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康熙爱孙
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清朝历经顺治、康熙、雍iEZ朝的统治,国势强盛,经济发展。
清朝皇室自康熙继位以来,子嗣之间争权不断。为了夺得皇位,皇子之间纠集同党、勾心斗角,甚至互相倾轧,兄弟相残。一时间,皇位的争夺代替了正常人伦,权力的交替伴随着血雨腥风。就在康熙满腹踌躇的时候,他的眼前蓦然跳出一颗明珠,那就是年少的弘历,后来的乾隆帝。
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自幼聪颖过人,而且颇有勇谋。当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时,祖孙二人就颇为投缘。
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是在弘历12岁的时候,当时四皇子胤稹请康熙到圆明园吃饭,康熙见孙子弘历品貌端正,天资聪颖,立刻就有了好感。弘历的聪明伶俐使康熙感到后继有人,于是康熙当时就下令让弘历搬到皇宫中,住进皇子们住的毓庆宫。
康熙非常宠爱这个聪明的小皇孙,他亲自指导弘历读诗书,有时候到围场打猎和批阅奏章,都要弘历在一旁侍奉着。
康熙亲自给弘历授课。一次康熙谈到宋代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弘历倒背如流,康熙非常高兴,“奖悦弥至”。康熙又让弘历向贝勒胤禧学射箭,向庄亲王胤禄学放火箭,弘历一学就会,康熙对弘历更加欣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秋天,康熙携弘历去热河避暑,特将避暑山庄内自己居住宫殿的侧堂万壑松风殿赐给弘历居住、读书。一天.康熙乘坐的御舟停泊在白殿下的晴碧亭畔,康熙思孙心切,远远地呼唤弘历。弘历听到祖父呼唤,急忙从殿北山坡上连蹦带跳地直冲下来。康熙看他跑得太快,非常紧张,劝阻说:“勿疾行,恐致蹉跌。”祖孙情深,由此可见。
弘历射熊的事以后,康熙更加珍爱弘历了。
有一次,弘历跟随康熙到木兰围场打猎。康熙用火枪击中了一只熊,熊趴在地上,康熙叫弘历去察看那只熊死了没有。谁知弘历还未走到熊跟前,倒地的黑熊突然跃起,向弘历扑来。在这种危险的场面下,12岁的弘历灵活地躲开了黑熊的一击,搭箭猛射,在虎枪手的协助下将熊击毙。在这件事中,康熙见弘历临危不惧,更加喜欢了。回帐之后,康熙激动地对温蕙贵妃说:此儿“是命贵重,福将过予”。康熙还特地传见弘历生母,连连称她是有福之人。康熙对弘历毫不掩饰的偏爱和赞美,其意义,不仅仅是祖孙之情的表露,还隐含着康熙期待将来由弘历来接承帝统的愿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病危。临终前,他对大学士马齐说:“第四子雍亲王胤稹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稹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康熙的关爱和宠幸为弘历继位打下了基础。
弘历的少年,是在康熙、雍正两朝帝王的教诲和宠爱中度过的。对于弘历来说,皇子时代的13年,是他活得最潇洒、最悦意的一段宝贵时光。弘历不像他的曾祖父顺治和祖父康熙那样幼龄即位,没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少年;也不同于他的父亲雍正,青年时代便机关算尽以谋取皇位,直到45岁,韶华已逝,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弘历13岁即被祖父密定为皇储,无须为此耗费精神;他的父亲鉴于康熙晚年诸子卷入政治的前车之鉴,也绝不允许他过早地与外界社会接触。乾隆幼年时期最为有利的条件是雍正对他的态度,因为雍正在处心积虑地维护他王储地位的同时,贯注精神于他的教育,期望他在登基之前,具备作为一个帝王的足够资格。
启蒙时期,翰林福敏成为弘历的第一任老师,但不久,弘历便淘干了这个翰林所有的本事。在弘历的反复要求下,雍正选择了徐元梦、朱轼、张廷玉等四位品行端方、学问渊博的名臣作为弘历的老师。但这四位师傅中,徐元梦不久即因为有罪离开,张廷玉又忙于应付公务,很少在上书房露面,只有朱轼经常到书斋为弘历兄弟等人讲授。对弘历来说,松劲殿拜师虽有四位,但让他终生念念不忘的只有朱先生一人而已。
朱轼,字若瞻,号可亭,故而乾隆名之日“可亭先生”。朱轼是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朱轼为官清廉,学问很好,经学造诣尤其深厚。朱轼对乾隆一生影响深远。如果说福敏使弘历饱读经史诸子的话,那么,朱轼则帮助他慢慢地咀嚼、消化,把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特别是儒家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变成这位年轻的皇子、未来的皇帝血肉之躯不可分离的部分。P3-5
乾隆皇帝是中华帝国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也是最不幸的皇帝。在中华帝国历史上,他把大清帝国带上了顶峰,也是帝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黄金时代;在世界的历史上,乾隆统治的帝国已经穷途末路,死后仅仅50余年,曾经傲视世界的中华帝国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古老的华夏民族饱受苦难。用英国人的话说,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不过
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的老舰长”。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是康熙钦定的第二代接班人,这是他最大的幸运。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得急病死后,乾隆毫无悬念地登上了大清帝国的宝座,开始了其长达60年的皇帝生涯,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乾隆自诩为十全武功,虽然有夸张可笑之处,但他在平定叛乱和安
定边疆方面的确有可称道之处。
刚刚即位,乾隆即以号称知兵的张广泗经略苗疆,镇压苗民起义。1753年,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第二年,阿睦尔撒纳又率部众内附。乾隆亲自接见,详询准噶尔内部情况,决定于第二年春两路出兵伊犁。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不久,归降清廷的阿睦尔撒纳又聚众叛乱,乾隆随即派军征讨,准噶尔部割据势力乃告平定。1757年至1759年,乾隆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之乱,随即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军政,建立起军府统治。下置参赞大臣,分统天山南北路。于南疆各城置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管理一城之事。并垦荒屯田,移民入疆,陆续建置州县以管民事。明代以后长期割据的新疆从此牢牢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1791年,乾隆授福康安为将军,率兵入藏击退尼泊尔侵略。次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集民政、财政、军政、外交大权于驻藏大臣之手。同时规定金瓶掣签之制,大活佛之继承也处于清政府监督之下。从此西藏政局方趋稳定,而中央对西藏之政令也得以贯彻执行。对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各土司统治地区,乾隆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经过两次金川之役,川西南地区也实行改土归流。
乾隆十分重视文化事业,提倡汉学,编纂大量图书。在他统治期间,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乾隆在位60年,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乾隆在位时期,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不断进行试探,北方沙皇俄国也虎视眈眈。出于自卫需要,乾隆采取限制贸易,减少接触政策。只留广州一通商口岸外,其他海口一律禁止贸易。乾隆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提出的各项有损中国主权之要求。对沙俄也坚持原订条约之规定,多次断绝恰克图贸易以抑制其非法行动。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在国力强盛时虽可保全于一时,但却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之潮流,日渐落后。可以说,封建时代的中华帝国死于乾隆之手。乾隆继位时的清王朝已经过康熙、雍正两代70余年的治理,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再经乾隆前期的励精图治,清王朝到达强盛的顶点,中华帝国在封建制度的末尾出现了回光返照一般的百年繁荣。但乾隆为人重奢靡,追求奢华,尤其是6次南巡,挥霍无度。在他的带领下,统治阶级贪污腐败,索赔兼并,致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地不断爆发起义。波及数省、长达10年的白莲教大起义,就爆发在乾隆朝的晚年。这种种矛盾累计着、制约着、打击着清朝的统治地位。或许,这位“十全”老人真的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
乾隆朝是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由盛转衰的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乾隆皇帝,既展现了其掌握国家大权、维护统一、适应社会前进潮流的巨大智慧,也有其愚黯阻碍历史发展的罪过。
董思谋
2015年8月8日
董思谋编著的《清高宗乾隆传》讲述了,乾隆皇帝是中华帝同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也是最不幸的皇帝。
在中华帝围历史上,他把大清帝国带上了顶峰,也是帝田历史上最后一个黄金时代的君主;在世界历史上,乾隆统治的帝国已经穷途末路,在他死后仅仅五十余年的时间里,曾经傲视世界的中华帝国就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古老的华夏民族饱受苦难。用英国人的话说,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不过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的老船长”。
董思谋编著的《清高宗乾隆传》介绍了,清高宗乾隆姓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是清朝版图的奠基人。他是雍正帝第四子。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即位,改年号乾隆。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无疾而终,终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六十年的稳定统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过了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时代。乾隆末年,清朝开始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