了。”飞毛腿喘着大气说。
蔡中明知飞毛腿不会误报,但还是不愿相信:“这怎么可能?一这里还是苏区!”
陈树湘指着村子里的惨状说:“这里恐怕已经不再是苏区了。”他又问飞毛腿前方有多少国民党军?
飞毛腿说少说也有一个团,甚至一个旅。
蔡中建议:“咱回闽西这是必经之路,别无选择,只能趁敌不备冲杀过去,能冲过去多少算多少。”
“不行!”陈树湘说,“咱不能毫无意义地拼光了101团最后的血本。掉头,往东北方向撤。”
没有任何迟疑,部队按团长的命令改变了撤退的方向,后队变前队,小跑着悄悄往东北方向行进。
黑夜中,蔡中紧追几步跟上陈树湘问:“树湘,你是怎么判断的?”
“我感觉形势正在急转直下。蒋介石变阵了。”
“什么意思?”
这时他们刚要穿过一条公路,陈树湘边跑边说:“蒋介石这次用的是……”他话还没说完突然对后急喊,“后退隐蔽!快!快!”
包括蔡中在内的所有战士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但都迅速地退回到公路边的草丛里隐蔽起来,一个个心跳气喘着。
队伍刚刚躲入草丛不到一分钟,只见前方数以十计的车灯出现了。随后,拉着大炮的国民党军车队一辆接一辆地从101团指战员的眼前几米之外隆隆驶过,指战员们都有一种车轮子从他们身上碾过的感觉。
终于等到最后一辆军车驶过,车队走远,陈树湘立刻下令部队穿越公路,向正东方向前进。
陈树湘和蔡中继续着刚才被打断的话题:“我刚才说到哪儿了?哦,我感觉到蒋介石开始变阵了。”
蔡中说:“我也明白你的意思了。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采取的是竭泽而渔的策略,战术上采用的是堡垒战术,所以七个多月来他一直是围而不进,反而是咱红军在错误地采用以堡垒对堡垒的战术,才越来越造成战场失利。”
“现在咱脚下这片苏区土地上突然出现了国民党成建制的部队,说明蒋介石认为泽已竭了,开始收网了。”
“树湘,我感觉前七个来月的作战不过是个前奏,真正的血战恐怕才刚刚开始。”
“我也有同感,在这一地带出现国民党成建制的部队,这是一个极其凶险的信号!”
陈树湘话音刚落,身后突然响起激烈的枪声。陈树湘让蔡中率领部队继续前进,自己掉头向后队奔去。
陈树湘跑到后队,发现断后的战士们都趴在地上摆着战斗姿势在看着几十米外黑夜中的交火。从爆炸的光影中可以看出交火双方都是国民党军。
一会儿,像是双方终于弄清对象了,交火也停了。
“狗咬狗。”一位战士说。
蔡中率领的先头部队没走多远,被一条几十米宽的河流挡住了去路。蔡中看着在月光下泛着银色的河流正着急不知怎么办时,陈树湘追了上来。
“树湘,咱是不是跑反了方向?”蔡中说。
“咱们是在绕道。”陈树湘说,“那是因为回闽西的道路全被国民党军占据了,咱要想保住101团的这几百个种子,只有绕道龙口、石城一线……”
“那是要通过白区了,我们要自投罗网?”P8-9
序言·铁血柔情 浩气长歌
张胜友/文
长征,不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长征精神,已然升华为中华民族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我家乡福建闽西的一支红军部队——红34师,即在长征路上演绎过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戏。
闽西辖八县:长汀、上杭、永定、连城、武平、宁化、清流、明溪,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红34师是即由地方武装整编而成的一支红军主力部队,全师6000余人,几乎清一色闽西子弟,其中仅永定县的入伍战士即多达2000人之众。他们绝大多数为客家人,堪称一支骁勇善战的“客家军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934年10月18日,红34师悲壮地挥别故乡,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这支英雄部队曾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中屡建奇功,长征路上更担负着最为凶险的殿后作战任务。金戈铁马,步步惊心,突破国民党军布设的第四道封锁线时,在掩护主力红军强渡湘江的惨烈战斗中,红34师孤军奋战恶斗、全军覆没,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气吞山河的壮烈篇章。
1934年12月1日,湘江战役生死攸关的一天。胜,则红军血脉尚存;败,则革命火种将熄灭在湘江。空前残酷的战斗持续至黄昏,红军的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中央机关纵队和红军主力大部队渡过湘江西行而去。经此一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在这场殊死搏斗中,红34师则永远长眠在湘江东岸了……
岁月悠悠,这段史实鲜为人知,更让人不忍卒读。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袂拍摄了30集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即将由中央电视台隆重播出;编剧钱林森自己已改编的同名长篇小说《绝命后卫师》,也由红旗出版社同步出版。作为闽西人,我既欣慰莫名又感慨万千:这正是对闽西先烈在天之灵最为虔诚的祭奠啊!
显然,这是一部充盈着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气概的作品,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展现了众多有勇、有谋、有情怀的红军将士群像。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大格局、小人物、好故事。不着重描摹敌我双方的领袖风采,而是低“切入点”,直接着墨于红军基层指挥员和普通士兵,——他们多是接地气的农民子弟。在真实的烈士名册上,诸如丘老丸子、赖老石头等,一看就知道是一群贫苦出身的苏区老乡,可在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为保卫苏维埃毅然“投红”,全师6000多人,很多战士同为夫妻、兄弟、父子、爷孙……他们把家一扔就上路了。 无论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逃跑,没有一个人投降,在执行后卫作战任务中全部阵亡,再也没有回来。他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这些人能坚定不移地跟随红军的脚步,凭借的是闽西子弟硬脖子的劲头和坚持到底不当逃兵的朴素信念。全书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令人信服地表现了烈士们是如何以不屈的身躯托起信仰和忠诚的丰碑的。
师长陈树湘无疑是红军的典型代表,他投身革命于社会动荡、风雨如磐的年代,为理想、信念不惜奉献一切直至生命,视死如归,甘愿为红色苏维埃政权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战斗惨绝人寰,士兵们一个个倒下了,最后时刻,师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少年红军;父亲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丈夫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妻子……他们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就像为了保卫党中央、中央红军,红34师毅然决然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红34师打的是一场“绝地反击”战。当接到“中央纵队过了湘江”的电报时,仍被拦截在湘江东岸、深陷于国民党军及反动民团重重包围之中的指战员们竟一片欢呼,庆祝胜利。明知过江已无望、面临死亡之绝境,却充满对革命最终胜利前景的无限憧憬——这些牵动着亲情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场景,这种独辟蹊径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正是这部小说(和电视剧)才具有如此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么?!
男儿有泪不轻弹。掩卷细思,心中的泪水当为陈树湘、苏达清、程翠林们而流。当我想象着陈树湘被民团团团围住的时候,耳畔禁不住响起他略带闽西客家长沙口音缓缓吟诵的诗句: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长征精神永垂不朽!
(张胜友,福建永定人,著名作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主要代表作品:《十年潮》《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风帆起珠江》《闽商》《百年潮·中国梦》《闽西:红色记忆》等。荣获文学大奖20多次,多篇作品入选大学、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部小说是同名电视剧的一个“副产品”,因为小说是在完成电视剧之后写的。而不得不多说一句的是,创作之初,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对我来说是一道棘手的命题作文。
创作缘起于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杭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作报告时脱稿讲的一段话:“长征出发时,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战几乎全师牺牲。师长陈树湘不幸被俘,他撕开伤口,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实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在上杭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四个多月后的2015年3月18日,中宣部文艺局就协调有关方面召开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的工作协调会议,而《绝命后卫师》的命题正是以习总书记在会议上脱稿讲的这个故事为原型,表现红34师指战员实现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誓言的英雄主义精神。
中宣部协调会议后的5月中旬,我接到担任编剧的邀请。但我本人之前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所有信息几乎全部来源于网络搜索。悲壮的史实客观存在并令人震撼,但毕竟不是拍纪录片也不是写纪实文学,文字记载的史料和作为一部电视剧或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表达之间还存在距离,甚至使我一度陷于找不到艺术表达方式的困惑。按中宣部黄坤明常务副部长强调“要把《绝命后卫师》拍成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时期大片”的要求,我更是感到这几乎是很难完成的一道命题作文。
从命题作文到产生强烈创作冲动的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5月的一次闽西采风活动时的一个瞬间:那天我久久伫立在1934年10月中旬红34师毅然别离故土、踏上壮烈征程的出发地,蓦然产生了一种心灵的穿越,似听到有一种如潮声一样席卷来的声音响起,那是红34师6000多名指战员的脚步声。成千上万壮士的脚步声从纷至沓来到整齐划一,那越来越坚定、整齐而铿锵的脚步声彰显着一种义无返顾。很早前不知在哪本书上读到过的一句托尔斯泰名言也在那一刹间被激活:“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红34师这支英雄部队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和党中央核心纵队突破湘江封锁线而全军覆没,他们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托尔斯泰的英雄主义定义。在那短短的十几分钟的心灵穿越中,我看到并终于感觉到了《绝命后卫师》的震撼群像和悲壮旋律。从这一刻起,开始时对命题作文的畏难情绪已经在不能不写的强烈创作冲动下荡然无存了。
对于这段革命历史史实的再创作,历史过程大部分有据可查,但对于一个“剧”或一部文学作品,就不能是简单的事实罗列和堆砌,必须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文艺创作规律,处理好历史叙事和艺术表达的关系。好在该剧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度关注,在重大办及央视领导、主创诸多专家的指导把握下,确定该作品只聚焦于红34师,从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到一个个普通战士。按重大办主要专家李准先生的定位:该剧是具有重大品格的非重大精品。“非重大”的定位就赋予了创作者在艺术虚构上更大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中宣部文艺局和总局领导亲自审读完八九万字的故事大纲后提出要求:重大的历史节点必须严格按照史实,而对这支英雄部队的人物群像塑造可以充分展开想象,进行有利于主题升华的艺术虚构。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以及团长韩伟、苏达清等主要指挥员都是真实人物,但红34师团以上的干部轮换过多,职务变换频繁,我们按文学创作的规律和艺术表达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统筹和归整集中。除师长、团长等主要指挥员外,还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在红军队伍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普通红军战士,如“夫妻红军…‘父子红军”和“兄弟红军”等等集体英雄主义群像。这是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第一座红色丰碑!
要说小说是同名电视剧的副产品其实并不准确,在剧本创作前我一口气写了八九万字的故事大纲,其实我在写大纲过程中随着激情流淌出的几乎就是小说初稿。所以要说小说出在剧本之前也并不牵强。
当我有意出版该书的时候,是好友、著名作家鲁引弓先生为我热情牵线了红旗出版社。红旗出版社一向注重文化价值观导向,在业界有着极好的品牌形象。而作为作者,《绝命后卫师》的创作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为烈士树碑,为英雄立传,感觉这是我几十年创作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次倾心创作,而红旗出版社也是出版这部书稿的最佳平台。
必须要对《绝命后卫师》电视剧本及小说稿创作给予过无私帮助的袁锦贵先生、李准先生、李京盛先生、王伟国先生、张晓海先生、苟鹏先生、秦振贵先生、傅柒生先生、董亚春先生、夏晓谦先生等一并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钱林森
2016年7月25日
大格局、小人物、好故事、重创新、强团队。赖老石头、林家三兄弟、猎人、女扮男装的李满玉……这些接地气的小人物,讴歌了英雄的人性美,这在战争题材当中是很少见的。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微观入手,突出闽西,突出坚守,突出小人物,丰富了长征题材,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好的主旋律宣传意义。
李京盛
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
明知过江已无望、面临死亡之绝境,却充满对革命*终胜利前景的无限憧憬——正是这些牵动着亲情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场景,使小说具有如此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
张胜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