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孩子会任性,比如非要坐别人的位置,非要玩别人的玩具……父母不同的作为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有的父母处理得当,便使孩子摸到了世界的边界;有的父母处理不当,便成了孩子成长的阻碍。
被溺爱的宝宝要轻生
这是我一个病人的故事。他是一个18岁的高中生,小名宝宝,因为轻生被家长押着来见我。来的那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来了,都面色凝重,而小伙子自己却很淡漠,仿佛是个局外人。
两个月以前,因为与同班初恋女友分手,宝宝两度割腕自杀未遂。宝宝和他的女朋友是高一确定关系的,虽然双方家长和老师都极力反对,但两个孩子很坚持,而且竟然同居半年多了。前两个月,因为闹别扭女朋友提出了分手,并且搬离了出租屋,于是宝宝开始闹自杀。头一次割腕自杀,是同学破门而入送的医院。全家人都急疯了,宝宝的爸爸妈妈甚至跑到他女朋友家,求姑娘回心转意。无果后宝宝再次割腕自杀,这次是爸爸发现的,于是立刻带他来看我的心理门诊。
听到“宝宝”这个小名我就猜到了孩子的病情,家里人拿他当个宝,外面人人都喊他“宝宝”,这就暗示他自己就是个宝;是宝就得所有人宠着,在家里当小皇帝,在外面也只能他拒绝别人而不能被别人拒绝。于是女朋友一提分手,他就崩溃了。
我问宝宝妈妈:“家里人都很宝贝孩子吧?”“是啊,从小我们对他都是千依百顺的,什么活都没让干过,一点苦都没吃过的。这次失恋真是打击太大了。”失恋这件事打击大不大我们姑且不说,可如果失恋了都闹自杀,那医院都住不下了。宝宝的娇弱,是父母溺爱下的产物。孩子要调整,家长更要调整。
溺爱是一种不理智的爱
苏联有个教育家,叫苏霍姆林斯基,他说,“溺爱是家长和儿童关系上最可悲不过的东西”,因为“受这种态度培养的儿童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不可以’‘应当’这些概念。这种儿童觉得,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可以的。他变成了任性的、往往是近乎病态的人,生活中的少许困难,对于他都会成为无力承担的重负”。这种母鸡爱小鸡似的“本能的、不理智的爱”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被溺爱的孩子常常有这样一些特征:在家里就是NO.1,处处高人一等,吃的用的都是名牌,要什么有什么,爷爷奶奶不过生日可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五六岁了还要喂饭,六七岁了还不会穿衣服……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就是为孩子好吗?家长能替代孩子成长吗?我见过很多溺爱下的悲剧人生。由于家长的溺爱,他们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第一,但步入社会却四处碰壁,然后一蹶不振,觉得所有人都在为难他,压力山大,再也走不出家门了,更别说结婚生子这种需要他负起责任的事儿了……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拥有发展全部体能智能的权利。说得难听点儿,你溺爱孩子大包大揽,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的权利,是家长的自私行为。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一部《儿童权利公约》,讲到教育的目的时说:“教育是为了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我们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是不是总是在跟孩子说“那谁谁都会自己穿衣服了”而你却每天帮他穿脱呢?是不是在他玩得尽兴的过程中一会儿递水一会儿递水果呢?是不是在他要挖沙和泥时告诉他那些东西都太脏呢?
P2-4
历经一年多,这本书终于完成了。虽说着手撰写用了一年,但是要写一本给年轻父母看的书,是我近十年的心愿了。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每天接触各式各样的父母和孩子,父母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以及由爱带来的孩子人格上的偏差,一直让我感触很深。这也驱使我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尽力去帮助父母的爱能最有效地表达,让他们的爱能顺利建设出孩子的成长之路。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沐浴父母的光辉而生的。在父母全心全意的爱中,孩子们有享受,也有迷惑。有时看到父母和孩子因爱受伤,这是让我觉得最可惜的。因此,我一直希望能写出一本书,从而帮助年轻父母正确表达爱,让父母运用有效方法支持孩子成长并拥有卓越性格。现在这本书终于完稿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父母看到它,为他们提供一些思考视角和行为启发,我的工作就值得了。
最后,祝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Chapter 1 左手规矩,右手爱
1.过多的替代,让孩子摸不着“边界”
2.建好家庭秩序,孩子才会遵守社会法则
3.发动社会的力量,让孩子学规矩
4.约束孩子,家里最好有个“法官”
5.从基本礼仪开始,学习社会纪律
6.直接后果法,孩子学习规矩的有力利器
7.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8.你误解“穷养儿,富养女”了吗?
Chapter 2 与其贴标签,不如找根源
1.好动不等于多动症,注意力是关键
2.孩子的任性需要区别对待
3.教会孩子“选择” ,这是人生大课题
4.孩子是守财奴?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5.孩子不合群,应引导其社会化
6.娇气的孩子更需要“正确赏识”
7.孩子胆小?找对原因才能用对方法
8.孩子是个大话王?针对年龄抓药方
9.孩子做事大意毛糙?提高整理力
10.爱哭的小孩没糖吃
11.“受气包”or“小霸王”, 追因都是社交技巧差
Chapter 3 积极养育 , 让孩子拥有阳光性格
1.依恋关系 VS 独立精神
2.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培养出来的
3.让孩子有颗勇敢的心
4.如何纠正孩子的嫉妒
5.爱的教育,从养宠物开始
6.了解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7.一直优秀的孩子更需要挫折教育
Chapter 4 循序渐进,让孩子成为健康优等生
1.早教不是知识的提前教育
2.孩子玩好,才能学好
3.带孩子玩,家长应懂的心理学
4.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5.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6.孩子什么时候识字最好
7.学英语始于何时比较好
8.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应从小培养
9.依据天赋,培养其特长
10.入学前要给孩子做什么准备?
11.孩子学习差,家长怎么办?
12.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怎么办?
Chapter 5 成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夫妻吵架需要回避孩子吗?
2.离婚父母也能养育优秀的孩子
3.可以跟孩子谈论死亡
4.性,需要我们审慎面对
后记
教养过程中,父母的作为和不作为
对于妈妈来说,生产的记忆除了撕扯的疼痛,还有等待宝宝啼哭时的屏气凝神,以及初见小家伙皱巴巴的皮肤时心底的温柔潮涌。妈妈们知道,自从见到他们第一眼,从此无论是喧哗街景,还是落寞荒原,在她们的眼中就只有他的悲喜。
“父母之爱子,必计其深远”,刚晋升为父母的“80后”、“90后”,已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想让孩子规避自己之前走过的弯路,给他们提供更科学优质的抚育。这些年轻的父母研习育几经典,频繁参加亲子培训,为孩子的人生规划精耕细作的流程。但是,人生不会像设计那样规整,生活也不会像预计那样顺遂,养育过程中随时会遇到难题,让你措手不及。
父母宠爱孩子,想让他感到父母的爱博大温暖,长大后有一颗乐观向上、有安全感的心,于是万事都想顺遂他的意愿,但这样做孩子可能会因此出现蛮横无理的苗头。此时,年轻的父母也知道自己该严厉纠正孩子不良的态度,但选用什么样的方法才合理,严厉程度又如何去把握,这成了他们纠结不已的事儿——责罚重了,怕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责罚轻了,又怕起不到有效的警示作用。于是,年轻的父母们出现对孩子警示时态度犹豫、宠爱时心藏惶恐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中国,目前大多家庭都是长辈帮着一起看孩子,三代同堂。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又掺杂了长辈的意见。明明自己已熟读育儿书,但当在教养孩子与长辈观点不一致时,还是会意志不坚定。比如喂饭这件事,年轻的父母们鼓励孩子自己吃饭,但是让孩子自己吃饭,注定要将饭桌弄得杯盘狼藉。这时长辈就会觉得父母太过于娇惯孩子,在饭桌上不能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于是年轻的父母心里又开始打鼓,犹豫自己是不是应该喂饭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吃,并犹豫自己是不是该调整教养孩子的方法和尺度。
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到底怎样才是管教得当呢?是严厉地惩罚,还是对孩子的错采取宽容的态度,用博爱的心去信任孩子,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呢?父母什么时候该积极地有所为,什么时候该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主动成长?这是很多年轻父母的困惑。
有的父母知道孩子成长需要玩伴,但又担心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会受到伤害,于是很少放手让孩子接触同伴群体。没有同龄玩伴,孩子发展的社会化进程被人为阻断,他们只有与家长之间的依恋关系,于是孩子就体会不到在群体中的归属感,也难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大一点进入学校后往往会变得不合群,或者总是遭排挤、受欺负。
与同伴交往技巧不熟悉,家长又不给他们机会练习,他们就更难理解别人的肢体语言,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被别人理解的心理压抑以及不被群体肯定和尊重带来的愤怒和委屈,使他们会没来由地发脾气,或者索性游离在群体之外。
有的父母虽然嘴上说“我只希望孩子将来能平安、快乐”,但心底依然渴望孩子能成“龙”成“凤”,于是穿梭于各种辅导班;看到别的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自己也可能会不顾孩子的性格特点或者兴趣所在,去强行培养孩子的“特长”……
虽然年轻的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会遇到各种问题,或多或少都曾经或正在焦虑,但也不用过于担心,不用过于纠结作为与不作为。其实,万物都有其特定的属性,群居动物天然地、本能地就有学习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心理动力,谁不遵守法则,谁就出局,被群体排斥,将失去生存的机会。人是群居动物,有根深蒂固的社会属性,能自然而然地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序位,自觉自愿地依从社会法则,自然而然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心灵找到归属。
在孩子找到心理归属的过程中,家长只要把握一些框架性原则,给孩子以方向性指导就够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大自然已经为他配备了全套的生存潜能,只要家长不阻断孩子的自然发展,并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他迈向新的台阶,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规范,相信孩子完全能够成长得健全、茁壮。
我们既不能把养育等同于简单的“饲养”——吃饱穿暖,任其发展;又不能把教育当成简单的“教导”而忽略孩子自身的“成长”。虽然养育孩子是以爱为起点也以爱为终点,但光有“爱”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得辅以行之有效的手段,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精神上的自觉性自我发展”。
在书中,我主要针对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焦虑痛点,给出解决方案;同时也针对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结合不同年龄段智能心理发育特点,给出不同的应对办法;而面对孩子的“敏感期”,我们又该有哪些作为和不作为。我的初衷只有一个,就是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如何让父母多从孩子的视角来试着理解孩子的行为,认同他们的情感,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让父母能真正激发出小家伙们的天赋,活出他们的“天命”,让生命借“教育之手”变得更贴近生命的本质!
《超越抚养(没有天生难管的小孩)》是专注儿童临床工作40年,资深心理治疗师洪宝瑟的权威之作。它教父母如何洞悉孩子的成长力,在每个关键期,智慧应对;破解当下家庭教养难题,让孩子不再难管。
在《超越抚养(没有天生难管的小孩)》一书中,作者洪宝瑟主要针对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焦虑痛点,给出解决方案;同时也针对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结合不同年龄段智能心理发育特点,给出不同的应对办法;而面对孩子的“敏感期”,我们又该有哪些作为和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