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建著的《心教(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通过分享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细致入微地揭示了正面管教的运行机理。比如,如何解读孩子的情感模式,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跟孩子的关系,如何让孩子走出焦虑、恐惧,激发孩子的自信,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等等,用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你的心,帮助被教育之难困惑的大人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教(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 |
分类 | |
作者 | 李崇建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崇建著的《心教(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通过分享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细致入微地揭示了正面管教的运行机理。比如,如何解读孩子的情感模式,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跟孩子的关系,如何让孩子走出焦虑、恐惧,激发孩子的自信,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等等,用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你的心,帮助被教育之难困惑的大人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内容推荐 这本《心教(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里,李崇建老师构筑了“姿态”“语气”“感受”“渴望”“正向好奇”与“停顿”六个环环相扣的脉络,以清楚的步骤,深入浅出地说明专业咨询模式如何运用在孩子身上,唤起孩子的正向好奇、自我觉察、情绪转化,进而达到欣赏自己、爱上学习的效果,释放出孩子内在的生命力。这本书呈现了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和影响力,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你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同时也能获得自身的疗愈、成长,提高爱和教养的质量。 目录 第1章 如何优雅地教出好孩子——尊重是教育的开始 拥抱孩子的坏情绪? 让孩子接收到支持信息 避免以爱的名义等价交换? 千万不能以满足期待的方式证明爱 再多一点耐心也无妨 第2章 想跟孩子好好沟通,却事与愿违——检视自己的姿态和语气 觉察自己的姿态 五种常见的沟通姿态 (一)求生存的应对姿态──指责 (二)求生存的应对姿态──讨好 (三)求生存的应对姿态──超理性 (四)求生存的应对姿态──打岔 (五)一致性的沟通姿态 用角色扮演帮孩子面对问题 与孩子沟通时的自我准备 第3章 如何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情感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从感受切入问题 为何你的鼓励与安慰无效 善待孩子的情绪 大人如何才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 好动的孩子 当恐惧笼罩一个人 被恐惧攫住的心灵 探索、接纳与释放恐惧 如何面对难以处理的感受 第4章 如何提升孩子的优秀指数——联结孩子内心的渴望 心灵体验是改变的关键 创造体验性 情感是成长的关键 从日常联结彼此的渴望 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 启动孩子的正向资源 萨提亚模式成长信念 让孩子学会接纳和珍视自己 陪伴是最好的教养方式 第5章 谁说科学教养是矫情——正面管教的力量 心理暗示的力量不容小觑 如何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改变 孩子的优秀是暗示出来的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让错误成为孩子学习的机会 启动孩子专注的资源 正向好奇的简单对话 第6章 忍不住冲孩子发火,怎么办——停顿,让心静下来 学会按暂停键 训练自己的停顿意识 来自星星的孩子 允许孩子慢慢来 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时间 第7章 超级父母是怎样炼成的——从学习到运用 要想孩子进步,父母要先成长 用柔和的方法解决孩子间的争执? 对孩子的需求要认真回应? 给孩子安全感,孩子才愿意说? 学会理解、接受和给予 把最好的自己给孩子 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用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孩子 第8章 环境影响孩子一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给孩子创造一个有正向感染力的环境 父母要学会自律? 家庭与学校文化 和孩子一起阅读是最有效的陪伴方案 清楚且简单合宜的规则 身教是良好的互动模式? 后记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善待 试读章节 拥抱孩子的坏情绪 2014年暑假特别闷热,几乎没有台风造访。 来造访我的多半是家长,询问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孩子询问如何跟父母相处,如何面对亲人过世,或者询问如何写一篇作文。其中有两位孩子的母亲先后来电,告诉我孩子们考上理想的大学了。我很为他们开心。他们过去曾处于困顿,那也是我少年时期曾有的经历,我陪着他们读书,仿佛陪伴少年的自己 。 单亲少年 小柏是写作班的孩子,长相斯文英俊,行为谦恭有礼,平时很少说话,被称赞时,常流露腼腆的表情。但是当班上秩序吵闹时,他会主动要求同学安静,是个很有正义感的孩子。 一日小柏的妈妈来电,忧心忡忡地诉说小柏的处境:小柏变了,变成了令老师头痛的坏孩子。 “你听得懂这意思吗?他功课已经滑落谷底,上课公然睡觉就算了,还破坏班上秩序,老师用了各种方式都拿他没办法。昨天学校打电话来,说这个孩子说话很呛人,在走廊上恶狠狠地瞪老师。我已经不在乎他的功课了,只要他品行好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爸爸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试着询问小柏的家庭状况 。 “我是单亲家庭,他的父亲另外有家庭了。” “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好吗?” “他应该会生爸爸的气,没去找过爸爸。”妈妈费力地陈述家庭状况。我知道单亲妈妈带着孩子很辛苦,何况管教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心力交瘁。 单亲的孩子,也是辛苦的。若是孩子能够符合主流价值——一般而言是功课表现,青春期就会比较少出现状况;若是无法符合主流价值,情绪又无法被人理解的话,状况就会比较多。 小柏向来尊重我,我也很喜欢这个孩子,我答应小柏的妈妈,和他谈一谈学校发生的事。同时,我也鼓励妈妈请孩子多和父亲联系。 同理孩子的内在 一个青少年顶撞老师,表示内在的愤怒压抑不了,以激烈的方式表达,有时也非他们所愿。孩子顶撞师长,显然不恰当,但是顶撞师长的现象,从三十年前就时有耳闻,只是现今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这个现象值得教育者深思,我们正创造什么样的环境给孩子? 读者不妨设想,如何应对顶撞老师的孩子?谆谆教诲?严厉指责?曲意讨好?或者不在乎还是其他? 按照萨提亚模式的四种应对姿态,读者不妨检视自己过去的应对姿态,再检视自己可以如何更改惯性。 我选择的方式,是先同理孩子的内在,再导入规则讨论,让孩子学会负责任;若我是该校老师,我会执行规则,这是我的大方向。 小柏和我对谈时,一如既往地拘谨恭敬,坐在我面前,有一点儿不安。 我的身心放松,很专注地和小柏对坐 。 “你妈妈告诉我,你爸妈离婚了,你和妈妈一起住。妈妈还提到你对爸爸有点儿生气,很久没和他联络了。” 小柏有点儿不自然,但表情很镇定。 “我这样说,你会不舒服吗?” 小柏摇摇头。 “我也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孩。我跟爸爸住在一起,因为妈妈选择和别人过生活,选择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很长一段时间,我很生她的气,甚至很恨她。我的心里常常感到孤单、生气,还有难过,只是我不想承认,我也无法和别人说这些。” 我停顿了一会儿,才继续说下去,我想心灵与情绪的交流,都需要一点儿时间。 “而且我的功课很差,无法达到老师和爸爸的要求。但是我没有胆量和学校对抗,只是常和爸爸吵架,我觉得自己很糟糕。这一段时间很难熬,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到二十几岁,我考上大学了,才有一点儿改变。” 提及这些往事,我心灵仍有深深感触,感觉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困顿,一路走来的确不易。小柏只是静静地聆听,一句话也没有说。 小柏点点头。 “你妈妈打电话来,主要是和我谈你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现在请她上来好吗?”(我和小柏在四楼谈话,妈妈在一楼等候。) 小柏也点点头。 P2-4 序言 改变,来自渴望 台中教育大学语教系助理教授/刘君 我是一位平凡的教师,能够获得书写这篇序文的殊荣,是因为崇建老师说,我是听过他的讲座“最多次”的大学教师。为什么会“追逐”着崇建老师的讲座呢?其实我一直没有答案,直到读了此书,才明白自己就像书中的云杉一样,原来,我是如此想要改变! 可是,自认为能够大方分享内心世界的我,其实并没有勇气接受崇建老师“正向探索的问话”,因为,崇建老师总是会推倒人们内在的冰山。我深深恐惧自己的感受、渴望和期待将不受控制,恣意奔腾,因此,在崇建老师面前我尽量学着改变。 阅读此书,就像是在聆听崇建老师的讲座:一面搅动着内在的冰山,一面又看见改变的契机。或许,有许多人没有我这样的好运,可以聆听这么多次崇建老师的讲座,然而,阅读此书可以无尽地“回放”,任意的“倒带”,不亚于亲莅讲座;或许,也有许多人像我一样,想要改变,却因胆怯而放弃,我将为这些朋友分享我“改变”的经历,以回馈崇建老师这几年来对我们这群师生不厌其烦的教导和示范。 “正向探索的问话不是一种策略”,这是崇建老师讲座上所强调的;然而,在我实践的过程中,真正能体验这句话的含义却是经历了许多波折。 令人疑惑的一致性沟通姿态 崇建老师善于讲故事,在故事中带出萨提亚模式的冰山理论和对应姿态,我也在老师的引介下翻遍了坊间关于萨提亚模式的各式书籍。 我看懂了四种对应姿态,也随时能够“对号入座”——觉察自己对孩子的“指责”,对学生的“讨好”,对同事的“超理智”,对朋友的“打岔”,以及这四种姿态的牵动关系。然而,我却一直无法体验“一致性表达”——语言要“带有感受、思维、期待、愿望及不喜好的诚实”,这是什么样的语言?带有感受不就陷于情绪化了吗?运用思维所说的话语,还有融入感受的空间吗?表达出“不喜好”,适当吗?暴露内在愿望会不会过于揭露呢? 描述“一致性表达”的语言浅显易懂,但是,我却无法想象那是什么状态,即使崇建老师多次示范,我所看到的都只是“外相”,看不见老师内在宁静和谐的世界,也许我不相信这是普通人可以拥有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便看不见了,就算看见了,也未必懂得。 忽地“看见”了家庭图像 看见了自己的对应姿态,却无法做出一致性表达,是最令人沮丧的。愤怒后的自责,讨好后的羞愧,超理智后的孤独,打岔后的疲倦,因为“知道”,反而加深了“感受”;然而,我却无能为力。 有一天,全家人围坐在餐桌,经历了一场言语间的不愉快,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我们一家子都是以“指责”的姿态对应着彼此,结成由责备所串连的图像。我被牢牢绑在这锁链当中,沉重的无力感席卷而来。这幅图像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由此我想到一本关于萨提亚模式的书上曾讲过,只要一角松动了,家庭图像就会改变。那么,最先松动的这一角除了我,还能是谁呢?我决定先从自己改变。 改变,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内在冰山。理智的时候我可以条理分明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情绪一来,所有的整理都将崩坏。我知道,我得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奇妙的5A自我对话程序 “你做得很好,我很欣赏你”这些话,实在很愚蠢。可是,我真是受够了挫折感与无力感的折磨,即使认为愚蠢,我仍是照做了。我在开车或者心情烦闷的时候,会这样跟自己对话。很奇妙的,每每在来回几次5A的自我对话后,我找到了“遗失的感觉”。我自以为是个善于觉察内在感受的人,却在5A的自我对话中翻出了被我压抑忽略的感受,但是,感受却不因此而泛滥渲染,反而被妥善安置了。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年少时期的我,曾经以为悲伤或痛苦之类的情绪终有殆尽的一天,因此我纵情于悲春伤秋;然而,事实证明,悲伤或痛苦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更加绵延不断。于是,我开始信奉理性,拒绝受情绪的控制,没想到当情绪反扑并淹没理性时,我完全无法驾驭。5A(觉知、承认、允许接纳、转化、自我欣赏)整合了感性与理性两端,承认、允许情绪存在,对感性而言轻而易举,却不一定通得过理性那一关;但是,感性容易沉浸在情绪之中少了转化,理性却又太过急躁想尽快转移情绪。对待情绪,不论感性或理性,都一定能够被接纳,一般也不会走到自我欣赏这个阶段;在我的体验中,能够接纳情绪,并走到自我欣赏的阶段,才能真正体悟到崇建老师所说的“接纳愤怒,愤怒就渐渐缩小;接纳难过,难过就有了宣泄”。 运用5A整理内在情绪,并不会抹杀情绪的存在,而是像崇建老师说的“若能时常练习,转化的速度便比较快速”。因为允许了、接纳了,就不会再害怕或对抗情绪;因为转化了、欣赏自我了,也不需要再因情绪而否定自我。情绪畅通了,才有可能展开“一致性的表达”。 拙劣地联结渴望胜过停驻于观点的对话 一致性的沟通姿态是我十分向往的,但却不是整理好情绪就可以做到的。 在教育问题上,我最大的挑战是对付我的儿子。我和他非常的“不对盘”,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我们之间常常演变成激烈的嘶吼。我想要改变,大部分是为了他。性格一向温顺随和的我,没想到会成为一个时常情绪失控的妈妈,而我实在不想继续这种不愉快的相处模式。 在一次讲座中,我听见崇建老师说“联结渴望,便跨越了行为问题”,会后我写了E-MAIL给老师,我问: “是不是当我与儿子一起确认他真正的感觉与期望后,我直接表现对他的接纳、爱或重视,这样就可以了?” 崇建老师回复我: “大致上来说是的,当孩子真正感受到接纳、爱与重视,那便是成功联结了渴望。一般而言,这是最不易做到的部分,因为当父母接纳孩子,告诉孩子自己的爱,孩子不一定能接收到,那便联结失败。关键的问题在于,处理教育问题的大人在那一瞬间是否能有更一致性的表达。” 崇建老师慷慨而清晰的回答,并没有让我成功地转变为“一致性表达的大人”,在来往了几封邮件之后,我和儿子又爆发了激烈口角,他看起来很愤怒,我也激动得无法平复情绪,我知道我是爱儿子的,但愤怒扭曲了我的爱,让他无法感受我的爱。这时,脑中突然浮现崇建老师说的“联结渴望”,我怒气未消地走向儿子(这时早忘了“妈妈爱你。”这画面应该很滑稽,我的脸上还写着不满,语气溢着怒意,这是相当“不一致”的表达。原以为儿子会甩开我的手,但是他没有,我感觉到他的肌肉开始放松,他脸上的冷漠瞬间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焦急、难过和受伤,这才是他真实的感受。原来,联结渴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即使是拙劣的表达,只要出于爱,还是能回应对爱的渴望的,其中只有效果好坏的差别罢了! 回头检视这次的经历,我发现与儿子发生冲突的根源在于我们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开始不满,我便感到愤怒,然后责备,争吵便如此展开。有了这层觉察,我开始练习跳过他的“观点”,先关注他的“感受”,允许、接纳他的愤怒(负向情绪),并带着爱去陪伴和聆听。在爱里,因受伤而生的愤怒会逐渐消融,这时,再沟通“观点”,身为父母应有的“教导”才真正起作用。这个过程说来简单,到现在为止,我仍是常常在半途便失败,例如:无法“暂时搁置”他的观点、不能接纳他的愤怒、耐心在他愤怒的语言中消失殆尽、急于要他接受自己的观点……跨越这些障碍,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现在,虽然偶尔可以顺畅地展开一致性的表达,但失败的案例仍是比成功的案例多出很多。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挫折感和无力感已消融了许多,因为我已接纳了自己的失败和不美好。我学会对自己慈悲,然后才能如我所愿地对他人慈悲。 感谢崇建老师,谨以此序记录我的改变,并以我的改变印证书中的一切并不仅仅是故事,而是许多生命的真实改变。 后记 这本书从2013年初春开始构思,到2015年初春,更动了数次想法,也更动数次书写方式,终成为目前的样貌。 我曾问过自己,为何要再写一本教育书?坊间的教育书已经够多了,并不需要再多一本书,我还有新的想法分享吗?我认为在之前的书中,已将教育的想法表达完了。 随着时间推移,我对教育有了新的体会,这些体会主要从萨提亚模式、托勒、教育书、心理学以及灵性书中得来。在这期间,我决定接受出版社邀请,再写一本教育书,将教育内涵呈现得更细腻一点儿。 我思索这本书,应该如何书写,如何安排?才能让父母与教师,或者对教育有兴趣的人,能更简单、更深入地了解。 再三思考下,我决定用脉络的方式来体现我对教育的新想法。书中我划分了六个脉络,分别是:姿态、语气、感受、渴望、正向好奇与停顿,这六个脉络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且息息相关,都属于我长年讲座的“情感教育”,但这儿必须说明的是,我此处所提的“情感教育”,有别于人们常说的EQ教育,甚至内涵大不相同。在这些脉络之下,我一反过去的写法,书写了大量的概念,以及辩证这些概念的思索,给善于思考的朋友参考,并且在每一个脉络之后,都提供相对应的范例,便于读者了解。 除了六个脉络之外,我邀请几位学员展现学习成果,除了分享教育上的学习,也让读者对照本书来看他人的实践。 另外,我以两个教育现场的故事开启,在关键之处列出本书可深入了解的线索,以免开始翻阅就被大量概念淹没。 我刻意模糊了书中呈现的案例的故事背景,将文学性描述的部分减少,甚至直接把对话实录摆放进去。我一反过去的书写习惯:拿给当事人阅览,同意之后再行发表。因为故事背景刻意模糊了,和现实的当事人已有出入,特别要在此说明。 当前各地都在推行教育改革,希望帮助孩子找到快乐、高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师生互动、家庭教养,以及课堂遭遇的状况中,不少师长仍旧有无力感。我常思索教育者能否找到一套新的应对模式,有别于过去的习惯?这本书中的脉络是我期望改变的一部分。 书评(媒体评论) 美好的故事,美好的知识,美好的爱,饱满地蕴藏在这本美好的书里。 一一心理工作者李泓 教育是“善变/变善”的生命艺术,对于家长、教师与承诺自我成长的人,这本充满故事的工具书,必能得到你的欣赏与共鸣。 一一宜兰慈心华德福资深教师谢易霖 这本书展现了很细致的交谈细节以及清楚的应用技巧,可以说是一本萨提亚专业指南书。说真的,不是那种可以闲散地跷着二郎腿、翻到哪页都可以开始读的书,而是一本得泡杯好茶,在一段宁静的时空里,预备好安适的心才能仔细品读的心灵书。 一一台湾嘉义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张淑蛔 一个人的幸福与成功及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曾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所以,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 一一美国心理治疗大师维珍尼亚·萨提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