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弗兰肯斯坦(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国)玛丽·雪莱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每个人都来写个鬼怪故事吧!”1816年夏天,拜伦和雪莱夫妇在瑞士日内瓦湖畔度假。为打发阴雨绵绵的烦闷时光,拜伦勋爵提议。最终,两位大诗人的故事不了了之,而玛丽·雪莱的构想却丰富成书,塑造了欧美文学史上经典的怪物形象:弗兰肯斯坦。

《弗兰肯斯坦(精)》在传统哥特小说的基础上融入大量浪漫主义元素,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它催生了一整个系列的恐怖故事,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戏剧。

内容推荐

玛丽·雪莱所著的《弗兰肯斯坦(精)》主人公是一名疯狂痴迷于科学实验的学生,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在实验室里制造了一个模样奇丑无比的怪物。怪物因无法融入人类族群而生愤懑,誓死报复其缔造者。

目录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华尔顿致萨维尔夫人的信(续)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波扶隐藏自己的方式很有效,我父亲在十个月后才找到他的住处。父亲喜出望外,急忙到了他的屋里——那是在罗伊斯河畔一条僻静的小街上。父亲进门时迎接他的只有痛苦和绝望。波扶在处境恶化后留下的钱很少,只能维持几个月的生活。他曾希望到一个商行做份受人尊敬的工作,却只白白地蹉跎了时间。因为有了时间反省思过,他的忧郁反倒更加深沉、更加令人痛苦了。忧郁终于严重地伤害了他的心灵,三个月后,他心力交瘁,躺倒在病榻上。

他的女儿竭尽全力服侍着他,但她绝望地发现他们那点钱在迅速地减少,而且再没有其他的来源。卡罗琳·波扶有一颗不同凡响的心,在逆境里全靠勇气支撑。她找到了一份简单的工作,编织点草编,千方百计赚些小钱,勉强度日。

就像这样过去了几个月,她父亲的病日见沉重了。她照顾父亲的时间越来越多,过日子的钱越来越少。十个月后她父亲死在了她的怀里,她成了孤儿、乞丐。这最后的打击击垮了她。她跪倒在波扶的棺前,苦苦哀泣。我父亲就在这时进了她的屋子,像保护天使一样来到那可怜的姑娘面前。姑娘接受了他的照顾。父亲在安葬了好友之后,就把姑娘带到了日内瓦,托付给一家亲戚照顾。两年后,卡罗琳成了他的妻子。

父母年龄差异颇大,但这似乎只加深了他俩的感情,使他俩越发恩爱。我父亲那刚直的心里有一种正义感,使他只对自己称心如意的人才倾注强烈的爱。也许他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爱过一个后来发现不值得爱的人,经受过坎坷,因而更加重视经受过考验的爱情吧。他对我母亲的深情表现出了感激和钦佩,完全不同于一般老年人的偏爱。那感情产生于对她的品德的尊重,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她所经受过的痛苦给予补偿的愿望。这态度把难以描述的高贵赋予了他的行为。他竭尽全力使她愉快,满足她的一切要求。他努力保护她,有如园丁保护一树奇葩,不让它受到风吹雨打。他把一切能在她那温柔和善的心里唤起欢乐情绪的东西都献给了她。她所经受的苦难影响了她的健康,甚至破坏了她那始终如一的宁静。在他们结婚前的两年里,我父亲已经一步步卸去了他的全部公职。两人一结合他们就去追逐意大利那愉快的气候去了。随着在那神奇的国土上的旅行而来的场景和兴趣的变化,对她那孱弱的身子起到了康复的作用。

离开意大利后,他们又去了德国和法国。我,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在那不勒斯出生的。在襁褓之中我也和他俩一起漫游各地。有好多年我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他俩深挚的情感是一座矿山,他们似乎从那里获取了无穷的爱,投注在了我的身上。母亲温柔的爱抚和父亲凝望我时那快活的微笑,是我最早的记忆。

P22-P23

序言

《标准小说》的出版人把我的《弗兰肯斯坦》纳入了他们的一个系列丛书,并希望我谈谈写作这书的缘起。我乐意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我可以借此作个全面的回答——常常有人问我:“你那时还是个年轻姑娘,怎么会产生那么恐怖的念头,而且演绎成了作品呢?”事实上我很不愿以印刷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的叙述只以我已出版的作品的附言形式出现,而且只限于有关我的作者身份的话题。这样,我就用不着责备自己可能侵犯谁的权利了。

我很小就渴望写作。这并不奇怪,因为我是一对文学造诣极高的名流夫妇的女儿。我从小就喜欢乱写,老把给我消遣的时间用来“写故事”。我还有个更大的兴趣:虚构空中楼阁,沉浸在白日梦和随之而来的种种奇思异想里——其主题就是构思一连串情节。我的自日梦往往比我笔下写出的东西离奇得多,也可爱得多——我写下的东西往往是依样画葫芦,一种呆板的模仿。我还

《标准小说》的出版人把我的《弗兰肯斯坦》纳入了他们的一个系列丛书,并希望我谈谈写作这书的缘起。我乐意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我可以借此作个全面的回答——常常有人问我:“你那时还是个年轻姑娘,怎么会产生那么恐怖的念头,而且演绎成了作品呢?”事实上我很不愿以印刷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的叙述只以我已出版的作品的附言形式出现,而且只限于有关我的作者身份的话题。这样,我就用不着责备自己可能侵犯谁的权利了。

我很小就渴望写作。这并不奇怪,因为我是一对文学造诣极高的名流夫妇的女儿。我从小就喜欢乱写,老把给我消遣的时间用来“写故事”。我还有个更大的兴趣:虚构空中楼阁,沉浸在白日梦和随之而来的种种奇思异想里——其主题就是构思一连串情节。我的自日梦往往比我笔下写出的东西离奇得多,也可爱得多——我写下的东西往往是依样画葫芦,一种呆板的模仿。……是两个在我心里引不起任何真正共鸣的词语。书里有几页谈到几次步行、车行和谈话,那游伴就是那位我已无法再在这世上见到的人。那时我完全不孤独。但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这类联想与读者没有关系。

对于我所作的修改,我只须补充一句话:修改主要是为了风格,没有改变故事的任何部分,也没有引进新的思想或情景。我改掉了一些太枯燥的不利于故事叙述的话。这些修改几乎全在第一卷的开头,没有例外,而且完全局限在故事的附属部分里,不接触故事的核心和实质。

后记

本书是英国著名诗人P.B.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夫人玛丽·伍·雪莱(Mary Wolfstonecraft Shelley)的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

玛丽·伍·雪莱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哲学家,母亲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不幸的是,她的母亲在生下她后不久就死去了。没有了母爱的玛丽从小就喜欢做白日梦。她宣称自己的童年是在读书和编造故事中度过的。她最喜欢的消遣就是“建造空中楼阁”。本书《弗兰肯斯坦》也许就可以算是她郑重其事地建造的一座“空中楼阁”!

玛丽·伍·雪莱写作本书时正值科学和技术蓬勃发展的年代。《弗兰肯斯坦》匿名出版于一八一八年。那时轮船萨万那纳号已完成了横跨大西洋的航行;早期的蒸汽火车已经扑哧扑哧地行驶在铁轨上;兰开夏郡的棉纺厂使用纺花机已经多年;用煤气灯照明也已普及。总而言之,现代科学已大张旗鼓地渗入了人类的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伽伐尼的追随者关于电流的实验已经成功,电气化世界的前景已露出了端倪。这就是本书主人公弗兰肯斯坦雄心勃勃,想要制造人的生命的科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弗兰肯斯坦》写成于作者的青年时期。她和她的丈夫,著名诗人P.B.雪莱最初是无视社会舆论私奔离开了英国,然后才成婚的。那是在一八一四年。他俩婚后有过一个儿子,可惜早天。偏偏一八二二年雪莱在湖上泛舟时又遇见突发的风暴,溺水死去,留下了玛丽孤身一人。她与诗人在一起只度过了八年的幸福日子。

一八一六年对于玛丽·伍·雪莱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一月,儿子威廉出生。那时她就开始了《弗兰肯斯坦》的写作,第二年完成,随即于一八一八年出版。当时的评论家就认为《弗兰肯斯坦》是一部杰出的作品,给了它崇高的评价。丈夫死后,玛丽.伍.雪莱长期靠写作为生,还发表了许多小说,直到一八五一年去世。

虽然玛丽.伍.雪莱的声望长期以来在拜伦与雪莱这对光芒四射的双子星座身边显得暗淡,但《弗兰肯斯坦》的问世却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对此她自己也感到意外。她说:“真奇妙,我发现自己成名了!”她这颗星星也辉煌起来,闪出了耀眼的光芒。

《弗兰肯斯坦》出版后不久就被改编为歌剧,在英国歌剧院演出。有记录的演出就多达二十三次,实际演出了多少场就不知--道了。

这本小说还有个标题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里的先知,从奥林匹斯山上偷来了火,送给人类,让人类获得了光明与温暖,却因此遭到天帝宙斯的残酷惩罚,被锁在高山之巅的巨石上,让老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给他难堪的折磨。在本书里,普罗米修斯是对男主角弗兰肯斯坦的暗喻。弗兰肯斯坦也是一个“先知”,因为用生理学技术制造出了第一个人造人而受到种种离奇难堪的折磨。

故事里有两个十分诡异的情节:一、折磨弗兰肯斯坦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制造出来的人,一个奇形怪状的“魔鬼”;二、那“魔鬼”其实具有人的良知与一切善良的禀性,而且急于与人类友好地交往。可是,由于他个子特别巨大,长相又极为狰狞,总是被人误会,遭到殴打、驱逐,甚至枪击,生活得十分狼狈,终于在折磨死了自己的制造者后,逃到北极的冰原上,点燃火葬堆把自己烧死了。

文学史界一般认为《弗兰肯斯坦》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说,而玛丽-伍·雪莱则是科幻小说的鼻祖。

继《弗兰肯斯坦》之后出现的著名科幻小说有R.L_斯蒂芬森/L/\六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化身博士》,然后是爱伦.坡及霍桑的某些短篇小说。到了十九世纪末年则是法国作家儒尔.凡尔纳的《气球上的五星期》(一八六三年)、《八十天环游地球》(一八六四年)、《海底两万里》(一八六九年)和《地心游记》(一八七三年)。二十多年后,英国的威尔士出版了《莫罗博士的海岛》(一八九六年)和《星球大战》(一八九八年)。又是二十年过去,美国的雨果·根斯巴克在一九二六年创办了第一家科幻小说杂志《惊人的故事》(Amazing Stories)。随后,科幻杂志越办越多,不但美国有,英国和苏联也都有了,还陆续设立了多个科幻作品奖项,科幻作品日益繁荣。

科幻小说反映了现代人类对未来时代的奇思逸想。而到科幻小说转化为电影和电视之后,科学幻想更是进入了千家万户。它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之深远有时是连科幻作品名家也想象不到的。

举个例子说,在登月、火星探测、宇宙航行的今天回顾历史,我们难免惊讶地发现,宇宙航行从幻想到现实曾遭受过多少科学家的误解和抵制。奥尔迪斯在他的煌煌巨著《欢乐亿万年》(Trillion Year Spree)里曾提到:直到一九五六年,英国的某个皇家天文学家还在宣布“星际旅行的未来全是胡吹”,可就在他说那话的第二年,一九五七年的十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便进入了宇航轨道,杂志上多年的热门话题变成了现实。你看,怀疑的人竟然是英国皇家天文学家!可见人的思想是多么难于开拓启动。因此有人相信,“使火箭升空的是思想”。而科幻小说对于启发人类的思想、拓展人类的视野确实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另一个角度看,《弗兰肯斯坦》又是著名的哥特小说。“哥特小说”的英语是Gothic novel。从语义看,它来自有关中世纪哥特人生活的传说。据说那时的哥特人居住在古堡或废墟里,那里有流血的雉堞、阴暗的地道,地道里还有翻板、暗门,阴森恐怖,仿佛有幽灵出没。

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是哥特小说最为繁荣的时期。以后有时冷清,有时繁荣。一般认为,贺瑞斯·华尔泊的《奥伦托城堡》(一七九四年)是哥特小说的鼻祖。然后是阿尔穆·拉德克利夫的《武朵尔伏》(一七九四年)和《意大利人》(一七九七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七九六年在德国出版,然后译介到英国的马修·格利高利的《僧侣》,以及与之同时译介的某些哥特小说,因为引起了玛丽·伍·雪莱的兴趣,直接催生了本书《弗兰肯斯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9: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