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相名臣的经韬纬略从政,可以成就伟业;
以名相名臣的器量胸襟经商,可以创造财富;
以名相名臣的深谋远虑处事,可以步步领先;
以名相名臣的聪明才智治学,可以博古通今。
《帝国的智囊团》丛书选取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朝代,每个朝代选取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是站在朝代兴衰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透过他们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王朝的发展脉络,看到个人奋斗与王朝兴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由邱雨编著的《大唐名相(帝国的智囊团)》是“帝国的智囊团”系列中的一本,选取了唐朝的名相:长孙无忌、狄仁杰、郭子仪、牛僧孺。
唐王朝是中国民族的符号和骄傲。从贞观之治到女主临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兴衰迭代,波澜壮阔。由邱雨编著的《大唐名相(帝国的智囊团)》的主人公们,无论后世对其评价如何,他们都在这段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唐王朝兴盛还是衰败,他们都裹挟其中。他们是皇帝的臣子,他们是百官的首领,他们更是时代和历史的缔造者之一。
太原起兵后,李渊带着人马前往长安,一路攻下霍邑、龙门、河东……年轻气盛的李建成、李世民是起义军的主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胜利;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攻下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自封为唐王,主管长安一切政治军事行动;
公元618年,隋炀帝的手下宇文化及带头造反,隋炀帝被杀,隋朝覆灭;
同年,李渊在长安登基,建立唐朝,改元武德。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李渊以李世民为统帅,积极准备着统一全国;
公元618年年底,李世民奉命征讨割据甘肃的薛举,这也是李世民独立军事行动的开始。李世民是个遇事喜欢找人商量,听取各方面意见的人。一开始,他商量事情的对象只有长孙无忌。他巨细无遗地与长孙无忌探讨如何行军,对手下将领的看法,对各地局势的看法,他们交换彼此的意见,分享胜利的喜悦,并惊喜地看到,秦王的队伍一天比一天扩大,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屈突通、殷开山、张亮、侯君集、张公谨……这些人有的是李世民在民间搜罗而来;有的是倾慕李世民的大名前来效忠;有的是被李世民打败后被重用;还有人在战场上见李世民英武不凡,直接倒戈投诚。
在这一时期,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显示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李世民是个天生的领导者,他锋芒毕露,精力充沛,渴望建功立业。在自身的优越条件下,他更有宽大的心胸和容人的肚量,随时注意吸纳人才,礼遇人才,他看到一位人才,必然诚心诚意地请对方为自己做事,如果对方不愿意,他也不勉强,反而会赠送金银给对方作为傍身的盘缠,不会在对方拒绝后使诈暗算。他的光明磊落,在乱世之中大得人心,才使得手下的文臣武将们死心塌地为他效命。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正好相反,他稳重内敛,办事周密,亦步亦趋地跟随李世民,就像是李世民的影子,在李世民的光环下,人们几乎注意不到这个幕僚的存在。而长孙无忌也安于现状,既不强自出头,与人一争长短;也不因自己与李世民关系亲密,而打击那些对自己无礼的文员武将,他的低调态度,不但让李世民大为满意,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尊敬。
从唐武德元年(618)一直到武德七年(624),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在南征北战中度过了他们的青年时代,在这七年里,李世民已经成为声名斐然的秦王,长孙无忌依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幕僚。在这个过程中,长孙无忌愈发像李世民的影子,他为李世民殚精竭虑,与李世民一起听取谋士们的意见,处理行军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一切行军命令,一切军事机密,李世民的一切心事,都在长孙无忌的掌握之中。长孙无忌的名声远远不如房玄龄与杜如晦,他更不能像尉迟敬德等人那样伴随李世民征战沙场,但李世民明白,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包含了长孙无忌的智慧,每一次胜利都有长孙无忌的心血。
李世民的战功丰硕傲人。当时唐朝敌人无数:河南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山东的徐元朗,长江流域的萧铣,盘踞河东与突厥人勾结的刘武周……
P10-11
总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是宋代范仲淹在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中留下的千古名句。一段话道尽了自己身为庙堂之臣的心路历程。事实上,这也是历史上这群被称作宰相的人所处的尴尬位置,和他们当中的杰出者的崇高志向的真实写照。
宰相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令人为难的职务。虽然历朝历代称呼不同,秦、汉、唐都习惯叫丞相,宋代叫参知政事,明代叫内阁首辅,清代叫军机大臣,但其职权范围却变化很小。我们可以用“总理政务,调和阴阳”这八个字来概括其职权范围。
何谓“总理政务,调和阴阳”?“总理政务”指的是宰相的日常工作。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在国事上可以抓大放小,但宰相身为百官之首,在国事上却必须事无巨细。全国大大小小的事务由各部门统一汇总到宰相那里,宰相再选择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呈递给皇帝御览,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基本的行政流程。
“调和阴阳”指的则是宰相在国家机器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事实上,宰相向来都是皇帝与百官之间的枢纽。在皇帝眼中,宰相是百官之首,是百官的代言人;而在百官眼中,宰相却是皇帝的助理,是皇帝的代言人。因此,身为宰相,就必须懂得如何调和阴阳,平衡皇帝与百官之间的关系。
这两点既是宰相的职责,同样也成了宰相难做的原因。总理政务让宰相庶务缠身,一刻不得清闲;调和阴阳又使得宰相劳心劳力,时时在皇帝与百官之间斡旋。由此可见,国之宰辅一方面位高权重,于运筹帷幄之间决定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忧谗畏讥,小心翼翼,否则这一刻还“居庙堂之高”,下一刻便会被流放,“处江湖之远”。
正是由于宰相这个职位的特殊性,使得宰相这个群体拥有了别样的精彩,这也正是本套丛书成书的原因。身为个人奋斗所能达到的最顶点,身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我们可以在历代的宰相们身上看到个人奋斗与王朝兴衰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此,本套丛书选取了秦、西汉、唐、北宋、明、清这6个最有延续性也最具代表性的朝代,每个朝代选取数位名相。透过他们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王朝的发展脉络,看到这个王朝究竟因何而兴、为何而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古之名相,无不是人中之杰,今之人可以此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