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丈夫傅莱(一个奥地利人在中国的65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傅莱,中国籍奥地利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同白求恩、柯棣华一样,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战争最残酷的时候来到战斗的最前沿,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一直战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勤勤恳恳地为中国人民默默耕耘了65个春秋。江国珍编著的《我的丈夫傅莱(一个奥地利人在中国的65年)》为他的个人传记,记录了其奋斗的一生。本书同时收录了傅莱生前文章以及友人回忆录等珍贵资料。

内容推荐

江国珍编著的《我的丈夫傅莱(一个奥地利人在中国的65年)》讲述了:傅莱,原名理查德一石泰因(Richardstein),中国籍奥地利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同白求恩、柯棣华一样,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战争最残酷的时候来到战斗的最前沿,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勤勤恳恳地为中国人民默默耕耘了65个春秋。他的骨灰与白求恩、柯棣华安葬在一起,与他热爱的并曾经战斗过的中国大地永远相伴。

目录

序言1 无悔的选择伟大的人生

序言2

第一编 傅莱经历

引言

 第一章 奥地利岁月

第一节 童年

第二节 革命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 献身中国的抗战大业

第一节 初到中国

第二节 历经千辛,找寻晋察冀革命根据地

第三节 在白求恩学校的日子

第四节 完善和平医院第一个临床实验室

第五节 参加神仙山反“扫荡”

第六节 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七节 在阜平参加伤员救治工作

第八节 采用人工气胸疗法治疗肺结核

第九节 抵达革命圣地延安,成功研制粗制盘尼西林

第十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傅莱

 第三章 继续致力于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

第一节 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毅然加入中国国籍

第二节 任重庆市卫生局顾问,深入西南地区

进行钩虫病的防治

第三节 重庆医科大学任教,教授并撰写《人民保健组织学》

第四节 归国探亲,重返中国,一片赤子之情

第五节 投身中国信息医学事业,率先建立起

中国医学信息网络

第六节 推动医学信息现代化,建立我国医学检索体系

 第四章 我和傅莱

第一节 我和傅莱

第二节 与初恋女友汉娜的久别重逢

第三节 傅莱的战友、朋友和同事

第四节 傅莱的生活趣闻

 第五章 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

第一节 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第二节 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助学

第三节 发扬光大白求恩精神

第四节 当选政协委员,挂念老区民众

 第六章 最后的岁月

第一节 抗争病魔,乐观豁达

第二节 生前的留言

第三节 沉痛的哀悼深深的怀念

第二编 傅菜留下的文字

 第一章 傅莱的文章 和讲话

第一节 发表过的文章

第二节 傅莱的讲话

第三编 永远的怀念

 第一章 傅莱事迹在中国广为流传

 第二章 在维也纳杜普林根中学的傅莱纪念碑

 第三章 傅莱墓地在河北唐县落成

 第四章 回忆傅莱的文章

白求恩医科大学副校长康克:关于傅莱

郑生寿、高向远:从多瑙河畔到延河之滨——记傅莱

林超然:回忆傅莱大夫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任鸣:纪念国际主义战士傅莱大夫

陈识路:回忆傅莱往事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教研室主任霍侯:怀念傅莱

金有志:永远的怀念——理查德·傅莱同志

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顾问耿毓桂:缅怀国际友人傅莱同志

江国珍:最后的吻别

 第五章 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无悔的选择—忆抗战时期的傅莱

人民日报海外版:他与中国的一世情缘

—追忆奥地利老专家傅莱

青年时讯:一个奥地利革命家在中国的63年

湖南日报:燃烧半世纪的中国情

——怀念白求恩式的“洋大夫”傅莱

广州日报:活着的“白求恩”——记“洋八路”傅莱

北京晚报:和中国人民共命运—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顾问傅莱

“洋委员”直言不讳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住这位“洋委员”

宁夏政协报:傅莱的午餐只要一碗面条

 第六章 画笔记录下的感人瞬间

漫画1:傅莱给八路军战士看病

漫画2:傅莱奔赴前线抢救伤员

漫画3:傅莱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八路军伤员和群众

漫画4:傅莱帮八路军培养自己的医务人员

漫画5:傅莱研制出粗制青霉素解决了当时药品极端匮乏的

外伤用药问题

漫画6:在傅莱的努力下1987年我国建成第一个大型文献计算机

检索系统(MEDLARS)

附录

 附录1 傅莱年谱

历任教员与职务

主要工作经历与贡献

获得的主要奖项

 附录2 人民保健组织学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丈夫傅莱的最后岁月,是在北京协和医院的高干病房中度过的。由于他性格开朗,本身又是医生,一生医好过无数的病人,所以,懂得如何积极配合治疗。在院方医护人员的专心医治与我们的精心护理下,傅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在病床上,他常常是面带笑容,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正因为这种良好的心态,在战胜病魔的整个过程中,他的生命似乎延续了几年,连医护人员都感到惊奇。因为喉咙切开插管,他不能用语言进行交流,但他耳聪目明,视力与听力尚可,所以,给他治疗的大夫与护士,时常伸出大拇指夸奖道:“傅老真棒!”意思是说在他们接触的所有病人中,像傅老这样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乐观面对疾病的人是很少见到的,是我们医院的number one(“第一”的意思)。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在他弥留之际,因为病情不断恶化,多次被推进ICu病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Unit,简称ICU),但他都能够化险为夷。当他2004年11月14日最后一次进入ICu病房时,同以往一样,领导、同事、朋友依次进去看望他,我排在最后一个。在病房外,我静静地耐心等待着,也期待着他与以往一样,能够逢凶化吉,平安地回到病房中来。我心里在琢磨,一会儿见面跟他说些什么,想着怎么给他加油、打气,我知道这时候我最能够带给他力量,毕竟我与他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四十多年,做了近半个世纪的恩爱夫妻啊!我对他非常了解,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我都能心领神会。我要全身心地呵护他,使他幸福而安详地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历程。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探视他的人进去一个又出来一个,我们彼此打着招呼。这时,我的大脑却是一片空白,不可名状的担忧充斥内心。送走了最后一个探视的人,我走进ICu病房,他看到我进来,冲我微笑了一下,但笑容并不轻松。他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如既往地平静,我慢慢走到他身边,俯下身去,问他感觉如何?他微闭了一下眼睛又缓缓地睁开,这一张一合的动作似乎告诉我他还好。

我握住他的手,想给他以安慰和力量,就在那一刻,我惊住了。他的胳膊已经没有了血色,还微微发凉,这是从来没有的。在我的潜意识里,这是一种不祥的信号,我尽量掩饰住自己的惊讶,不让他看出我内心的波动。我笑着对他说:“没事的,很快就会好转的,明天你就可以回到你自己熟悉的病房了。快点好起来,等回去了我给你做你最喜欢吃的火锅,还给你买冰激凌,好不好?”他没有像以前那样眼睛里闪烁出调皮的光芒,而是饱含了深情,如同我们初次相恋时的目光,暖暖的。他温情地看了我好一阵子,突然,他的嘴唇使劲地“吧嗒”了几声,在静静的病房里,是那么的响亮,这不禁让我震惊,因为他这是在告诉我,要我亲吻他,或者他要亲吻我。

作为一个西方人,傅莱骨子里是浪漫的,每次短暂的离别或是情到浓处,他总是喜欢亲吻,对于这一点我也慢慢适应了。可是,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在IcU病房里主动要求吻我。

P226-227

序言

奥地利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傅莱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

今天,记录傅莱同志一生光辉历程的大作在他家人的辛勤追索中得以完成,沿着傅莱同志足迹缅怀和纪念他,不禁思绪万千,难以释怀。

傅莱同志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险阻,在革命道路上挺胸阔步。他19岁时受到德国法西斯占领军的追捕,随船到了上海。来到上海才知道中国已被日军占领了大片领土,他当时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抗战形势,只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与德国法西斯一样是侵略者,必须予以坚决反抗。当他知道有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奋战在抗战前线,便立即决定随八路军去参加抗日战争,从此投身抗日的前线。

傅莱同志1941年12月到达晋察冀军区便担任了白求恩军医学校教员,为八路军和抗日力量培养战地医务工作者。1942年5月他第一次见到聂荣臻司令员,当时这位身高1.92米,会说中国话,而且颇有风趣的洋医生,让司令员颇感兴趣,随即为其取了个中国名字——傅莱(美好吉祥的意思),从此傅莱同志和聂荣臻司令员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他善于学习,无论政治、经济、科技、历史都广取博读,而且都有相当水平,人们把他看成“智多星”。他对毛泽东同志著作的学习更是非常投人,尤其对《论持久战》中的战略战术极为尊崇,认为这是战胜强敌的法宝。

傅莱对白求恩非常尊敬,认为他是共产主义者、国际主义者,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精神是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傅莱同志1939年1月到中国,2004年11月去世。他曾担任晋察冀军医学校教员、医学顾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国家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在中国革命的岗位上呕心沥血、无私无悔地奋斗了65年,他恪尽职守,成就辉煌。傅莱这个名字在中华大地上将永垂不朽。

金有志

2014年3月10日

后记

光阴荏苒,转瞬之间傅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十余年了。

记得傅莱曾为纪念柯棣华大夫所写《我钦佩的战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开头语:“人到六七十岁,特别喜爱回忆点什么。过去熟悉的,或已淡忘的事情,经人偶一提起,便如串珠般呈现在眼前。然而到底是年代久远,真待执笔为文,这回忆又只余下不连贯的片段了。为了纪念亡友柯棣华,且试着记下我们当时那段回味无穷的生活片段,献给今天的青年朋友们。”

如今,我也步人了耄耋之年。然而,我对傅莱的思念却从未因时光的不断流逝而减淡。早年我和傅莱共同牵手度过的四十载日日夜夜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与他共同生活的许多片段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们风雨同舟一路前行的一幕幕往事至今令我不能忘怀…… 傅莱身上有着反抗法西斯列强侵略的坚强性格和传奇色彩。他不远万里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费尽周折奔赴晋察冀军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抗击日本敌寇对中国的侵略。他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

傅莱一生有过两段婚史。1945年傅莱与抗日战士李滨珠同志在延安结婚,他们生育了两子一女。李滨珠与傅莱在50年代离婚,2007年7月12日在维也纳去世。

60年代初,傅莱与我结婚。我们育有一子。虽然我是傅莱的第二任夫人,但是傅莱确是我此生中的唯一。我们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携手并肩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

傅莱的一生低调做人、勤奋工作。他热爱中国,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籍,把“根”深深地根植于百废待兴的中国。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笔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品格。

傅莱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之所以说他平凡,是因为他为人处世低调,绝不好大喜功;之所以说他伟大,是因为他把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的事业,始终作为他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我也因此十分崇敬和怀念傅莱先生。

傅莱生前很少有闲暇时间去总结自己一生经历的事情,更不愿意把党和人民给予他的荣誉作为炫耀的资本。因此,他未能在有生之年亲笔完成对自己人生的总结,这也就铸成了傅莱离世后的一件臆事。

傅莱走了。然而,我心中却不由地产生了一种使命感,萌生了要亲自为傅莱编著一部纪念文集的愿望,希望能以此告慰和缅怀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经过多年努力,经过对傅莱生前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进行探寻以及走访他的老领导、老战友、老同事等,完成了将他生前使用的一些物品、照片、书信、讲稿、报刊文章等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的工作。通过构思与编写,如今《我的丈夫傅莱——一个奥地利人在中国的65年》这部纪念文集业已面市,多年来埋藏在我心底的愿望终于如愿以偿。

在我编写《我的丈夫傅莱——一个奥地利人在中国的65年》这部纪念文集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国家外国专家局、晋察冀革命纪念馆、国际友人研究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会、河北唐县纪念馆、延安纪念馆、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张建国、刘延国、王欣、顾品锷、张业胜、张量、赵迪立、张丽、苏菲、聂力、王昆、周巍峙、周七月、林力、石松、陈玉恩、栗龙池、王跃民等同志也给予极大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在编写过程中,虽然我投入的精力很多,但缺陷可能还会存在,如有疏漏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