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专横跋扈,朝野有目共睹,康熙更是十分反感。但他还是个少年,无威无势,心里恼怒,也无可奈何,只有隐忍下来。鳌拜总认为康熙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他贪恋权柄,迟迟不愿归政,仍旧恣意妄为,大臣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这样一来,鳌拜就成了康熙执掌朝政的第一块也是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因为鳌拜不是一个人,而是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集团,不将其除掉,最高权力就会旁落,甚至有江山易主的危险。除掉他,对于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可以说一点成算都没有。这个时候轻举妄动,只能带来祸患。康熙稳重的性格帮助了他。他没有急于争权,而是尽量控制自己,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有时为了迷惑敌人,他故意顺从鳌拜,给他造成柔弱无能的印象。这样一来,鳌拜更不把他放在心上,始终认为他不过是个懦弱的孩子而已。实际上,康熙早已在暗中准备了。他知道,要成为真正的皇帝,必须除掉鳌拜,除掉鳌拜,必须一次成功,要稳、准、狠,绝不能有任何闪失。所以,他不动声色,让鳌拜放松警惕。
康熙考虑到鳌拜是顺治的重要大臣,多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网罗亲信,宫廷内外多置耳目,公开缉拿他的话,可能会激起事端。因而首先应当寻找有利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式,这样才能增加胜算。
为了迷惑鳌拜,康熙下令封赏辅臣,把遏必隆晋为一等公,鳌拜于所有二等公外,授为一等公,他的二等公爵位,由他的儿子那摩佛承袭。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又加封鳌拜为太师,其子那摩佛加封太子少师。
一次,鳌拜声称有病在家,康熙前去探视。御前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反常,便迅速上前,揭开鳌拜坐席,发现一把匕首。鳌拜惊慌失措,以为阴谋败露,但康熙却毫不在意地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故俗,辅政大臣时时不忘祖训,实在可嘉可奖!”从而稳住了鳌拜。回到宫中,便立即将索额图召进宫内,命令他召集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在宫中练习布库游戏,每次练习,康熙都在一旁观看,即使鳌拜入奏进宫,也不作回避。鳌拜以为康熙年少贪玩,所以喜欢和众少年嬉戏,于是心里十分坦然,并不在意。
采取行动之前,康熙不露声色地以各种名义将鳌拜亲信派往外地,削弱他的力量,避免发生不测。一切准备就绪,成算在握,康熙决定行动。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入奏,康熙对这些少年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心腹卫士,你们是敬畏我呢,还是敬畏鳌拜呢?”大家齐声道:“我们只敬畏皇上!”康熙便讲出鳌拜之一桩桩罪恶,命令他们立刻上前将鳌拜捉住。鳌拜手足无措,很快被这群少年生擒活捉。
逮捕鳌拜后,康熙没有忘乎所以。他马上进行了清剿鳌拜党羽的行动,一网打尽。但在处理鳌拜一伙时,他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朝廷的大稳定着想,有力有度,既清除了鳌拜的势力,又没有影响大局的稳定。
康熙命令康亲王杰书勘问鳌拜,列罪30款,其中包括欺君擅权,任用奸党,结党议政,聚贷养奸,巧饰供词,擅起先帝不用之人,杀苏克萨哈,擅杀苏纳海,更换旗地,奏阻立后,谬用济世,禁止科道陈言,违旨擅谥,旧疏呈览,呵叱人臣,逼令他人迁坟等,罪不容诛。大臣们拟将鳌拜革职立斩,其诸子兄弟一并处死,妻子为奴,没收家产。鳌拜只求开恩免死,他脱下衣服,露出为清朝多年血战留下的无数处伤痕,恳求从轻发落。康熙看到后,不忍加诛,最后判定革职籍没、拘禁。其子那摩佛一并免死,革职拘禁。穆里玛、塞本得则被削职处斩。
辅政大臣遏必隆不但没有起到辅政的作用,反而处处顺服鳌拜,这次也被拿问。经过审讯,也以“不行纠核”“藐视皇上”获罪,共21款罪行。议政王大臣会议提出应拟革职立绞,妻子为奴。康熙予以宽大处理,只革去了他太师及公爵的封号。
鳌拜党羽众多,如果斩尽杀绝,势必给清王朝的统治带来极大的动荡。康熙将首恶与胁从者分别对待,对于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泰璧图等核心成员,非杀不可的,都下令处死,对于那些谄附而无大恶的多数党羽,如苏尔马、巴哈等人,都予以从轻处置,从宽免死。这样一来,既惩戒了奸党,也分化瓦解了鳌拜集团的势力,完满地保证了大局的稳定。
年仅16岁的康熙凭着他过人的聪敏、沉着、果敢和智慧,在最高权力顶峰的博弈中,施展了非凡的政治谋略,不但干净漂亮地清除了鳌拜这个不可一世的权臣,彻底清除了反对势力,而且能稳定大局,真是难能可贵。
P13-15
在中华帝国400多个帝王中,有一颗特别璀璨夺目的明星——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大帝。他不但是400多位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也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之一。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一点也不为过。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开创中华帝国的另一黄金时代。
康熙帝出生于1654年,去世于1722年,是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福临去世,康熙年仅8岁,继承皇位。在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抚育和教导下,他很快就具备了一代明君的素质。在16岁的时候,运筹帷幄,一举铲除了专权跋扈的鳌拜集团。他倾心于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提高汉族官员待遇,奉行“满汉一体”的指导思想,很快得到了广泛的拥护。
在康熙帝统治的61年间,他在内政、外交,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总结了他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八大贡献,集中地展现了这位千古一帝的丰功伟绩:
第一项贡献是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项贡献是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第三项贡献是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第四项贡献是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第五项贡献是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第六项贡献是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第七项贡献是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第八项贡献是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任何一个君主,如果做出了上面八项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彪炳史册,而康熙帝励精图治,在这八个方面,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确实做到了空前绝后。在他统治下,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经过苦心经营,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为今天的中国奠定了版图基础。
对他的历史功绩,毛泽东曾予以高度评价。1960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毛主席曾对老舍先生讲康熙。他说,康熙皇帝的第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第二个伟大贡献是统一战线政策。他先团结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后团结汉族的上层人士,利用汉族统治汉族。他还全面学习和继承了当时比满文化要先进得多的汉文化。在官吏设置上,凡高级官吏都是一满一汉,真正达到了以一顶百的奇特效果。第三个伟大贡献是他的奖罚分明的用人制度。
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后的一面。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却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直接导致中华帝国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落伍,秦汉唐宋时期中华帝国在世界上叱咤风云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近代史家赵尔巽评价康熙说:“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
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头脑清醒,文武兼备,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能较好地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华帝国的多民族统一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华帝国的另一黄金时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高靖翔
2015年8月8日
在中华帝国400多个帝王中,有一颗特别璀璨夺目的明星——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大帝。他不仅是400多位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也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帝王之一。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一点也不为过。
康熙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开创了中华帝国的另一黄金时代。
高靖翔编著的这本《清圣祖康熙传》聚焦康熙皇帝的政治生活、历史功绩,辅以个人的家庭生活、情感故事,为我们呈现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形象。
高靖翔编著的《清圣祖康熙传》是13本“中国历代帝王传记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作者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为我们呈现了康熙大帝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少承国运,力挽狂澜,智擒鳌拜,裁撤三藩,西征蒙古,南收台湾,北拒沙俄,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他是封建统治后期最有成就的帝王,《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称赞他是“17世纪的伟大人物”,“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