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循吏(彪炳史册的古代地方官)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洪波译注的《循吏(彪炳史册的古代地方官)》循吏故事主要选译自历代正史中的循吏、良吏、能吏列传,同时还增加了一些虽然没有列入循吏传,但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政绩卓著的清官能吏的事迹,比如唐代的狄仁杰,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海瑞,清代的于成龙、张伯行等,以期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古代地方吏治的面貌。

本书的注释,以职官、年号、地理、典章礼制等为主,以消除阅读、理解时的最大障碍。所选循吏的生卒年代,于史有征、能够确定的大都做了注明,部分难以考证、不能确定的则只能付之阙如。同时对于原文的翻译,在力求准确传达原文原意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了删减处理,以使译文的语言更为通畅平易。

内容推荐

《循例》是党建读物出版社“史鉴”系列丛书之一,李洪波译注的《循吏(彪炳史册的古代地方官)》依据《二十五史》,从中选择了100多位中国古代优秀的地方官,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翻译介绍。这些古代先贤为人、为学、为政之法,对于时下依然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有助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升史学素养。

目录

先秦

孙叔敖

子产

公仪休

石奢

西门豹

西汉

文翁

兄宽

韩延寿

黄霸

朱邑

龚遂

召信臣

赵广汉

东汉

卓茂

耿纯

卫飒

任延

郭伋

杜诗

张堪

秦彭

孟尝

仇览

陈寔

贾琮

吴祜

刘宠

鲁恭

三国

郑浑

仓慈

董和

张嶷

曹摅

邓攸

王蕴

南朝

王镇之

杜慧度

徐豁

傅琰

虞愿

沈瑀

范述曾

孙谦

何远

北朝

张恂

宋世景

裴延儁

苏琼

孟业

裴侠

薛慎

辛公义

瑰德深

梁彦光

赵轨

韦仁寿

张允济

李素立

崔知温

贾敦颐(附贾敦实)

王方翼

狄仁杰

韦机

薛珏

韦景骏

裴怀古

元结

韦丹(附韦宙)

何易于

崔戎

五代

张全义

安彦威

王周

陈靖

张纶

鲁有开

张逸

程师孟

仇□

陈希亮

包拯

刘清之

程迥

张洽

杨简

真德秀

尤袤

黄震

大公鼎

马人望

范承吉

刘敏行

刘焕

谭澄

卜天璋

乌古孙泽

王艮

方克勤

王源

李信圭

李骥

唐侃

汤绍恩

徐九思

张淳

陈幼学

况钟

海瑞

白登明

宋必达

汤斌

姚文燮

张埙

张瑾

于成龙

张伯行

陶元淳

童华

邵大业

郑燮

李文耕

试读章节

韩延寿

韩延寿,原来是燕地(现在的河北、北京一带)人,后来迁居到今陕西西安市郊的杜陵。他在担任淮阳(今河南淮阳县)太守的时候,治理政事很有名声,因此调职到了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颍川地方豪强众多,很难治理,所以朝廷经常要选派强硬有力的太守到那里任职。在韩延寿之前,赵广汉曾做过颍川太守,他非常忧虑当地聚众结党的风气,便想办法使官吏和百姓彼此之间产生嫌隙,互相告发。他曾以为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但也导致颍川从此告发成风,百姓之间经常结仇成怨。

韩延寿想改变这种风气,用礼让之德来教化百姓,又担心百姓不听从。于是他依次召见郡中最被敬重的数十位长老,设置酒宴美食,亲自以礼相待,仔细询问乡里歌谣民俗和百姓疾苦之事,并且向他们陈述让百姓和睦亲爱、消除怨仇的办法。长老们都认为韩延寿的办法很有益处,可以施行,于是和他共同商定了嫁娶丧祭的礼仪等级。礼仪大致依据古代的礼制,但也没有逾越律令法度。韩延寿又命令地方学校的官员、学生身穿礼服、手拿礼器,为官吏和百姓主持丧葬嫁娶等各种仪式。老百姓都遵从他的教导。

韩延寿为官崇尚礼义,喜好上古的传统教化,每到一处必定会聘请当地贤明人士,依照礼法对待、任用他们,广泛听取好的意见,接纳劝谏之言。他还推荐那些亲人去世后服丧尽礼、推让遗产的人,表彰孝悌忠信的行为;整顿地方学校,每逢春秋两季都举行乡射仪式。除此之外,韩延寿无论组织百姓修葺城墙,还是征收租税,都会预先明确告知开始的日期,按指定的期限行事,官吏和百姓都非常敬畏并遵守他的规定。他又任命正长、伍长等乡里官员,作为孝悌的表率,绝不留宿坏人。乡里一旦出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因此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地界。这种做法刚开始时好像很烦琐,但实行之后,官吏们再没有追捕罪犯的辛苦,老百姓也不用担心遭受刑罚,成效显著。

韩延寿对待下属,一方面非常宽厚,另一方面又约法明确、要求严格。如果下属有欺骗背叛他的,他总是首先责备自己说:“难道是我亏待了他吗?否则他为什么这样做呢?”下属听到以后都暗自痛悔,他的一位县尉甚至因此自杀身亡。

有一次韩延寿有事外出,临上车时,一个骑马的随从小吏迟到了,韩延寿吩咐功曹对他定罪处罚。当韩延寿回到府门时,一个门卒拦住车,表示有话要说。韩延寿停下车问他有什么事,门卒说:“《孝经》上讲:‘事奉母亲是用爱心,事奉君主是用尊敬之心,而事奉父亲则是爱心、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今天您一大早要出门,准备好的马车停了很久还没出去。刚好那个骑马小吏的父亲来到府门口,不敢进来,小吏听说后,急忙跑出来拜见父亲,正巧赶上您要上车。因为尊敬父亲而被惩罚,难道不是有损于教化吗?”韩延寿在车中拱手回拜说:“如果不是你直言相告,我还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呢!”韩延寿善于采纳好的建议,听取善意的劝谏,大多如此。

后来韩延寿任左冯翊一职。他任职一年多了,也不肯下去巡察各县。下属多次向他报告说:“您应该到郡里各县去巡行视察,观察民风民俗,考核各级官吏的工作成绩。”韩延寿说:“各县都有贤明的长官,督邮督察辨明善恶就行了,我去巡察各县恐怕没有什么益处,只是增加烦扰罢了。”下属们都认为正值春季,应该出巡举行鼓励农桑的活动,韩延寿不得已同意了。巡行视察到高陵县的时候,有一对亲兄弟为了争夺田产来打官司,各自都向韩延寿申诉自己的道理。韩延寿感到非常悲伤,说:“我有幸获得这个职位,作为一郡的表率,却不能宣明教化,使百姓中出现骨肉同胞互相诉讼的事情。这既伤害风俗教化,又使贤明的长吏、啬夫、三老、孝悌等地方各级官吏蒙受羞辱,过错在于我,我应当引咎辞职。”于是韩延寿当天称病不处理公事,在传舍中闭门思过,整个高陵县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县令、县丞、啬夫、三老等官吏非常害怕,叫人把自己捆绑起来等待他的处罚。于是诉讼者宗族里的人们都互相责备,那两兄弟也表示出深深的懊悔,剃去头发赤膊谢罪,愿意把田产让给对方,并表示至死不敢再相争。韩延寿非常高兴,开门请他们进来,置办酒肉宴席,与他们相对欢饮,劝勉鼓励他们,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乡里的官员,以此表彰规劝那些勇于悔过从善的百姓。

……

P20-22

序言

郡县治,天下安。《新唐书·循吏传》说:一‘治者,君也;求所以治者,民也;推君之治而济之民,吏也。故吏良则法平政成,不良则王道弛而败矣。”州县地方官作为“亲民之官”,是真正负责地方实际事务的基层官员,是国家政治统治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极为重要的部分。地方官的数量很大,直接接触的百姓数量也多,掌管地方政事的方方面面,也要跟社会阶层的各个部分打交道。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地方官吏是连接国君治国与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群体。如果地方官不得其人,则国家之所期待,百姓之所希望,与一切国利民福,都无从谈起。前人说,国家之有赖于地方官,犹人身之有赖于手足,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历朝历代对于地方亲民之官多有表彰颂扬,称之为“循吏”。

一、“循吏”其名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中的《循吏列传》,指奉公守法、清廉自正、仁厚爱民、善施教化的官吏。为什么要设立循吏列传呢?司马迁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而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修身,是因为居官者行为端正、不违纲纪。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他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用严刑峻法不可呢?”可见循吏体现出司马迁倾心向往的理想吏治。

历代正史,从《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等,对于《史记》设循吏传的做法,大多有所沿袭与继承,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清正廉洁、教化民众、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但名目多有不同,标准也略有差异,在不同史书中,有的称为循吏传,有的称为良吏传,有的称为能吏传。细究起来,虽有循吏、良吏、能吏等诸般名目,但从史书记录来看,基本上都是指廉洁奉公、循法治民的官吏。在古代,循、良二名也往往相连并用,比如《汉书·循吏传》中说“泯泯群黎,化成良吏”,“汉室良吏,于是(指汉宣帝时)为盛,称中兴焉”,可见循、良之吏所指是基本一致的。

具体到历代正史来说,《汉书》《后汉书》《南史》《北史》《北齐书》《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等均设“循吏传”,《晋书》《宋书》《魏书》《梁书》《旧唐书》《元史》等均设“良吏传”,《南齐书》设“良政列传”,《辽史》设“能吏列传”。而《三国志》《陈书》《周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则未专门设立循吏传。

二、何者为循吏?

循吏的选择标准,从司马迁《史记》来看,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侧重于仁厚廉正守法之官,以身作则、依法办事,不刻意为之,不自矜其功,使百姓心悦诚服而教化大行。耐人寻味的是,《史记》所记历史从上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但列入《循吏列传》的却都是历史人物,本朝只立《酷吏列传》,似乎是对汉武帝一朝宠用酷吏、吏治严苛的批评,有借古讽今之意。《汉书·循吏传》中所选循吏,是所谓“没世遗爱,民有余思”,“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的地方官员。强调政绩突出,百姓拥戴,吏治宽缓,政令疏略,事务繁杂却能简易处置。西汉著名循吏黄霸说:“凡治道,去其泰(太)甚者耳。”可以体现当时循良之吏的基本为政理念。《汉书》所记载的循吏,大多都比较关心百姓疾苦,爱惜民力,注意发展地方经济,能够“富而教之”;同时还积极提倡儒家的道德规范,兴办学校,移风易俗。

《史记》《汉书》对于循吏的选录、评价标准影响到后世,尤其是历代正史的编纂者。历代循吏、’良吏、能吏列传,所收录的标准大多不外乎此。循吏大多宽恤民力,简省刑罚,不催缴租税,不催科徭役,相反会为百姓上书极力争取减免,使百姓生活安定。明人鹿善继说:“吏何以循?使人安居乐业之外,无循也。”(《认真草》卷一《为杜氏诸生送王邑侯之南仪部序》)可见,政绩突出、使百姓安居乐业是循吏的本职。循吏多为亲民恤民的好官,与百姓亲近,平易近人,不沽名钓誉。比如汉代召信臣,“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明初著名循吏方克勤,施政以德行教化为根’本,并不注重个人声誉,他说:“追求个人名声,一定会追求权威,这样就会祸害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做。”

历代正史的循吏传所记多为地方守令,官位显赫、政绩卓著的官员少有收录,对此编纂者多有说明。比如《明史·循吏传》说:“汉史丞相黄霸,唐史节度使韦丹,皆入《循吏传》中。今自守令超擢至公卿有勋德者,事皆别见,故采其终于庶僚,政绩可纪者,作《循吏传》。”《清史稿·循吏传》撰写者夏孙桐在《清史(循吏传)编辑大意》中谈到,循吏入传标准之一就是,“官阶以终于监司(布政使、按察使及道员)为限”,因为那些朝廷重臣大多都已经单独列传。有的地方官,从县令等基层官员做起,一路升迁知府、巡抚、总督,乃至于宰相阁臣,比如东汉的卓茂,宋代的寇准、范仲淹、王安石,明代的况钟,清代的于成龙,等等,因为体例的原因,都未列入“循吏传”。因此,历代循吏传所载多以地方官员为主。

经过历代正史编纂者的不断发展,对于循良之吏的理解也逐步明确,循吏成为模范地方官的代表。这些政绩卓著、勤廉施政的州县官,是地方基层官员的代表,也是国家政策在地方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可能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身为自觉遵守法纪的楷模,以实际行动感召、教育其下属官吏和普通百姓。循吏“奉法”,接近于后世所说的“法律主治”,是用“常规政治”的手段来治理地方,安顿秩序,以实现长治久安。联系司马迁设立的《酷吏列传》来看,二者的差异显而易见,酷吏是以杀伐立威,执法苛刻严酷,以效果而论看似直接,如快刀斩乱麻,但无法保持长期的社会安定。循吏才是古代社会地方治理的理想典范。

三、循吏之政绩

通观历代正史所记循吏事迹,其政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简省刑罚,善于判案;轻徭减赋,赈灾救荒;兴办学校,敦化世风;镇抚地方,安定百姓。

1.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古代经济,以农为本,农业生产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历代著名循吏,其主要业绩,首先是鼓励农桑,巩固根本,其次是利用当地鱼、盐、山林等特有资源发展经济。比如战国时孙叔敖,秋冬两季鼓励百姓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通过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来,百姓各有谋生求利之道,生活安乐。又如东汉杜诗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也就是水力鼓风机来冶铁、铸造农具,大大提升了劳动效率。当时人将他比作西汉时的召信臣,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兴修水利,疏通沟渠,整治良田,避免水害者,从先秦到明清,更是代不乏人。

2.简省刑罚,善于判案

历代王朝统治,多有以严酷法律钳制百姓者。仁厚的地方官员往往在执政之时简省刑罚,既不失处事之公,又能避免严刑酷法。西汉武帝后期,实行严刑峻法,以严厉刑罚约束臣民,导致各地官吏以执法严酷为能,唯有黄霸宽和施政、爱民如子,人皆称誉其仁厚。而是否善于审理案件,更是古代地方官员才能的具体体现。历代著名的清官循吏,如狄仁杰、包拯、况钟,或细致推理,或钩沉联系,或兼听多闻,或微服私访,流传下来许多精彩的判案故事。

3.轻徭减赋,赈灾救荒

为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是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但历代著名循吏,往往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轻徭减赋,为当地百姓造福。比如西汉兄宽任左内史时,收税视百姓情形而决定时间缓急,从不峻急催科。明代况钟、清代汤斌为减免江苏地区赋税而多次上书朝廷,据理力争。当然他们的这些做法并非是为了邀誉求名,徭役征发、军饷催缴也有事态急迫、战事紧急的特殊情况,这时官员处于国家利益与民众诉求之间,也很考验其处事的智慧,优秀的地方官吏往往能权宜处之,同样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有一次,国家急需钱粮用于战事,兄宽由于税收不足,法当免职。百姓听说后,唯恐失去这位优秀的父母官,纷纷踊跃交纳,路上交税的车辆络绎不绝。

古代战乱频仍,瘟疫流行,洪水、蝗虫也往往造成饥荒。循吏的一大政绩就是赈灾救荒、安抚民众,稳定秩序、恢复生产。比如东晋吴郡太守邓攸在郡中遇到大饥荒时,上奏章请求救济饥民,尚未上报到朝廷,便打开粮仓救助饥民,救民于水火之中。当时吴兴发生饥荒,郡守王蕴也马上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主簿请求他先呈表上奏等待朝廷的答复,王蕴说:“现在百姓哀声震天,路上都是没有饭吃的饥民,如果上表等待回复,怎么救济那些即将饿死的百姓呢?擅自决策的过失,罪责由我太守一人承担。就算因施行仁义而受处分,也没什么可悔恨的!”因此而保全性命的灾民有十之七八。朝廷以违犯法令为由罢免王蕴的官职,士民百姓都到京城替他鸣冤叫屈。在历代正史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张伯行在济宁,郑板桥在潍县,都是如此。

4.兴办学校,敦化世风

历史上的循吏,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出身,崇尚儒家传统文化,故为官一任,特别注重发展当地教育,移风易俗,敦化世风。汉景帝时,文翁担任蜀郡守,为政仁爱,喜欢教导感化百姓,改变了蜀地野蛮落后的民风。他推荐青年子弟入京学习,在当地修建学宫发展教育,这一做法后来推广到全国。巴蜀地区崇尚文雅之事,都是文翁教化的功劳。宋代张逸知青神县,“兴学校,教生徒。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程师孟知福州时,筑子城,建学舍,业绩在东南地区最为突出。黄震、真德秀等大儒,更为南宋各地区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即使是书吏出身的况钟,读书不多,也一样重视修建学校、教育士子,甚至自己筹集经费,兴修吴县县学二百三十多间,扩建苏州府学达数百间;同时,关注儒学教材编写与刊刻,资助、推荐家境贫困的学生,使吴地文化教育重又兴盛。

5.镇抚地方,安定百姓

社会秩序是否安定,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百姓是否能安居乐业。历代循吏治理地方,必严厉稽查盗贼、惩治不法,危难时奋起抵抗入侵、抗御强敌。另外,历代王朝与边境蛮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安定边境州郡也是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东汉张堪出任渔阳太守,追捕打击奸恶狡猾之徒,处理政事赏罚分明。匈奴曾派上万骑兵进攻渔阳,张堪率数千骑兵迎击,大败敌兵,郡内从此平静安定下来。唐代崔知温任兰州刺史时,有党项族三万多人进攻州城,城内兵力不足,众人惊恐万分。崔知温让人大开城门,敌寇害怕有诈,不敢进城。不久将军权善才率兵前来救援,大破党项军队。崔知温可谓智勇兼备。

在中国古代制度建设尚不规范,地方治理很大程度取决于“人治”的背景下,循吏作为“亲民之官”,身体力行,承担着沟通国家行政体系与地方基层社会的重要职责,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拓展了促进地方发展的职能空间。因此,循吏的吏治实践,为今天认识传统社会国家政权与地方行政及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种参照,也将为今日的地方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

本书循吏故事主要选译自历代正史中的循吏、良吏、能吏列传,同时还增加了一些虽然没有列入循吏传,但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政绩卓著的清官能吏的事迹,比如唐代的狄仁杰,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海瑞,清代的于成龙、张伯行等,以期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古代地方吏治的面貌。

因为时代的局限,历代正史循吏传中所记载的事迹,有时为了突出循吏的政绩,往往虚构演绎神灵祥瑞之事,比如《汉书》的黄霸传,《后汉书》的孟尝传,《明史》的方克勤传,等等,都有语涉迷信神鬼的记载。这些在今天看来,当然非常荒诞,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还有其他情况,有些我们做了删减,有些考虑到情节完整仍然有所保留,希望读者能够分辨。

本书的注释,以职官、年号、地理、典章礼制等为主,以消除阅读、理解时的最大障碍。所选循吏的生卒年代,于史有征、能够确定的大都做了注明,部分难以考证、不能确定的则只能付之阙如。同时对于原文的翻译,在力求准确传达原文原意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了删减处理,以使译文的语言更为通畅平易。

李洪波

2016年1月

后记

古代中国的地方治理体系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从具体制度层面来看,历代继承之中多有变迁,但不论如何变化,地方官员都是贯彻王朝统治思路与实施统治政策的主体。而历代地方官员中的杰出代表——循吏,他们的施政思想与理念、关心民瘼的赤诚之心以及卓越的政绩,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今天来说,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循吏之名,以及少数著名循吏的故事和传说,人们并不陌生。但对历代正史中延续不绝的记载进行梳理和选译,这项工作是开创性的。经过一年多以来的深入探究,笔者对于这样一批个性多样、才华横溢、兢兢业业、执着坚定的古代官员,内心有了更多感触,时时感到敬畏、景仰与震撼。

在编写过程中,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尽心竭力帮助搜集参考资料,提供一切便利,体现了饱满的工作热忱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令人感佩不已。

笔者在译注过程中,参考了《甘棠集》《中国古代循吏传》《二十四史全译》《白话二十四史》《清官贪官传》等书的部分内容,以及相关网络资源,限于体例,未能一一指出,在此谨致谢忱。由于时间与学术水平所限,译注难免有疏漏之处,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李洪波

2016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54:47