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这个皇帝当得很舒心。高祖刘邦建国之初,正是多年战乱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国力薄弱,刘邦出门找不到清一色的四匹马来拉车,官至丞相的大臣们上朝都只能坐牛车。老百姓兜里没钱,皇上想刮地皮也刮不出钱来。想吃猪肉,就得把猪养肥了,想让国库充盈、锦衣玉食,那就得让老百姓有钱。因为这个缘故,汉初几位皇帝都讲究无为而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那时候,战乱刚刚止息,许多农民因为战乱而离开土地,转而成为了倒买倒卖的生意人。农业社会,根基在农业,商人多了,种地的农民就不够了。从刘邦那时起,就采取一些恢复农业的措施,下令对不务农的商人严厉打击,不准他们穿绸缎衣服,不准他们乘坐车辆,并且加重对商人的赋税。商人们一看这架势,立马扔掉算盘,扛起锄头垦荒去了。
此外,为了不加重百姓负担,汉高祖还减少军事行动,节省支出,发展国内经济。
吕后掌权后,虽然在朝廷上弄得乌烟瘴气,但在民间还延续刘邦的政策,限制商人,不许工商业者及其子孙做官,地税实行十五税一,也就是百姓的生产成果按照十五分之一的比例缴税,例如某人这一年挣了15文钱,只需要交1文钱税。这就比秦朝时规定的农民要缴纳收获的三分之二做赋税低了许多,同样是一年挣了15文钱,在秦朝就要上缴10文做赋税。农民减轻了负担,有了土地,日子好过了,朝廷和各级官府财政的收支也平衡了。
到文帝、景帝时期,两代皇帝继续实行与民休戚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和景帝首先起带头模范作用,省吃俭用。当官的节俭,花销就少了,赋税劳役也就少,百姓免受过分的赋役之苦,如果不遇上大的天灾,家家可以自给自足,官府的仓库里也因此满满地装着钱粮。当时,长安城内国库中的钱因为堆放时间太长,穿钱的绳子都烂断了,铜钱散乱在一起,多得无法计算;粮仓里的粟米因为堆得太高,许多粮食从仓中流到外面烂掉。
田野里牛马成群,连平民百姓都能有供自己骑乘的马匹。当时百姓的生活,就相当于今天的中国家家至少有辆别克。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富裕程度。
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因为生活富裕,文景时期人人自爱,把犯法看成是一件严重的坏事,互相之间劝勉多做好事,不愿因为做坏事而受到朝廷的羞辱。而汉朝政府为了不影响休养生息,为了革除秦朝酷刑的弊端,法律也比较宽松。在这两种因素作用下,文景时期,每年官方处决的犯人全国只不过有几十人,天下一片太平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面对先帝们留下的丰富遗产,汉武帝为自己的幸运庆幸不已。同时,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即位的汉武帝干劲十足。他早就有自己的远大抱负,不想守着先帝留下的丰富遗产混日子,不想做个守成之君。他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做个比历代先帝更了不起的皇帝。
当时,汉武帝只有16岁,尽管人很聪明,但缺乏统治臣民的经验,朝中军国大事都是由他母亲王太后和舅舅田蚧做主,而在他们之上,还有祖母窦太后,窦太后几乎掌控了当时西汉的一切。
武帝做太子时有两个老师——卫绾和王臧,都是儒家弟子。
P18-19
汉武帝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他缔造了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实现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兴盛,树立了一个民族彪炳千秋的自信,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倡导尊儒的帝王,他崇信方术,巫蛊之祸,轮台罪己。这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也充满了争议。他是中国历史上集明君与暴君于一体的帝王。
本书以基本历史事实为蓝本,北击匈奴,凿通西域,经营东南,开拓辽东……不仅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汉武帝叱咤风云,有功有过的一生,而且全景式地、多侧面地再现了武帝一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宫廷斗争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平定闽越、盐铁官营、几次重大的巫蛊案、废太子刘据、立刘弗陵而杀其母钩弋夫人等,皆一一再现。
本书场景生动,线条清晰,时而金戈铁马、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时而君臣相知、和风细雨、一派祥和;时而君王变脸、形势突变、好人蒙冤……勾画出专制王朝之下的多姿多彩的社会政治生态图景,不仅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也让人品味出政治的无常与专制本质。
同时,本书在结构和人物塑造的着笔深浅上,力图以史实为依据,尽可能多维度地去理解和还原这些故事和人物的真相。如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有关的人物有窦太后、窦婴、田蚡、卫绾、董仲舒、公孙弘、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金日等;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有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与皇帝后宫生活有关的有长公主、陈阿娇、平阳公主、卫子夫、王夫人、李夫人、钩弋夫人等。这些人物或有不世之才,为武帝所重,升官拜将,立下不世之功;或忠贞为国,但因性格耿介,最终得罪权势,铸成悲剧人生;或因嫉贤妒能,贪赃受贿,搜刮民脂民膏,陷害忠良,滥杀无辜而留臭名于今;或因相貌倾城倾国,而为帝所宠,但命运无常,曲终人散之后,只留下一片凄凉……所有与这些人物命运相连接的故事,如金屋藏娇、骑奴掌军、马踏匈奴、李广难封、司马相如与《长门赋》、张骞通西域、司马迁腐刑、公主和亲、霍光辅政、传子杀母、酷吏张汤、后庭巫蛊、刘据之死、董仲舒与独尊儒术、武帝封禅求仙,等等,都在本书中一一表现,并融入情节结构中,大大增加了它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本书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一方面客观严谨,表现在对主人公的评价中,并没有否定他作为一代英主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又颇具高度,没有忽视他在取得重大成绩之后心态的变化及各种劳民伤财之行为。作者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用一种演义诙谐的语言,展示一代帝王的内心世界和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是全息的,事事相通,因果相连,它既可以以古鉴今,也可以以今知古。一句话,历史并不是过去的风景、斑驳的履痕和发黄的陈迹,而是今人永远也学不完读不尽的教科书。
仔细阅读本书,让我们感受汉武帝及那个时代的胸怀、理想、信念及情操,让我们从历史事实中以古鉴今,从历史经验中以今知古。相信本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由窦学欣编著的《盛世中国(第1卷汉武盛世)》从汉景帝末期的政治风云斗争开始,围绕治与乱、和与战、生与死、忠与叛、爱与恨、得与失等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现了汉武帝纵横跌宕的一生和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其间征战四方、金戈铁马的壮观气象、抵御外族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记忆壮烈激越的将士情怀、雄视天下的盛世风华等等,都在书中充分体现。
由窦学欣编著的《盛世中国(第1卷汉武盛世)》以基本历史事实为蓝本,北击匈奴,凿通西域,经营东南,开拓辽东……不仅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汉武帝叱咤风云,有功有过的一生,而且全景式地、多侧面地再现了武帝一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宫廷斗争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平定闽越、盐铁官营、几次重大的巫蛊案、废太子刘据、立刘弗陵而杀其母钩弋夫人等,皆一一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