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马摇铃》是一部个人回忆录,讲述了作者吴延芳自1951年至1968年在家乡的生活经历及成长的故事,那是作者从小学到高中的青少年时期。作者在序言中写道:“忧苦中寻求快乐,艰难中生长精神,我想让《饿马摇铃》成为爱心礼物,把我在艰苦岁月里获得的力量,传递给那些也在经受磨难历练的青少年学生。”书稿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亦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饿马摇铃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延芳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饿马摇铃》是一部个人回忆录,讲述了作者吴延芳自1951年至1968年在家乡的生活经历及成长的故事,那是作者从小学到高中的青少年时期。作者在序言中写道:“忧苦中寻求快乐,艰难中生长精神,我想让《饿马摇铃》成为爱心礼物,把我在艰苦岁月里获得的力量,传递给那些也在经受磨难历练的青少年学生。”书稿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亦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内容推荐 吴延芳 浙江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浙江武义人,一九四七年出生,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饿马摇铃》写了作者自一九五一年入小学至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遭受陷害未能考上大学,在乡村小学当代课教师,到了一九六八年逃离家乡的一段个人经历。书稿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亦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目录 母亲节的感念(代序) 一 画眉堂开 二 记忆之初 三 弯枝疙萝 四 爱书的人 五 儿时规矩 六 宝贝女儿 七 赠地风波 八 亲情传递 九 一头黄牛 十 保谷上仓 十一 谦谦同吉 十二 点兵点将 十三 书的故事 十四 初次登场 十五 农家病苦 十六 烟豆影子 十七 砍柴一课 十八 骨肉分离 十九 校园歌声 二十 哼,中学生 二十一 饿马摇铃 二十二 孩儿离娘 二十三 忘本回头 二十四 生死饭牌 二十五 排队心情 二十六 抢占奇观 二十七 自由的旗 二十八 精神家园 二十九 荒漠甘霖 三十 米麦米麦 三十一 饥饿年月 三十二 人生磨炼 三十三 放生池边 三十四 百合之根 三十五 好人情义 三十六 苦乐相抵 三十七 采叶母女 三十八 父亲的桥 三十九 叫应天理 四十 读书翻身 四十一 幸运时刻 四十二 总是难忘 四十三 岁月珍藏 四十四 林中歧路 四十五 土地情结 四十六 趾高气扬 四十七 书与生活 四十八 海的沉默 四十九 时雨化之 五十 月落重生 五十一 阅读积分 五十二 高考花事 五十三 冰炭置心 五十四 八月忧愁 五十五 遥想朱王 五十六 秋江分别 五十七 樋口一叶 五十八 做一个人 五十九 第九个浪 六十 离别家乡 后记 试读章节 记忆之初 时光仿佛在回忆中缓缓倒流,那时我还是一个很小的孩子,那是一九五一年的春节。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又勤作又和气。父亲并不识字,他的能说会道的本领大概与生俱来,解放以后,村里推选他当了干部。 父亲在农闲做舂年糕的生意,家里会来很多人。大人小孩一进门,母亲就摘一段年糕,搓成长条,夹进芝麻红糖粉,带着一团热气递过去,大家一边吃一边说笑。这一年,农民翻身分到了田和地,有一种令人喜欢的景象,洋溢着快乐的气氛。 入冬以来,全国上下开展的抗美援朝运动,到了深入发展的阶段。大街小巷贴上红绿有光纸写的标语口号,从城镇到乡村,掀起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热潮。父亲在东门外大操场的群众大会上发言,带头送子参军,这件事还瞒着母亲。 有个人出了岔,对着哥哥问道:“摇铃花旦,几时去打仗?”他故意把打仗两个字的声气说得特别重,我听了很不喜欢。这一句问话也让哥哥虎起面孔,母亲汪上眼泪,抱了弟弟气鼓鼓地到睡房去。 在家乡的斗牛场上,按照生相、妆扮、斗功的威势技巧,每一头斗牛都取有好听的名字。“摇铃花旦”就是一头斗牛的大名,远近闻名,老小皆知。“花旦”的前额扎上头盔,饰绣球簪金花,中间是两根雉鸡尾毛,背插四面三角形旗子,从斗牛场的东龙门进去,西龙门出来,由牛主人牵着“扬场”,威风凛凛。开斗前,“花旦”头背上的装饰都卸了下来,系在脖子上的红绳圈和绳圈上挂的一排铜铃就更加显眼,出场时,只见牛头摇晃,铜铃齐齐响动,朝对方的斗牛直冲过去。哥哥在宣传戏里男扮女角,让别人叫开这样一个绰号,难怪他要生气。 我也知道母亲的心事。解放后才过上安定平和的好日子,她害怕生活中的任何变故。那朝鲜国,不知在哪方天洲,听说一入秋就飘大雪,冰凌结得像石头,冷风能吹落人的耳朵,不要说是炮火连天的战场,单凭那个冷,母亲也决不愿意她的儿子到朝鲜去。 过年那几天,父亲对母亲说了很多话,拿以前的苦楚和翻身的日子做比较,来打动母亲的心。母亲叹着气,她的话说得还像是很硬,其实心已经软下来了。新社会的风把年轻人的心吹得很远,哥哥要上前线,去打仗,母亲想拦也拦不住。 过完新年正月,哥哥入朝参战。出发的那天,全县参军的青年胸前戴朵大红花,在熟溪边坐上竹排,顺着水路到金华集合。全家人去送哥哥,在小南门外的溪埠头,母亲把一个小包递给哥哥,小包里有一把燕子窝泥、两个红鸡蛋和柏树枝,口里大声说着:“顺风顺水,顺风顺水!”带上母亲给哥哥一路平安的祝福。送行的人立在溪边,望着撑排工将竹篙插入水里,竹排离开了岸,一直到看不见影子。回到家里,母亲像一个木头人似的,她倚门远远望着,好久好久,才流下眼泪又微笑着说:“国家用到我的儿子,我不能拉他的后腿。” 我在哥哥的呵护下长大。刚生下时没有奶吃,哥哥每天去方姓邻居家讨要粥汤来喂我,方家是大户人家,一大锅新米白粥滗出的粥汤,很稠,叫做米油。过了两个月,快到中秋节,哥哥说:“我的小妹,长得像月饼一样。”他把我捧起来抱着,带出去玩,总要逗我笑一个,好让他的女同学夸我一番。到了一岁大,哥哥用红头绳给我扎起两把刷帚小辫,又教我走路:他蹲在对面,离开三四尺远,手上拿个皮叫叫(一种赛璐珞玩具),引着我走过去拿。我的哥哥,有好东西吃尽让着我,去看什么就把我架在他的肩上,哥哥多么喜欢我,我却拉他不住,为了保家卫国,哥哥上了前线。这一年哥哥虚龄十八,我五岁。 母亲对哥哥的牵挂担心像春蚕吐丝一般的绵长,从此要无缘无故地垂泪。在我之前,母亲生育七胎,只带大了哥哥一个,十二年中相继失去六个孩子,对母亲的打击可想而知。水火刀兵,母亲对我讲早年的三苦六难,一边讲一边哭。我爱听陈年旧事,母亲于是讲讲哭哭,止不住眼泪。我自小性情敏感,睡觉总不安稳,母亲的这些凄切悲伤的讲述,生与死的组画,给我的心笼罩上一层忧郁,晚上一做梦就落进黑洞,吓得大喊出声。哥哥说,母亲特别爱护他,实是难忘那几个不见了的孩子,层层叠叠的爱,压得他太沉重。他到几千里路的远方去了,要我听从他的主张,背起书包去上学,好让母亲有个心情改变,我才能轻松快乐。 那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上得起学,也有一些孩子不把读书放在心上,才进校门就只想赖学,上学的路上苦着脸,一副不情愿的样子。“牛轭上颈!”人们会这样说,像是讥笑,又像是怜悯。我刚刚懂事,总爱问这问那,还要寻根究底,我喜欢上学。上学,意味着新的生活开始了,学校里的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新鲜、多么有趣味啊!P3-5 序言 母亲节的感念 (代序) 严文井在散文《启示》中说道: 母亲在你背后,道路在你面前。 母亲为你举灯照明,只要你永远记得那道光,道路就永远不会从你脚下消失。 又到母亲节了。我并不崇尚西方的节日,在远方上学的儿女每年要给我寄上深情的祝福,才记着这个日子。对于母亲的感念,我们这一代人,尤为深沉。 母亲是山里人,摘得箬,采得茶,她的一双脚缠过放过,叫做“半大脚”,后来又叫“解放脚”,走路比不上天然足,也下不了水田。土改分田时,父亲挑了熟溪对岸背靠小山坡的一丘田,在长长的一条田后坎上方,沿山栽下几排茶树,山坡开辟成菜地。春天,遇上睛好的星期日,一家人摆渡过溪,父亲在田里耕作栽秧,母亲在斜坡上采摘春茶,地里的豌豆麦苗青又青,我带着两个弟弟追逐粉蝶。这一幅美好的画面,永久地留在我的童年记忆里。 父亲母亲不识字,特别看重读书,我五岁时上了学。一九五八年我小学毕业,人生的难题一下子摆在母亲面前。当时父亲接连两场重病,卧床不起,为了我能上初中,母亲把几个月大的小小弟送了人。母亲从此拉根牛缰绳,在生产队里放牛。耕种的时节,水牛摇着大犄角在耕田,母亲,一个解放脚,她和她的牛,带水拖泥,在田里进进出出;春秋两季,母亲捡拾麦穗谷穗,寻找漏掘的番薯毛芋,这些收获装进随身带的一只布口袋,母亲被人叫做“五谷袋”;冬天,母亲和她的牛上了山坡,到了日头偏西,母亲背着落日赶着牛从西门头岭下来,母亲的身影叠印在我的心上。 因为有着不平常的母亲,我家在最困苦的日子里也没有断过顿,三个孩子居然还上着学,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被人理解的,反而要遭受嘲讽、蔑视。每次分粮食,队长的妻子郑姐张嘴就骂,从小队的仓库一直骂到我们同姓合住的大院子里。郑姐一只脚踩在门槛上,一只手叉腰,高声地骂:“风车斗,两临空,硬地裂缝还不认穷,队里的谷,由不得饲蛀米虫!”那毒辣的讥笑、刀片似的骂声,使得母亲在屈辱中生出力量,用手指住对方大声吼叫:“自家心口自家划,良心有黑白!你口嘴骂人,心里有毒!”“叮人的虼蚤!吸血的虱!”郑姐一面骂一面笑,母亲回敬她:“想下刻毒的手吗?来吧!任你掐,任你灭,我家的人是橡皮虱,掐不碎、灭不死的橡皮虱!”每当母亲和郑姐吵架,我的心就会跳起来,真想冲上去,和郑姐对着千,然而没有办法,母亲早做下规矩,不许我帮她一句,她要我发狠读书,读书知理便不能骂人。“只要记,不要气”,这是母亲时常对我叮嘱的话,而母亲自己却像一个单枪陷阵的士兵,冲来刺去,苦苦地左右奔突,为全家杀出一条生路。母亲的勇敢、泼辣,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然而这不是她的本性,是在苦难的岁月里,为了护卫她的儿女,硬被逼迫出来的。每当一阵争吵过后,母亲会到父亲的床边,无声地坐一会儿,仿佛给她自己也给全家人一个安慰。这个时候,我会从以前母亲讲山里人的故事、唱代代相传的歌谣给我们听的情景,联想到为了我上学如今要让母亲吃苦遭罪,一家人受尽欺凌,我的心一阵一阵地痛着,泪水顺着脸淌下来。母亲看见了,过来挨着我坐下,用她的袖头揩拭我脸上的泪,每一次我想讲出“不读书了”的请求,都被母亲用无言的爱和坚定的信念堵在喉咙口,一直到了初中毕业,又考上外地的高中。 几十年过去,母亲八十多岁了,已是一个沉静安详的老人。每次我回家去看她,母亲不再说很多的话,眼睛望着我,一脸温和苍老的微笑,这使得母亲的一切更多地萦绕在我的脑际。缅怀往事,沉重的回忆在我的心中渗透开来,使我叹息不已。在人生旅途中,每当遇上坎坷,眼前就闪现出母亲旧日的影子,不止一个,满眼都是:破旧的衣裳、汗湿的背,疲惫的脸上却是一双发亮的眼睛,眼睛里全是希望的目光。这些目光会聚成一种力量,使我踮起脚,努力地往沟坎上方攀援。 多少年来,我从未离开过母亲的视线。今夜,我在灯下想着母亲,念着母亲:母亲啊,我又在想念你一一我的自嘲为橡皮虱的母亲,我的被人叫做“五谷袋”的母亲一一为了你的儿女,所有能承受的你都承受了,所有能付出的你都付出了,可是我又给了你多少回报呢?回首望去,依然是母亲眼里那希望的目光,我还须努力,是的,还须加倍努力,否则,我无以回报在苦难的岁月里流着血汗养育我长大的母亲。 作者 一九九六年五月 后记 我生于江南山区小镇的一户农家,小学六年级时,父亲连续两场重病,从此全家陷入贫困的境地,上学的路变得崎岖坎坷直至被截断。我的内心沉积着深重的痛苦——一个贫穷少年执着的人生追求,破碎的大学梦想。 几十年来,我把记录少年时代的勤学和苦难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然而,写作需要天赋,我欠缺这一份才情。文学对于我,其实离得很远。 感恩老师的培育,感激阅读的力量,感受知识改变命运,这些情感因素成为我悄悄追随文学的动力。我坚持把文学作为人生体验的一种补偿,我从头开始学习,先做着阅读的准备,而后一边写一些片断进行练习,写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小镇的生活,一个贫穷孩子的成长经历。 我喜欢的书,文字冷静,少有强烈的感情,艰难的生活也不必透出太多的汗滴泪水,像口味清淡的食品。可是,生活的事实、人生的真相、穷苦的岁月有的是强硬的碰撞和激烈的争斗,多少的心灵呼喊也非得写出不可。每当拿起笔来,深感“着墨纸上,谈何容易”。因为是多年的心愿,所以明知不容易,还是努力地做这件力不从心的事情。 我在回想中走进细节,尽力摒除杂念,使自己的内心安静,让脑子简单澄明,柔和的光线穿越往昔的岁月,旧日所有的人和事便生动鲜明起来。贫穷的日子、矛盾的情感,真实的一切依然鲜活。平常的人,一张张脸流露出悲和喜、洋溢着人性的光彩。只是感叹记忆中的所思所想已难分此时彼时。 像老牛负犁慢慢地耕作,历时十多年,我写成这一本草根文字《饿马摇铃》。《饿马摇铃》写了我自一九五一年入小学至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遭受陷害未能考上大学,在乡村小学当代课教师,到了一九六八年逃离家乡的一段个人经历。罗曼·罗兰说:“你得回想一下你自己小时候的情形!把人家从前给你的好处和快乐转给别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是好的。”忧苦中寻求快乐,艰难中生长精神,我想让《饿马摇铃》成为爱心礼物,把我在艰苦岁月里获得的一切,传递给那些也在经受磨难历练的青少年学生。 二○一四年十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