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城设拉子
设拉子位于伊朗的中心地带,是法尔斯省的省会。伊朗人的语言——波斯语(法尔斯语,Farsi)——便因此得名。来伊朗旅行,必须要来设拉子这座历史古城。理由很简单,它是波斯历史的摇篮,是波斯帝国首都Persepolis(波斯波利斯)和Passargad(帕萨尔加德)的遗址所在地。
设拉子之于伊朗,如同西安之于中国——这里不只书写历史,更诞生灿烂的文化。
设拉子吸引人之处不仅如此。这座城市承载了许多美誉:夜莺之城、花园之城、诗人之城、哲学家之城,以及充满诗情画意和芬芳扑鼻气息的玫瑰之城。当我第一次看到设拉子时,我便被它出众的美景所征服,设拉子机场到市区长达8公里的大道两旁,延绵不断的花园让整座城市都散发着醉人的花香。
对于德黑兰、伊斯法罕、阿拔斯港这些城市,商业贸易是他们头等重要的生命线。而设拉子则是一处绿洲,这点不论是从字面上讲还是从它的比喻意义来讲,都是合适的。它的波斯花园对于从其他地方风尘仆仆前来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休憩之处。
来到设拉子,我也想模仿哈菲兹(Hafez)那样惊呼:
可爱的设拉子呀,
你有无可比拟的环境
——哦,真主!
但愿它永不衰败。
又如萨迪(Sadi)的诗中所写:
当游人在五月里来到设拉子后,
他们都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由于设拉子出了两位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伟大的波斯诗人——萨迪和哈菲兹,所以许多学者将这座浪漫的城市称为“诗人之城”或者“诗歌之都”。
哈菲兹是一位伟大的波斯抒情诗大师,是14世纪文学巨匠。哈菲兹生于设拉子,一生居住此地。清晨,带着对浪漫与诗歌的期待,我来到了哈菲兹陵寝——与其说是陵寝,不如说是一座美轮美奂的波斯花园。进入大门后,一段石阶将我领上诗人的墓地。墓地上有两列柱廊相交,墓顶上有一个圆形穹顶,外形如一顶帽子。圆顶内装饰着精美的、镶嵌精美图案的彩陶纹饰。墓石和柱廊里的四根柱子是由雪花石膏制成,可以追溯到300年前的卡里姆汗时期,墓石上镌刻着哈菲兹的抒情诗。哈菲兹生前所歌颂的蓝天、阳光、精致的建筑、春天里盛开的花朵、甜蜜的爱人,仿佛从诗歌里来到了现实世界,围绕着设拉子的每一个人。
最浪漫的诗人和最严格的宗教禁忌,在这个国家相遇,看似格格不入,波斯人却能巧妙地处理和融合。早在伊斯兰革命前,伊朗就是个十分西化和自由化的国度,1950年美国驻伊朗大使评论道:“对于一个东方国家来说,伊朗恐怕有点过于西化了。”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禁忌越来越多:不能有靡靡之音,不能当街跳舞,不能喝酒,不能牵手,不能婚前性行为……波斯人浪漫的基因,就只能释放在对诗歌的喜爱上了。几乎每一个伊朗人,都能背出几句哈菲兹的诗句,大多数普通家庭中,《古兰经》和《哈菲兹诗集》是必不可少的书籍。
如果没有亲临伊朗,可能会把伊朗想象成到处弥漫着宗教气息、到处是蒙面黑袍的古板国家。在哈菲兹陵寝,我感受到的却是浓浓的文化气息。今天,花园里正举行一场“诗歌抄写大赛”,设拉子大学的学生来到这里,用一天的时间,抄写哈菲兹的诗歌,比一比谁抄得好、抄得漂亮。学生们席地而坐,三五一堆,用铅笔在白纸上写着蝌蚪般的波斯文。我们驻足欣赏,被学生们认真的模样所陶醉。
“请问需要什么帮助吗?”一个看似工作人员的女孩,看到我止步不前,主动解释道:“这是一场比赛,比一比谁抄写得好。我们的大学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目的是在年轻人中传承波斯文化。”
我点点头,似懂非懂的。她接着说:“我叫Bahar,是Marv Dasht大学建筑系大三学生,也是今天‘诗歌抄写大赛’的工作人员,很高兴认识你。”
“Bahar。”我打量着她,她有着传统波斯人的大眼睛,眼睛外画着浓浓的眼线,眼睛更显得大了;高高的鼻梁,像凸起的山峰;高高的发髻上戴着头巾,露出头顶大片的、染过的黄色头发。我喃喃地重复着:“Bahar,Bahar是什么意思?”
“Bahar,在波斯语中是春天的意思,伊朗有很多叫Bahar的女孩。”她笑了笑接着说:“留下我的电话,不论你们在设拉子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打电话。”说完,又强调了一句:Everything(任何事)!”
P64-67
我们以往的旅行目的地,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如“我下个月要去英国旅行”“我上周刚从美国回来”“我喜欢瑞士的风景”“我要去巴厘岛度蜜月”……可从没听谁说过,“我要去伊朗旅行”。
可我这次去的就是伊朗。
对于旅行,我算是信息比较灵通的人,而我听说有人去伊朗旅行,也不过三五年而已。我记不起来是怎么想起要去伊朗旅行的,也许是看了一些旅行达人的微博,里面某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让我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向往。紧接着,我的一些摄影师朋友开始秀他们在伊朗的照片,以及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最好的宣传就是口耳相传,自己身边的人跟自己说“那里好、那里值得去”。于是,我终于心动了。
于是,在某天的清晨,我踏上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土地。
伊朗面积约是法国的三倍,约美国的六分之一,与我国新疆的面积相当。它是个地理上并不遥远的国家,但我们对它的想象,仿佛超过了时空的距离。伊朗以前被称为波斯(Persia)——它的希腊文名字。直到1935年,礼萨汗(Reza Shah),要求大家称这个国家为伊朗。伊朗很富裕。由于它的财富及有利的地理位置,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然而波斯语言和文化经受住了这些侵略。侵略者们被这种强有力的文化所同化,而且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也成了伊朗人。
早在唐朝,波斯和中国之间就开始了国际贸易,通过丝绸之路,很多波斯商人来到我的家乡西安(唐朝的长安),甚至长期居住在长安。这条延绵万里的商业贸易路线,以长安为起点,经过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经过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和波斯,并远达欧洲。伴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另一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兴起,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的商船载着中国出产的瓷器、丝绸,可通达东南亚、阿拉伯、波斯甚至欧洲。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
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欧亚各国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相互合作会更加深入、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这条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贸路线,将在21世纪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人们对伊朗有许多固定的认识,特别是在西方媒体片面宣传之下,人们对伊朗的认知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时期,战乱、暴力、保守仿佛成为卸不掉的标签。
而我在伊朗的经历,并非如此。从首都德黑兰到南部波斯湾,从沙漠之城亚兹德到北部里海之滨,不论在哪里,只要我有困难,热情的伊朗人无不伸出援手,甚至会亲自动手帮忙解决困难。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朗人,平和、热情,有着团结、乐于助人的传统。他们说:帮助、施舍,是《古兰经》中最最重要的部分,去做好事,去帮助他人、施舍别人,就可以赎罪。我们在新闻中也经常看到,每次中东战乱的时候,比如现在的叙利亚、黎巴嫩,曾经的伊拉克、阿富汗等,战时都有大量难民涌入其他穆斯林国家,但没有哪个国家对难民说不。
作为一个无神论旅行者,我对这个伊斯兰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宽容精神感到惊讶。这个国家90%以上的人信奉什叶派教义,除了星期五以及每天规定的祈祷时间外,清真寺几乎都对外开放参观,哪怕是在最保守的马什哈德圣陵这样的宗教圣地,也会接纳非穆斯林的参观者。
由于官方主张的宽容精神,使得伊朗人对待外国游客非常的热情,尽管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在这里,你有你的信仰,我有我的追求,互不干扰,相安无事。
伊斯兰教自古以来就是包容的宗教,在它被音译为“伊斯兰教”之前,我们称之为“清真教”。在伊朗,我参观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清真寺,用心感受着“清真”二字的含义,发现“清真”二字所包含的清静悠远、真诚真挚,让人感动。我开始与朋友谈论这件事,朋友说:“你应该拿起相机,记录伊朗人的生活。”
于是,这次旅行,我带着不完整的旅行资料和满满的好奇心,从首都德黑兰出发,先后到达石油要道霍尔木兹海峡、花园之城设拉子、沙漠古城亚兹德、“半个天下”的伊斯法罕,以及最北部的里海之滨。伊朗在风景、建筑、艺术和风俗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方,除去这些表面印象之外,在伊朗旅行的魅力,是通过与这个“与众不同的”,但又不是不可理解的国家的普通人相接触,从而感受到伊朗不仅可以接近,而且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整个旅行,我很少花时间去等待光线,拍那些唯美的风光,而是用有限的旅行时间记录伊朗人的生活。我用我的相机记录我所经历的,用心灵感知每一个伊朗朋友的温暖,旅行结束后,我带回了一个真实的伊朗:
狭窄的霍尔木兹海峡,没有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在海边的沙滩上,一波又一波温暖的海水,舔舐着我的双脚,让我沉醉。
在花园之城设拉子,热情的女大学生Bahar带着我们畅游浪漫的波斯花园,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交流起来却没有任何障碍。
古老的波斯波利斯,居鲁士的都城见证过几千年的落日,而那天的彩霞,只为我灿烂。
古城亚兹德,我找到了千年古城存在的理由——在茫茫大漠之中,时间就是无休止的轮回。沙漠露营的清晨和傍晚,远处村镇里传来的唱经声,悠远而绵长,让我梦回大唐,踏上辽远的丝绸之路。
“半个天下”的伊斯法罕,美轮美奂的建筑令我感叹波斯人在建筑上的深厚造诣。夜晚,三十三孔桥被快乐的歌声填满,伊朗人民载歌载舞只为让我们这些中国朋友开心。
首都德黑兰,伊朗朋友把我带到家里品尝波斯美食,边吃边跳舞,食欲大好。在古老的德黑兰大巴扎里,在年轻的德黑兰大学中,都有某种东西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无心去想首都各种各样的博物馆。
里海边,最受伊朗土豪喜爱的度假胜地,湿润的空气、香甜的水果,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伊朗,也感受到除了沙漠戈壁之外的伊朗。
伊朗那些粗犷但又相当欢乐的日常生活,让旅行者对伊朗的印象赋予了幻想和神秘色彩。伊朗的人民不是与世隔绝的,也不是对外国人怀有偏见的。总的来说,人们担心的安全问题在伊朗并不是个大问题,宗教信仰的不同也不是大问题。伊朗为旅行者造就了一道诱人的景色,一如波斯地毯上的图案那般优美。而这景色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也是我必须要写伊朗的原因。
旅行走过的地方越多,人的眼界就越开阔,内心就越豁达,也越能感受到,世界很宽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走,人有很多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同。
《最美伊朗(发现丝路另一端的风景)》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伊朗旅行游记。作者是百度旅游达人赵熠(网名小虎牙),他来自丝绸之路东端的西安,来到丝绸之路西端的伊朗,穿行于荒漠绿洲与大海田园,穿越了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文明,走进了这个桀骜不驯、与主流世界格格不入的被浓厚宗教氛围所笼罩的伊斯兰国度。小虎牙的旅行,不仅仅只是观赏那些雄伟的清真寺、开阔的广场、古老的废墟,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镜头留给了伊朗的普通民众。他在德黑兰土豪家庭品尝奢华早餐,在波斯湾与新认识伊朗朋友烹饪大螃蟹,在设拉子与伊朗美女谈论诗人哈菲兹,在伊斯法罕的夜色中参加伊朗人的家庭Party,在湿冷的里海之滨乘船去逛清晨鱼市……在这样”接地气”的与普通人的交流中,他发现了一个与我们传统的认知完全不一样的伊朗,在宗教严肃、保守的表面之下,是令人感动的热情友好,令人意外的开放包容。书中不仅有生动的故事、冷静的思考,还有许多作者及其朋友拍摄的风光、人文美图,以及详细周到的伊朗旅行攻略,去伊朗之前,不妨先翻一翻这本书。
伊朗是了解西亚历史、中东文化的敲门砖。了解伊朗,旅行伊朗,不妨从《最美伊朗(发现丝路另一端的风景)》这本书的解读开始。
作者赵熠(网名小虎牙),百度旅游、蚂蜂窝重推的旅游达人,微博微信粉丝众多,经常参加各种旅行推广活动,近期在北京举办自己的个人摄影展,颇有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