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洁编著的《飘逝的风景》是一部系列文化散文,主要内容大致可包含关于陶瓷文化、关于民俗文化、关于遗址文化三个方面。
著名评论家雷达说:“梅洁的这部探寻民间文化、遗址的散文集,不像某些徒有其表的大散文那样空泛,它的苍茫的历史感、悠远的命运感、执着的对民族精神之根的追思,全都源自生命内在的激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飘逝的风景/梅洁文学作品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梅洁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梅洁编著的《飘逝的风景》是一部系列文化散文,主要内容大致可包含关于陶瓷文化、关于民俗文化、关于遗址文化三个方面。 著名评论家雷达说:“梅洁的这部探寻民间文化、遗址的散文集,不像某些徒有其表的大散文那样空泛,它的苍茫的历史感、悠远的命运感、执着的对民族精神之根的追思,全都源自生命内在的激情。” 内容推荐 《飘逝的风景》记录着一位女作家的“文化苦旅”,什么是久远的价?什么是瞬间的光辉?在这部集子里,作者梅洁和读者倾心而谈,为您解读岁月长河里人类文明的密码。 目录 泥河湾 驿站 商道 谁创造了白瓷文明 千年磁州窑 紫金之魂 历史的祭坛 登灵霄山 美丽艺术的民间 永远的民俗 德阳三惊 雕花楼慨叹 哦,泰山 望虎丘想北人种种 千秋汉水 占文明与水的再次碰撞 大岳武当 走进万年 宜春三吟 郧西印象 白发上津城 再去郧西 关于戏剧的随笔 谁发现了“郧县人”头骨化石 文明的资粮——读《佛寺与蔚州传统文化》有感 家园文化的守望者 李闽:创造艺术奇迹的人 房陵三叹 在祾恩殿抚摸金丝楠木时 我家的收藏 中国崇礼:激情生命的天堂 古树家同 漫忆“过年” 过襄阳人自己的节日 伽蓝寺里听妙音 巴伐利亚的豪情 走过意大利 试读章节 四 走在大同湖盆地的土地上时,已到了夏日的八月。 这是一个世纪的岁尾,也将有一个千年的临盆,这个时辰离我们祖先在泥河湾生活的年代已相隔了几百万年。这样的探视实在是太久违了。但人类总是怀着乡愁到处在寻找家园,这是一个情结,我们在这个情结的缠绕中,作不停的出发又作梦里的回程。于是,当现代人制作的车轮碾在曾经是海的土地上时,我就不停地从车窗里向外嘹望,我仿佛听见海的声音和祖先“咿呀”的声音一起从遥远的山谷传来。 然而,车窗外的土地异常干涸,地面上游移着“咝咝”的白色气体.有一种干热使所有的庄稼窒息。八月是北方粮食估产的季节.可眼前谷子没有拔节,玉米没有抽穗,黍子刚刚拱出地皮,只有一尺多高的葵花没有结饼……盆地里的人们说,他们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说今年的庄稼至多收两成。说他们许多年份里都是靠天收。于是我想,那诞生生命的海呢?那碧波荡漾的水呢? 海在这里停留了几百万年,海在这里孕育了生命,后来海水退走了。在海边走过了几百万年的人们至今依然靠天收!依然艰难!依然贫穷!怎样破译海与文明的密码?怎样想象人类千古的蹒跚? 泥河湾是阳原盆地桑干河畔一个至今只有九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而以此命名的“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古湖”、“泥河湾层”、“泥河湾期”、“泥河湾动植物群”、“泥河湾文化遗存”已超越了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而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研究泥河湾倏忽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这是从一批西方人开始的。1921年,法国神甫桑志华向传教士发出呼吁,号召人们搜集古生物化石标本,在阴山脚下的张家口传教的天主教牧师文森特当即应允,并提供了泥河湾出产古生物化石的信息。八月我到达泥河湾村时,在信仰天主教的泥河湾人建造的辉煌的教堂里,应该说依然回响着文森特当年留在这里的声音。 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走进了泥河湾,他惊讶地发现泥河湾广阔的河湖相沉积物传递着人类故乡的信息,无法遏止的激情使他第一个向人类发出了“泥河湾层”地质的呼声。此后的十几年里,巴尔博、桑志华、德日进、皮韦托、步日耶,这些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的科学家先后走进了泥河湾,他们渴望找到证据来说明三四百万年前濒于灭绝的三趾马经常来喝泥河湾湖水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人类。后来他们几乎俯拾皆是地获得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他们从化石里发现了人工作用的痕迹。于是,他们相信泥河湾一带在地球第四纪时就有了直立行走的人类。 1948年.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开始建议把泥河湾地层与欧洲维拉弗朗期地层进行对比,从而作为华北第四纪初期标准地层之一。于是,“泥河湾层”便成为世界考古界的专用名词。1957年,曾发现了北京“周口店人”的贾兰坡等中国考古专家开始向人们提示:到泥河湾的地层里去寻找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吧。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近二十年里,中国的盖培、卫奇、贾兰坡、汤英俊、尤玉柱、李毅、谢飞、孟浩、成胜泉等数十位考古、地质专家在古大同湖和泥河湾跋山涉水,走峡谷、钻山洞,不辞万苦地寻找着最早制造工具的人群。所有的寻找都充满了传奇,所有的收获都近乎神谕。科学在远古与现实的艰难穿梭中,向我们提供了一个通向人类之初的神秘的幽径——许家窑、小长梁、东谷坨、虎头梁、郝家台、青瓷窑、杨家沟……这些千百年来定居在桑干河两岸的默然而贫寂的小山村,作为旧石器文化遗址,突然一起开始不问断地向现代人讲述着第四纪人——我们远古祖先的故事,我们从这些故事里发现人类的起源和生命不竭的前行。 P5-6 序言 在文明的深处与远处——写在扉页上的话 一位著名学者曾说:“人是民俗的动物。”这是关于人与根文化,即民间文化关系的本质阐释。人在民俗中孕育、诞生,之后便是在温暖持久的民俗文化的氤氲中长大成人,再之后,我们的灵魂会在对民俗文化的祭奠中成为永恒的思念。 民俗成为民间文化的大景。乃至成为一种人类精神,是我在落雪的三月踏访内丘年画时温习到的。内丘人对于自然神宗教般的崇拜,在我的童年也是随处可见的。后来我们把这温馨的生活方式斩断了,我们革了许多文化的命。殊不知我们在暴烈的冲动中,最终把蕴藏在民间的最温存的生活方式。把能对我们养性养德的文化给丢弃殆尽了,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我所以看重内丘年画.是因为内丘年画和内丘人坚守的乃是我们生命中对自然、对宇宙最深重的一种精神守望。 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社会史,是一个民族奋斗不止、创造不竭的历史记录.当一种艺术成为他们精神与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时。这种艺术便极有可能成为人类艺术最瑰丽的部分,这是蔚县剪纸给予我的最好的启示。美丽的蔚县剪纸在寒凉的塞外丰盈着生活,也灿烂着一种中国文化情愫。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瞎子阿炳《二泉映月》的录音之后说:“听这样好的曲子是应该跪着听的!”柴可夫斯基用木匠唱的俄罗斯民歌创造了《如歌的行板》,托尔斯泰听后感叹:“我听见俄罗斯的灵魂在哭泣!”那么,当我在华北大地踏访千年古陶瓷遗址邢窑、定窑、磁州窑时,我曾无数次嘹望空冥大地和苍茫蓝天,心喊:“我看见了中华文明伟大的精魂!”应该说,这是在民间文化探寻之旅中最让我震撼也最让我『心灵不安的事象了!中国陶瓷文化对人类文明举足轻重,如此灿烂的古文明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可我们由此发现了什么?发扬了什么?继承了什么?创造了什么?骄傲了什么?光荣了什么?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定瓷三杰”的陈文增们和《千年磁州窑》的彭城镇0怀超常崇敬的缘由。 当然,让我一生牵念不止的是已经沉没在水下的我的故乡。这一沉没使一个五百年的府城、三千年的文化荡然无存。即使凤凰涅榘般地再生,又怎能找回古郧阳、古均州葬在水下的灵魂? 许多年许多年,我一直在独自行走。我从阴山脚下的《泥河湾》出发,我从那里小心捡拾起一枚祖先们曾经使用过的石器.我用石头的洪荒来平息我行走日子的仓皇;我沿着北方那条古老神秘的《商道》一路走来,我发现,“历史在塞北那条路上碾出了无数深深的辙痕.那条路挣扎着,翻越千山万壑,穿越草原、大漠、戈壁,一直延伸,延伸到历史的深处,延伸到文明的亮处……”我在它的辉煌中辉煌,在它的寂灭中寂灭。“我常常到城市北边的草原,草原的晨曦、落日悲壮而凄美.每当我的目光和天际处的牛群、马群、牧人相遇,我的心中便升起无数遥远而古老的情绪……” 在疲惫怅惘的长路上,我也曾在无数的古堡、古村、古驿站歇息.“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沿着驿站从古代走到现代的,驿站上曾经集聚着人类文明的信息,有精粹也有齑粉;就命运而言.驿站是出发,也是归路;就情感而言,驿站是朦朦胧胧远去的身影。也是扎扎实实眼下的脚印;驿站文化既苍凉也温暖,既喧嚣也宁静;历史在驿站上集合.也在驿站上飞散,岁月在驿站上碾出了凸凹,也在驿站上垒出了造型:驿站一无所有又吞古纳今”。在驿站歇息的日子,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在漫漫的荒原寂夜,我也曾无数次独自望天望月望浩瀚星空,我庆幸自己在漫漫的仰望中最终读懂了《紫金之魂》。我非常感动我在仰望星空时,感应到了来自月球和2012号星体上那古老而锐慧的目光。在我与那目光对接的瞬间,我的心灵居然在万劫空漠中,悲苦而灿烂地一颤…… 我的脚步一直由北向南延伸。 当我站在“沙丘平台”的遗址废墟之上,抑或虔敬地走进德阳万年的田畴麦地,当我旋身嘹望眼前的一片混荒抑或葱绿时,我无法想象千古神奇就在脚下,历史的呻吟、杀伐、怪异、诡秘,抑或是生生不息的创造、发现就在脚下。俯拾遍地的纹砖绳瓦、秦陶汉砾,还有积层很厚且已炭化的不知是哪个千年、世纪的谷粟,我无法不感受时间辽远的苍茫和震撼。历史曾在这里停滞,又从这里继续;曾在这里葬送、诀别.又从这里生发、前行。一路走来的嘹望,是嘹望历史一个千年又一个千年的弯弯曲曲、跌跌撞撞的脚印;行色匆匆的感悟,是感悟中华文明千年的血泪和蹒跚的步履。 而当我寻步千百万人后尘走在江南古镇的深宅、大院、古桥、庭院之中时,我在想,现代人蜂拥而来是为了什么?是告别还是留恋?是向往还是追寻? 最终我只能这样回答自己:我们能够留在那里的只能是一丝对平静、韵致、不争的家园生活的艳羡,一缕对千年传统文化的挚情又哀婉的回眸,一声对前人乃至祖先跌宕命运的深深慨叹…… 我无意也无力重述抑或缩写中华民间文化、历史这部大书,我只是在我一个人的行走中,以我轻弱的内心感悟人类文明与蒙昧、前行与羁绊,抑或是现在与未来,我相信,每一次的感悟都会有生命新的皈依。我还深信,这一切依然密码般存储在这片大地之中,对于它的全部解读.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我还常常想,当我们把许久以来目光向外的探寻转为对本土文化的亲近时,会深情地发现民族民间文化恒久、柔韧的力量,以及一个几千年不衰的古老民族的精神所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