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参差荇菜③,左右流之④。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⑤。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鸟鸣之声。雎(ju)鸠:一种水鸟的名字,据说这种鸟用情专一,不离不弃,生死相伴。②逑(qiu):同“仇”,配偶。③荇(xing)菜:一种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④流:捋取。⑤寤(wu):醒来。寐(mei):入睡。⑥思服:思念。⑦芼(mao):择取。
【赏析】
《关雎》写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见倾心,而后朝思暮想、备受熬煎的感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啁啾鸣和的水鸟,相互依偎在河的碧洲。娇媚明丽的少女,是不凡男子的好配偶。首章写男主人公见到一位艳丽美好的姑娘,对她一见倾心,爱慕之情无法自制。他见到河中沙洲上雄雌水鸟相互依偎,由此想象:她若是能成为自己的妻子,两人天天如这水鸟一样相依不舍该有多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任意采摘遍地鲜嫩的荇菜,不需顾及左右。日夜都希望那位娇媚明丽的少女与我携手。主人公回想日间姑娘随手采摘荇菜的样子,她苗条的身材、艳美的面庞在眼中和心间挥之不去,男子心中的深情已难以言表。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美好的她难以得到,日夜都想得我揪心。情深悠悠欲理还乱,翻来覆去思念不休。这里讲述了主人公内心爱她又不好表白的心情。他心乱如麻,不知她是否瞧得上自己,因而觉得很痛苦,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遍地鲜嫩的荇菜,随手采摘不需要担忧。我要弹琴鼓瑟,迎取娇媚明丽的少女。那日姑娘采摘荇菜时的婀娜形体在主人公的眼中和心问仍旧萦绕不去,他暗自设想自己要弹着琴鼓着瑟去向她示好,看看能否打动她的芳心。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遍地鲜嫩的荇菜,任由挑选不需烦恼。我要击鼓鸣钟,让那娇媚明丽的少女永久跟随我。那一日,红晕娇容的姑娘采摘荇菜的景象在主人公脑海里无法抹去,他经受不住这痛苦的折磨,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击鼓鸣钟去向她求婚。
《关雎》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一名青年男子,见到一位采荇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而他顾虑重重,羞于开口,于是只能在想象中与她接触、亲近、结偶。诗的妙处在于对爱的叙述直白又含蓄:他不敢当面向她表白,却让自己沉浸在爱的幻想中。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而羞涩。《诗经》篇目中有关爱情的描写有许多,有场景式的描写,也有对话式的叙述,更多的却是如《关雎》这样的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绘,这种爱,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
自古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数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就产生了许多民歌,流传下来集成了这部《诗经》,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是中国最前沿的古文化典籍,而这首诗是《诗经》的第一篇,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史载《诗经》是孔子晚年为授徒而编纂的教材。孔子把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的第一篇,是有其用意的。他认为,食与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谁都无法回避,但不回避并不代表放纵,欲念是需要尺度的。欲念的放纵,会对人类社会的秩序造成危害,而一切的克制都要从约束男女之欲开始。作为儒家思想开创人的孔夫子将《关雎》放在开篇,意在教化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孔子在《论语》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关雎》即是“思无邪”的典型标本。《关雎》所写的爱情,其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这种爱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恋观念,也符合儒家“以明教化”的目标,因而被编在《诗经》的首篇可谓适得其所。
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存有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它描写的是男女爱情;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还有人认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而是抒发一种“志”:表象是君子对淑女志在必得的追求,实则是抒发君侯对贤人的渴求。
实际上,孔子引《关雎》为首篇,授人以教化,也只体现出老夫子的意图,并非诗作者的本意。《关雎》作为春秋时代的民歌,即便经过人为的整理,也仍不失朴素天然的本真。其中,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读这首诗,能从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远古的自然气息。
◎葛覃◎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⑤,其鸣喈喈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⑦。是刈躞⑧,为缔为络⑨,服之⑩。
言告师氏⑾,言告言归⑿。薄污我私⒀,薄瀚我衣⒁。害瀚害否⒂,归宁父母⒃。
【注释】
①葛:一种蔓草,可以抽取它的纤维用来织布,俗称夏布,这种草的藤蔓还可以用来做鞋,供夏天穿用。覃(tan):延长,此处指蔓生之藤。②施(yi):蔓延。中谷:在山谷中。③维:发语词。萋(qi)萋:茂盛的样子。④黄鸟:黄莺,一说黄雀。于:语气助词。⑤集:栖息。⑥喈(jie)喈:鸟儿婉转鸣叫的声音。⑦莫莫:茂盛的样子。⑧刈(yi):割取。灌(huo):用热水煮东西,这里是指将葛放在水里煮。⑨缔(chi):细葛布。络(xi):粗葛布。⑩致(yi):厌倦。⑾师氏:女师,教女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⑿言:语气助词。归:回娘家。⒀薄:助词。⒁擀(huan):同“浣”,洗涤。衣:外衣。⒂害:通“何”,什么。否:表示否定,此处指不用洗的衣服。⒃归宁:回家以慰父母之心。
【赏析】
历来人们对《葛覃》女主人公身份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诗中女子应是一位后妃,这位后妃在女师的教导下,修习女工之事,借此影响民风妇道;有的学者认为诗中反映的是给贵族割葛、煮葛、织布的女奴告假、洗衣、准备回家的—段生活情景。到底是后妃还是女奴,这场争论最终也没有定论。
另外,关于这位女子已嫁人还是未嫁人,也有争论:诗的末章点出了女子将“归宁父母”,在古代,“归”既可指女子的出嫁,又可指嫁出去的女子返回娘家。所以有人认为此诗是赞美后妃出嫁前温习女工、躬行节俭、尊敬师长的美德。但诗中“归宁父母”最恰当的解释是“回家探视问候父母”,如此看来作者本意应该是在描述已嫁女准备回娘家,解释为“准备出嫁”未免失之牵强。不管主人公是后妃还是女奴,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诗中描绘这位女子欣喜愉悦和企盼归宁的心情却是没有疑问的。整首诗写得意趣盎然,生动活泼,三个章节递进式地演示了三卷有趣的画境。
开篇一章的画面中,并没有出现人,出现的只是一派绿意葱茏的葛藤。生命力极强的葛藤在蓬勃浓郁的山谷之中蔓延,清碧幽静的浅谷中,一阵“喈喈”的鸟鸣响起,原来是一群美丽的黄雀飞来,它们展动翅膀在林间打转,而后又群落在灌木丛上,叽叽喳喳和鸣欢唱。一幅自然和谐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引起人们的无尽联想。
“是刈是滢,为缔为络,服之无皲”,虽然文字中仍旧没有对容貌、形态进行描绘,却仿佛让人看到女主人公如葛蔓般纤纤细腰弯下去,割着长长的葛藤,又见她将割下的葛蔓拖回家去烧煮,煮好后剥下葛丝,织织复织织,织成了葛布,缝制成了衣裙,欢欢喜喜穿在身上。一句“服之无皲”,描述女主人公将自己织的布穿在身上永不厌弃的心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辛苦操持获得劳作成果后的无尽欢慰。
第三章的情境又是一变,诗中多了一位“师氏”,她似乎静静地倾听着主人公的叙说:“告诉您,我的女师傅,我将要回家去,定要把内衣洗干净,再把外衣也泡上,哪些要洗哪些不要洗,我要回家看爹娘。”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抑制不住激动的女主人公向师氏这位女师傅连珠炮似的吐露出内心的喜悦。虽然不见形体及面容,然而一位勤劳、聪敏、活泼、孝顺的韶龄女子却活现在面前,可亲又可爱。
《诗经》中运用比的手法较多,这首诗中“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一句,以黄鸟的“飞”和“鸣”,比喻自由自在的孩童和少女时代,轻描淡写、委婉含蓄地勾勒出黄鸟在林中自由自在飞转、鸣叫的情景,由此勾起了女子对以往未嫁时无忧无虑生活的回忆,引发了她想回娘家的心愿。
诗中还以季节的变化来暗示女主人公想回娘家的愿望从未停止。“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蔓刚刚萌发生长,且长势迅快,这时尚是春季,女子回娘家的想法已在心头滋生;之后“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葛蔓已经爬得遍山满谷,蓬勃茂密,已是夏季,她想回娘家的想法如葛藤一样伸延;“是刈是溲”,葛覃长成的秋季到了,女子收割后,纺线织布,回娘家的愿望更加强烈;“薄污我私,薄瀚我衣”,此时已经穿上内外重叠的厚衣,闲暇的冬季,诸事具备,马上就要回到家里与父母欢聚。回娘家的愿望历经了四季,终于可以实现,女子当然会激动雀跃、喜形于色、话语连珠了。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